雖然大館是西式建築,但濃濃的歷史氛圍配上傳統中式江南菜,沒有半點違和。 大館內共有九間餐廳,包括港式輕食店「輕。快翠」、廣式茶館「樂茶軒」及泰國菜館「Aaharn」、中國江南風味菜館「奧卑利」等。 深水埗充滿街頭美食,其中合益泰小食更有「米芝蓮街頭小食」的殊榮!
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消息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青年旅舍,當然有住宿的設備,參觀了幾間不同大小的房間,設備齊全,只嫌太過現代化,失去讓人住在歷史建築的感覺。 自己去旅行,最喜歡找尋一些有特色的旅館,特別是富有當地民族或文化色彩,例如是幾百年歷史的大宅改建而成,保留外觀,內裡翻新後仍保持原有的特色,否則住設計千遍一律的酒店,沒有甚麼驚喜。 美荷樓的房間,也欠缺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情懷的陳設,房裡的照片也是現今的香港,我相信放置老照片會更有趣,讓住客有種時光倒流感覺,會更加吸引。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潮。
- 大廈的「H」形設計是一大建築特色,加上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發展局於二零零九年把美荷樓的保育列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翻新並改建成青年旅舍,於二零一三年正式開幕。
- 美荷樓的誕生源於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接近58,000人喪失家園。
-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羣,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以前他們會自備器皿來盛載白米或其他貨品,所以大家在雜貨舖中會見到不少磅秤,用來量度貨品重量。 香港有很多設計有趣的舊式公屋,但說到只此一家的設計,不得不提勵德邨。 圓筒設計造就富玩味的視角,仰天觀望像走進不知通往天堂還是地獄的隧道。 建於70年代,住戶門口依舊是拉摺式鐵閘,掛上不同式樣的遮布,繞有趣味。 有趣的外觀令勵德邨多次成為電影廣告的拍攝場地,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就是好例子。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打卡主題區
於5月17日在維園舉辦的市集將提供達35個特色攤位,主要售賣年輕設計師的創作。 此外,市集內將舉行藝術工作坊、街頭服飾時裝展、極限運動表演、饒舌及節奏口技表演等,愛逛氣氛熱鬧的市集的你不容錯過。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5 逛市集之樂在於可以跟設計師直接交流,瞭解創作意念,這使每件作品的價值遠較其金錢銀碼為高,亦教我每次都好好善待那些選購回來的心血結晶,當作是朋友送贈的禮物。 市集的另一個驚喜是不時有藝術表演,一個平常的空間能以多種方式與參與者交流。
昔日是低下階層的容身之所,經改建後的美荷樓卻絕非低下階層能負擔得起。 呼吸士多的設計模仿舊式士多,除了售賣懷舊糖果、零食和玩具,更多的是迎合現代人懷舊品味的生活精品和藝術品,試問這種中產品味的消費,如何讓人與昔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美荷樓居民產生連繫呢? 這種以懷舊符號作賣點的消費,似乎更鼓勵人與過去貧困艱苦的歲月割裂,擁抱衣食飽足的今天,甚至更美好的將來,身處活化後的美荷樓,過去變得無比遙遠,與當下完全拉不上關係。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內地湧港的移民生活環境一直非常惡劣,單單從展覽開首介紹昔日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已可看到,高密度的寮屋區沒有公共設備,經常發生火災。 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這八年的時間,殖民政府一直未有為低下階層訂下房屋政策,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這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管治思維呢? 生活館的參觀路線展示的是低下階層生活質素的進步,以及政府的公屋政策如何惠及低下階層,卻未有記錄低下階層生活在惡劣環境的無助,及反思政府一直忽視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
合益泰腸粉每日新鮮現做,皮薄嫩滑且富米香,搭配甜醬、麻醬和醬油,是必試的平價美食。 Storerooms 是一間有名的精品雜貨店,位於大南街轉角位。 店外有一張木質長椅,旁邊有一棵小型檸檬樹,玻璃窗上更印有一隻招財貓,是人氣打卡熱點。 店內設有開放廚房,可觀看麵包師傅製作麵包和糕點的過程。 你可順道買一些嘉頓出品的餅乾、糕點和麵包回家,價錢亦相對便宜。 除了中西區外,深水埗的橫街窄巷中,也收藏了不少色彩繽紛的壁畫。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活動節目
我沒有拍旅館房間的照片,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青旅] 香港 YHA 美荷樓青年旅舍。 是網站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的作者及博主。 香港有很多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公園,而這個公園就是在眾多個休憩型的公園之中,比較大型的一個。 這個公園的設施不但十分齊全,而且種類繁多,無論是運動設施,兒童遊樂設施,或是休閒設施,都應有盡有。 不但如此,當中部份設施的設計亦相當有特色,以下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特色小店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攝影好去處】【深水埗好去處】 美荷樓生活館位於深水埗石硤尾,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美荷樓原址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化身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向大眾展現香港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而來去香港多次,我爸都習慣訂 YMCA,但無奈改建成高級酒店,像我們這樣的小資女孩是無法負擔的。 同行夥伴找到一間「YHA 美荷樓青年旅舍(YHA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看起來交通方便(近港鐵深水埗站)、環境漂亮又安全、價格便宜,就訂了下來。 今日就同大家介紹一個係深水埗,充滿文化歷史氣息既地方-美荷樓。 「開在歷史建築羣裏,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更容易向世界推廣一些少人為知的特色菜,如我們主打的江南菜。」奧卑利所屬的 JIA Group行政總裁 Yenn Wong 表示。 站在寬敞的室外露臺往外望,可見大館的庭園景色,沿路走來也能欣賞館內其他歷史建築。 室內設計則仿如藝術家的工作室,充滿學術氣息而又兼容住宅風格,綴以二十世紀現代傢俱,以及仿明大椅,配合木板牆和柚木地板,與古蹟的設計完全融合。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海防博物館 認識香港海防史
黔菜就是貴州菜,愛嚐鮮的我們看到少見的貴州菜馬上進來嚐嚐。 小菜花生麻中帶辣,招牌鮮魚湯賣相不佳(甚至有點恐怖)但非常鮮美。 「添好運」不多說就是「知名港點」、「全世界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廳」,「黔館」是個貴州女孩開的獨立餐館,味道有特色。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5 如果也想到美荷樓逛逛,建議可乘搭地鐵到深水埗地鐵站,並在地鐵站的D2出口離開。 Mono 老闆兼大廚 Ricardo Chaneton 暢談主理亞洲首間米芝蓮星級拉丁美洲餐廳的感受,並分享他長大時喫過的拉丁美洲美食,以及可可豆的威力。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深水埗壁畫線
另外美荷樓旁邊就是嘉頓山,僅90.6米高,只需30分鐘即可登上,俯瞰整個深水埗景色,極力推薦家長預留旁晚時間,登山欣賞黃昏美景。 美荷樓生活館是以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介紹50-80年代的香港公共屋邨歷史文化,館內有超過1200件的珍貴的歷史展品。 而有別於其他歷史博物館,生活館結集了舊居民的訪問以及生活上大小故事,例如吳宇森導演分享了他童年時於徙置區的有趣生活。 一個個盡顯獅子山下精神的回憶相信能大大加深訪客對整個展出的感受。 家長亦可藉此與小朋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點滴,誘發親子間更多的對話。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記錄了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和生活面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美荷樓 – 懷舊的特色建築。以香港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5 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冬天少不了喫火鍋,提到最有風味之一的喫法,相信是炭爐火鍋,在香港亦已不太常見。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懷舊士多
Midway 是具日本風格的特色傢俱精品小店,創意靈感來自店主在旅遊期間遇到的人和事。 店主結合生活、設計和旅行,從各地精心搜羅創意設計精品,其中包括櫻花香皂、印花包包、傳統麻織品等,亦有本土創意產物、陶瓷食具、天然清潔護理產品等,每一件都盛載著獨特的旅途回憶。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喫喝玩樂資訊
由於石峽尾村分期重建,第四十一座的美荷樓被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得以活化改建為青年旅舍。 美荷樓青年旅舍地下餐廳多年來已轉手多次,從呼吸冰室、四十一冰室等,再到對上的美荷冰室,為配合其舊有歷史,原址向來以香港懷舊為主題。 而美荷樓最近有好消息,新Cafe於上週已開始試業,除了主打港式情懷,今次更大搞輕露營主題,室內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食客完全可以體驗一間餐廳,兩種感覺。 香港的電腦產品銷售商場,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福華街黃金大廈地下及底層。
每天到了中午十二時,在香港銅鑼灣的「銅鑼灣避風塘」的旁邊,都可以聽到一聲震耳欲聾的炮聲,那就是鳴放禮炮的聲音。 據說這個鳴放禮炮的傳統已有過百年的歷史,現在就由 香港足跡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HongKongFootprint.com) 為大家介紹一下。 至於今次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將要介紹的,就是一個相對比較清幽的沙灘。 這個沙灘的海水不但潔淨,而且沙粒也十分幼細,更是一處欣賞日落的好地方。 另推介具年代感的涼茶舖,是70年代前,店舖一直充當街坊的俱樂部,不少人樂意花一豪子喝涼茶聽收音機、睇報紙及看電視來消磨時間! 建於80年代的樂華邨設計融入中國建築的元素色彩,呼應其名字快樂中華的意念,例如在以中式書法雕刻的牌匾、中式通花磚、黑木涼亭等。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翻新後暌違兩年,終將在這個週末迎來開放日!開放日將進行一系列包括導賞團、舊街坊分享、工作坊、攤位遊戲、旅舍客房參觀、手作市集等活動,讓市民能夠重拾舊日情懷,細看美荷樓的今昔變遷。想知道更多詳情就繼續看下去!
由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美荷樓」已被評為香港的二級歷史建築,更獲在原址保留並改建成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 而一樓展廳則聚焦於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展示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 新加人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翻新這幢大樓,設立歷史文物館是相當有意思,這個生活館是免費參觀,想緬懷或者親身感受當年環境的朋友,可以去參觀。
您可以隨時管理您的資訊偏好或使用我們的電子郵件中包含的連結取消訂閱。 行使您的隱私權:點擊這裡, 瞭解更多米芝蓮如何管理您的數據 點擊這裡。 活化歷史建築,成為近年流行的保育政策,吸引了大眾的視線。 其實早於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2004,香港政府已經開始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只是修建重整需時,並非經常有新項目,大家才以為是新政策。
而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介紹的寺廟,就是與這個小島有著密切關係的大王爺廟。 昔日在新界大埔元洲仔聚居的漁民,主要都是海陸豐人,…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電影《淪落人》感動了不少觀眾,戲中一幕幕動人場面,例如菲傭站在癱瘓漢輪椅飛馳,皆取景自何文田愛民邨。 而執導演筒的陳小娟正正在此邨成長,電影故事養份亦來自她的真實經歷。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由於位處高地,又接近海岸,邨內有部份單位可眺望維港景色,故又有九龍版華富邨之稱。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原稱H座,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將其改稱為石硤尾下邨第15座。 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為聖雅各福羣會開辦的非政府民間博物館。
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記錄及連繫歷史的重要地,希望詳細瞭解歷史的人必然會到博物館參觀。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博物館背後的政治含意,從參觀博物館的指定路線及經營者所篩選展出的資料和文物解構其歷史觀。 李家超指出,幼時便生活在深水埗,並在區內的小學就讀,深水埗對他而言如同家一樣。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5 他更指新舊交融的深水埗匯集了各種老店小鋪、文青咖啡店、本地創意品牌等,活力十足,人氣旺盛,是一處歷史文化寶藏之地。 而美荷樓作為香港其中一座最早的公共屋邨,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成功改造成一座文化地標。
年滿17歲且持有父母或監護人同意書的客人,在表明不須本旅舍照顧及負責其行為的情況下,將可單獨入住多人宿舍 (牀位)。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美荷樓其實係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呢座徙置大廈既歷史就要由1953年既石峽尾大火年講起。 1953年的聖誔節,本來係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但是石硤尾寮屋區一帶發生左一場大火災,大火就將整個的徙置區吞沒,當時近5萬名的居民無家可歸,所以政府陸後迅速係石峽尾起左呢類型的徒置大廈。 生活館雖然屬於歷史建築,無障礙設尚算施充足,特別要留意傷殘或老年人士如想前往一樓展覽館,可先聯絡生活館的員工作出安排。 愛寶遊愛寶遊 (hy.HongKongFootprint.com) 建站於 2019 年 4 月,是一個集旅遊及生活於一身的休閒網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文章
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其中室內裝潢大部份保留了上手的設計格局,並採用各種港式懷舊擺設,如黑膠唱碟、花碼字牌、黑白地磚等,洋溢七、八十年代港式茶記元素,牆上更設有「正呀喂」等打卡座位,同時可以感受老香港的復古情懷。 與父母及妹妹一家人從內地來港,原無意久居香港,正擬赴臺,但一場大火把證件、家當、房屋一併燒毀,改寫了他的一生,命運讓他留港發展,後來成為國際著名導演。
再不抓緊時間好好逛逛,或許某些地方又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沒有親身見過這些大樓的人,可能會覺得當時環境認真擠迫,廁所無門,洗澡地方也沒私隱可言,其實相比在寮屋,生活環境已經好上千百倍。 再細看展品,不乏充滿人情味的故事,的確,那個時候大家都窮,生活條件遠遠不及現在,但鄰舍守望精神,關係密切,是現今居住環境不能比擬的。 本旅舍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唯本旅舍或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不會就網站任何錯漏資料承擔任何義務或法律責任。 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曾來到深水埗,充分瞭解基層市民對改善住屋問題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