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在日記中亦做出遷都洛陽的決定,以避免城下之盟:“決心遷移政府,與倭長期作戰”。 日軍兵力增加後,於2月3日開始,再度向閘北、八字 橋等地的中國守軍猛攻,仍被中國守軍擊退。 2月4日,日軍發動第一次總攻,戰火擴大到江灣、吳淞一線。
14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
日本第1艦隊、第3艦隊除了5艘於吳淞口外,川內、由良、名取、鬼怒之二等巡洋艦,與時雨、白露、夕暮、有明、初霜、子日、若葉、初春等新式一等驅逐艦,早在8月10日前停泊於淞滬附近。
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臺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
成爲中日兩軍對峙的前線,幾乎100%毀於戰火,新市區的損失達到70%,此外南市區和吳淞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上海作爲全國經濟和金融中心,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通商港口,掃蕩這裏的日軍,對於保衛江浙、南京,都有重要意義。
”同時蔣介石在軍事上作出“十九路軍全力守上海,前警衛軍(即87、88師)全力守南京”的軍事部署。
”此外,中國政府同日在南京發表了一個有關《協定》的書面聲明,宣佈將設置特別警察隊,以維持臨近上海租界的撤兵區域內的治安與秩序。 此時,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被十九路軍敢死隊潛水炸傷,日本國內震動;且因勞師動衆,戰事難以速決。 爲此,23日,經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火速派遣陸軍增援。 於是參謀本部決定成立上海派遣軍司令部,由前田中內閣陸相白川義則大將接替植田,增派第十一師團(師團長厚東篤太郎中將)、第十四師團(師團長松木直亮中將)和飛機一百多架來華,以便在上海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淞滬會戰: 中國情勢演變
從8月中旬起,日軍集結第三、第四、第六師團主力等12萬餘兵力於岳陽、臨湘地區,準備再次進攻長沙 。 9月7日,日軍向大雲山、方山遊擊根據地進攻,會戰打響。 日軍強渡新牆河、汨羅江,擊破中國軍隊防禦,逼近並向長沙進攻。 日軍在南北夾擊下,傷亡慘重,被迫於10月1日向北突圍撤退。 中國軍隊實施追擊,先後渡過汨羅江,越過新牆河。 日軍憑藉堅固工事進行頑抗,最後雙方在新牆河形成對峙局面,會戰結束。
雖然在名義上暫時停戰,但是日軍依然十分的不老實。
而本年七月七日深夜,日本軍隊竟於鄰近北平之蘆溝橋施行不法之演習,繼之以突然攻擊宛平縣城。
10月28日夜間,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軍服底下,冒着戰火自公共租界出發成功渡過蘇州河,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
反觀日本,當時可以輕鬆調動數十萬軍隊參戰,而且武器裝備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
此次戰鬥,中日雙方均傷亡3000餘人,損比大概1:1.但是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我們沒有飛機大炮,憑藉着一次次的近身肉搏贏得了戰役。
並曾聲明: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此次不幸事件起見,準備接受國際公法或條約所公認之任何處理國際糾紛之和平方法,如雙方直接交涉、斡旋、調解、公斷等等。
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爲止。 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 忻口各部隊爲免於被圍,於11月2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 娘子關方面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只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
淞滬會戰: 中央電視臺網站 | 關於CCTV.COM | 總檯總經理室
10月31日晚,在留守敢死隊的掩護下,1營各部邊打邊撤,退出四行倉庫,一路有日軍火力壓制,謝晉元下令丟下行李,組成掩體,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撤進了租界內。 羅店是當時通往寶山、上海市區、嘉定和松山等幾條公路的交叉點與樞紐,羅店的得失對整場會戰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8月25日,駐守羅店的國軍抵擋不住日軍的猛烈進攻,且此時國軍的增援部隊尚未趕到,日軍當日佔領了羅店。 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在整個抗戰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大多數人對其知之甚少,其知名度甚至不及四行倉庫守衛戰——淞滬會戰末期的一場阻擊戰。 1903年生,遼寧東港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 1937年11月9日 在上海松江與敵激戰中犧牲。
VIDEO
2.會戰打了三個月,打亂了日軍當時的作戰計劃,日軍聲稱3個月內佔領中國,但在上海,它們就被阻擋了3個月。 11月5日早晨,日軍第十軍十萬餘人在艦艇掩護下,由金山衛登陸作戰。 由於中國守軍僅有3個連和一些地方武裝部隊,缺乏兵力,迅速被日軍攻破。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方傷亡
9月2日起,日軍重兵進攻三官堂第六師陣地,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 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衆,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 5日晨,敵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 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第十七旅旅長丁友松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分析
而英美等大國沒有及時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也將引火燒身、自食其果。 次日,國聯祕書長提議組織“國聯委員會”赴上海調查中日衝突,後又決定成立“上海調查委員會”。 ”蔣介石要求全國將士“踔厲奮發,敵愾同仇……枕戈待命,以救危亡”,並表示他本人“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此電發佈後,影響甚大,“人心士氣,爲之大振”。 同日,國民政府發佈《遷都洛陽宣言》,表示絕不屈服,並自該日起將國民政府部門遷往洛陽,但軍委會和外交部留駐南京,同時命令前方軍隊由軍政部長何應欽和參謀總長朱培德共同指揮。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日軍部隊
加之四行倉庫的牆壁由混凝土建成,厚度達到了0.5米,日軍的常規武器難以擊穿,衆多原因,使得四行倉庫成爲了當時真正的“上海堡壘”. 17日,中國軍隊仍然未拿下日軍總指揮部,而與此同時,日軍不斷由艦艇從海上 運送兵源,這一天,日軍在上海總兵力已經超過1萬。 經過三日的血戰,張治中見久攻不下,便改變了戰術,派遣了88師的五百精兵向南部發動側翼進攻,意在切斷日軍總指揮部與南面江岸日軍的聯繫,包圍北面日軍。
淞滬會戰: 日本人的野心
在南面,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別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後,向江蘇蕭縣、碭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 由於日軍已形成對徐州的四面合圍態勢,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 爲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 淞滬會戰2025 上海位於滬杭三角地區東沿,是中國的經濟重心、軍事大港,又是南京的門戶,戰略地位極爲重要。 “使其成爲作戰基地”,以作好下一步向華東地區進攻的準備。
淞滬會戰: 中國部隊
影片《咆哮無聲》以時空交錯、兩條故事線並行的手法講述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的英勇事蹟,其中包括800陝西娃集體跳黃河的故事,但製作上本片較爲粗糙。 1941年3月,爲保證南昌及附近周邊地區的安全,日軍三路出擊試圖打擊在贛北的中國軍隊主力,結果其中一路遭中國軍隊包圍,差點被殲滅 。 影片《我的上高》因爲成本受限,表現的是會戰期間後方中國百姓的生活以及他們積極支援前線軍隊作戰的感人故事。 1939年9月,日軍出動10餘萬人計劃攻佔長沙,但在中國第九戰區15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被迫撤回原出發地。 影片《勝利進行曲》可能是本榜單唯一產自解放前的影片, 本片劇本由國歌填詞人田漢創作,導演史東山使用紀錄片的樣式,將幾個小故事串聯起來。
淞滬會戰: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南京保衛戰
第13師團於14日攻佔瀏河鎮,緊接着侵入太倉北面地區向西追擊,19日突破肖家橋,謝家橋國軍陣地。 第101師團從南翔,廣福以東向嘉定發起進攻,於13日攻佔嘉定,14日進抵陸渡橋以北一帶。 第3師團主力經南翔向太倉追擊,於14日到達太倉。 第11師團於11月10日攻陷蘇州河附近的江橋鎮,12日攻佔南翔,14日又輕取太倉。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是有什麼目的嗎?
10月5日開始,日第9、第3師團,集中兵力、火力,向蘊藻浜地區進攻。 8日,第9師團突破北岸陣地、強渡蘊藻浜,佔領黑大黃宅附近約1公里的灘頭陣地。 淞滬會戰2025 但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下,日軍進展極爲困難,只能用對壕作業方法,一米一米地推進。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的進程,失敗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在4天4夜的戰鬥中,日軍橫屍200餘具,中國守軍僅傷亡37人。 蔣介石命令從撤退轉至防守,又從防守轉至撤退,錯過了最佳撤退時機,打亂了各軍的步調,造成空前的混亂。 各部隊各自爲政,減緩行進速度,給日軍進一步合圍國軍留下可乘之機,同時也給官兵蒙上極大的陰影,演變爲全線大潰退。 蔣介石爲防國軍被全殲,急令附近地區軍隊,以及中原,華南,西南各部隊火速馳援上海,中日戰場開始不斷增兵,會戰逐漸擴大化。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爲什麼會輸?
肖山令見敵軍來勢兇猛,便指揮未過江的散兵向兩側撤退,自己親率憲兵掩護。 1937年12月9日,南京南郊秦淮河畔炮聲連綿不斷。 夜色中的光華門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第一旅第二團團長謝承瑞上校望着遠處一言不發。 此時已不用言明,每一個士兵都知道,大戰就要來臨。 1941年3月15日,圓部和一郎指揮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由安義、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區進攻,企圖攻殲國民黨軍第9戰區第19集團軍主力。
以至於到了南京保衛戰和後來的武漢會戰,中央軍已經無兵可調。 尤其在南京守衛戰中,鎮守城池的部隊大多是淞滬會戰撤下來的部隊,休整不到一個月,就又投入戰鬥,戰鬥力大打折扣,以至於南京的警察部隊都加入到城防戰鬥中,3天內南京城就被攻破,30萬同胞慘遭屠戮。 當日軍到達四行倉庫時,遭到了四行倉庫內守軍的伏擊,被打死十多個,剩餘的日軍倉皇而逃,下午,日軍調來坦克部隊,配合步兵由東西兩個方向進攻四行倉庫,但日軍的坦克炮難以對四行倉庫的牆壁造成損傷。 四行守軍居高臨下,壓制着日軍的,日軍不得不放棄進攻,留下20餘具屍體撤退。 淞滬會戰2025 同日,日軍佔領了四行倉庫東側的交通銀行大廈,用加農炮對四行倉庫東側牆壁進行毀傷打擊,打出了許多缺口,但無法對倉庫內守軍造成打擊,守軍反而利用日軍打穿的牆壁當作射擊孔,對大廈內的日軍進行射擊。 手畫的,不喜勿噴爲了向西方世界彰顯中國堅守上海的意圖,爭取就九國公約會議後的國際援助,蔣介石需要一場戰鬥來爲他“演戲”。
戰至7日晨,日軍以坦克爲前導始得突入城內,姚子青率全營官兵與敵巷戰,打盡最後一顆子彈,至當日上午10時,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陳誠回顧上海圍攻未勝的教訓,認爲“以5師之衆,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史說回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 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爲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 蔣介石仍死抱着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爲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
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 淞滬會戰 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 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
淞滬會戰場面慘烈,動人心魄,攻守雙方皆拼盡全力,各自陣地常常幾經易手,或爲一條街道、幾座房屋殺的幾進幾齣,尤其是在被日本人稱爲“血肉磨坊”的羅店,更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殘酷之狀,不忍目睹。 李宗仁曾這樣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在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當淞滬會戰後期時,蔣介石將杭州灣北岸守備區的士兵調往正面戰場,只剩少數人員守衛杭州灣幾十公里的海岸線。 日軍趁此機會,如入無人之境,在杭州灣登陸,繞到國軍後方,形成對國軍的包圍態勢,給予國軍致命一擊。 8月下旬,因爲中國空軍飛機增加的速度比不上損失的速度,中國空軍只能進行象徵性飛行,“以助軍威”。 淞滬會戰 31日子時,陳洪時挺進第2縱隊收復高安,王鐵漢師收復祥符觀;是日晨張言傳、宋英仲兩師克復奉新;未時王鐵漢師又克夏西山、萬春宮;3日各軍分途追擊至大城及幹州街附近,由於日軍已龜縮進原陣地憑險固守,羅遂下令停戰鬥。
”右翼集團由張發奎統率,轄有第8,第10集團軍共9個師又5個旅,以及直屬預備部隊5個師。 顯然,第3戰區的目的,是計劃以嘉興爲中心,集中右翼軍的全部主力,防守乍平嘉國防線,阻擊自金山衛地區登陸的日軍第18師團,第114師團等部的西進。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爲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中方進攻
10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 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佔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淞滬會戰2025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9月21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
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缺乏步兵與炮兵、戰車的協同作戰訓練,不適 應日軍的海陸空立體作戰。 孫元良挑選副團長謝晉元親自上陣指揮,務必堅守四行倉庫。 一營收攏後,僅剩400人,比預想的800人少了一半,由於之前死守防線戰鬥慘烈,524團傷亡過半,謝晉元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爲壯大聲勢,將實際的400人說成800人。 24日至29日四個晝夜,謝晉元部孤軍奮戰,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甲種師團,打退十多次瘋狂進攻,斃敵200餘人。 日軍恐傷害到對岸的租界僑民,不敢使用重炮,只用迫擊炮轟擊。 租界內的民衆不顧榴彈碎片,擠在蘇州河南岸爲國軍助威。
淞滬會戰: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室外展覽
僅淞滬會戰國民黨就派出包括中央軍、桂軍、粵軍、川軍、滇軍、湘軍、東北軍等在內的70多萬精銳部隊投入作戰,抗擊日寇達三個月之久,使日軍逐次投入兵力達30餘萬人,傷亡4萬多人,徹底打碎了日寇三月亡我中華的幻想。 中國全民族抗戰很快就使日軍陷入了長期戰爭的泥潭。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先後發動平津保衛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等一系列大的戰役。 在19路軍和日軍激戰半月後,蔣介石派張治中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五軍進行支援。
淞滬會戰: 撤退
日海軍考慮到中國軍隊已有準備,必須有陸軍參加才能發動進攻,於是,一面和中國方面談判,爭取時間;一面要求陸軍出兵。 8月12日夜,日本首、陸、海、外四相會議決定向上海派遣陸軍。 1937年7月底,日軍佔領平,津地區後,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展開對中國內地大規模進攻,重點指向華北。 中國政府軍事當局爲了牽制華北日軍的進攻,並準備抗擊日軍向上海的登陸作戰,採取”先發制敵”的方針,首先圍攻駐滬日軍,會戰從此展開。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
西路日軍第10師長瀨支隊(相當於旅)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3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瀨谷支隊(相當於旅)沿津浦鐵路南進,3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 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 雨花臺失守,日軍取得了制高點,繼續向中華門進攻。 至12日,守軍74軍51師302團團長程智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