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少教會長輩對任何本色神學都加以批判眼光(例如章力生)。 要破除這個迷思,首先我們可以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來審查,然後我們再看看當代北美的福音派神學家的立場。 林榮洪並且解釋說,“在這些本色化模式中,呈現幾項文化神學的共通課題:一、沒有一個文化體系是在上帝工作的範圍以外。
- 但是對於大背景環境刻畫幾乎沒有(應該是跟這個導演有關,這個導演以前主要還是拍小成本電影的),對於觀衆情感上的拿捏也比較差強人意,容易讓觀衆看了個寂寞。
- 有趣的是,兩人曾經一度共同在香港的中國神學研究院任教,但二人的思想很不一樣;以下按照時間順序整理這兩位前輩對神學本色化運動的不同評價。
- 首先是香港的林榮洪,於1978年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趙天恩比林榮洪年長八歲,於1986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
- 這個偏好正顯示他受儒家家族主義文化所影響(上下有序),顯示王明道建立中國本色教會的工作是不自覺地與儒家文化作有限度的結盟。
- ” 林榮洪承認建立本色神學“是一件牽涉兩種效忠的任務。
- 如需瞭解關於喜劇片《功夫廚神》的更多信息,可以點擊此前往百度查詢!
林榮洪指它是‘當時統合性的神學’,這說法我們很難同意。 洪秉基 ” 我們暫時無需爲此爭端糾纏,因爲他們二人之間的分歧還有很多,我們留待討論完他們後期的作品再作評價。 唐曉峯在這個文獻集的序言中,提出對非基運動的六個宏觀認識,似乎頗爲中肯(可惜沒有承認這些觀察大部分都是學界共識,及引述他們的研究成果),現簡述如下:(1)非基運動並非一個偶發的運動。 新文化運動時期(1919年開始),已經有人開始批評基督教,而教會也已經開始出版一系列的護教著作;因此,非基運動可以被視爲五四時期對基督教尖銳批評的延續。
洪秉基: 作品
承認了神學必然有教會、文化、社會三重語境,但如何建構語境神學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神學方法論問題。 英語世界在這方面討論得相當多,我們可以從貝文斯的《語境神學模式》開始。 作者不單建構了六個模式,而且指出這六個模式各有優缺點,我們需要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模式。
- 儒學學者顏炳罡非常關注基督教與儒學的競爭,因此也很關注非基運動。
- 王明道(1900—1991)在他的《五十年來》(1950年)第五章“作全羣的監督”中憶述,他在1920年代於北京建立教會也不跟從西方教會的形式,只跟從聖經。
- 顏炳罡,《心歸何處: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2頁。
- 由於柏拉圖認爲“人的最高善是與神合一”,加爾文認爲在古代哲學家對最高善的討論中,唯獨柏拉圖的看法正確(3.25.2)。
他把“教堂建築、內部裝飾、禮拜儀式和教堂音樂”這些教會的運作方式歸爲“中國本色基督教”(而不是“中國本色教會”),因此有上述第一個模式。 對林榮洪而言,這些外表的轉變與本色化神學思想無關。 華人教會有兩位前輩,以教會如何回應非基運動爲博士論文主題。 首先是香港的林榮洪,於1978年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趙天恩比林榮洪年長八歲,於1986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
洪秉基: 功夫廚神的相關評論論
當時趙天恩的博士論文還沒有寫完,林榮洪大概已經感受到受趙天恩批評的壓力。 五百年前的加爾文若到了中國,是否會如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一樣真誠欣賞中國古文明? 今天以加爾文爲楷模的華人神學工作者,在書寫神學時,是繼續只引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塞涅卡、西塞羅等,還是也引用《四書》、《道德經》、《莊子》、《六祖壇經》? 洪秉基2025 加爾文的案例告訴我們,問題並不是應否使用這些中華典籍,而是如何使用。
和早期教父一樣,加爾文特別欣賞柏拉圖,因爲柏拉圖的超越理型世界可以看作是神的世界;加爾文視柏拉圖爲古代最敬虔的哲學家(1.5.11)。 當然,柏拉圖的神並不等同聖經中的神,加爾文固然知道,但柏拉圖的宗教情懷促使加爾文喜歡引用他的觀點。 現在眼見這些資本家走狗在那裏開會討論支配我們,我們怎能不起而反對! 但是,這段話是一百年前3月上海《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的最後一段。 這裏講的“資本家走狗”,指的是“現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會”,因爲宣言中指責他們是“經濟侵略底先鋒隊”,是“‘助桀爲虐’的惡魔”,“各國資本家在中國設立教會,無非要誘惑中國人民歡迎資本主義”。
洪秉基: 香港醫院名單
換言之,林榮洪並沒有認爲當時的教會領袖都以融入中國文化爲本色化的唯一目標,更沒有暗示他們要爲1949年後發生的事負歷史責任。 相反,林榮洪強調自己“是以歷史學者的使命爲己任,並以不偏不袒的態度研究二十年代中國教會本色神學的動態,希望能對當時的情況,作一個準確的描述”。 趙天恩在他的博士論文(1986年)引言部分表示他知道林榮洪的博士論文內容,但沒有承認任何值得他繼承的貢獻。 在正文第四章,談到本色神學的建設,趙天恩批評說:“他們要脫去西方的信條和教會傳統,以重見耶穌教訓的真貌。 然而,在這階段,這些教會領袖其實並未能按着聖經根據,提出任何‘正宗基督教’的重建,他們只是一再強調有必要更進一步除去外來基督教的西化因素,以創建一個適合中國人與時代潮流的新信仰”。 就在這個地方,於腳註58中,趙天恩對林榮洪博士論文中的一個詮釋提出批評:“‘正宗基督教’這個概念確實指出了福音本色化的方向,但是它卻完全缺乏聖經的支持。
洪秉基: 功夫廚神影片評價
林榮洪之後繼續在民國時期中國神學這片領域耕耘,先後出版了三部專著,整理了對中國教會影響深遠的三位人物:王明道、倪柝聲、趙紫宸(1982年、1985年、1994年)。 然後,林榮洪把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撰述成文,於1998年出版了《中華神學五十年(1900—1949)》這部經典之作。 洪秉基2025 此書一方面全面及詳盡地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這五十年中華神學發展的方向及內容;另一方面,此書將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置於當時的歷史脈絡來分析(如王明道、王治心、吳雷川、吳耀宗、倪柝聲、徐寶謙、張亦鏡、誠靜怡、趙紫宸、劉廷芳等)。 ” 好一個“銷鎔化合”及“新天國”,這些用語非常像當時非基要派的教會領袖術語。 其實,賈玉銘對傳統中國思想的鐘愛,在其1921年出版的《神道學》(也許是華人教會第一本系統神學)就反映出來。
洪秉基: 香港眼科醫院及九龍醫院
筆者的發現是,趙紫宸在這個時期寫的關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著述也非常精彩。 以前我們以爲只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才需要建立本色/本土神學(indigenous theology)或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ized theology),以有別於西方神學。 然而晚近英語神學界已有共識:任何神學其實都是語境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因爲信仰尋求理解歷來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而是植根於特定時空。 在《基督教要義》中,不少地方加爾文會指出古代哲學家怎樣看這議題,有時甚至會點名;西塞羅被點名討論8次,柏拉圖18次。
洪秉基: 電影
作爲武指,袁祥仁和袁信義對單打獨鬥和羣毆混戰等多段打戲的處理無可挑剔,雖略嫌新意不足,但熱鬧指數和娛樂性不差。 可惜的是,葉永健並沒有用好這份原料,感覺打戲和文戲很是不貼,基本上對劇情的推動作用不大,完全是爲打而打。 此外,中國傳統傳色的珍饈百味,通過鏡頭活靈活現展示在觀衆面前,這本也應該是賣點。 但電影對於廚藝的展示卻遠不如動作設計般精緻(騰訊娛樂評)。 第一版的書名是《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修訂版書名就指出重點:《基督教與民國知識分子:1922年—1927年中國非基督教運動研究》。 講述了黃閣圍村的村長黃秉義被師侄誤解、陷害,最終贏回榮譽的故事。
洪秉基: 香港佛教醫院
2013年4月,李洪基與日本女星藤井美菜參加MBC綜藝《我們結婚了世界版》;同年5月,主演韓國電影《炙熱的告別》,李洪基在影片中飾演因被捲入暴力事件從而被決定進行義工活動的“忠義”;同年10月,爲SBS水木劇《繼承者們》演唱主題曲《話說》。 《功夫廚神》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動作喜劇電影。 由葉永健執導,洪金寶、吳建豪、應採兒、加護亞依、洪天明、林子聰、樊少皇、梁小龍等人領銜主演。
洪秉基: 功夫廚神劇情介紹
賈玉銘於此書序言中承認,此書是按照斯特朗(A. H. Strong,1836—1921)《系統神學》一書,“譯著參半”。 賈玉銘個人的思考,筆者認爲最主要呈現在書名:《神道學》(而不是原著的《系統神學》)。 本書開篇劈頭就說“從‘太初原有的生命之道’,本是原於天,行乎地,‘爲萬物所本,爲萬物所歸。 至奧妙,至奇蹟,千經萬緯意義深宏,誠然是不可思議的。 洪秉基2025 然而吾人於俯仰動息之際,日用倫常之間,亦未嘗須臾或離”。
洪秉基: 基督教聯合醫院
說他勇敢,可你又會經常看到他令人心疼的柔軟一面。 ”大大咧咧,無所顧忌的性格讓他擁有着韓國演藝圈“最火熱的人脈”,他不介意與人比較,但也請千萬不要拿他與別人比較,因爲他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李洪基。 滋養、萌芽、成長、育孕,您所需要的一切以及驚喜、擔憂、期待與緊張, 洪秉基 我們都知道,這過程、每一步又是多麼的不容易;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都令人 雀躍不已,就讓南北桃園的秉坤婦幼醫院一起成為您生產旅程的守護者,成為您 幼兒的好鄰居。
洪秉基: 功夫廚神劇情簡介
黃秉義來到師傅女兒沈青(應採兒 飾)開的四海一品店,在此結識了剛剛學成下山的龍建一(吳建豪 飾)。 黃秉義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要害,廚師不服,與之比拼廚藝,結果甘拜下風,憤然離去。 店中不可一日無廚,所以沈青力邀黃秉義掌勺,龍建一見所投靠的廚師不…。 如需瞭解關於喜劇片《功夫廚神》的更多信息,可以點擊此前往百度查詢!
這總結提到的“在那裏開會討論支配我們”,指的是“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將於4月4—9日在清華學校召開的第十一次全球大會。 四、未幾 , 舉行全國“廚神”大賽 ,龍建一爲重振“四海一品”的名聲,決意參賽。 而黃繼祖的“粵皇軒”亦報名參加,並派出兩屆廚神的總廚田秋刀出賽。 三、義的高超廚藝得以重現,但卻惹來初出矛蘆的廚藝天才龍建一(吳建豪飾)的挑戰。
李洪基2002年開始拍攝兒童劇集《魔法兒童Masuri》。 洪秉基2025 2007年6月,李洪基以FTISLAND主唱身份正式出道。 2009年8月,主演SBS水木劇《原來是美男啊》,並以此獲得2009年SBS演技大賞新星獎。
而黃繼祖的餐館 “粵皇軒” 亦報名參加, 並派出兩屆廚神 的總廚田秋刀(林子聰飾)出賽。 Chemtrails:首先說說我的看法,這部電影是一部不錯的喜劇片,演員演技在線,劇情跌宕起伏,個人覺得成功之處是對於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刻畫比較到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但是對於大背景環境刻畫幾乎沒有(應該是跟這個導演有關,這個導演以前主要還是拍小成本電影的),對於觀衆情感上的拿捏也比較差強人意,容易讓觀衆看了個寂寞。 褻瀆電影:本片拍攝水平非常高,一部深具複雜性的電影的好壞,只要這部作品能在很多層面上引起觀衆的注意,並在衆多獨立的形式系統中創造出多重的關係和試圖創造有趣的形式模式,觀衆就可以認爲這部作品是有價值的。
(2)行政方面:由西方宣教士建立的各種宗派都與西方母會有從屬關係,於是中國各宗派教會都紛紛獨立,自行建立“中華XX會聯會”,切斷與西方母會的從屬關係。 (3)精神思想方面:西方神學思想中有大量西方哲學元素,並不適合成爲華人教會的神學,於是教會需要透過吸取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養分,建立中華神學。 有趣的是,他們兩人在1980年代一起在香港的中國神學研究院共事,難怪林榮洪在香港出版其博士論文中文版時候,在序言中有這句話:“筆者堅守福音派的神學立場,與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信仰宣言相同”。
洪秉基: 功夫廚神
在他上述的三個模式中,最後一個就是“基督教改造文化”,代表人物是趙紫宸和張亦鏡。 正如前述,林榮洪對趙張二人的個別觀點雖有不認同之處,但承認他們的正面先驅角色,可成爲我們的楷模。 可是在趙天恩眼中,他們二人大概根本就缺乏這個真知灼見的高度。 換言之,博士論文完成20年後,林榮洪對這場本色神學運動繼續深入研究,思想細化,把五個模式化爲三個模式,整體評價仍然相當正面。 然而,對趙天恩而言,博士論文完成後接近二十年,他在該領域的研究似乎就停頓了,而且對同樣一個運動評價比以前更加負面。
而在歷史上後人對其的評價還是比較公正的,在古代封建社會之中作爲帝皇來說耶律洪基並不是最優秀的,同時也不是最差的,只能說是一位平平淡淡的帝皇。 AB型血加上雙魚座,他似乎一早就註定了那不平凡的四重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 語出驚人貌似在李洪基的身上已是常態,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似乎一直也沒有斷過。
洪秉基: 功夫廚神幕後花絮
既是中國人,他不能忘記本國的文化傳統;既是基督徒,他的宗教信仰不能離經背道”。 因此,林榮洪承認這是一個艱鉅、複雜及長遠的工作。 研究非基運動及教會如何回應的華人著述很多,以筆者所見,首先以兩位旅美華人學者邵玉銘、葉嘉熾開始(1979,1980)。 臺灣方面反應最積極,但大多偏重於教會的回應,如葉仁昌、林治平、查時傑、吳國安等。 香港則有林榮洪、趙天恩非常關心這一課題,他們身處神學院中,仍然以教會的回應爲關注焦點(下文會申述)。
洪秉基: 功夫廚神角色介紹
(3)社會語境:面對半個世紀的內憂外患、動盪不安,林榮洪指出這五十年的中華神學有一個清晰的主題:“挽救國運、重建國家”。 這個社會語境也是其他時空的華人教會所沒有的,以致這些華人教會以爲神學就天經地義地無需關心社會。 摘要:中國教會於1920年代發起的本色化運動,乃是對當時非基運動攻擊教會的回應。 本色化運動的核心是神學本色化,然而林榮洪及趙天恩(1938—2004)這兩位分別爲這課題寫過博士論文的前輩,對該神學本色化運動的評價有很大差異;在差異評價背後,彼此有更深的分歧。 本文透過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寫作進路及晚近英語神學界的共識,解釋爲何語境神學的確是神學的正途。 神學論述的語境有三:教會、文化、社會;當年的中華神學乃是對這三個語境的回應,是華人語境神學的重要範例;筆者同意林榮洪對這段神學歷史的整體正面評價。
洪秉基: 洪秉基醫生
爲方便讀者,下文在引用此文章時會先標出《薪盡火傳》頁碼,然後再標出《漢語神學讀本》頁碼。 林榮洪,《中華神學五十年(1900—1949)》,“自序”,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8年,第ix-x頁。 趙天恩,《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1919—1927):基督教會對現代中國反基督教運動的回應》,新北:橄欖出版社,2019年,第53—54頁。 學界的共識是趙紫宸於1940年代擺脫了以往的自由神學傾向,迴歸上帝的啓示及耶穌的救贖。
非基運動不是一個獨立運動,而是與當時中國社會思潮(新文化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這個運動有三個階段,針對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在清華學校召開會議只是第一階段,接下來還有收回教育權運動,反帝國主義運動;整個運動大概到1927年才告一段落。 “非基督教”人士、“非非基督教”人士,及教會的回應者都有多重角度及立場,立論觀點不一。 該運動除了促進了中國“本色教會”的緊迫意識,也導致大量西方傳教士離華,由華人牧師及平信徒接棒帶領教會各種事工。
……二、福音必須進入文化中才產生意義,……三、神學本色化是一個釋經過程,而當時中國教會還未建立一套成熟的釋經學。 ” 因此,這筆由華人自己耕耘出來的神學遺產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當時教會分三方面落實這個“中國本色”,減少洋教色彩:(1)形式方面:如教會建築、聖詩、裝飾佈置、禮儀都嘗試減少西方色彩,改爲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