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主要的能量來自於葡萄糖代謝,大腦的葡萄糖使用量佔全身的25%。 我們可以藉由FDG來評估血流和代謝減少的部位,幫助失智症的診斷。 造成癲癇的病竈可能不會有結構上的異常,但正子掃描可以偵測代謝異常的部位,提供我們所需的資訊。 正子攝影已被公認在某些疾病判定,例如確定癌症的發生與嚴重性、神經系統的狀況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特別有效。 正子檢查2025 對斷定癌症是否存在,是否已擴散轉移,是否對治療有所反應,及是否病人在治療後已不再有癌細胞等,可作為醫師很好的輔助工具。 相較於傳統的攝影例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說,正子攝影在分辨癌症與良性組織更具準確度,也因此能讓醫師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然而由於當時正子造影所需的同位素藥劑不容易取得,生產此類藥劑的迴旋加速器及正子掃描儀造價昂貴,因此當時多數PET檢查是應用在臨牀研究上。 健保適應症包含肺癌、乳癌、頭頸癌、大腸直腸癌、食道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淋巴癌、黑色素癌等癌症的分期、治療計畫的擬定、療效評估、偵測復發,復發時的再分期等。 一般正子斷層造影時間約需20-30分鐘,醫師會依據您檢查範圍或其他醫療考量,可能需加照延長影像,檢查時間約需1.5-3小時,檢查流程如圖二。 1980年代FDG在癌症方面最早的應用就是區分腦腫瘤復發或放射治療後的壞死或結痂組織,腫瘤復發組織會攝取較高的FDG,而結痂或壞死組織則否。 後來陸續文獻有報告FDG在肺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及頭頸部腫瘤在這方面的應用也都很有價值。 至於較嚴重的顯影劑過敏徵狀,包括支氣管痙攣和嚴重低血壓等等。
正子檢查: 檢查前為甚麼要注射放射同位素藥物?
腦腫瘤最早以FDG評估預後,腫瘤攝取FDG較高者,惡性度愈高,腫瘤體積變大較快。 同時,FDG可以偵測遠端轉移病竈,評估化學治療的效果等,也都是評估預後好壞的重要指標。 目前臺灣已超過30家醫院擁有PET,其中9家有自行生產正子掃描藥物的能力,包括臺北榮總、臺大、三總、新光、林口長庚、花蓮慈濟、臺中中山、高雄義守及高雄阮綜合醫院等。 建議糖尿病患者完成檢查後立即進食,並在用餐時注射一半早晨劑量的胰島素或正常劑量的口服藥物,避免血糖過低。 病人需要告知醫護人員病歷及過往做過的手術及治療、是否正在服食任何藥物、有沒有藥物或食物過敏、及其他身體狀況。
- 隨後由於PET技術發展漸臻成熟完善,1990年代起開始進入臨牀應用,早先多數用在腦部疾病的偵測。
- 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 (不包含腦瘤)、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之分期及懷疑復發或再分期。
- MRI具有較高的篩檢率以及無輻射的優點;但其較不普及以及對造影品質的要求較高的缺點。
- 正子攝影已被公認在某些疾病判定,例如確定癌症的發生與嚴重性、神經系統的狀況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特別有效。
正子電腦掃描儀 (PET/CT scanner) 如同名稱所示,是結合了兩種掃描, 正子掃描 及電腦斷層掃描 正子檢查2025 的最新高科技影像診斷儀器。 正子檢查 正子掃描可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電腦斷層掃描則具備優異的解剖定位功能,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同時結合了兩者之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提供臨牀醫師詳盡的資訊以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 正子造影基本上可視為分子影像的一環,我們知道,分子影像最重要的目標在探索活體內生物學與生化學的處理過程,以期得到與疾病診斷或治療上相關聯的資料,而正子造影則提供包括葡萄糖代謝影像、細胞增生影像、氧代謝影像、接受體分佈影像及報導基因影像提供重要的分子影像。 正子掃描的原理是標記組織的代謝或功能,藉此來區別正常組織或是病竈,也能用來評估病竈的活性。 目前的技術除了可以用正子藥物來進行掃描之外,也可以在此之上結合治療用的同位素(發出α或β粒子)精準地治療病竈,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正子檢查: 全身性影像檢查:核磁共振造影好?還是正子電腦斷層好?
本篇將探討兩者在當作進階癌症全身性影像篩檢常被問及的問題:兩者的特色以及在癌症篩檢上孰優孰劣。 好的癌症篩檢,不只要能早期找出癌症病變,也要有相當的準確度,以免過度診斷,讓民眾虛驚一場。 就以低劑量斷層來說,雖說已是目前篩檢肺癌最好的工具,但最近也有研究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所發現的異常者,也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偽陽性,但後續追蹤過程中花費的時間、金錢以及心理壓力,卻叫人無法承受。
- 其它的正子藥物如氟化胞嘧啶(用於包括腦瘤等癌症之造影)或氟化膽鹼 (泌尿系統等癌症造影) 以及碳-11標化的乙酸鹽或甲硫胺酸也可應用於不同腫瘤的造影,其臨牀價值及效益尚待進一步評估。
- 其實絕大多數的癌症都有一定的潛伏期,這期間從數年到數十年都可能,難就難在要如何早期診斷?
- 正子造影是一種分子影像檢查,利用「迴旋加速器」產生能射出正電子之放射核種,然後將之與細胞代謝需要的物質(如葡萄糖)結合,做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最後利用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儀,將身體放出的訊號偵測記錄下來,由電腦處理,便可做成身體各切面的影像,而顯示出細胞的代謝情形。
- 當然有些民眾會擔心正子攝影的副作用,雖然正子攝影會用到放射線物質,但這個輻射量其實很小,不太會有後遺症。
- 目前在臨牀上最常使用的正子同位素藥物是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簡稱FDG)。
- 5天內曾接受鋇劑攝影檢查;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的婦女;3週內曾接受化療/放療的病人,應擇期再安排正子斷層造影。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癌細胞的這一個特性,使用FDG PET來進行癌症病竈的造影。 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檢查前一天正常使用胰島素和口服血糖藥物,如檢查無須注射顯影劑,只需要於檢查當日(午夜十二時後)停止使用藥物;如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則需要在檢查當日及檢查後兩天停止使用藥物。 圖一 核子醫學檢查就像是在一羣正常的細胞或組織中,藉由核醫藥物的標記,讓我們可以清楚且快速地找到不正常的地方。 就像圖中我們藉由標記「p」就能快速地在一羣b中找到不一樣的地方。 高雄長庚醫院的正子攝影已發展多年,醫師的判讀經驗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對關心自身健康,希望能更準確,更全面檢查的民眾,正子攝影應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
正子檢查: 可能的風險與副作用
PET和電腦斷層掃描 一樣,問世至今已30、40年,並不是很新的醫檢儀器,早期的PET以檢查腦部及心臟為主,商機不大,直到1998年證實可用來協助癌症的診治,加上美國醫療保險機構又將之納入保險項目,才紅遍全球,成為最夯的檢查儀器之一。 為了追求更良好的影像品質,目前正子攝影大多結合電腦斷層,稱為正子斷層掃描檢查(PET/CT)。 不論是正電子掃描需要注射的放射同位素藥物,抑或電腦掃描的X光,兩者均帶有電離輻射。 由於正電子掃描所用的放射同位素半衰期較短,它的輻射會在短時間(約半天)就會衰減到接近零,因而接受正電子掃描的病人所承受的輻射量亦有限。
正子檢查: 正子掃描 (PET SCAN)
受檢者經注射FDG後,應靜躺於安靜、幽暗的檢查室內45分鐘,再進行腦部掃描。 穿透掃描可於FDG掃描前或後 進行,檢查時間約30分鐘。 糖尿病患,空腹血糖超過200mg/dl,應先控制好血糖後再作PET檢查。 血糖低於200mg/dl者,應檢當天可另給予5個單位的胰島素,促進FDG的吸收。 正子檢查2025 ,如果心臟血流灌注13N-NH3PET掃描出現灌注異常,表示局部心肌血流減少。
正子檢查: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至於需要重複接受多次正電子掃描、電腦掃描和X光檢查的病人,則有可能增加將來患癌症的風險,此類病人宜與醫生商討檢查安排。 儘管正電子掃描帶有輻射,但病人接受檢查的好處一般大於輻射風險。 本中心會在不影響影像質素的情況下使用低輻射劑量掃描,以將病人所吸收的輻射劑量降到最低。 以PET/CT作為癌病篩檢工具,根據日本及國內經驗與文獻報導,「健康人」作PET/CT,癌病檢出率約1.5 %左右。 研究報告指出,「健康人」經多種癌病篩檢檢查及PET/CT診斷,早期癌症診斷率可提高到95.7%。 F18-FDG PET檢查輻射劑量不高,輻射量大約是10 mSv(毫西弗),而振興醫院新購置的數位型PET/CT輻射量減少了一半,約5 mSv。
正子檢查: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安全須知
不過器官組織結構在發生實質變化前,癌細胞不正常的代謝功能早已發生;因此,如何在器官組織有細微變化時,就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此時,藉由正子掃描所提供的功能性分子影像,便可以輔助偵測出器官組織代謝功能的早期變化。 「正子造影」的全名是「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是現今最先進的醫療診斷技術之一。 正子造影是一種分子影像檢查,利用「迴旋加速器」產生能射出正電子之放射核種,然後將之與細胞代謝需要的物質(如葡萄糖)結合,做成藥劑注入受檢者體內,最後利用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儀,將身體放出的訊號偵測記錄下來,由電腦處理,便可做成身體各切面的影像,而顯示出細胞的代謝情形。
正子檢查: 臨牀運用
第一,民眾要有接受篩檢的意願,尤其是高危險羣,例如有菸、酒、檳榔等習慣的民眾,要注意口腔癌、食道癌與肺癌;B、C肝炎帶原者要注意肝癌。 好的篩檢工具,未必能減少發生率,但一定要能減少死亡率。 這也是為何這幾年政府不遺餘力,大力推廣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在內的癌症篩檢,最主要就是這些癌症的篩檢工具簡單又有效。 然而大家會納悶的是,最危險的肺癌、號稱沉默殺手的胰臟癌為什麼反而不在癌症篩檢項目中,原因就在於這些癌症還沒有便宜又有效的篩檢工具,一般常用的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在早期診斷肺癌與胰臟癌其實是力有未逮,甚至因認為沒事而延誤診斷。 過往的數據顯示,正電子掃描所發放的低劑量輻射並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正子檢查: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原理
由於大多數正子掃描藥物的半衰期都很短,比如最廣泛使用的FDG(氟-18去氧葡萄糖),半衰期才2小時,根本不可能自國外進口,所以必須在國內生產,且產製後需儘快使用。 醫護人員一般會先為病人進行簡單的問診及基本檢查,然後為病人靜脈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 藥物注射後,病人會被帶到休息房間等待藥物被身體細胞吸收。 休息期間,建議病人盡量放鬆,飲用充足水份及保持身體和暖。 掃描前,醫護人員會安排病人去洗手間,然後到掃描室開始檢查,檢查需時約20至60分鐘。 除了FDG外,目前及未來也會發展更多的正子藥物,例如:18F-NaF正子掃描可以用來偵測癌症骨轉移,比傳統的骨骼掃描更為靈敏。
正子檢查: 正子掃描檢查輻射劑量低
FDG檢查出現代謝降低的現象,表示此局部的心肌泰半壞死結疤,即使作血管汽球擴張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亦無法改善心臟的功能。 如果FDG檢查發現血流灌注減少的地區,仍有代謝活性甚至活性增加,表示心肌缺氧,心肌細胞尚存活,進行擴張術或繞道手術可以改善心臟功能。 要注意的是,即使自費做了正子掃描全身檢查無異常,也別以為就是拿到了「零癌症保證書」,因為還是有些死角是無法利用正子掃描檢查到。 不過,利用正子掃描來檢查肝癌已經有所突破,法國、奧地利等歐洲4個國家2010年已覈准利用F-choline(F-膽鹼)此種正子藥物來檢查肝癌,臺大醫院也進行第三期人體臨牀試驗,效果不錯,希望近年內能上市使用。 除了原本的肺癌(紅色箭頭)以外,我們也可以從正子造影上看到淋巴結(黃色箭頭)和骨頭的轉移,提供正確的分期資訊,使病人可以接受正確的治療。
正子檢查: 檢查過程
就拿肺癌、大腸直腸癌及淋巴癌等9種癌症來說,PET絕對是最佳選擇之一,但若要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正子攝影反而不適合,心肌血流灌注掃描檢查或256切電腦斷層檢查更為方便而準確。 PET檢查具有輕微輻射性,劑量約2.4毫西弗,若加上電腦斷層檢查約5至8毫西弗,接受一次正子斷層掃描檢查會帶來8~10毫西弗的輻射量,但皆在安全範圍內。 而且,注射入體內的正子檢查所需藥劑不管是FDG,或是F-choline,劑量大約是10-10公克,可說相當相當的低,且半衰期短,一下子就可能隨著尿夜排出體外,沒有過敏性,對人體傷害極小。 正子斷層掃描的英文名稱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
正子檢查: 核子醫學科
臺灣地區居民一年平均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輻射約為1.6毫西弗,而接受一次正子造影(含低劑量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在10~14毫西弗。 根據國際對日本原爆的回溯性研究的共識,低於250毫西弗的單次輻射暴露對人體並無造成立即傷害之虞。 對病患而言,即使所有醫療輻射暴露可能會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少許,但與眼前所面對的癌症威脅相較,經過醫師審慎評估病情需要而接受的正子造影檢查是利大於弊的。 受健保所賜,即使正子造影所費不貲,每年仍有上萬的癌症患者受惠於這項檢查。 相較於正子造影在癌病檢查上已被大量使用,且已被常規使用在癌症篩檢,在篩檢特長與常見的偽陰性也已被醫界所熟知;此外由於早期儀器具有解析度較低、電腦斷層的對位不準、造影時間較長等缺點。
目前最常使用的正子放射藥劑是氟化去氧葡萄糖(FDG),其化學性質與葡萄糖非常相近。 因此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造影(FDG-PET)可顯示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情形。 氟化去氧葡萄糖(FDG)藥劑的半衰期很短 (109分鐘),不會殘留在體內,也不會造成人體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