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創作言情小說,30多年間出版小說散文達160餘種,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喜寶》等,以及短篇小說集《偶遇》等。 1946年9月25日生於上海,原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1953年(7歲)來港定居,曾就讀於蘇浙小學,嘉道理官立小學及北角官立小學 。 1961年(15歲)投稿小說〈暑假過去了〉到《西點》。
《癡情司》是現代版《紅樓夢》,是亦舒致敬曹雪芹之作。 雖然主角們沒有逃脫既定的命運,但他們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現代的女子,深情如凌岱宇,也不再在愛情裏永沉迷津,而是從沉淪中崛起,活出有價值的精彩人生。 讀者們可以在本書中看到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力圖主宰自我命運的決心與努力。 《我的前半生》原著的故事是什麼 《我的前半生》是著名作家亦舒的一部原創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首次發佈。 《我的前半生》中亦舒在某種程度上不完全認同賢妻良母的女性觀,強調女性要獨立自主,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首要的條件是取得經濟上的的獨立地位,只有在經濟上獨立了,才能獲得其他方面的自由。
亦舒: 【愛情經典語錄】50句 亦舒名言佳句語錄:不相愛有不相愛的好處,什麼話都可以說
亦舒自己, 其實也仍然嚮往照顧女人的老式男人, 只是一邊倒的依賴在亦舒筆下最終總會幻滅(如《我的前半生》)。 一個人, 可以依靠的不過只有她自己(《胭脂》), 這是亦舒的常用語, 也是她筆下所有女主人公自強自愛的動力, 即使寂寞孤苦, 至少高貴驕傲, 沒有男人也可以活下去,並活得不壞。 亦舒小説與其它流行小説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她強烈的女性意識。 亦舒的女主角,大半是早早放棄了古典浪漫主義深情的女人,只以自愛自立為本。
麥承歡的世界愉快、健康、樂觀,她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個都會成長期的陰暗面,她只享受到它健全成熟的制度。 今日與往日一樣,她從辦公室回家,剛好來得及喫母親煮的可口家庭菜。 在電梯中她已碰到相熟的鄰居,像麥家一樣,他們也在此地住了好幾十年。 因李梅竺教授喪妻、時珍喪母、之洋失戀。 故此,三個常通過電腦進行元神出竅,回到過去美好的時光,到外遊玩,來解除心中的痛苦。 精選亦舒女士爲《明報》等報紙的副刊專欄寫的雜文。
亦舒: 女人長期單身,如何解決生理需求?通常,有以下四種途徑
言諾這樣形容給烈火聽:那樣精緻的臉卻配那樣高的身材,聲音悅耳,笑容無邪,她叫我害怕;天下怎麼會有那麼好看的女孩子。 說這話的時候,言諾的臉枕在手臂上,語氣惆悵,眼神迷惘,像是墮入雲霧中,不能自拔。 烈火惋惜地說:你應該多看看,漂亮的女孩子本市少說也有十萬名。 這個時候,言諾在華南剛升入三年級,荷生比他低一班,烈火在紐約大學,只有在假期纔回來。
- ”經歷過年輕時的轟轟烈烈,人到中年的亦舒選擇了迴歸平靜。
- 《獨身女人》講述了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獨立意識很強的大齡女性在擇偶和婚姻,以及追求個人自由這幾個方面,面臨抉擇時的困惑的故事。
- 亦舒的故事以對白取勝,天然缺乏場景、環境構築基礎,而且從她寫作的痕跡判斷,多數情況下亦舒沒有寫作大綱,隨意落筆,這就導致了小説情節的前後脫節和某段情節的突兀跳出。
- 子君成功地擺脫了涓生,擺脫了過去,她不用仰息他人,但她依然不快樂。
- 然而峨嵋過去一段沉痛記憶驀地來襲,叫人難分人與械,真與假。
愛情是可疑的,亦舒筆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友誼——女性間的友誼——卻被亦舒推到了至重的位置。 她的女主角大都有至少一個女性摯友,或是姐妹,或是母親,或是女兒,或是同學、同事,甚至陌生人、情敵,和她站在同一戰線,欣賞她、鼓勵她、幫助她。 在這裏,女性友誼是女性對自身性別的認同、尊重與熱愛,是感情的需要,甚至是對另一性別的不公正對待的聯合反抗。 曾參演其作品《宮保雞丁》的陳思宏看了該片後,日前在其Facebook張貼了一篇文章,揭露蔡邊村在片中尋找的母親是亦舒。 亦舒 文中指蔡邊村只在年幼時見過亦舒一次,且印象模糊,只記得那天亦舒買了機械人給他,兩人去看《鐵金剛》電影。
亦舒: 亦舒(作家)
比如亦舒鍾愛的林青霞,息影多年開始寫書,華麗轉身成爲作家。 即使有人說她寫的不好,有人說她上綜藝“掉價”,她也按照自己喜歡的活法做着自己喜歡的事。 按亦舒的標準來說,就是相當“不安分”了。 亦舒 亦舒家裏兄弟姐妹一共7人,她從小就要在衆多子女中爭奪父母的關注,這讓她明白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
亦舒: 亦舒主要作品
後來鄭佩佩在美國生活不太如意,寫信給嶽華訴苦,被亦舒看到,亦舒大發雷霆,直接將這封信刊登在了報紙上。 嶽華提出離婚,一向講究“姿態好看”的亦舒卻跪下來求他原諒,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哪有她筆下人物那般冷靜和矜持。 但嶽華只給她留下一句:“你傷害人太過分,這不可以。 亦舒2025 1953年,7歲的亦舒隨着家人移民香港。 她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香港作家倪匡,亦舒從小就在書香門第備受薰陶,15歲就發表了第一篇文章《暑假過去了》。
亦舒: 寂寞的心俱樂部
下午再說吧,我去看看平兒起了牀沒有。 房東馬太太就住在樓上,還有甚麼瞞得過她,已經多次來敲過門,一點表情都沒有,只是說:「唐小姐,房租已欠了四個月,請付一付。」語氣不見得不客氣,可是給人一種毫無轉彎餘地的感覺。 亦舒2025 亦舒2025 快餐店薪酬只夠她乘車喫飯,無論如何省不下房租,不知不覺欠下四個月。 亦舒 清流沒有哭,淌眼抹淚不是辦法,應徵工作纔是正經。
亦舒: 亦舒
亦舒認爲愛情是理想中的,可遇而不可求;而亦舒強調可以因爲愛情而結婚,也可以不因爲愛情結婚,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這樣亦舒體現的就是一種更加自由的婚戀觀,女性在婚戀上是很自由的。 子君:婚後立志做賢妻良母,十多年來,沒有工作,沒有理想追求,生命在結婚、生子、瑣碎的家務事中消費掉。 直至丈夫涓生另結新歡,提出與她離婚。 離婚後悲傷失意的子君在女友的鼓勵和幫助下重新站立,找到了新的愛情和婚姻。
亦舒: 亦舒寫作生涯
1979年,亦舒小説《喜寶》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為文學評論公認的亦舒代表作。 1988年,該部小説由香港公司注資改編成電影,亦舒親自參與改編;1989年11月在中國全國上映。 亦舒中學畢業後沒有升大學,當了記者,十七歲時便到《明報》任職,她不僅跑新聞、寫專訪,亦寫雜文、小説,報紙專欄。 德國《注意柏林》影展一齣參賽紀錄片,近日引起香港及全球華人熱議。 導演兼主角蔡邊村拍攝《母親節》(Mother’s Day),紀錄其尋找生母的經過和心路歷程。 他最後一次見母親在11歲,寄給對方的信件也從未有迴音,他的母親不少香港人也知其名,但沒有人知道她有一個叫蔡邊村的兒子,她就是香港著名作家亦舒。
亦舒: 作品風格
46歲重回香港打拼,後來參演了《唐伯虎點秋香》、《臥虎藏龍》等多部熱播影片。 之前寫初看它當愛情小說,重看總結出16條職場生存規則,提到過當初看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看評論說對原著的改動非常大,因此好奇買了小說來看。 亦舒 因此,在18歲亦舒就與蔡浩泉結了婚。 亦舒 兩人從相識到相戀才經過了短短的一年,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所以兩人的婚姻生活維持不久後就開始有了分裂,這種分裂一方面是亦舒對蔡浩泉的征服欲變小,因爲當時蔡浩泉已經愛上了亦舒。 亦舒原名倪亦舒,她於1946年出生於上海,在五歲時由於家人工作的原因,就隨同家人定居在香港,又因家庭條件較好,在香港接受優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