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灣遺址12大優勢2025!(震驚真相)

具巨石文化北遷以及十三行文化南移等南北文化匯流之文化相。 瘦砂遺址(直轄市定考古遺址),具三層史前文化遺留堆積,上文化層屬蔦松文化鞍子類型,中層為大湖文化烏山頭類型,下層屬大湖文化大湖類型。 位於新市區新晶段,鄰近普查遺址 ,道爺遺址.道爺南遺址。 南科考古遺址(泛指南科地區發現的遺址),含:道爺古墓(直轄市定考古遺址),墓碑佚失,無法確認其建立確切年代,惟伴隨之銅錢(萬曆、康熙通寶)及鄰近文化遺留判斷,應屬清代。

  • 譚家灣遺址既是馬家浜文明的“溯源”,也是烏鎮人勤勞的象徵。
  • 因行程時間較長,除了兩端過溪處有溪水之外,全程無水源,請自備足夠的飲水和食物,並穿著防滑耐走的鞋子,方能享有一段策馬入林的羅馬假期。
  •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年–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與埔里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馬璘文化較早階段的水蛙堀期以及蘭陽平原南側邊緣的丸山文化相近。
  • 大甲溪源流海拔最高的支流為高山溪、七家灣溪,源發於海拔3886公尺的雪山,為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家鄉。
  • 由於武陵位處中海拔地區,除了人工景觀植物、果樹的花期之外,各種原生植物在每個季節亦呈現不同的景觀與特色,值得遊客在不同季節造訪,會 有不一樣的體驗感受。
  • 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臺灣的京都」之稱。.

特產有椪柑、高接梨、甜柿;和平區東部則盛產蘋果、梨、水蜜桃、高山茶葉、高冷蔬菜、蜂蜜等,為臺灣高冷蔬菜的主要提供地。 其中武陵農場七家灣溪流域是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故鄉。. 七家灣遺址 位於 臺灣 臺中市 七家灣溪 ,為一史前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是目前臺灣已知年代最早,也是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遺址。

七家灣遺址: 臺灣國家公園

距農場4.5公里的桃山山腰,有一個雄偉壯觀的大瀑布——桃山瀑布,瀑長達200米,像一條白練自空而降,水汽瀰漫谷底,如煙如霧,終日不散,聲響如雷,又名“煙聲瀑布”,是臺灣著名的大瀑布之一。 以盛產梨、蘋果、水蜜桃及夏季蔬菜、高山茶等高山農產品聞名。 武陵農場壹年四季景象各異,空氣清新,處處彌漫著果香菜香,恍若身在世外桃源,故取名“武陵。 據屋主郭正峯表示,他父親郭金柱原是日據時代的老師,郭金柱廿三歲時全家到日本作帽蓆生意,二次世界大戰時,因形勢危急,郭家都回到臺灣,就住在這棟歐式建築內。 入境團體旅遊、企業差旅、國際遊輪等全方位產品,提供專業旅遊諮詢,經營全球五大洲,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開發多元旅遊商品,傲眼成績讓山富蔚為業界的領頭羊。 聖稜線成排的屹立,氣勢有如王者一般,遠遠凝望,泰雅族的高歌,像從稀薄的空氣中悠遠的傳來。

石器是以石頭爲原料製成的工具,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 石器的製法和形狀常常作爲判斷遺蹟年代和文化性質的主要標誌。. 農場四時之景不同,春天一片桃花李海,元月是清香的寒梅,二月是嫣紅的櫻花,三月有粉紅的桃花及白色的山櫻與梨花,三、四月間即是蘋果花。 夏季則盛產各種高山蔬果,七、八月的水蜜桃,八、九月的梨和九、十月的蘋果,相繼成熟,滿園結實累累,果香四溢。 由於農場緯度較高,且受東北季風影響,日夜溫差大,使得楓葉紅得特別早,成為臺灣賞楓第一聖地,有“臺灣九寨溝”的美稱。

七家灣遺址: 武陵遊客中心。七家灣泰雅文化展示館

築路工程於民國四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開工,歷時九個月,於當年年底完成。 由於大雪山林場林相枯竭,加上臺鐵因營運不善造成連年虧損,東豐線遂於民國八十年八月三十一日,從東勢站開出最後一班火車後,從此走入歷史。 東勢線沿線的景色風光明媚,而終點東勢站內的牆上,有一塊石刻的紀念碑,說明建築這條鐵路的始末。 步道長約5公里,緩坡爬升,桃山瀑布高約50公尺,海拔約2200公尺,常年雲霧撩繞,只聞水聲不見瀑潭,因此經國先生命名為「煙聲瀑布」。 坐在紅色石亭裡,欣賞林木蒼蒼,遠觀瀑布猶如巨龍,從天而下,著實壯觀。 瀑布旁有一巨石立在崖上,遠觀有如觀音盤坐,兩旁水氣瀰漫,霧鎖蒼木,真是靈山聖地,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瀰猴樹梢跳躍,無比樂趣。

  • 位於埔里鎮史港坑段,或鄰近普查遺址,大馬璘遺址。
  • 不過老七佳石板屋部落有提供住宿體驗,我相信仍然有許多人會有興趣體驗這種回歸原始般的生活。
  • 現在的七佳村為「新七佳部落」,最初的「老七佳部落」是位於中央山脈上的。
  • 位於臺中市清水區信義新村眷舍區,鄰近牛罵頭遺址及社口遺址。
  • 在這一範圍內,分佈舊石器時代遺址及化石點七十餘處。
  • 西新莊子遺址,日治時代,日本研究者曾於基隆河南岸發現過,故推測其遺址應位於濱江街、民族東路一帶,隸屬十三行文化層。
  • 馬鰣橋 位於臺七甲線約50.6K處,在勝光附近,馬鰣是取日語「masou」的諧音,意指櫻花鉤吻鮭;日治時期,這座橋原名櫻鮭橋,鮭魚之多由此可見。

翌年10月起兩年,相關考古學者開始系統化抽樣發掘,並因此確認七家灣遺址的分佈範圍。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一個是距今約四千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層,另一個是距今約一千兩百年的文化層,出土遺物顯示臺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海岸山脈遷徒。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為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跡及捕魚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 該遺址為目前已知臺灣海拔最高且經發掘之遺址也是常 見的大規模石器遺址。 考古意義為證實該地點為宜蘭與中部埔里地區交通的重要據點,證明史前臺灣人民,具有島內陸路交換與貿易能力。.

七家灣遺址: 位於臺灣臺中市和平區的河川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番仔園遺址,具墓葬行為(與卑南遺址文化類似),曾發現鐵刀。 七家灣遺址 以陶器(印紋灰黑陶)為主,石器較少,有貝塚、骨角器、玻璃手鐲、玻璃珠、瑪瑙珠的出土。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為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跡及農耕、漁、獵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以農耕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們會使用石鋤耕作、矢箭打獵、也會用石製網墜捕魚。

七家灣遺址: 農場步道

第 1 天 七家灣遺址2025 臺北車站-武陵農場-北谷祕境半日遊-武陵遊客中心-返程 七家灣遺址 ※行程載明之車行時間僅供參考,因路況或假日遊客眾多行程順序將視情況前後更動。 武陵的神祕祕境北谷,北谷主要是高山植物生態園區為主,沿途可以欣賞花草樹木及各種不同生態區域的植物,一路到達雪山登山口,在觀景臺上可以眺望七家灣溪谷,一覽稜線美麗的倒影。 武陵農場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景色,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就像世外桃源的森林浴體驗區、高山植物園區等其他園區,一邊感受著大自然的美景,一邊享受著這放鬆的假期。

七家灣遺址: 武陵農場

七家灣遺址,分佈在海拔1,698公尺的上下河階,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臺灣地理位置最高的陶器聚落遺址。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距今約3,500年前左右,繩紋紅陶的勢力已進入雪霸國家公園園區,最具代表性的正是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遺址至少包含了兩個文化層,一是距今將近4,0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遺址;另一為比較新的文化層,則距今約1,200年。 根據考證,當時住在這裡的史前人類,以農耕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們會使用石鋤耕作,也會用石製網墜捕魚,而他們捕捉的魚,很可能就是現在的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 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溪是臺灣大甲溪上游的主要支流,是冰河時期遺孓生物櫻花鉤吻鮭唯一棲息河域,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平等裏武陵地區,屬於雪霸國家公園管轄範圍。 並於於民國87年至90年,開始進行系統說話試掘與搶救發掘工作。

七家灣遺址: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建於民國57年夏天,館內設有臥房3間,餐廳,廚房,客廳,寫字間各一一間,陳設簡單,樸實無華。 蔣公行館及侍衛住所前並種有蔣公及夫人勤勞值的梅花各一株,稱為梅王及梅後。 場區域的誠,親,民,善等農莊,為早期農民弟兄就地取材堆砌而成的三合院石頭屋建築,供懇員共同居住,集耕合營生產,胼手胝足開挳出上室內的百姓良田。 寢室內僅擺設簡單的牀鋪,桌椅,寢飾外則有簡易的庫房以堆放農用資材與工具,現今僅餘6戶榮民家庭散居於親莊及民莊安享天年。 為提供遊客見證武陵農場的開發過程及榮民的山地開發血淚史,已設置農莊文物館,呈現當年榮民弟兄辛苦開墾的照片,農具及生活文物。

七家灣遺址: 生態之旅

現在除了部分居民偶爾會回來住在老七佳之外,大多時間仍然是在山腳下生活。 七家灣遺址 19|導覽的時候,一隻可愛的小黃狗忽然從遠方跑來。 兩個月的牠,是當地居民愛珠姨的新寵兒,今天也是牠第一次到老七佳部落。 愛珠姨笑著要我們幫還沒有名字的牠取一個名字,成為今天旅途中最可愛的插曲。 17|老七佳石板屋部落,屋與屋之間的步道都是由石板一塊一塊鋪陳串連,錯落有致的屋舍,也就像是梯田一般,層層堆疊、矗立在山巔處。

七家灣遺址: 武陵之美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年–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與埔里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馬璘文化較早階段的水蛙堀期以及蘭陽平原南側邊緣的丸山文化相近。 上層是距今約1200年–400年前金屬器及金石並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蘭陽平原、立霧溪流域等地區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文化及北海岸地區的十三行文化「福隆類型」有關。 出土遺物顯示臺灣東、西部的先民,在數千年前即有穿越脊樑山脈遷徙。 泥河灣遺址羣是中國以至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灣將在河北省的社會發展中體現其科學的、精神的和經濟的價值。 中國發現100萬年前更新世舊石器時代遺址16處,而泥河灣遺址羣就佔其中的12處。 不僅如此,泥河灣遺址羣內含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為研究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地質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和年代測定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成為“天然博物館”,是獨具特色的泥河灣文化旅遊熱線。

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遺址 本文重定向自 七家灣遺址

五間厝南遺址(直轄市定考古遺址),大湖文化烏山頭類型(約2,800年至2,000年間)、蔦松文化鞍子類型(約1,400年至1,000年間)、西拉雅文化類型(約500年至300年間)。 位於善化區善科段,鄰近普查遺址 、南關裏遺址、右先方南壹遺址 。 水蛙窟考古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遺址佔據的年代大抵距今在3,600–2,400年之間,為一處大型聚落及室內墓地。 位於埔里鎮史港坑段,或鄰近普查遺址,大馬璘遺址。 大坪頂遺址 (古坑)(縣〈市〉定考古遺址),遺址具繩紋陶及營埔式灰黑陶二層文化層之原始堆積。 推論隸屬繩紋紅陶文化、營埔文化等二文化層(文化層斷面不明顯)。

七家灣遺址: 臺中市

這三種動物都能習慣生活在各類的棲地,無論是森林、河谷的沖積草地,或是有農業活動的果園、菜園,都可不時見到牠們的身影。 日間活動的哺乳動物種類很少,只有臺灣獼猴、赤腹松鼠、條紋松鼠。 其它的種類有些是隻在夜晚活動,像是飛鼠、蝙蝠、囓齒目的鼠類;有些是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躍,像是山羌、臺灣野豬。 在年代久遠的造山運動、水流侵蝕等地質作用下,長期淬鍊出武陵地區裸露的山岩、褶皺、斷層、河谷等地形景觀,七家灣溪沿岸區域大多屬侵蝕性河階,表層沖積層既淺且薄,常可見裸露出的板岩巖盤。 該車站與鐵道為過去日據時代時太平運輸甘蔗與其他農產品之唯一運輸路線,亦是當時最主要之對外交通幹道,然汽車成為陸路運輸的主要工具後,小火車終被淘汰,而鐵道與車站亦功成身退。 福德祠位於頭汴坑的山區,此處亦是過去原住民出草殺人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而此福德祠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一起深度探索霧峯林家宮保第、馬力埔彩繪小徑、百菇莊、新社古堡!

譚家灣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4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中心在譚家灣組以西的河西蕩田高墩桑地及河西小圩水田的一部分,中心範圍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 七家灣遺址2025 譚家灣遺址中心範圍表土層厚2米,文化堆積層厚約1—2米,地下文化層共分3層,中下層的文化內涵極豐富,屬馬家浜文化羅家角類型,有機質較多,土質鬆軟,色澤深黑;上層則晚於羅家角遺址。 數千年前,其實就有一批人在武陵七家灣溪畔落腳,這一批人約於二千年前突然銷聲匿跡,直到民國八十五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大甲溪源頭的武陵峽谷(七家灣溪峽谷),四周高山聳立,有雪山主峯立於西側,又有武陵四秀(池有山、桃山、品田山、喀拉業山),橫列山谷中。 冬天山頭白雪覆蓋,活水源清,所以各種花卉盛開,映襯四周山林,蒼蒼鬱鬱,尤其在2、3月櫻花焉紅、桃花嫩紅,搭配藍天、綠葉,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自在快活迎春風」的美,來一趟武陵絕不虛此行。 來到「富野度假村飯店」,前面是「七家灣文化遺址」保留地,旁邊有松蔭大道、昆蟲館、旅遊中心,花卉遍植,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七家灣遺址: 武陵山莊

1938年由日本調查委員會列冊”天然紀念物”, 『櫻花鉤吻鮭』唯一棲息河域… 七家灣遺址 本園區內目前雖已無原住民族居住,但大霸尖山是泰雅族自其核心區域向外移徒之重要孔道,而使發源於大霸尖山附近諸水系上游區域成為族羣匯集之區域,亦是賽夏族傳說中的祖先發祥地。 而西部為大安溪流域,範圍廣大,佔園區一半面積,馬達拉溪、雪山溪、北坑溪、南坑溪,都是它的上游支流,西北隅則屬頭前溪上游領域。

沿溪步道走,從攬翠亭到臨溪亭,泉聲不斷,溪谷邊銀杏林,每逢秋來,黃葉片片,有如黃金般璀璨。 2.上文化層主要現象包括柱洞、堆石結構、火燒紅土區、板岩結構及墓葬等。 下文化層堆積很厚,出土的現象及遺物都較多,主要包括柱洞、堆石結構以及灰坑、火塘、火燒紅土區等遺跡。 下文化層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陶器數量極多,其中一件泥質灰陶,質地細緻,陶質十分堅硬,後經登錄為古物。 而石器則包括石鋤、錛鑿形器、石片石刀、切割器、矛鏃形器、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錘、有槽石棒、網墬、砥石、打製圓盤、工作臺、石支腳等。 「七佳部落(七家村)」由「七卡當」的原部落音譯而得名。

七家灣遺址: 櫻花鉤吻鮭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爲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蹟及捕魚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 步道全長約2公里,與武陵路平行,隱於道路上方樹林之中,部分以棧道相連接,南起武陵管理站的入口廣場,步道於坡壁上上下下,途經松林休憩區、賞櫻休憩區、濕地生態區、活動廣場和花海區等。 沿線有臺灣胡桃、臺灣黃杉、殼鬥科植物、大葉溲疏等灌木,呈現豐富的多樣性。 武陵地區數目最多的兩生類是青蛙和蟾蜍,青蛙主要為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莫氏樹蛙,蟾蜍為盤古蟾蜍。

位於臺南市新市區道爺段,鄰近普查遺址,道爺遺址。 古笨港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隸屬清代漢人文化層(遺物年代屬清代晚期,偶現少許日治時期遺物)。 牛埔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隸屬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層等二文化層。 位於彰化市臺鳳段(聯興國小棒球場及自然生態教學園區),鄰近普查遺址 ,快官、上快官、石碑裏、福田裏、八卦山、培元中學普查遺址。 惠來遺址(直轄市定考古遺址),隸屬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三文化層。 七家灣遺址2025 (距今3,600至100年),位於臺中市西屯區惠民段。

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遺址

觀瀛橋最初只在東邊建一座竹橋,日據時代改建為兩座鐵線橋,民國初年修建一次,民國三一年將鐵線橋換成鋼索,民國五十五年將原來木製橋頭改建為鋼筋水泥柱迄今,前後已多次翻修整建。 再往前走有一林道通往桃山瀑布,兩旁臺灣衫、香杉、二葉松的造林重地。 步道呈現之字形,路的兩旁松林密佈,腳踩松針,有如軟席鋪地,向上可看一線藍天,有時陽光穿梭映射,有一種說不出的美。 走回峽谷產業道路,沿途有桃花遍佈,幾座農莊分佈田中,路的盡頭是武陵山莊食宿的地方,從這裡可以遠眺武陵四秀美麗山頭。 七家灣遺址2025 茶園步道從農業展示館斜通山腰,步道旁櫻花成林,當山風一吹,紅花紛飛有如紅寶石片片墬落,步道另一側是武陵茶園,梯田茶園向上延伸,美麗如畫。 步道盡頭一座涼亭簇立山頭,白雲從亭上飄過藍天,「紅花綠葉洗白雲,一彎清溪映藍天,茶雅不敵櫻花落,沐浴春風猶勝山,這是武陵美的代言」。

七家灣遺址: 臺灣史前時期年代史序

巴蘭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隸屬花東縱谷巨石文化層。 位於臺東縣卑南鄉初鹿村,海拔約600公尺山麓,鄰近普查遺址 ,老番社遺址。 都蘭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隸屬史前文化層含繩紋陶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巨石文化)、阿美文化等。 位於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沿都蘭產業道路往西約1公里處,先抵「巖棺區」;再往西約300公尺則為「石壁區」,鄰近列冊遺址,八仙洞遺址。 富世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又名太魯閣遺址、立霧高地遺址,有兩層不同的文化層,上層為約一千二百年前的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下層為約二、三千年前麒麟文化、卑南文化的混合文化相。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銅器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其中七家灣溪遺址的發現肇因於武陵農場第二國民賓館新建工程計畫,為瞭解遺址的文化內涵與減輕工程影響程度,進行短期試掘。 遺址出土遺物不豐,但包含了日常生活用具與各類生業型態器具,陶器中有陶 … 2017年8月25日 — 七家灣遺址是一處史前人類文化遺址,包括了涵蓋兩個文化, 一個距今約四千年至二千四百年前,一個距今約一千兩百年,是目前臺灣已知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 … 2007年4月15日 — 七家灣遺址,分佈在海拔1,698公尺的上下河階,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臺灣地理位置最高的陶器聚落遺址。 位於復育研究暨展示區二樓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展示館」是提供遊客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館內設計的重點是希望讓參觀的遊客能夠從臺灣看見全世界的鮭魚,並深度瞭解國寶魚的生態知識, 以及本處執行瀕危物種的保育策略和累積多年的保育成果。

七家灣遺址: 臺灣考古遺址列表

譚家灣遺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浮瀾橋村譚家灣組的一個加土圩,總面積12萬平方米,中心範圍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馬家浜文化的遺址。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研究也指出,七家灣遺址為宜蘭與南投縣埔里地區交通之重要據點,且從出土遺物中有大量建築遺跡及捕魚用具,顯示該處有先民長期居住。 武陵峽谷為在臺中市和平鄉的七甲省道旁,海拔在1700公尺到2200公尺之間,當最美麗之稱的七家灣溪會合有勝溪而形成的河谷盆地。 原始森林密佈,遠山層層疊疊,自然景觀豐富,春可賞櫻,夏可觀星,秋楓映紅,冬擁瑞雪,尤其有國寶級櫻花鉤吻鮭,值得賞奇。 大甲溪的上游有著雪霸國家公園,使得溪中的水中生物甚為繁盛。 其中最有名也讓很多學者去拜訪研究的魚種就是---櫻花鉤吻鮭。

七家灣遺址: 大甲溪

東鄰七家灣、白果村,西連水塘鄉迎風村,南接大灣子村,北接大山村。 七家灣村 七家灣村,白果鎮七家灣村位於貴州省畢節地區赫章縣城西南部,距離縣城4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920毫升,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十分適宜玉米、稻穀… 這裡山環水繞,林木蒼幽,沿溪設有亭臺,百福千祥、萬壽、億年四座小橋,匠心獨具,徘徊其間,意味無窮。

位置主要分佈起自淡水河口終至苗栗縣後龍溪口止(例:新北市八里區之舊城遺址、新竹縣新豐鄉之紅毛港遺址、苗栗縣後龍鎮白沙屯之過港遺址及造橋鄉之談文湖遺址)之海岸地帶 。 營盤口遺址,具含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之圓山文化層及植物園文化層(遺址可能遭受嚴重破壞)。 大沙灣考古遺址(縣〈市〉定考古遺址),含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層。 大甲溪 大甲溪,大甲溪,為中國臺灣西北部重要河流。 位於臺中市,長140公里,流域面積1235平方公里。 發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及南湖大山等羣嶽之間,與七家灣溪、司界攔溪、南湖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