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做過分析,以先前導性化療後放射線治療,有64%可保留喉部功能;另一組先全喉切除後做治療;經十年追蹤,兩組存活率相同。 成大醫院放射腫瘤部陳邦瑜醫師表示,經過以強度調控治療合併使用IGRT影像導引系統的新技術,不只可準確定位,並可精準投射劑量,使得腫瘤能接受最有效治療。 林先生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後接著同步性放療合併化療,腫瘤已全部消失。 治療結束經過一兩個月的休息,目前可繼續工作,過正常的生活。 理學檢查:可使用喉反射鏡或軟式纖維喉內視鏡,來檢查腫瘤所在的位置、侵犯的範圍及聲帶運動的情形。 能讓患者擁有較佳的音聲品質,不需住院,也沒有手術併發症,但缺點是可能出現放射治療後遺症(口乾、味覺低下、吞嚥困難、急性咽喉黏膜炎、骨骼放射性壞死),對復發病竈較難診斷,日後再做手術性搶救時的術後併發症較多。
發生在口咽部的癌症稱為口咽癌,口咽部包含有軟齶、扁桃腺、扁桃腺前後柱和舌根部。 口咽癌致病因子除煙、酒、檳榔外,也被證實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有相關(沒有菸、酒、檳榔史的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建康署最新公佈民國106年,初次診斷為口咽惡性腫瘤者共計876人,佔口腔、口咽及下嚥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1.24%;當年死因為口咽惡性腫瘤者共計313人。
下嚥癌治療: 診斷
由此廣泛的手術切除,往往需要將喉部完全切除,因此術後將造成病患發聲機能的喪失,如此將使得生活上有許多不便,然而現代醫療的進步,卻已經可以使許多無喉者發聲講話,這就是無喉者發聲法。 喉咽癌早期常表現為咽異物感和咽喉疼痛,同時由於喉咽部位隱蔽,原發竈較難發現。 故此,凡咽部症狀持續,或出現進行性吞嚥困難者,應常規做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必要時需做喉咽、食管X線造影,或行纖維或電子食管鏡檢查以排除喉咽或食管惡性腫瘤。 CT能很好地顯示腫瘤侵犯的程度及範圍,並能發現臨牀上難發現的早期頸淋巴結轉移。 MRI通過三維成像,可立體的瞭解腫瘤侵犯的範圍,區分腫瘤與其他軟組織影,瞭解腫瘤與周圍血管的關係,以及有無頸淋巴結轉移等。 一名四十多歲頭頸癌的下嚥癌四期患者,多次復發,在使用免疫、標靶、化療合併療法後,兩個月即消除八、九成,卻因為疫情中斷治療而腫瘤再度變大。
- 臺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則顯示,每年咽喉癌個案佔當地惡性腫瘤約4%。
- 口咽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
- 除了 platinum-based 的藥物之外,paclitaxel 的配合使用也是一種選擇,透過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外科手術的相互搭配衍生出二種組合療法,分別為引導化學治療與系列性療法。
- 第二, 喉癌病患飲食上的注意事項:飲食宜富含營養, 易消化, 特別要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食物宜多樣化, 並注意色、香、味、形, 以增進患者食慾;飲食宜清淡, 避免喫油膩的食物。
- 然而由於病患本身的疏忽,或是第一線的醫生未能未能提高警覺,以致於失去早期診斷的先機。
- 一般而言,治療頭頸部的惡性腫瘤是以治癒為首要目標,但也希望能夠保留病患的吞嚥、呼吸及言語功能,減少最終氣切管或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的留置率。
- 影像學檢查:頭頸部電腦斷層檢查及磁振造影查,是目前最常採用的方法。
後來,經過梁永昌主任溝通說明後,林先生接受建議,採用針對其腫瘤分佈形態及擴展範圍,而量身設計出的「個人化影像導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同時配合化療。 徐先生向醫師表示,半年前他無意間摸到右頸部有腫塊,因為工作忙沒有多想,1個月後感覺腫瘤變大,才趕緊到彰化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確診為下嚥癌,其實早在摸到腫塊前1個多月,他已經感覺到喫東西卡卡的,只是沒有在意,延宕病情超過2個月,這期間感覺腫瘤快速變大。 許風雷 許風雷,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70年6月出生,醫學博士,專長於頭頸部腫瘤的外科治療,在熟練掌握耳鼻喉科常見多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基礎上,能夠獨立完成喉癌、下嚥… 鄭宏良 如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切除各種喉功能修復重建手術,雷射喉癌切除術;保留喉功能下嚥癌切除各種組織瓣修復重建術,胃上提胃咽吻合、遊離空腸吻合術治療晚期下嚥癌頸段食管…
下嚥癌治療: 晚期症狀
下嚥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診斷,晚期侵犯喉部時只好一併切除喉頭,再者因此處淋巴管豐沛,容易有頸部或遠隔轉移,預後較喉癌差,五年存活率約15%至30%。 下嚥癌治療 下嚥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出現喉嚨卡卡、聲音沙啞、咳嗽等症狀以為是感冒,等到腫瘤長到一定大小,發現吞嚥困難、疼痛才就醫,多半已經下嚥癌末期。 第一期:早期喉癌(癌症分期第1、2期)的治療可以考慮放射治療(電療)以保留發聲功能或是雷射手術切除部分喉嚨。 病患若有合併身體其他器官的遠端轉移,治療的策略則是減緩癌細胞增殖並促進生活品質,這一類的病患治療主要以姑息性化學治療為主。 若日常體能狀態尚佳,則可以考慮給予化學治療,一般會先以順鉑類的化學治療處方作為第一線治療,若日常體能狀態極差,則考慮給予保守性支持治療,以減輕病患不適為主。
- 下嚥癌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等方法,其中手術治療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頭頸部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巴癌為最主,約佔85%至95%,其餘則為淋巴癌、腺癌、肉癌等,但數量相對減少許多。
- 他也說,喝酒是他的嗜好,不管是和朋友喝或自己在家喝,下班後總要喝上幾杯才覺得舒服,從沒想過喝酒會是罹癌的可能原因,不過,確診癌症後他已經把酒戒了。
- 晚期的喉癌傳統是以全喉切除手術合併術後放射線治療為主,雖然可達到50-60%的治癒率,但全喉切除造成發聲機能的喪失,會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
- 隨著腫瘤的逐漸長大,病患會產生頸部腫塊、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呼吸喘鳴,體重減輕等症狀。
- 花俊宏指出,頭頸癌患者並非都會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有時癌細胞已經蔓延到頸部淋巴還不痛不癢,等到發現腫塊已經晚期,需注意。
面對後續治療,楊先生十分不安,「我真的要成為無喉者了嗎?未來的工作與生計該如何維持?」他反覆自問,無助極了。 花俊宏指出,頭頸癌患者並非都會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有時癌細胞已經蔓延到頸部淋巴還不痛不癢,等到發現腫塊已經晚期,需注意。 進行手術是一種直接解決患者體內癌腫的途徑,尤其是早期患者的腫瘤體積細小,且仍在喉嚨表面或聲帶,沒有擴散開去。 醫生會在患者的喉嚨放置一條空心的內窺鏡,並透過該小孔發射激光或其他特製的物料,從而消滅癌細胞。 部分個案的腫瘤已從喉嚨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此時醫生便需要連同涉及的淋巴結一同切除。
下嚥癌治療: 醫生,我得了下嚥癌嗎?
由於下嚥 緊鄰喉部,因此許多吞嚥、發聲等功能都與其相關。 下嚥癌隨著腫瘤的大小,喉嚨腫脹、吞嚥困難、疼痛、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症狀都有可能發生。 其肇發的部位多為梨狀窩 、後咽壁 、環狀軟骨 後區等三處,如圖一1。 例如早期舌癌,一般可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病人亦毋須太擔心切除部分舌頭後會大幅影響說話、咀嚼及吞嚥功能,因為早期舌癌的腫瘤體積小,所需切割範圍相對細,加上舌頭肌肉靈活,一般康復後不會造成大問題。 下嚥癌治療 頭頸癌能否及早察覺,需視乎腫瘤出現的位置及病人的警覺性。 傳統治療仍以手術為主,但是全喉部切除會影響進食和說話,造成生活品質下降。
下嚥癌治療: 免疫療法新突破 癌症將成慢性病
早期的下嚥癌症狀不是很明顯,像是喉嚨異物感、咽喉疼痛等,因為這些症狀較無特異性,所以常常被當成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咽喉炎等疾病來治療。 隨著腫瘤增長,臨牀症狀會不斷加重,當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吞嚥疼痛、痰中帶血絲、轉移性耳痛、頸部腫塊、體重減輕,甚至是呼吸困難等現象時,往往表示腫瘤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侵犯了。 吳尚殷醫師說,根據臺灣癌症登記報告,有6成6的病人在診斷時已屬局部晚期的第III~IVB期,往往需要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纔可達到疾病控制;和早期的第I~II期腫瘤,靠手術切除或根治性放射線治療即可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不同。
下嚥癌治療: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病人出現典型標靶藥物帶來的皮疹副作用,經局部藥物塗抹後,症狀較改善,可持續接受計畫中的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喉癌的治療效果在所有的癌症當中算是相當好的一種。 下嚥癌治療2025 由於喉部為發聲的構造,而喉癌的症狀(聲音沙啞)常在早期就出現,這時腫瘤還小,侵犯的範圍也不大,只要警覺心高早點就醫,治癒率都很高。
下嚥癌治療: 頭頸癌症發生原因
呼籲青壯年男性朋友每半年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若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須立刻就醫,也要避免尖銳邊緣之牙齒、或製作不良的假牙,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導致口腔細胞癌變。 下嚥癌治療2025 今年一月一日,健保局已通過頭頸癌化療用藥歐洲紫杉醇納入給付,針對難以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頭頸癌患者,每人可獲得最多四個引導性化療療程,可幫助患者積極接受治療。 50多歲的黃先生,罹患下嚥癌,因為怕需要摘除全咽喉,治療態度消極。
下嚥癌治療: 手術治療
先觀察喉外形,注意有無喉體增大或不對稱,然後將喉體對著頸椎左右移動,瞭解喉摩擦音是否消失,有無軟墊子樣感覺。 下嚥癌治療 在喉周圍觸診,瞭解喉、氣管旁有無腫塊,甲狀腺是否腫大。 喉咽癌時常出現一側或兩側中、下頸深淋巴結腫大,且質硬、固定。
下嚥癌治療: 口腔癌看什麼科?
患者出現以上症狀時,除檢查口咽部外,應常規行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 注意觀察喉咽及喉部、梨狀窩、環後、喉咽後壁等處有無菜花樣或潰瘍新生物;一側梨狀窩有無積液或食物滯。 先觀察喉外形,注意有無喉體增大或不對稱,然後將喉體對着頸椎左右移動,瞭解喉摩擦音是否消失,有無軟墊子樣感覺。 在喉周圍觸診,瞭解喉、氣管旁有無腫塊,甲狀腺是否腫大。
下嚥癌治療: 頭頸部癌症診斷
喉咽癌時常出現一側或兩側中、下頸深淋巴結腫大,且質硬、固定。 7.下嚥癌晚期時,患者常有貧血、消瘦、衰竭等惡病質的表現。 腫瘤侵犯喉部,累及聲帶;或侵犯聲門旁間隙;或侵犯喉返神經時均可出現聲嘶,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下嚥癌侵犯喉咽腔或侵犯食管入口時常出現進行性吞嚥困難,合併頸段食管癌時更明顯。 研究顯示,若有菸、酒和檳榔三者合併使用的人,會產生加乘致癌作用,比無此嗜好的人多出123倍的致癌率。
下嚥癌治療: 頭頸癌接受電療造成口腔黏膜破損
此次回診後,A先生願意接受全喉切除,合併雙側頸部淋巴廓清手術。 因為是第4期病人,手術後,預定為病人安排輔助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 48歲A先生本身務農,平時有抽菸、喝酒、喫檳榔等習慣,近一個月來,持續有喉嚨疼痛、吞嚥困難的症狀。 他自行服用一些止痛藥物,但症狀沒有改善,於是到醫院掛耳鼻喉科門診,內視鏡檢查發現,他的右側下嚥部有腫瘤增生,經切片檢查,證實為下嚥癌,影像檢查判定是下嚥癌第4期。
下嚥癌治療: 口腔癌存活率高嗎?看什麼科?需要什麼手術與治療方式?
聲門癌初期,因為聲帶上沒有淋巴管,沒有頸部淋巴轉移;但聲門上癌或聲門下癌則因淋巴豐富,所以淋巴轉移很快,除了接受全喉切除外,還要做甲狀腺 、頸部淋巴甚至下嚥切除,才能得到痊癒的機會。 但大部分的晚期喉癌要作全喉切除術,也就是把喉頭全部拿掉,此時口咽腔和氣管之間的通道被切斷了,空氣不能進出肺部。 為瞭解決呼吸問題,必須在患者頸部下方開一個洞口,把氣管切斷口和頸部洞口縫合在一起,空氣就可以直接從洞口進出氣管到達肺部,這個洞口叫做氣管造口。
下嚥癌治療: 咽喉癌第一至四期、症狀及存活率
吳尚殷醫師指出,近30年癌症一直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告2017年12月份癌症登記報告,包括口腔癌、口咽癌與下嚥癌的頭頸癌,持續位居男性第4個好發癌症。 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在過去20年間從每10萬人口5.3人上升到8.3人。
下嚥癌治療: 治療後的飲食重點
局部切除手術僅切除腫瘤部份,其中一條聲帶不受影響,因此手術後喉部功能仍可保存,發聲系統、呼吸及吞嚥機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如果癌細胞已轉移至頸淋巴結,醫生會將淋巴一併切除,再送去做詳細病理化驗,以確定是否需要做進一步治療。 局部手術較適合那些早期下嚥癌、年紀較輕、心肺功能較好、癌細胞未擴散到聲帶或環狀軟骨的病人。 用意是切除腫瘤同時,仍能保持吞嚥、呼吸和說話的功能,而不會影響存活率。 主要適用於第一、二期的喉癌病患,同時在術前必須考慮病人是否有中風、嚴重內科疾病、肺功能不佳等問題,當然病人的手術意願與是否願意重新學習吞嚥功能也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下嚥癌治療 除了傳統的經外喉部部分切除手術之外,目前已有多位喉科醫師針對早期且較小的腫瘤,採經口內視鏡雷射切除,不但無外觀疤痕的問題,治療效果也不錯。
下嚥癌治療: 健康 熱門新聞
有些病人確診下嚥癌時,也發現有遠處癌細胞轉移情況,例如肺、骨骼、肝臟等部位也有癌細胞。 下嚥癌可怕之處是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明確病徵時,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而令治療變得棘手。 口咽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 一般而言,治療頭頸部的惡性腫瘤是以治癒為首要目標,但也希望能夠保留病患的吞嚥、呼吸及言語功能,減少最終氣切管或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的留置率。 頭頸癌化學治療近幾年的新進展,應屬歐洲紫杉醇docetaxel應用的推展。
(3)喉咽、食管X線造影用碘油或鋇劑作X線對比造影來觀察梨狀窩、食管有無充盈缺損,鋇劑是否通過緩慢、變細等,能發現梨狀窩、環後及食管的病變,瞭解腫瘤的範圍。 下嚥癌治療 經查房小姐一案乃不肖業者利用本院或其他知名人士為其背書,為不實詐騙廣告,本院除醫療業務外,未曾販售任何藥品,健康食品或醫療器材,提醒民眾切勿上當受騙,延誤就醫。 對於本院有任何的疑問歡迎您將您的想法告訴我們,您的寶貴意見將成為我們繼續努力改進的動力,歡迎您寫信與我們聯絡。 其中肺部轉移8位,骨骼轉移者7位,肝轉移有5位,胸縱膈腔內轉移者1位,另有2位腸胃道轉移。 59例中有一例為T1N0,原以為是第一期,但經探查後發現有骨骼轉移,故已為第四期。 Cisplatin以每平方公尺體表面積給予80至100mg單一劑量於6小時中靜脈注射完畢。
下嚥癌治療: 白沙屯進香客後盾 醫療團長備藥品防意外
任何治療方式也並非萬能,還需患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 咽喉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應盡量避免增加癌症復發風險,例如戒煙,因為吸煙會減弱此前治療的效果,亦會令身體更難復元,甚至引致日後其他癌症。 此外,治癒後的患者也應減少飲酒,如必須攝取酒精,應控制在適當的份量。 如有需要,患者也可詢問醫生意見,瞭解更多關於按摩、針炙等後續治療。
正電子放射斷層攝影(PET)– 又稱「正子造影」,利用癌細胞比一般細胞吸收更多糖份的特性,將一種帶有放射性糖份注入病人身體,再透過PET掃瞄,檢視病人體內輻射分佈,以瞭解癌細胞是否已擴散到其他位置。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推算,當地2020年共有約12,370宗新確診咽喉癌個案,且每年的確診宗數均下跌2%至3%。 臺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則顯示,每年咽喉癌個案佔當地惡性腫瘤約4%。 聽到罹癌第4期,A先生面色凝重,他表示,不願意接受化療、放療,因為聽說病人會有指甲全黑、皮膚暗沉及全身虛脫等副作用;說完,他就離開診間了。
下嚥癌治療: 癌症分期
當以放射線治療為頭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時,化學治療同步於放射線治療(concurrent 下嚥癌治療2025 chemoradiotherapy,以下簡寫CCRT)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方式。 在放射線治療之前加上前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以下簡寫neo-CT)以嘗試得到更好療效的想法,目前文獻顯示只對無法以手術切除之晚期頭頸癌病患有助益。 至於一般的晚期頭頸癌病患,由於近來探討於CCRT前加上neo-CT 的試驗並未顯示比只作 CCRT好,故仍是建議直接CCRT即可。 65歲的賴先生2年前因為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容易噎到而就醫,發現罹患食道癌第四期。 由於食道癌當時可用的治療方式有限,只能在醫師建議下做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