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地點在舊墟西南面,包括俗稱“五合街”地方,即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合和街及合和后街,由合益公司負責管理。 新墟地方廣闊,比舊墟更受歡迎,舊墟因此漸漸衰落。 根據《建築物條例(新界適用)條例》(第121章)的規定,此類村屋可獲豁免不受《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的部分條文及根據該條例訂立的規例所規管,包括無需事先獲得屋宇署的批准及同意,方可進行拆卸有關村屋及展開重建村屋工程。 屋宇署表示,於今午約2時40分接獲警方通知,指元朗舊墟利益街22號村屋的露臺塌下。
自元朗新墟成立後,同益棧一直為住宅用途,現時已被空置。 大王古廟採用兩進兩廊三間的設計,大門掛有的道光時期(1821至1850)牌匾,中間部分有天井仍然保留,天井上有夔龍博古架裝飾。 昔日新界村落的宗祠廟宇皆是村民議事的地方,天井亦有寓意要對得住天地良心的意思。 元朗跟茅洲扯上關係,是由於康熙年代阻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明朝遺臣)時實施的「遷海」政策,元朗墟居民遷移到茅洲,復墟後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抬頭看晉源押,可留意到一個葫蘆形鐵鑄標誌,在舊墟中另一處 元朗墟 (利益街32 號) 中亦有出現類似標誌,可能是晉源押搬至長盛街前的舊址,也就是晉源押始創於清代末年的位置。
元朗墟: 旅遊
隨著丹尼士三叉戟10.6米(ATS)陸續退役,當局在2020年中經測試後放寬有關限制,領有禁區許可證及加裝樹擋的Enviro500 MMC 11.3米(E6M)亦獲準行走。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12歲以下小童優惠額折半計算;受惠於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乘客則第二程車費為以上第二程優惠車費(如為長者或12歲以下合資格殘疾人士則折半)與$2.0中的較低者,故或有部份轉乘組合變相沒有轉乘優惠。 撇除九十年代初開辦的空調路線,64K線乃新界首條引入空調巴士服務的專營巴士路線,同時亦為九巴最後一條採用單層非空調巴士行走的專營巴士路線。 元朗墟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 此路線收費昂貴,班次疏落,開辦初期經常吉車遊街。
- 由於此線自開辦已有一段時間,乘客開始熟悉此線的服務,加上其車程較64K有明顯優勢,因此客量較開辦時明顯有所提升。
- 新界旅遊路線264R,由九巴營辦,來往天耀及大埔墟站,途經天瑞邨、天澤邨、香港濕地公園、嘉湖北、元朗大馬路、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及太和,只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日間提供服務。
- 這些新型及半新大型屋苑相繼落成入夥,漸漸改變元朗的面貌和人口結構。
- 每位成人乘客可免費攜帶最多兩名4歲以下而不佔座位的兒童乘客乘車,超額之4歲以下小童必須繳付小童車費乘車。
- 長盛街是南城門遺址經晉源押,至北帝廟的一段 (現時路面是魚鱗紋的麻石路)。
〈元朗八鄕新闢公路 元朗墟 錦上路開放通車 新闢第卅一號綫巴士由大埔蝦坑至石盤河 第十九號綫延長至青山灣 第廿三號綫改經錦上路 第廿五號綫延長行車時間〉,《華僑日報》,1962年1月21日。 )、八鄉(錦上路)、上村、嘉道理農場、林村許願樹及太和,是目前唯一全日往返新界西北和大埔區,以及全日途經整段林錦公路的巴士路線。 這裏僅指由香港政府定義的「新市鎮」,廣義來說,如沙田區(沙田和馬鞍山)、葵青區(葵涌和青衣)都有不止一個地方被發展成新市鎮,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
元朗墟: 元朗舊墟
存於大王廟內刻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的「光裕堂」。 一名元朗區街坊在Facebook專頁「屯門友」上投稿,指近日(6/2)在元朗街市宏發徑街頭,看到兩名男子正在行乞,當中一位紫衣男子頭戴漁夫帽盤坐在地上,雙腳戴著護膝。 而他身旁則放有一架四輪板車,上面躺著另一位四肢畸型、全身肌肉萎縮的男士。 二人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上相當顯眼,自然吸引了不少路人慷慨解囊施捨金錢,連菲律賓姐姐都大方捐贈,樓主表示他佇足觀察了一段時間,留意到有市民放下百元、五十元鈔票,估計傷殘乞丐二人組在45分鐘內收入過千元。 20 世紀初,新的墟市在元朗湧對岸出現,狹小 的舊墟自此走向衰落,許多店舖關門改作住宅 或工場,廟宇香火寥落。 元朗墟 難得的是,墟市的格局仍然 保存,許多兩層高的樓房未拆,當中逾 30 幢屬 歷史建築。
建築物口多數使用三道門的設計,包括腳門,趟櫳,和木門。 塘壆對出的地方便是元朗湧(河)水門頭,在下圖便可以清楚看到,是元朗新舊墟之重要水利貨運通道,舊墟在昔日輝煌之時,擁有超過百多間山寨廠和手袋廠等。 昔日進入南門口未遠處有一塊在1934年豎立的修橋紀念碑,碑上記載了修橋的歷史,但由於紀念碑被棄於廢墟中,現在已經看不到。 不過圍門的遺址還在,南門口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土地公神主位,這便是昔日圍門位置,從其殘缺的青磚上,可看出它年代久遠。 舊文章中介紹過「昔日圓蓢 – 元朗市」,趁 2012 天后寶誕後再遊元朗舊墟,以往都是走馬看花燈式在元朗舊墟裡走一趟,今次細仔地看看裡頭的各個歷史建築物。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倒想暸解昔日的「圓塱墟」(元朗舊墟)之前的「大橋墩」墟市,究竟是怎樣子的。
元朗墟: 元朗舊墟 昔日元朗一帶村落的主要市集
恭奉天后娘娘亦由漁民(蛋家),成為元朗農民的一種傳統習俗,期望村裏得到神明保祐。 昔日的元朗舊墟滿街盡是各式各樣的商舖,總數約百多間。 從遺留下來的建築可看到,有些是前舖後居的樓房,有些則是兩層高的商舖。 這段時間正值錦田鄧文蔚族氏(光裕堂)財勢氣大之時,擁有元朗墟,並於墟中設置公秤,收益歸光裕堂。
元朗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元朗舊墟與南邊圍毗連的是西邊圍,亦有門樓,高度與南邊圍門樓相若,門聯是「西園翰墨,邊邑絃歌」,兩者一脈相承,但在西邊圍不覺察到有歷史建築,不過元朗舊墟有豐富歷史文物資源,怱怱一次初遊,領略不多。 曾經繁盛一時的元朗舊墟主街長盛街,並不寬闊,格局如通道。 現時大部份建築物是民居,餘下的歷史建築不算多,初遊舊墟,又有所忽略,只留意到長盛街27號仍保留著古老的木門和2樓的欄河,那原來也是百年以上的建築,屬2級歷史評級。
元朗墟: 利益街 27-31號
第六屆元朗區議會有39名民選議員及6位當然議員,現時元朗區議會主席是沈豪傑先生,副主席是鄧賀年先生。 元朗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元朗區的事務,共有45名議員,本屆元朗區議會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及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所有現任區議員均為建制派的區議會。 此時合益公司董事會由新一代接手,他們擺脫舊日街市的經營模式,重點發展地產和租賃業務。 70年代,元朗被納入新市鎮發展計劃,新墟在1984年全部夷平,成為元朗市中心的一部分。
元朗墟: 車站興建
屋宇署隨即派員前往現場視察,發現該村屋已空置一段時間及被圍封,而其二樓露臺及部分外牆塌下,但有關事故並沒有影響該村屋兩旁同樣已空置的村屋的結構安全。 元朗墟2025 屋宇署已聯絡涉事村屋的業主,並獲告知已安排明天豎設預防及保護措施,以便移除結構不穩的部分及進行所需的修葺工程。 姓李業主接獲通知後,趕至現場瞭解事件,他指石屋有逾百年歷史,但已丟空約40年。
元朗墟: 元朗絲苗
南門口 34 元朗墟 號地下曾經營多類行業,1920 年代是傢俬店,1945 年後改為賣鐵店,其後再改為食肆。 時至今日,這裡地舖是一家雜貨店,樓上則分間為多個小型的出租住宅單位。 (下圖) 左上角一個花牌是李炎記替元朗舊墟二帝廟前製作之花牌,由於配合廟前空間,比起其他一般花牌肥矮。 其他花牌皆是元朗天后寶誕中,各村口掛起的慶祝花牌,同樣是李炎記製作。 乾隆期間,面對當時錦田鄧氏家族於元朗土地上之權力,十八鄉佃戶於大樹下天后宮結盟抗衡,自始大樹下天后廟遂由此由漁民的廟宇變成農民的廟宇,並擴建天后廟,抗衡大姓宗族的欺壓。
元朗墟: 使用情況
龍運巴士有限公司,〈龍運元朗天水圍8條路線 6月20日起行經屯赤隧道〉[新聞稿],2021年6月2日。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64K(晨早特別班) 取消上村甫特別班〉[乘客通告],2014年10月1日。 2017年2月18日:下午一時許,一輛往大埔墟鐵路站方向的丹尼士巨龍(ADS206/JC2777)駛至林錦公路近寨乪村時被一輛泥頭車撞及車尾,巴士司機及三名乘客受傷。 肇事巴士車齡將屆法定上限,故不作修復,提早於3月3日正式除牌。 2012年2月26日:下午二時許,一輛往元朗方向的丹尼士三叉戟(ATS2/JH5684)在錦上路與一輛失控越線的客貨車相撞,兩車司機及巴士上三名乘客受傷。 2005年10月3日:早上九時許,一輛往大埔火車站方向的丹尼士三叉戟(ATS78/KD1490)在林錦公路近凌雲寺上斜時,前方貨車與對面線的貨櫃車相撞。
元朗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精選
疫情下,信芯園將不會舉辦公開導賞活動,同時農場亦會要求進場者請戴上口罩、切勿將口罩棄置在村內及農場、保持社交距離、限制參觀人數等,農場將會收取入場費作維護開支。 合益公司每年從攤販收取的秤傭,有部分贈予博愛醫院,以改善元朗的醫療服務。 元朗墟 該公司亦有捐款興建元朗公立中學和贊助鄉村學校,又資助偏遠的鄉村修橋補路,還協助村民處理收地賠償和排解糾紛,超出了一間商業公司的職能。 英國租借新界後,元朗愈趨繁盛,元朗墟(今稱舊墟)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 1915年,以伍醒遲、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為首的一班鄉紳(來自十八鄉、八鄉和屏山鄉不同村落)成立合益公司,大膽地採用股份制集資,以每股2元,共籌得一萬股在舊墟元朗湧對面成立新墟,以打破錦田鄧氏的壟斷地位和不公平交易。 20世紀初元朗新墟出現後,舊墟便走向衰落,許多店舖關門改作住宅或工場,廟宇香火寥落。
元朗墟: 沙田車公廟
新墟地方廣闊,比舊墟更受歡迎,舊墟因此漸漸衰落。 19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墟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的墟市。 元朗新墟隨着政府在1970年代大力發展,漸漸成為元朗市中心,和元朗新市鎮相容,於1984年4月全部拆平。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及龍運再為79條路線增設巴士到站時間預報服務 元朗墟2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聞稿],2015年9月5日。 (S5)54安祥路54大棠路(S8)55廣福道55元朗(西)巴士總站56運頭角里廣福道57大埔墟站巴士總站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64P線只停靠有#號之車站。 利益街 元朗墟2025 12 號,一幢兩層高騎樓建築,外觀上沒有特別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