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化療嗎12大優點2025!專家建議咁做…

有的時候需要靜脈化療,配合口服化療一起或者是單用靜脈化療或者是單用口服化療。 老年患者用的比較多,比如口服替吉奧膠囊對於晚期的胃癌或者是腸癌患者都是可以使用的。 三、緩和性化學治療:主要是針對轉移性癌症病患,目的是使腫瘤縮小或延期生長時間,使得癌症先關症狀可以緩解,延長病患存活時間。

  • 只要有需要,醫生有可能在疾病的任何一個時間開始為病人做化學治療。
  • 烹調食物時可以增加一些調味料(檸檬、洋蔥、大蒜、迷迭香、番茄醬等),或是在食物裡加一些糖增加香甜味。
  • 所以賀先生沒復發,不完全是因為「喫好睡好」,而是因為外科醫師開得好,然後,他幸運一點,賭到了。
  • 醫生細問之下得悉陳先生過往幾個月已消瘦了十多磅,進一步抽組織檢查,確診為腺性肺癌(adenocarcinoma);再經正電子掃描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另一側肺部和胸腔淋巴腺。
  • Bio-RT 指的是一種標靶藥物(Cetuximab)合併電療,這種標靶藥物使用在口咽、下嚥、還有喉這三個部位,適用於局部晚期,也就是第三期、第四期的病人。
  • 好不容易度過了電療這個難關,許多病人都急不及待想放鬆一下。
  • 停經前婦女其雌激素的來源主要是卵巢,而停經後的婦女則因卵巢已失去製造雌激素的功能,因此轉而由腎上腺分泌出雌激素的先驅物質,進而在周邊組織轉變為雌激素。
  • 重點3:每次化療前都要打針檢測白血球指數是否達標,除了第一次之外,每次都要歷經這個過程,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當成目標。

這主要看其生長速度,若是不抑制導致病情浸潤,擴散血栓等惡性病變,不化療反而更是苦不堪言。 你好,我今年41歲,想問下呢我23/12已做雙乳全切手術,左邊原位癌,右邊術後報告係 ER 8 , PR 8 , Her2 Score 1, 腫瘤size 18mm, grade1 ,淋巴沒有擴散。 佢地發覺咁樣Taxol+Herceptin 用,四年覆診復發率低副作用少,認為係一個好選擇。

一定要化療嗎: 「醫師,我可以做化療嗎?」其實這些人都不適合

乳癌的臨牀表徵包括乳房腫塊、腋窩淋巴節腫大、乳房的大小、形狀、膚質或顏色改變、皮膚變紅、凹陷或皺起、乳頭變化或分泌物及脫皮。 負面情緒是推動疾病發展的有力殺手,好的心態能加快病情修復,幫助恢復免疫力,還有可能逆轉脫髮掉髮、食慾下降、貧血、食慾下降等不良反應。 主要是化療有一定條件,那就是專門對付分裂繁殖生長速度過快的癌細胞,這些細胞比正常速度迅猛。 但人體中個別正常細胞生長速度也不遜色,利用毛囊細胞、骨髓細胞,而化療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誤傷正常細胞。 當代所應用化療技術發展於1965年,迄今為止已更新迭代數倍,總的來看,流程方面並沒有太大變化,例如先進行常規檢測,檢視肝腎功能,腫瘤指標心電圖血常規,一切符合標準就可以實施化療。

化療的療程隨著腫瘤型態的不同而有差別,以常見的轉移性肺癌、乳癌為例,化療的時間間隔通常是2-3週施打一次,療程是4-6次的化療,每2-3個月用電腦斷層檢查評估治療療效。 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會隨著腫瘤的種類與期別、醫師的經驗與治療的反應與副作用隨時做調整。 在開始化療前,一定要跟主治醫師好好瞭解治療的計畫,以及所使用的藥物,常見的副作用等項目,才開始治療,如此讓自己的心理做好準備,纔不會驚慌焦慮。 我在門診遇到一些尋求第二意見的病人,每每問他們的治療計畫,有許多人都不瞭解,更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什麼化療藥物,難怪會覺得擔心與惶恐。 不要怕詢問醫師,醫師都很樂意為您解答您的問題,怕的是您不敢問。

一定要化療嗎: 最新消息列表

WBC(White Blood Count)指的是白血球的數量,不管是做化療或電療都一樣,通常會先抽血,確認白血球的數量。 進行電療或化療時,造成身體的壓抑或骨髓的壓抑,都會造成白血球數量下降。 然而,幾乎沒有醫師觀念如此:「病人應該要與癌症共存,一起活下去」。

  • 四、同時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治療來加強癌細胞對於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進而增強局部治療效果。
  • 季匡華說,化療藥物副作用雖大,但並未過時,只要針對不同病情適度減量使用或搭配其他療法,不僅副作用受控制且原本正作用依然強大。
  • 另一方面,近年研究發現,某一些類別的化療藥物可刺激免疫系統,若然結合免疫治療,有望提升治療功效。
  • 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
  • 對於電療期間以及電療後的皮膚護理,在此可以和各位病人分享三大原則。
  • 這主要看其生長速度,若是不抑制導致病情浸潤,擴散血栓等惡性病變,不化療反而更是苦不堪言。

病人可以和醫師先溝通最擔心什麼不良反應,在達到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機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避開特定不良反應的藥品。 開刀會加速癌症擴散的說法,乍聽之下似乎煞有其事,但如果因為這樣選擇不接受開刀治療,就犯了邏輯上的謬誤。 一定要化療嗎 上述癌症,只有鼻咽癌、一部分的口腔癌、淋巴癌及血癌是以化療或電療當作初期癌症的治療方式。 其他洋洋灑灑十幾種癌症,初期都以開刀為第一線、標準、且唯一可以治癒的治療方式。

一定要化療嗎: 乳癌一期治療攻略

對於同一種腫瘤,有些患者化療4次而有些患者化療6次,與患者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以及臨牀分期相關。 一定要化療嗎2025 如果患者對化療藥物比較敏感,一般4次化療即可,而對於不敏感的患者,往往需要行更多次的化療。 化療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抗腫瘤治療的措施,化療針對不同的腫瘤或者不同分期的腫瘤方案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化療方案不是有幾種,可能是有很多種。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病人,直腸癌中期患者,做了根治手術後化療了六次,效果預後都很好,年前聯絡複查,各項指標正常,術後至今已有六年。 有些化學藥物會造成毛囊細胞功能,使得毛髮脫落減少,甚至禿頭,不過通常停止治療後,即可漸漸恢復。

一定要化療嗎: 歡迎訂閱 健康一點靈 新聞推播。

依據2014年衛生福利部公佈的2013年死因統計分析和國民健康署公佈的2011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持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另一方面佔婦女癌症死亡率第四名。 發生乳癌的高峯約在45-69歲之間,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3歲。 2011年乳癌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74.63(含原位癌:每10萬人10.35)。

一定要化療嗎: 賀一航大腸癌第3期不化療,8年後走了…癌症第3期到底該不該化療?

至於掉髮,餘本隆醫師說,有不少婦女對頭髮有莫名的執著,開始落髮就拒絕與人羣接觸,其實,只要心態正向,「換個造型」也不錯。 掉髮絕對是暫時性的,雖然再生的頭髮有可能變稀、變捲、變細,但一般說來,在化療結束後1、2個月就會開始長頭髮,半年後就和正常人無異。 重點2:化療後那幾天,就算再不想喫東西,也要喝營養品,護理師說,營養品不能當正餐,所以可以正常飲食的時候就要喫「食物」不要喫「食品」。 一定要化療嗎2025 「如果問我,我得說『人工血管還是必要的』,因為化療的藥太強了,如果像我們平常打針打末梢的話,真的會痛死,藥也可能會漏出來,所以一定要打靜脈注射。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標靶治療要做人工血管嗎?張金堅醫師把優缺點告訴你

每個人的副作用不太一樣,這與療效沒有任何的直接關聯。 副作用大部份是短暫的,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親友適時的協助,病人就能恢復得更好。 一定要化療嗎2025 重點3:每次化療前都要打針檢測白血球指數是否達標,除了第一次之外,每次都要歷經這個過程,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當成目標。

一定要化療嗎: 醫師 + 診別資訊

若出現低燒(37-38℃),應密切監察體溫變化;如有發燒(高於38℃)、發冷症狀,應立即通知主診醫生或護士,或到醫院急症室求診。 此外,有一些標靶藥可以和化療雙管齊下以增強療效,例如治療HER2型乳癌,除了用化療藥物外,亦要加上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用來攻擊HER2受體,可大大增強化療的療效。 關於病人會不會掉髮的問題,其實是跟要施打的化學藥物有關係,而鉑金藥物一般是不會掉髮,至少不會全部掉光。 「即使無法治好癌症,也要想辦法跟癌症共存」這對夫妻抱著這樣的想法,努力學習,改變飲食生活,積極提高A小姐的免疫力。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期間出現噁心和嘔吐(CINV)的風險表

至於某些人宣稱發現了治療癌症的特效藥,或是祕方,以現在的技術來講,99.99%的概率可以認為他是騙子。 2017年,創立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院,隸屬於廣東省衛計委直管)的徐克成院長已經77歲了。 南投縣立委第2選區補選,被視為2024總統大選前哨站,藍綠陣營勢必傾全力動員對決,形成割喉戰,國民黨徵召前南投縣長林明溱參選,民進黨候選人則是蔡培慧。 一定要化療嗎 而最近有一份最新的民調指出,對於南投縣立委第2選區補選,有90%的民眾認為「林明溱」會勝出,僅有10%民眾認為「蔡培慧」會贏,引發討論。 近期ChatGPT的強大支援功能,衍生出關於人工智慧的議題探討,但「AI繪圖(算圖)」跟「電腦繪圖」的定義真的一樣嗎?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的原理

先電療後手術係有人咁做,不過唔係主流意見/案例唔多,因為大部份醫生都會擔心電完嘅皮膚好硬,令到做手術好睏難,或者術後傷口難埋口,所以一般都係建議先手術後電療。 化療後手術前,最基本PET scan已經好足夠,最主要排除預期之外嘅擴散(雖然化療中,大部分人都有良好反應,不過都有少部分人嘅乳癌係唔受控制,即係差咗嘅。如果差咗,手術就未必值得做)。 所謂化學藥物治療是經由血管或者口服,讓抗癌藥物進入人體中,藉由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將藥物帶到腫瘤生長的部位,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的效果。 罹患癌症及接受化學治療,會讓病人的身體以及心理産生莫大的壓力,再加上治療的副作用常降低對性的需求。 一定要化療嗎 病人可以學習分享彼此的感覺,瞭解怎麼做可以帶給彼此快樂和滿足。 如果病人所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會造成嚴重的脫髮,可於治療前剪短頭髮,以及使用較軟的梳子及無刺激的洗髮用品。

一定要化療嗎: 身體摸到腫塊 及早檢查

Zoladex 皮下注射後,可持續作用達28天之久,因此只要每28天注射一次即可發揮作用。 對於癌細胞的生長特點,我國首都腫瘤醫院劉教授表示,化療針對癌細胞屬於適用範圍,確實有一些不錯的效果,但後續也有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 癌症確診後,醫生透過評估患者病情、性質、癌種、病竈等進行針對性治療,一般普及率較高的為手術切除、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 醫生說本週六可做手術,如要全乳加整型就要三星期後才知手術房情況然後才能確定日子。 今年7月又發現左乳有癌細胞,8月1號做局部切除,前哨淋巴切1粒,沒有擴散,也是第一期乳癌,是HER2型乳癌。 開刀後接受輔助性化療的病患,有32%會死於癌症復發,比未接受輔助性化療的病患死於癌症復發的比例減少了10%。

遊介宇表示,藉由基因檢測,就能得知是否需要接受化療。 本報昨與新光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邀請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遊介宇、腫瘤治療科主治醫師季懋欣分享癌症精準醫療新趨勢,吸引民眾熱烈響應。 2013年,37歲的安潔莉納裘莉在得知自己因為BRCA1基因缺陷,罹患乳癌的風險為87%後,接受了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 而裘莉的母親也患有乳癌,她的姨媽則在她手術3個月後死於乳癌。 知名女星安潔莉納裘莉2013年檢驗出BRCA1基因缺陷,有8成7的風險罹患乳癌,因而預先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引發社會對精準醫療的討論。 不過專家指出,民眾不一定要像她一樣預防性切除,透過及早發現,也有機會治癒乳癌。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後常見8種副作用 如何緩解?

為了提供身體進行修復時所需的能量及提高抵抗力,化療病人會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的營養,而飲食重點不是喫得多,而是著重在「營養均衡」。 皮膚的影響包括皮膚變紅、乾癢、脫皮、易長青春痘;指甲則可能變得脆弱、易斷或出現帶狀紋路。 治療過程中若出現紅斑或蕁麻疹、突發搔癢,可能是藥物過敏所致,須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化療藥物可能會破壞口腔及喉嚨粘膜的細胞,造成破皮或潰瘍。 一定要化療嗎 此外,其它問題還包括:降低食慾、吞嚥困難、容易感染、味覺或嗅覺改變。 過去有許多觀念認為,高齡80或90歲以上的長者不適合採取積極的癌症治療,其認為老人腫瘤生長的速度很慢,即使死亡也是死於其他因素,因此不應該讓他們接受痛苦的癌症治療。

這時候病患及家屬一樣會擔心,接受化療有這麼多副作用,開完刀又打化療,真的有好處嗎? 其實在一開始,醫生並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喔,所以要靠臨牀試驗來證實! 第三期大腸癌在開刀之外,建議還要搭配化療、標靶治療或細胞免疫療法,放療也是可能的輔助療法之一。 其中,標靶治療比一般化療更精準,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考慮免疫療法,透過自身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一定要化療嗎: 輔助性化療有機會減少腫瘤復發

林書豪此戰打了超過41分鐘,第二節完全沒有下去休息,關鍵的四節也幾乎打滿,主帥鄭志龍解釋,本來預計是讓林書豪打35分鐘左右,本場比賽有幾次想換他下來,不過林書豪仍想在場上帶領隊友,因此決定讓他繼續。 呂政儒表示,林書豪加入把進攻與防守的串連非常好,防守與籃板都有一定水準,以防守帶動攻勢,協助球隊贏球。 陳又瑋表示,他從板凳出發,上場就是做好教練賦予他的任務,與林書豪搭配協助球隊串連攻勢。 化療的療程雖然有預估計畫,但往往隨病況變化去調整治療步調,醫師會定期替病人抽血監測,若預期繼續用藥可能產生併發症,就會延後治療或暫停治療。 乳癌是臺灣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生率逐年升高,近20年增加了5倍。

接受化療前的病人常常擔心副作用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副作用,有些人的情況可能較輕微,甚至沒有。 一定要化療嗎 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跟藥物種類、劑量及個人體質有關,可先與醫師溝通了解。 副作用大多會在治療結束後慢慢消失,正常組織也會藉由新陳代謝恢復運作。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併電療,病患負荷大

化學治療,會造成恐懼,往往是來自於無知,只要瞭解你將接受的藥物特性,瞭解你的醫師給予你安排的治療計劃及方式,充分與醫師溝通,相信大家可以除了友好的生活品質外,也可得到很好的癌症治療品質。 ,完全視病患病程分期、身體狀況,由醫師進行綜合判斷後再做出決定,而放、化療醫治效果也要看病患的具體病情而定,沒有哪一種治療方式優於另一種的說法。 所謂化療,就是化學治療,是指透過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擴散,直至殺傷癌細胞的治療方法。 雖說如此,只依靠電療方式和劑量的改變去減少皮膚反應的話,對病人本身的幫助並不大,因此醫護人員仍然建議病人在電療前、電療期間和電療完成後,仔細護理及留意皮膚狀況。

一定要化療嗎: 癌症治療的三大療法之三:化學治療(化療)

既然你已經決定成個乳房切曬,以上檢查唔洗做,因為點都係切曬,已經唔需要準確評估切幾多。 有些化療藥物會造成皮膚上的小問題,包括皮膚變紅、乾癢、脫皮、色素沉澱及容易長青春痘、指甲變得脆弱、以及易斷等,但它會慢慢恢復的。 有些化學藥物會引起周邊神經的傷害,出現手或腳的刺痛感、無力感或者麻木、感覺遲鈍、行動遲緩等症狀。 動脈給藥是把藥物直接注射到某一條動脈,來治療某個單一部位,例如肝動脈灌注化療,是將肝導管放入肝動脈,把化療藥物打入腫瘤的營養動脈,來做持續性的抗癌治療。 當細胞過度不正常的分裂及繁殖,就形成了「癌細胞」,進一步還可能「轉移」到其它器官。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前,你該注意3件事

常見影響還包括體液滯留而引起臉部、四肢腫脹,此時應特別留意照顧皮膚,避免出現外傷而增加感染的機率。 要知道化療不可能完全把癌細胞殺光,只能消滅增殖細胞,而休止細胞對於化療並不敏感,有些即使敏感緩解期也很短,一旦停止化療,這類癌細胞又會死灰復燃,造成癌症復發、轉移。 一定要化療嗎 還不是化療會有一些副作用,當然了,有的患者身體狀況比較差,不能夠耐受的話,也有單藥化療方案的。

一定要化療嗎: 化療病人與家屬一定要知道的事!應對10種常見副作用

化療可採用多種不同的用藥方式,醫生會考慮不同因素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如日常遇到問題,可先行將問題記下,與醫生會面時坦誠溝通。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現時已有不少方法舒緩化療的副作用,例如新一代止嘔藥、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等,均能有效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和併發症。 【明報專訊】編按:對付晚期癌症,病人一聽到化療,未問療效,先怕副作用;有人要求副作用較少的標靶治療,還有人花費巨額金錢,要求接受近年熱門的免疫治療。 進行抽血檢測時,白血球的總量通常要達到3000,其中嗜中性球佔了50%。 因此,只要大於1500顆嗜中性白血球,就可以開始化療,不夠的話,可以透過施打白血球生成素,或是讓病人休息一段時間,等到白血球達到標準數量時,再進行治療。

許希賢醫師指出,這樣的治療方式,根據國外醫學統計可降低未來局部復發的機率。 做完放療後腸子組織被破壞,血液循環也變差,有些患者可能會影響排便,因此會視情況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通常術後約觀察3個月,若腸子恢復的不錯,就會將人工肛門拿掉。 可以是根除癌症,可以是減少復發的機會,可以是延長生命,當然也有可能是徒勞無功。 一定要化療嗎2025 我們應該根據統計的證據結果,來選擇治療的方式,而不是一昧的畏懼副作用,而延誤的治療的時機。 因為切除腫瘤後,如果沒有用藥劑去殺死癌細胞, 癌細胞會因為切除後循環更快的再次形成腫瘤.

除此之外,根據多個前導性化學治療的研究,管狀A型較其他乳癌型態而言,前導性化學治療反應率(即腫瘤縮小比率)較低。 所以,換句話說,若病患屬於管狀A型,化學治療可能較荷爾蒙治療無效;荷爾蒙治療在此類乳癌患者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輔助性治療。 因此,管狀A型之早期乳癌患者可考慮單獨接受輔助性荷爾蒙治療,不需加上輔助性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