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鼻腔導入(表面麻醉後),能全面仔細地觀察鼻咽部,可行照相、錄影及活檢,是檢查鼻咽部最有效的方法。 鼻咽癌 在東南亞更為常見,並且與 Epstein-Barr 病毒 密切相關。 訪者:然而,病人很難知道中耳炎背後的成因而向專科醫生求醫,或許可以告訴醫生自己的病歷,例如有否曾經或經常出現中耳炎。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鼻咽癌發病高峯期介乎 40 至 50 歲。 2009年8月27日晚上11時45分在浸會醫院去世,享年54歲。 同年9月4日,其靈柩在拜祭儀式過後轉移至西貢聖心堂進行告別彌撒,讓親友瞻仰遺容。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檢查有甚麼方法?
本院以仔細的檢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並且提供與國際標準相同的療程與追蹤,同時注重身心靈的變化與需求,以求給予患者最好的照護。 一般而言鼻咽癌的預後不錯,其中臨牀分期是影響鼻咽癌預後的最重要因子,早期病人預後較好,晚期病人則較差。 此外,我們也發現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輕者(小於40歲)比年紀大者(大於60歲)預後好。 檢查鼻咽癌 其他如EB病毒血漿中DNA (去氧核糖核酸)濃度,是否有遠隔轉移,是否有復發以及病患之一般身心健康狀況等,也會有相關。
早期鼻咽癌先兆與一般上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非常相似,有的病人更向醫生「投訴」鼻咽癌先兆實在太難捉摸,有時「掩飾」得像鼻敏感,有時令人誤以為是天氣乾燥導致「呻」出鼻血。 如持續發現懷疑病徵,例如鼻腔分泌物帶血,特別是有鼻咽癌家族病史者,建議及早接受檢查,找出病因。 「鼻咽癌」的癌細胞生長在鼻子後部的一個不容易被發現的區域,稱為鼻咽。 大部份鼻咽癌患者都不會在早期出現病徵,導致不少患者因為不知自己已經患病,從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在東南亞和南中國,特別是廣東、廣西和香港,鼻咽癌的發病率特別高,所以鼻咽癌亦被稱為「廣東癌」,是香港的十大癌症殺手之一。 調查結果反映,即使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血漿 EBV DNA 並不能完全替代內窺鏡檢查和腫瘤活檢。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分期
為進一步證明此血液測試適用於診斷早期,甚至沒有病徵的鼻咽癌患者,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君賜教授及研究隊伍,正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鼻咽癌普查研究。 檢查鼻咽癌2025 超過1,300名40至60歲、沒有病徵的人士會在這三年內接受三次鼻咽癌血液測試。 若結果呈陽性,會被安排接受如鼻咽內視鏡及磁力共振成像檢驗等進一步檢查,以證實是否鼻咽癌。 研究人員期望將來能利用血液測試,為市民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提高生存機會。
- 而有鼻竇炎病史者,得鼻咽癌的機率也是常人的5.3倍,可能是細菌感染長期刺激鼻咽表皮所致。
- 鼻咽癌是華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和種族遺傳因子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性,而它容易發生在40歲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家庭造成沈重的負擔。
-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 至於大眾一般需要隔多長時間作定期鼻咽癌檢查,吳耀榮醫生指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考慮進行一年一次檢查及因應可疑病徵進行額外檢查。
- 內容僅供參考,不能取代合資格的醫護人員給予閣下之個人建議。
- 針對有病徵的人,鼻內窺鏡檢查除了用來判斷是否患上鼻咽癌外,更可以找出病徵出現的原因。
由於EB病毒訊號有機會是代表病毒感染,或者是與鼻咽癌有關的病毒所致;傳統測試只能測出有EB病毒的訊號,但未能測出是否與鼻咽癌相關,導致有機會忽略了鼻咽癌的診斷。 而次世代DNA測序測試則能分辨出是哪種訊號,以減少混淆。 吳醫生分享,在去年曾經有兩個病人使用傳統EB病毒抗體測試呈陰性,但最後診斷為鼻咽癌,反映抗體測試靈敏度不足因而出現假陰性。 檢查鼻咽癌2025 使用鼻內窺鏡和配合抽血測試,兩者相輔相成,自然能更有效地找出早期鼻咽癌。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檢查
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影響。 在神經症狀方面,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顱神經方面,以第五(三叉神經)、六(外旋神經)和十二(舌下神經)對顱神經為主,第五對顱神經受侵犯會出現顏面麻木感,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第十二對顱神經受侵犯則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 若日後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南。 有關共識內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症狀|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鼻咽癌檢查
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遠隔轉移,其中四分之三也發生於二年內。 檢查鼻咽癌 若發生遠隔轉移,依位置的不同,存活期平均為六個月到一年不等。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檢查鼻咽癌: 家族因素
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亦稱電療)及化療為主,更不時與化療一併使用,即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簡稱同步放化療)。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俗稱鼻敏感的過敏性鼻炎,是由過敏原引起的鼻腔內部炎症,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灰塵、黴菌等等。
檢查鼻咽癌: 癌症研究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診斷方法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檢查鼻咽癌: 治療方式
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中大盧煜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於1999年成功研發以定量分析血液中 EB病毒基因,作為診斷鼻咽癌的無創傷性測試方法,其準確性超過95%,是目前癌症血液測試中最準確的一種。 由於鼻咽的位置比較隱蔽,所以醫生需抽血液樣本以及用內窺鏡檢查鼻咽是否有異常,甚至有機會需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港大醫學院與國際學者攜手建立使用血漿 EB 病毒 DNA 於鼻咽癌診斷及治療的共識。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臨牀所見,過半數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屬較遲發現的個案。 及早檢查,亦可免卻病人心理上憂慮與不安,不必受似是而非的症狀影響,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早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以7星期電療為主,再輔以2個月化療,便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經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僅約為10%。 該研究團隊在當地隨機抽取1799宗確診於2005年至2011年的鼻咽癌個案,以及5397宗對照個案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在鼻咽癌患者之中,有鼻敏感病史的人佔48.6%,比沒有患癌的對照組高19.4%。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的成因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其他主要器官,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 另外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 檢查鼻咽癌 放射線治療一直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 然而,放射治療也是局部性的治療,對頭頸部的癌細胞比較可以有效控制,但鼻咽癌十分容易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因此如何以化學治療增加鼻咽癌的痊癒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仍未有結論,但是為了增加治癒率,化學治療的臨牀試驗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