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街實現前身5大優點2025!(持續更新)

當時香港為英國殖民地,而油街實現是其中一所賦有英式特色的建築。 在香港皇家遊艇會搬離北角舊址後,曾被建議改建為郵輪碼頭但遭到反對。 2013年5月正式活化成藝術空間,為大眾和藝術人士提供溝通橋樑。 油街實現前身2025 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於2013年5月正式活化為藝術空間「油街實現」,場地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管理,定期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及活動。

  • 而地面設24小時通道連接部分住宅樓宇和通往天橋連接港鐵炮臺山站。
  • 當時香港為英國殖民地,而油街實現是其中一所賦有英式特色的建築。
  • 酒店部分於2019年1月正式命名為歷山酒店(Hotel Alexandra),並由長實系內海逸國際酒店集團負責管理。
  • 由於油街地皮前臨維多利亞港,日後前方更會興建海濱長廊。
  • • 如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取消時,距離休館時間尚有兩小時或以上,而情況又許可的話,藝術空間會在兩小時內重新開放。
  • 其實油街實現還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坊和活動給大眾參與,而展覽室亦會定時更換主題,有興趣的話不妨上他們的網頁接收最新資訊。

室內及戶外的設計著重植物、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繫,大家一邊漫步一邊可以細嚐花果飄香,享受寫意的感覺。 2010年,有關香港政府部門宣佈活化該建築物為一座推廣視覺藝術的公共藝術空間,設施包括兩座分別面積達190平方米及92平方米的展覽廳及一座面積達300平方米的戶外花園。 2012年3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投資1,890萬港元,將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活化為油街實現,於2013年5月22日正式開放,並且率先舉辦以水或者海為主題的「起動!油街實現」展覽。 其後,油街實現陸續舉辦藝術會議、舊物循環再生藝術活動及草坪環境裝置藝術展覽等。 油街實現以藝術連結社羣,透過社會創意及共同策劃建立可持續將來,項目媒介包括設計、建築、當代藝術及其他創意形式;並從不同面向策劃項目,四個面向分別為油街焦點、油街日常、油街在地和油街著綠。

油街實現前身: 北角一日遊6大好去處 海濱編織藝術、隱世電車飯堂|香港好去處

第7、8座有96夥,全為實用面積介乎1300至1400平方呎的四房一套。 第3座和第5座全部提供三房單位,面積介乎1000至1100方呎;第6座密度較高,每層設5夥,提供1、2房及細三房單位,實用面積由432至587平方呎。 油街實現前身 所有單位的廚房均配備歐洲名牌的廚櫃及電器,包括德國Gaggenau及Poggenpohl等歐洲名牌。

  • 油街書房蒐集靈感,累積新知,讓創作者以不同呈現的方式,與你探討生活上的千百種可能。
  • 其後,油街實現陸續舉辦藝術會議、舊物循環再生藝術活動及草坪環境裝置藝術展覽等。
  • 2013年5月正式活化成藝術空間,為大眾和藝術人士提供溝通橋樑。
  • 為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以展現藝術創意,油街實現於2019年進行擴展計劃,與毗連逾3,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連合,進一步成為區內的藝術休憩空間及文化場地。
  • 下圖為客席策展人及藝術家吳子昆的作品《不溫暖的溫室》。

• 如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取消或改為三號或更低信號時,距離休館時間尚有三小時或以上,而情況又許可的話,藝術空間會在兩小時內重新開放。 前身為香港遊艇會的修船工場,與其說是展覽廳,不如說是個讓我們體驗藝術、開闊思想的空間? 「油街實現」的名稱源自建築物位於炮臺山油街12號,「油街實現」正是「油街12」的諧音,也是藝術可以在油街實現的期許。 而「油街實現」本身是一所二級歷史建築,前身爲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 項目前身為油街政府物料倉庫,佔地1.47公頃,可作住宅╱商業用途。

油街實現前身: 打卡位 「數碼繆思」幻像之旅

而油街實現的擴展部份亦於2022年啟用,帶來逾3,000平方米的新戶外空間,可展示大型戶外藝術裝置,並有一所兩層高的新建築物,作展覽及活動用途。 項目前身政府物料倉庫,於2019年3月落成,到同年11月末入夥。 油街實現前身2025 油街實現的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 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 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

「油街實現」於2019年進行擴展計畫,與毗連逾3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結合,新啓用的空間擁有一所兩層高的建築物作展覽及活動用途。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油街實現館長鍾婉嫺和客席策展人,在今午舉行的新聞界預展中,介紹新空間和多個藝術項目的內容。 物業旁的油街及海旁規劃作公眾休憩用地“油街休憩處”,面積逾4萬方呎,規定24小時開放,管理及營運由維港頌業主負責。 而地面設24小時通道連接部分住宅樓宇和通往天橋連接港鐵炮臺山站。

油街實現前身: 項目與活動

其他藝術項目還包括爲期6個月的「貳零貳貳同學會」,不同的藝術家及創意單位以展示、表演和活動形式,與公衆作生活體驗交流。 油街實現前身 油街實現前身2025 藝術展覽「未竟之園」以不同角度演繹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XCHANGE」系列透過一連串公衆參與活動,爲生活問題提供具創造力的解決方法。 「油街實現」推出10個全新藝術展覽及公衆參與活動,期望進一步成爲區內的藝術休憩空間及香港的文化地標,當中包括兩個慶祝特區成立25週年的展覽。

油街實現前身: 歷史

油街政府物料供應處倉庫於1999年至2000年曾出租予本地藝術團體,成為油街藝術村;關閉後租戶大多遷往牛棚藝術村。 油街實現建在車來車往的馬路旁邊亦是有趣的地方,館內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與旁邊馬路的熱鬧營造出一種反差氣氛。 油街實現前身2025 昔日的草地滾球場蛻變成高樓叢林中難得的綠悠之地。 在此或看書、或散步、或放空,一呼一吸青草味,放下日常的重量,體會生活的溫度,置身藝術綠洲中感知當下。 多款花果樹在這裡茁壯成長、香氣飄揚,讓我們與花草植物一同感受四時的變化、色彩的迭更,在鬧市一隅感受自然的流動,欣賞大地的盛禮。

油街實現前身: 發展

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表示,油街除了邀請藝術家創作,也邀請不同社羣參與活動,共同創新。 「油街星期天」邀請了客席策展人張蓉去帶領6位本港藝術家,以雕塑、聲音藝術、繪畫及 植物裝置等不同形式進行創作,並提供連串參與式的藝術體驗。 「數碼繆思」以數碼城市的意念變奏為主題,展覽邀請了媒體藝術家吳子昆擔任客席策展人,再聯同另外5位本地藝術家創作跨領域的影像作品。 油街實現前身2025 「起動!油街實現」是油街藝術空間的起動項目,旨在為本地與海外藝術工作者以及社羣提供對話及交流的平臺。

油街實現前身: 數碼繆思巨型數碼藝術裝置

)是香港島炮臺山的一條街道,由港鐵炮臺山站至海岸邊,沿途經過電氣道、友邦廣場、油街實現、海逸君綽酒店、歷山酒店、維港頌等。 其實油街實現還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坊和活動給大眾參與,而展覽室亦會定時更換主題,有興趣的話不妨上他們的網頁接收最新資訊。 • 如「極端情況」取消時,距離休館時間尚有三小時或以上,而情況又許可的話,藝術空間會在兩小時內重新開放。 前身爲香港遊艇會的修船工場,與其說是展覽廳,不如說是個讓我們體驗藝術、開闊思想的空間? 2000年代初期,有私人發展商建議將會所及政府物料供應處的土地更改興建為郵輪碼頭,惟受到反對及得不到香港政府支持下而擱置。 第1座全為四房雙套單位,提供48夥,佔全盤12%,實用面積逾1500平方呎。

油街實現前身: 空間名

當中6幢住宅的總樓面面積約43.27萬平方呎,樓高35至38層(包括3層地庫),合共提供378夥單位,平均面積約1,110平方呎。 油街實現前身2025 至於酒店的總樓面面積約32.29萬平方呎,佔總樓面約43%,主要集中在第2座全幢,主要外望油街及宏安道交界的風景,其餘分佈於住宅部分的低層位置,提供約800間客房。 由於油街地皮前臨維多利亞港,日後前方更會興建海濱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