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外科切除的畸胎瘤內,會發現鱗狀上皮癌(即皮膚癌)的病竈。 1級的畸胎瘤發展成惡性的可能更大,所以往往需要處理,這種畸胎瘤的轉移不易診斷,常被誤認為其它的小圓細胞腫瘤,如淋巴瘤。 )源自於多能性原始生殖細胞或胚胎幹細胞向胚層組織分化所形成的瘤;其成分包含已分化胚層組織和未分化細胞,兩者雜亂聚集或結構錯亂排列。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2025 大多數畸胎瘤含有二至三個胚層組織成分,偶見僅含一個胚層組織成分;腫瘤組織多數成熟,少數未成熟,且多數為囊性,少數為實性。 畸胎瘤好發於卵巢、睪丸、尾骨、縱隔、腹膜後。
瘤細胞排列呈實性巢狀或腺泡、管狀或乳頭狀,並常見散在的像合體滋養層細胞的多核巨細胞。 免疫組化染色顯示這種巨細胞含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非巨細胞性瘤細胞內含有甲胎蛋白。 囊性畸胎瘤預後好,少數可發生惡性變,最常見者惡變為鱗癌。 惡性變常發生在囊壁內頭節附近,故檢查時應注意取材部位。
生殖細胞瘤: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根據統計,兒童族羣中樞神經腫瘤的總體發生率在世界各國略有差別,大約為每年每十萬人有2至5名新發案例,臺灣地區根據中華民國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每年約有120至140位新發個案。 在子宮內膜癌中,30%屬於較罕見的非子宮內膜樣(non-endometrioid)癌症;這包括漿液性癌(serous)、亮細胞癌(clear cell)與肉瘤癌(carcinosarcoma)。 它們一般惡性程度高(high grade),確診時通常已在後期(第3、4期),有淋巴轉移的風險較高,細胞特性屬於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陰性的類別。
除了胚芽瘤及成熟畸胎瘤外,其他種類的生殖細胞瘤可以在血清或腦脊髓液中檢測出α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或β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上昇,這兩種腫瘤指標可以作為生殖細胞瘤臨牀診斷、治療成效與腫瘤復發的主要指標。 對於惡性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擴散,或者因發現及治療較晚,需要配合外科手術進行化學療法,通常先化療後再施行外科療法。 聯合化療是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其效果非常好,只有極個別病例死亡。 此治療方案與卵巢內胚竇瘤及無性細胞瘤的化療基本相同。 由於雙側性畸胎瘤發生率大致12%,手術需檢查對側卵巢,以排除微小腫瘤,並對此進行診斷手術。
生殖細胞瘤: 兒童癌症9大警徵 父母多留意
即來源於松果體實質細胞,包括松果體細胞瘤和松果體母細胞瘤,前者多為邊界清楚的圓形病變,很少通過腦脊液播散;松果體母細胞瘤為惡性,局部浸潤,通常體積較大,質地不均勻。 松果體細胞瘤周邊可有鈣化,注藥後可有均勻或不均勻增強,有時神經影像上不易與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區別,但松果體實質細胞腫瘤無性別傾向,平均年齡較生殖細胞瘤者大(多在20 歲以上)。 多數在MRI 上松果體區有小而圓的囊腫,注藥後輕度環形強化,有時囊腫較大可稍壓迫四迭體上丘,CT 示囊內液體與腦脊液比呈等至高密度,多無臨牀症狀,也不引起腦積水,絕大多數不需手術治療。 生殖細胞瘤生長較快,多數病程在1 年以內,文獻中記載病程在2天~6 年,平均7 個月。 生殖細胞瘤的症狀與體徵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局部腦定位徵和內分泌症狀等。 其症狀與體徵的發展順序一般是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繼之出現四迭體受壓症狀和丘腦下部症狀。
- 實體區灰白色、灰黃色,囊性區內含粘稠液體,有時也含有毛髮、脂肪或骨組織。
- 依據腦部核磁共振的影像位置來分類,最常見瀰漫性橋腦內膠質瘤約佔腦幹膠質瘤的六成,局部或囊狀、向背側外露型及頸延髓(cervico-medullary)各佔約一成。
- 未成熟畸胎瘤多為一側發生,偶見兩側(5%),體積常較大,最大可達280mm。
- 個別病例可發生顱外遠處轉移,如頭皮下、肺部等。
- 一般而言,化學治療並不會影響生育功能,但每個人的腫瘤部位及治療輕重不同,對生育功能的影響程度也不同。
- 但放療後1年有20%的腫瘤復發,即使CT掃瞄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者,也可迅速復發,因此,所有病例應定期複查CT。
手術創面大、術中止血不徹底可致腦室內積血。 生殖細胞瘤2025 術中應嚴密止血,術後病情變化時應及時複查CT,作對症處理。 經額部側腦室入路:可行冠狀切口,右額骨瓣成型開顱。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入路均應注意保護好大腦深靜脈,腫瘤應分塊切除,術中應避免損傷瘤周的腦組織。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 病者較年輕
未成熟型畸胎瘤(teratoma,immature type)此型較少見,僅佔卵巢畸胎瘤的1%~3%。 胚胎源畸胎瘤最常發生在薦椎處,在人類這是出生時最常被發現的腫瘤。 50%的畸胎瘤長在中軸骨周邊,長在附肢的皮樣囊腫不是畸胎瘤,而是過誤腫(Harmatoma)。 )加以歸類,這個歸類方式,有助於腫瘤治療方式的評估,可分為四級,分別為0、1、2、3級。 畸胎瘤亦可藉由其內容物加以分級,實質的、或者在囊中只含有液體或腦脊髓液、脂質的畸胎瘤基本上歸類為0級。
生殖細胞瘤: 公佈最新兒少前5大癌症 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
部份生殖細胞腫瘤會分泌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簡稱AFP) 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簡稱hCG) 到血液中,是此癌症的腫瘤標記。 故此,可透過血液檢驗間接測定腫瘤存在,又可成為日後監察腫瘤復發的指標。 女性患者中,在北美地區生殖細胞瘤病例約佔卵巢腫瘤的30%,但僅佔有卵巢癌的1%至3%比例。 對年輕女性而言,生殖細胞瘤的病發比較常見;特別是21歲以下女性,她們患有的卵巢腫瘤中60%為生殖細胞瘤,而且1/3以上是惡性腫瘤。 在男性患者中,睪丸生殖細胞瘤通常發生於青春期後,而且絕大多數為惡性腫瘤(睪丸癌)。 在新生兒、嬰兒和小於4歲的兒童中,佔絕大多數的生殖細胞瘤病例為骶尾部畸胎瘤。
生殖細胞瘤: 治療
此外,患有克蘭費爾特症候羣的男性有50倍於常人的危險去患有生殖細胞瘤。 正確的診斷與分期後,可以使用手術、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等方法來進行治療 。 對於局部第一期的腫瘤,手術完全切除可以達到完全治癒,但是絕對需要持 續的影像學追蹤來避免腫瘤復發,因為惡性生殖細胞腫瘤轉移的機會很高。 肉眼觀,腫瘤多為單側性,體積一般較大,結節狀,切面多為實性,夾雜有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 實性部分常為雜色,灰白、棕色或黃色,質軟而脆,常有出血壞死。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診斷
室管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完全切除為首要目標,若是腫瘤浸潤在腦幹或向外側包覆重要顱神經血管構造,手術無法完全清除,或是第三級分化不良室管膜瘤,術後必須以放射線照射加強。 由於這類腫瘤很容易復發,目前已將局部放射線照射提早到兩歲病童,也可以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如伽瑪刀或直線加速器等控制殘餘腫瘤,降低對腦組織的放射劑量。 由於生殖細胞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一個原始生殖腺正常或異位移行的部位,因此生殖細胞腫瘤除了可以原發於卵巢和睾丸外,還可以發生在性腺外(extragonadal),且多位於中線附近,如松果體,骶尾椎、縱膈腔、後腹腔等。 生殖細胞瘤 兒童的生殖細胞腫瘤相對少見,約佔兒童惡性腫瘤的1%,其中58-70%來源於性腺外,其發病率按部位依次爲:骶骨,腹膜後,縱膈和松果體。 來自於縱膈腔的生殖細胞腫瘤,腫瘤在縱膈腔內,依照壓迫的位置可能導 致病患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痛或端坐呼吸等症狀。 也有可能壓迫到心 臟血管,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羣,這是急重症,需要立即治療。
生殖細胞瘤: 臨牀表現
而Cisplatin則具有高致吐性、腎毒性與耳毒性,因 此在治療過程中應該要特別注意止吐藥物的使用,而治療前後需要大量的點滴 生殖細胞瘤2025 生殖細胞瘤2025 輸液來避免腎毒性與電解質不平衡。 治療前後也應該進行聽力檢測來提早發現 可能的耳毒性副作用。 而Etoposide 生殖細胞瘤2025 主要為骨髓毒性,可能引起血球低下而導致 抵抗力下降的情形。
生殖細胞瘤: 生殖性
由於生殖細胞瘤極易脫落沿腦脊液播散,故已有分流術後發生腹腔或全身轉移的報道。 為良性病變,國外屍檢存在率高達40%,多數較小,只有在MRI檢查時偶然發現,多數在MRI上松果體區有小而圓的囊腫,注藥後輕度環形強化,有時囊腫較大可稍壓迫四疊體上丘,CT示囊內液體與腦脊液比呈等至高密度,多無臨牀症狀,也不引起腦積水,絕大多數不需手術治療。 有人主張所有病人不管是否行全切術,如有顱內壓增高,腫瘤切除前2 周,尤其是腫瘤部分切除者均應行腦脊液分流術。
生殖細胞瘤: 病理
對於生殖細胞瘤中的胚芽瘤,從影像學上有典型的特徵且腫瘤指標沒有上升,可以考慮切片或不切片,加上包含腦室的放射線治療,可以得到有效的長期療效。 然而影像學上的特徵若是診斷屬於畸胎瘤,建議先以手術切除腫瘤,若病理分類為成熟畸胎瘤,則不需要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若病理診斷包含不成熟畸胎瘤或惡性轉型成份,則必須再加上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輔助。 對於已知腫瘤指標其中一種上升的腫瘤,代表其中包含有惡性的腫瘤組織成份,如不成熟畸胎瘤、卵黃囊瘤、胚胎癌或絨毛膜癌等,治療必須合併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輔助,才能達有效控制。
生殖細胞瘤: 病理學
生殖細胞瘤的1 年生存率為85.7%,5 年以上生存率為35.7%,經過綜合治療50%~80%病人可生存5 年以上,25 歲以下的病人,5 年生存率更高。 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腫瘤最常發生於生殖腺(睪丸或卵巢),症狀如陰囊腫脹或腹部出現腫塊等。 此腫瘤亦有可能發生於生殖腺外如腰胝部、胸腔、腹腔或腦部,以至下肢輕癱、影響呼吸、腹脹或內分泌功能失調等症狀。 生殖細胞瘤可能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它通常病發於生殖腺(卵巢或睪丸),是因為胚胎在發育時期的天生缺陷所導致的一類腫瘤。
生殖細胞瘤: 以下幼童腹部腫脹 可能是肝臟惡性腫瘤
,常以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生長遲緩、青春期延遲或多尿等症狀表現。 雖然屬於良性瘤,但因腫瘤鄰近視神經構造、腦下垂體及下視丘,讓治療上十分困難。 除了以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外,位於蝶鞍的腫瘤部份也可以採用經鼻腔內視鏡的技術取出腫瘤,囊狀的部份也可以植入儲液球管抽取囊液或打入藥物,如bleomycin或幹擾素(interferon-α),讓囊腫縮小。 生殖細胞瘤 目前手術後殘餘的腫瘤,會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如伽瑪刀或直線加速器照射,可以減少周邊視神經及腦血管的影響。
其他尚包括癲癇、腦神經(Ⅲ、Ⅳ)不全麻痺、視野缺損等。 電腦掃瞄或磁力共振掃瞄是檢查腫瘤的主要方法,以確認腫瘤部位、大小,以及診斷是否有擴散至周圍組織或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胸部X光檢查、超聲波掃瞄、同位素掃瞄和骨髓活檢可以輔助診斷腫瘤是否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要確定是否生殖細胞腫瘤,醫生通常會取出腫瘤作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