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性治療的目標在於延長生命,但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大;舒緩治療的目標是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小。 明白了這些,就更應該把握時間,透過先聖先賢的留下來的風水方法,去探求在這個人生空間中,我們需要怎樣來學習? 讓自己在這趟人生的旅程中,快快樂樂、痛快地、有趣地生活下去,不枉此生。 對風水老師江名萱來說,「風水」原本只是她廣泛且龐大的學習領域中的一個項目。 熱愛學習的江老師,對許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從武術、跆拳道,到八字命理,甚至重型機車,在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下,江老師都有所涉獵。 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並非完全是善終服務(Hospice),亦不是安樂死,安樂死是病人不願再受病魔折磨,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為減輕痛苦而進行的提前了結生命。
- 寧養院甚至為健明舉辦了第一次與家人度過的生日會,並與他們商討健明身後事的安排。
- 在最後關頭,為了防止親友的臨在防礙搶救生命,他們被送出病房外。
- 一開始在紓緩治療病房遇到F先生和P女士的時候,我的第一印像是這對老夫婦真的很有愛,太太坐在丈夫旁邊握著那充滿皺紋瘦弱的手。
-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跨專業團隊協作,設計長新冠復元「五衡法」計劃,並製成影片供市民參考,以改善「長新冠」。
另外,不論患上任何期數的癌症病人,如希望留在家中休養,可考慮家居上門的護理服務,透過復康訓練丶心靈關懷及其他實務支援,提升生活質素。 當病人患上了癌症,無論腫瘤科醫生、其他作診斷的外科內科醫生,都可以轉介。 其他疾病要視乎不同醫院的資源,明愛醫院有為末期腎臟或心臟衰竭、認知障礙症等提供紓緩治療,先由有關專科的醫生評估後再轉介。 「好生不如好死」,在香港,無論是老人或臨終病人,要安然地走完最後一程的確不容易。 現今醫學昌明,維繫生命的治療方式眾多,但若然病人處於病患末期,「積極」治療的實際意義已經不大,到這階段,病人、家人及醫療人員三方便要思考應否繼續治療以維持生命。
紓緩治療: 香港老年學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屬全身性治療,相比手術、放射治療等只針對某一身體部位或器官的局部治療方法,化療能夠透過藥物溶入血液運行全身,有效對付由原發部位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細胞。 化療的原理是殺滅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由於癌細胞的分裂速度較正常細胞快,自然躲不過化療的攻擊。 然而,一些補充身體所需的正常細胞,例如生長毛髮的毛囊細胞、造血的骨髓細胞、消化道細胞等等的分裂速度亦比較快,因此當化療攻擊癌細胞的時候,亦有可能會殃及這些正常細胞,引起各種副作用。
- 臺灣教育當局更專門成立「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並設立生死教育研究所,及後更將生死教育推行至全臺灣的幼兒教育、中小學、大學,並納入為常規課程。
- 尤記得紓緩治療科的教授跟我們說過,醫療的進步除了為病人延長生命,同時也延長了照顧者的痛苦。
- 給他一點時間,跟她談談話,讓他們抒發心中抑鬱,趁機探索他的心路歷程,多瞭解內心世界以便對症下藥。
- 如前所述,紓緩治療可以與癌症治療同時進行,所以腫瘤科醫生和紓緩治療團隊會緊密溝通,確保治療目標一致,能夠尊重到病人之意願。
- 如孩子逗留在小兒科病房,紓緩醫學人員會到病房看病童,參與治理。
- 同事很好,很落力安排了一間病房,本來放了四張牀,我們在病牀旁圍上布簾,讓這對子女可以拖著媽媽的手。
治療經過:阿文體內癌細胞擴散至盤骨,疼痛不堪,需長臥葛量洪醫院紓緩病房的病牀。 紓緩治療 母親憂心兒子病況,卻沒覆診跟進自己的情緒病,令病情轉差,直言:「兒子若去世,自己亦無生存意義。」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立即跟進阿文母親的心理狀況,轉達兒子希望她身體健康、愛惜自己的心願。 數星期後,阿文成功自行由牀轉移至輪椅,獲院方批准暫時離院返家陪母親覆診。 我曾在英國接受專業的紓緩治療培訓,也做了半年紓緩黃大仙沙田坳道118號服務的義工,二零一二年再回去英國四個星期。 香港服務在許多方面的質素,譬如住院、家居探訪等等,都是很高的。
紓緩治療: 醫療運送服務
這類會持續惡化,不能逆轉的疾病通常是癌症,或其他慢性疾病如腎衰竭、慢性呼吸道、心血管及腦神經科疾病等。 紓緩治療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所述,紓緩治療透過及早識別、評估,及處理疼痛病徵和其他身體上、心理社交上或靈性上的問題,預防及減輕病人(包括成人或兒童)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質素。 紓緩治療主力改善末期病人的生活質素,並減輕肉身痛苦煎熬與情緒困擾,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過得安適、平靜、有尊嚴。 除了基本的痛楚、呼吸問題、活動問題、飲食問題等外,還會為病人及臨終者家屬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提供網上諮詢服務的組織「加拿大虛擬善終」(Canadian Virtual Hospice)提到,病人處於不同階段的病況,可以得到切合個人需要的服務。 最初的「善終服務」(Hospice Care)與紓緩治療,是以反對醫療忽視(Medical Neglect)之姿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醫學開始具備現代專業規模,發展出更多治療手法。
紓緩治療: 相關連結
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紓緩護理」的定義是:對治癒性治療己經無反應的末期病者之積極性全人整體性照顧護理。 此時給予病者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紓緩,再加精神心理性、社會性及靈性問題的照顧成為極重要的優先行動。 所以不加速死亡,縮短生命;或不刻意拖長死亡過程,延長生命。
紓緩治療: 【兒童紓緩治療】紓緩治療≠放棄治療 醫生為病童減痛有尊嚴歡度最後時光
她認為現時香港的紓緩治療專科發展良好,但問題是覆蓋率過少。 她指出,公立醫院病牀長期爆滿,而且不少病症如認知障礙症、肺氣腫、心臟衰竭等病人亦需要相關治療,連帶影響紓緩治療的服務,甚至有部分紓緩治療的病牀亦要騰出來予急診病人。 冼:患有末期疾病可給病人及其家人帶來沉重的壓力。 如果在治療疾病之時亦提供紓緩治療,將可以更好的緩解病人身體症狀,並為他們(及其家人)提供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援。 安寧或善終照顧是紓緩治療的一部分,側重於臨終者的護理。
紓緩治療: 社會工作者(有時簡稱「社工」,Social worker)
當一個人緊張時,血液中和脊椎神經中的腎上腺素(adrenaline)升高,減少了脊椎神經中的Nor-adrenaline。 紓緩治療2025 Noradrenaline是抑制系統(inhibitory system)的遞子 。 它的減少了疼痛訊號(Pain signal)的抑制。
紓緩治療: 死亡當日
但隨著病情轉差,昔日一些症狀變得不可逆轉,或醫治疾病時帶來的負擔已超過其益處時,護理便傾向使病人感到舒適。 當然,紓緩治療的側重除了跟病情變化有關,亦可由病人自己決定。 那打素護理學院指導學生使用「生命回顧」的概念,幫助病患找回人生價值。 香港社會始終忌諱談及「死亡」,根據2015年的《死亡質素報告》,香港其中一項失分最嚴重的就是社區參與。 反觀臺灣,學者傅偉勳於九十年代將死亡教育引入臺灣,逐步推動生死教育,亦令兒童從小認識「死亡」,學習關愛生命,實踐有意義的人生。
紓緩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介入病人和家屬之間或病人和醫護人員之間,充當雙方溝通的橋樑。 現今的紓緩護理著重於病人的生活質素和病狀控制,這些並不限制於垂危病人,當病者在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時,紓緩醫學可以幫助減少治療副作用所引起的病狀。 同時紓緩護理亦關顧病者家屬,早期的參與給家屬很大的支持。
紓緩治療: 護士
預設晚期照顧計劃,或預設醫療指示,是當患者仍能清醒地與家人及醫護人員商討所訂下的意願書,以便日後一旦病情嚴重和失去個人意志後,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接受和拒絕那些維生治療。 紓緩治療 與家人及醫護人員達到共識後,病人須簽訂及保存預設醫療指示,日後有需要時亦應定期回顧及更新。 我們會教病人或家屬去看醫管局的「家居紓緩服務」,不用轉介,自己也可以打電話要求服務。 當護士和醫生評估病人適合有家居服務,或者需要轉介去醫院紓緩治療科,就會幫手轉介。 「我們的信念是肯定死亡和生命,是人生的自然過程,不會加快或延長病人的死亡過程。」紓緩治療專科醫生胡金榮和護士吳樂欣,兩人每一天都面對病人的生離死別。 專科門診:病人除了可接受腫瘤科及紓緩科醫生的臨牀診治外,本中心更有專科護士,為病者和家屬提供心理和徵狀護理及指導。
紓緩治療: 問: 化療期間可以電髮、染髮和塗指甲油嗎?
陳潁琳建議,市民可到有註冊藥劑師駐場的藥房選購藥物,尋求專業意見。 (明報製圖)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稱,即使兩個病人同樣受病毒感染,咳的情況也可以不一樣,「一個可能乾咳,另一個痰咳,要視乎病情。假如氣管遭受的刺激較多,又或有發炎,黏液分泌便會增加,那咳之餘,還有痰」。 陳潁琳也提醒,除了哮喘、氣管過敏、胃酸倒流、藥物副作用等原因有可能令人久咳,患上肺結核(俗稱肺癆)、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嚴重疾病,亦可能出現長期咳嗽的病徵,單靠服食止咳藥物是起不到作用,應盡快求醫。 何小姐的爸爸約半年前確診癌症,經過反覆治療,病情依然無好轉,爸爸最終放棄積極治療,希望接受寧養服務,何小姐亦尊重他的意願。 除了生理上盡力減輕病人的不適,如何方便病人交流和傳遞訊息,亦是紓緩治療相當重視的一環。 美國的「互聯電子健康紀錄」(EHR)一方面給予病人傳達個人志願的渠道,另一方面,亦使親人可在病人失去決定能力時,得知其早前的決定,以便繼續施行病人屬意的護理方式。
紓緩治療: 相關文章
原先醫療法規定救治危急病人應「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因此無論如何醫院、診所的人員都必須對病人施行心肺復甦等程序。 此時最大問題是病人、病人家屬與醫師三者,其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或責任都不清楚。 根據調查,臺大醫院之中有50%左右醫療人員曾進行過「未予以急救」,但是30%左右認為這是非法或不清楚合法性。
紓緩治療: 香港死亡素質落後,是因為沒有安樂死? 5年前
當醫生告知,所患的病無法治好時,他既失落又憤怒,不願接觸他人。 紓緩治療2025 在紓緩治療團隊的專責護士陪伴下,他漸漸敞開心扉,細訴心底的恐懼和願望。 在這強烈的兩難之間,照顧者甚至會萌生「你為什麼還不肯死?」這個想法。 而F先生同時患有腦退化症,令他的生活非常依賴太太的照顧。
桑德絲提出了「全面痛苦」 的概念,涵蓋著生理、心理、社交和靈性層面對疼痛的影響。 紓緩治療2025 這些層面的忽畧,會令病人的疼痛或其他症狀加劇,病者亦要抵受心靈痛苦。 因此當疾病無法治癒,死亡無可避免時,便應給予病者「全人照顧」(holistic care),以成全他各層面的需要,協助他平靜地及有尊嚴地離去。 紓緩治療2025 自古以來,死亡是患病者的一種可預測得到和自然的結果。
醫護人員試圖從病者主觀及客觀的肉體及心靈感受診斷出各病徵的來源,然後可以針對原因個別處理,減少病者痛苦。 不懼艱辛,不畏挑戰以病人為中心、樂意全心全意投入服務,替病人紓難解困,用心聆聽病人的需要,讓病人感到備受尊重、愛護和疼錫,因為病人本身比任何事物來得重要。 紓緩治療 紓緩治療 從醫者角度看,我們都會先了解病因,找出病源來對症下藥,但世事焉能如此?
紓緩治療: 紓緩治療昂貴嗎?
大多數人都忌諱直接談論死亡,尤其是家有癌症的親友,他們害怕談論到寧養或紓緩治療服務甚至死亡,因這些話題都會打擊病人心情而變得消極,這是由於大眾對紓緩治療的認識不深或有誤解。 當病情去到晚期階段,紓緩治療仍會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讓一些可以逆轉的身體問題得到解決,對於不能逆轉的問題,我們會積極地協助病人控制不同的徵狀、紓緩不適,以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 紓緩治療 醫治疾病除了藥物外,心理及靈性的支援也可以幫助病人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關心及明白病人的需要,會給予心理輔導及支持,又會安排宗教活動或儀式以支持病人的信仰,從而讓病人可以勇敢面對死亡及作出預備。 亦會為病人回顧人生及完成心願,就好像為人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更讓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遺憾。
健明曾試過發高燒及肉瘡腐爛,兩次發病均需送往急症室,待病情穩定後再送回院舍。 可是,由於健明下半身癱瘓,每次送院需要老人院的姑娘抬動,由老人院的病牀搬落輪椅,再由輪椅抬上醫院的病牀,如是者,他每去一次醫院便需要搬動四、五次,半身以上仍感覺到劇烈痛楚。 「健明當時對我說,他寧願死在老人院,也不願再返回東區醫院。」哥哥憶述,健明原本170多磅的身軀,入住老人院後明顯消瘦,僅三個月的時間已減至120多磅。 我好記得,有個小朋友我睇咗好多年,佢就快過身前留彌咗兩日,對家人已無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