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logo2025詳細攻略!(震驚真相)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唸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logo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在編制上則設有都監一位、副都監一位,並設有賢首會、都監院、事務院、禪修推廣中心、佛學推廣中心、關懷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學佛學院、事業體等單位,是法鼓山目前的核心組織機構。 法鼓山logo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此一機構主要的活動則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為法鼓山「僧團」。

法鼓山logo: 基金會

而之前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之《華岡佛學學報》,自第九期起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其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的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 法鼓山logo 再次之、加強國際交流與語言訓練,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之弘化僧才。

  •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爲文化館的下院,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
  •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臺中分院」於是成立。
  • 此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七月份爲期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以及臘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衆共修、沈澱身心的機會,也藉此募集資金、物資以供救濟。
  • 三十八年抵臺灣,翌年掩關於臺北北投法藏寺,次年於關中創辦“人生”月刊。

其理念是藉著勸募基金以弘揚佛法,推動良善風氣、提昇生命品質。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法鼓山logo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臺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臺南分院」自此成立。 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灑淨啟用,翌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啟了臺南地區弘法的新歷程。

法鼓山logo: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於1977年老人圓寂後接掌佛門事務。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87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同年7月1日奉準立案,於8月22日舉行成立大會。

  • 信行寺位於臺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購地創建,1972年交由會徹法師主持,其取佛法中「信、願、行」之意涵,故取名為「信行寺」。
  •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為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 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爲主、務農爲生,於1975年定名爲“農禪寺”。
  • 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的愛護,寺中保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法鼓山logo: 臺南分院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法鼓山logo2025 法鼓山logo 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logo: 理念

位於臺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破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法鼓山logo: 中華佛學研究所

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 目前已正式更名為「法鼓山世界青年會」,而為了推廣青年族羣的加入,於2006年正式成立「青年發展院」,以接納更廣大之青年族羣。 1982年開始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法鼓山logo: 中華佛教文化館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法鼓山logo2025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此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七月份爲期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以及臘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衆共修、沈澱身心的機會,也藉此募集資金、物資以供救濟。 創建於1960年的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購地草創,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的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的宗派。 2001年1月演禪長老尼與淨圓法師顧及本身年事已高,為承續法務,便交由法鼓山承接,聖嚴法師為第三任住持,成為法鼓山在高雄地區弘化的重鎮。

法鼓山logo: 課程預告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1995年7月將東初出版社擴大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法鼓山logo: 臺南分院

其成立宗旨爲: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此一機構主要的活動則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爲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此單位的主要活動為:舉辦讀書會及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營、安排各地佛學弘講等。 1992年10月為了因應「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亦更名為「法鼓山護法會」,主要負責舉辦各項活動及籌募經費等。

法鼓山logo: 中華佛教文化館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中華佛研所另為社會人士設立了「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並規劃佛學與禪修的研究課程。 2001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完成,中華佛研所便遷移至金山現址。 法鼓山logo 2006年10月7日正式啟用的雲來寺,座落於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上的雲來寺,是法鼓山團體中最新完工的寺院建築。 而雲來寺的來由,也與1989年農禪寺的被告知拆遷有關,由於農禪寺將被拆遷,創辦人聖嚴法師則感念於讓臺北市民有一個共同修習佛法的場所,遂在北投地區積極找地興建。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法鼓山logo: 基金會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 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的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假沈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將此禪中心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則為「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e」與位於臺灣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

法鼓山logo: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其後爲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法鼓山logo: 課程預告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為中華民國的大乘佛教團體,被民間歸類為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的佛教團體。 法鼓山logo2025 創辦人為釋聖嚴法師,他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