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醫學學者們開發了生物製劑,通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來治療這類疾病。 生物製劑乃是利用活性細胞(包括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結合高端科技製成的藥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隨著醫學界對不同疾病的認知日益加深,生物科技亦日趨成熟,目前適合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的疾病也愈來愈多,為更多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生物製劑為利用生物源頭,以生物科技製成的藥劑製品,透過模仿人體內的蛋白質或抗體以針對不同疾病的機理,主要用於治療癌症、免疫系統類疾病及血科疾病等。
- 對於飽受免疫系統失調折磨的病友們,「生物製劑」或許就是那一個可以及早中止災情、阻擋健康崩壞的重要關鍵。
- 如果你的哮喘得到很好的控制,你的醫生會告訴你是否可以減少哮喘藥物的劑量。
- 一般傳統藥物是透過化學程序,將幾種不同化學原料,以既定程序加工而成。
申請的重點是要充分證明這些“同類”產品與現有的產品有“可比性”。 美國在2010年覈准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也建立簡化的批准程序,只要生物相似藥能證明與美國食品藥品品監督管理局(FDA)許可的參考生物產品相比,有生物相似性或互換性即可。 相似藥之所以會被引入,主要就是希望能降低患者和醫療系統的成本。 在2012年至2019年間,由於大量重磅炸彈生物製藥的專利到期後,藥廠對生物相似藥(即後續生物製藥)的興趣大為增加。
生物製劑: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柱炎等的老年患者,在接受生物療法治療時,遭受致命的感染、不良心血管狀況、和惡性腫瘤風險的機率會增加。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上,醫生會先為患者處方傳統抗風濕藥,若療效不理想再加上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 與傳統抗風濕藥相比,生物製劑更快見效(傳統抗風濕藥需時以月計算),副作用也相對較少。
生物製劑原開發廠的製造過程條件通常是不公開的商業機密,因此其他藥廠研發生產的藥品不會與原開發廠完全相同,但可以「相似」,因此命名為「生物相似藥」。 簡單來說,生物相似藥是與現有生物製劑高度相似的藥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沒有臨牀意義上的差異。 生物製劑通常為注射型,不同藥物分別以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方式,定期進行。 生物製劑2025 每種藥物的藥力及注射時間都不同,可能每星期一次或幾星期一次,每次幾分鐘或一、兩小時,醫生會跟據藥劑種類、病情、身體狀況等,使用相應的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 生物製藥
雖然生物製劑的療效已獲證實,但對於此類療法的不良作用則仍不確定。 生物製劑2025 因為生物製劑雖然可能較常有重大的風險存在(例如淋巴瘤、嚴重感染與肺結核再活動),但用於各種適應症時皆僅有少數病患發生,因此我們就許多病症之生物製劑用藥的治療結果進行合併評量,以取得目前最迫切需要的風險估計。 生物製劑可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制,抑制免疫細胞錯誤地攻擊身體和或阻截致病因子的信息傳送,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致病機制包括: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B細胞、T細胞等。 生物製劑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針口腫痛,首一、兩次注射人士或會因免疫系統受影響,有機會在注射後24小時出現感冒症狀。
在使用任何生物製劑之中,每1,000人有35人出現嚴重感染症,安慰劑使用者者則為每1,000人有26人。 她希望日後在公立醫院也可注射生物製劑,或有更多非牟利團體幫助受濕疹困擾的人士,又鼓勵濕疹患者不要灰心絕望,「總有方法可以處理到」。 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一般都比較輕微,包括:注射部位有紅腫癢痛、上呼吸道感染、頭痛 、皮疹 、噁心等等 。
生物製劑: 使用條件的限制
胚胎工程主要是對哺乳動物的胚胎進行某種人為的工程技術操作,然後讓它繼續發育,獲得人們所需要的成體動物的新技術。 早在189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赫普就在兔子身上首次成功地進行了受精卵的移植實驗。 生物製劑2025 生物製劑 到本世紀30年代,這項技術已在畜牧業上獲得了越來越明顯的效益。
生物製劑: 主要類別
生物製劑研發製造複雜,過程都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及人力,所以此藥的價值就反映在它的價格上,平均每位病人每年的花費大約是40萬臺幣,且原則上需長期使用。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生物製劑,其實某一些可以用來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的藥物,也同樣可以被歸類為生物製劑。 不過為了讓本篇內容能夠精實聚焦,我們接下來就把重點瞄準在: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疾病的生物製劑。 所謂生物製劑(Biologic Therapy),就是透過生科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這些抗體可以在患者體內去中和抵銷那一羣失控的發炎因子(或是對抗發炎因子的受體),最後希望能夠終止發炎因子所帶來的負面連鎖反應。 生物製藥可經由微生物細胞(例如重組大腸桿菌或酵母培養物)、各式哺乳動物細胞(請參閱細胞培養)、植物細胞培養物(請參閱植物組織培養)、和苔蘚植物,在生物反應器(包括光合反應器)中生產。。 需要關注的是生產成本(小批量和高純度的生產方式),還有微生物污染(由細菌,病毒,黴漿菌引起)的問題。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更能針對皮膚發炎機制
濕疹的症狀一般包括:皮膚痕癢、呈乾燥、有出水現象、脫屑,患處皮膚變厚等等。 而濕疹不但使患者飽受皮膚痕癢困擾,更衍生情緒、睡眠及人際關係等問題。 他引述一項研究指出,接近三分二(62.9%)患者因濕疹帶來的痕癢問題,每天可長達12小時以上,而且痕癢的程度不一。 在5-D痕癢量表中,有接近七成患者表示難以入睡,不時或經常在半夜醒來。 千萬不要覺得很害怕,因為每種生物製劑都通過國內外的高規格臨牀試驗,在藥物安全性上有一定的保障,而且發生副作用的機率因人而異,並不是用了就一定會發生,在治療方針上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往往是益處較大的。 生物製劑2025 聖雅各羣福會惠澤社區藥房今年7月起,推出全港首個濕疹藥物資助計劃,支援12歲或以上,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病人注射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動物胚胎工程技術
由於其研發及生產過程比一般以化學程序合成的藥物較複雜且需更嚴密的監控,故生物製劑的成本及價格往往比化學合成藥更高。 法規明定生物相似藥必須先選擇其參考藥物,於研發過程中使用參考藥物進行比較性研究,並在某些臨牀試驗與非臨牀試驗和於早期研發階段建立品質目標產品概況,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認可覈准上市。 申請廠商應提供適當數據或資訊,並合乎科學去說明這些試驗數據與已覈准上市參考藥品之間的關聯性,並提供資料來銜接臺灣已覈准上市的參考藥品。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概念
隨着醫學進步,在過往15年,生物製劑的發展改寫了風濕免疫病的治療,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椎炎等。 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醫生指出,白細胞中的發炎因子JAK,在近年被發現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故中斷JAK訊號,便可減輕發炎訊號,從而幫助患者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 他引述一項研究顯示,針對中度至嚴重的濕疹患者,比較安慰劑組,使用口服JAK抑制劑,在第二週便能改善皮膚患處,而且快至一至兩天便能改善痕癢症狀。 不過,他提醒,每個治療濕疹的方法都有其成效及副作用,倘若患者有任何疑問都應該向主診醫生查詢,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生物製劑簡單的說是可抑制免疫系統與減輕發炎作用的一類藥物,透過生物科技的技術來研發的抗體藥物,可以針對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的疾病。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治療濕疹效果理想惟藥費高昂 有患者用六成收入打針
在任何生物製劑的服用者中,每1,000人有137人因副作用退出試驗,安慰劑服用者則為每1,000人有98人(4%絕對傷害)。 在任何生物製劑的服用者中,每1,000人有770人出現副作用,安慰劑服用者則為每1,000人有724人(5%絕對傷害)。 生物製劑2025 而且生物製劑除了熟知的免疫疾病之外,黃奕修說,其實在眼睛的新生血管的運用也很多。
生物製劑: 患者:生物製劑效果驚喜 但藥費佔收入六成
患者在使用48周後,84%注射抗IL-23生物製劑的患者可維持PASI 90(病徵達百分之九十改善)、抗IL-17生物製劑的只有七成。 病情長期穩定對患者十分重要,病情反覆會令患者情緒高低起伏,影響心理健康,不利控制病情。 擺脫皮膚痕癢和厚厚的灰白鱗屑,也許是銀屑病患者每早醒來的願望。 但偏偏此症並無根治之法,只能加以控制,即使短期內控制得宜,病情仍容易反覆。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蛋白質工程技術
近年發現能有效改善發炎及痕癢症狀的生物製劑則費用高昂,一針需港幣7500至10000元,每兩星期要注射一次,有患者要用每月六成收入支付藥費。 製造生物製劑的技術有一定要求,因為用來製造生物製劑的生物系統對於外在環境非常敏感,在製造過程中的些微變化亦會對生物製劑的製造構成重大影響,最終引致生物製劑效果有所不同。 故此,生產者須嚴格控制製造原料和製作過程,以保證能達到預期要求。 一般藥物在過了專利期之後,其他藥廠便被允許製造和銷售有關藥物,這些藥物稱之為通用名藥物。 由於這類藥物生產商不需要向藥物發明者支付開發和專利費用,所以在價格上會相對便宜。 使用生物製劑,副作用雖然比傳統藥物及類固醇少,但仍然會有一些副作用。
有長期感染或潛伏性感染的病人,必須先告知醫生其病歷,經醫生詳細評估後纔可決定是否合適使用這種生物製劑。 而即使沒有以上感染情況,亦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去決定可否用藥。 換句話說,需要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往往是「已經接受第一線(甚至第二線)傳統治療之後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中、重度患者」。 覈准方面,可能需經數年的臨牀試驗,包括在人類志願者身上的試驗後才能獲得。
因此,如患者不耐受甲氨蝶呤或療效不佳,可考慮改為使用TNF抑制劑。 生物製劑2025 至2019年止已有11個種類、31個品項的生物相似藥品通過藥品審核上市。 FDA於2019年5月已發佈生物相似藥用於證明可互換性的相關法規草案,只有在經過分析並且被FDA確定為「可互換」的生物相似藥,才能在沒有處方籤的情況下由藥師自行替代原參考藥物。 然而,到目前為止,FDA尚未指定任何生物相似藥可與其原參考藥物互換。 可見生物相似藥相較學名藥而言,在使用程序上有更嚴格的把關。 在任何生物製劑的服用者中,每1,000人有20人出現結核病,安慰劑服用者則為每1,000人有4人(0.16%絕對傷害)。
特殊藥品是近期被單獨歸為一類的藥物,價格昂貴,通常它們就是生物製藥。 在EMA的文字中,所謂“高級療法”是專指ATMP,但這種表達在EMA使用的文字內容之外,並沒有那麼的專用性。 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都是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製劑 醫學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引起此類關節炎發病的“元兇”是一種名叫“腫瘤壞死因子”的炎症因子,它能引發關節滑膜炎、活化破骨細胞造成骨破壞和關節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