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埔警署的設計融合了中西文化之美,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加一個內院設計,屋頂的中式人字木結構瓦頂採用了筒瓦及板瓦鋪設。 至於外牆和窗戶則屬荷蘭式建築,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 由於新落成的大埔分區警署於1987年啟用,舊大埔警署逐退下火線。 其後,發展局於2010年選定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為合作夥伴,將其活化成向大眾推廣永續生活的綠匯學苑,計劃更獲得2016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參觀完麻笏圍後,便沿龍躍頭文物徑,向天後宮方向行走,5分鐘內便會到達天后宮。
- 陳家直至和平後纔回港搬進大宅,陳慕青曾計劃在筱廬旁興建多一座更大的居所,但因戰後物資短缺而作罷,他於1953年逝世。
- 筱廬用混凝土建成,是一座兩層高、中西合壁的別墅,副翼有一座單層的平房建築,用作廚房、廁所、工人房和儲物室。
- 石廬本名王英,字未央,號石廬,祖籍河北平山,1946年生人。
- 同樣地,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大家只可以欣賞其外在建築。
- 繼【POP10】十大一級歷史建築——新界篇(上),再為大家介紹餘下5個位於新界區的一級歷史建築,帶領大家探索這片古老的土地,同時細賞建築之美。
- 門樓內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以及兩塊方形大麻石,是廟宇的遺物。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外觀猶如一間童話小屋的愛園別墅位於偏遠的上水古洞,建於1919年前,但確切興建年份暫時未能考證。 單層的別墅融合了都鐸風格和古典建築風格,其三角形屋頂、設有柱廊和欄杆的開放式陽臺、煙囪,盡顯歐陸風情。
石廬: 石廬 充滿殖民地特色
著有詩集《未央集》、《漢碑考據》、《書法探微》等專著。 現為河北子龍文化研究會藝術總監,中國蒼巖山書畫創作基地藝委會會長,河北問璞印社社長,河北省未央詩社社長。 石廬 石廬本名王英,字未央,號石廬,祖籍河北平山,1946年生人。
主樓正面建有用八角形柱支撐的門廊和騎樓,大宅外牆兩側用斜角作裝飾,有不同植物攀附在主樓外牆上。 家族後人一直對保育大宅的意欲不大,曾計畫與發展商合作重建。 2013年曾傳出大宅將被清拆的消息,大宅外被圍上鐵板,原建有的圍牆被拆卸,大宅對出的範圍被用作停車場。 2016年,陳慕青後人將大宅業權以6,300萬轉售鄧成波家族,2021年地皮再易手予嘉濤(香港)控股。 「石廬」在1996年就已轉手他人,雖然古諮會已將之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但業權人不予修葺,政府亦沒有出手挽救,至今只落得荒廢的下場。
石廬: 石廬存廢問題
雖然今時今日「石廬」並不對外開放,但在1930年代,徐仁壽就曾經借出此地予天主教社羣舉行彌撒,只是後來新界西區司鐸區鴻慈神父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婚姻觀念與天主教有異議,才決定另覓土地興建教堂。 石廬於1924年興建,屋前有草坪,背山而建。 石廬2025 雖然已經荒廢多年,但是仍然不難看到建築,包括牆身、露臺及石柱,都具有殖民地時期的特色。
- 在小坑村站沿樂東街行,便會來到龍躍頭文物徑。
- 此後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演變為今日的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以及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 陳慕青女兒陳桂珍曾是基愛小學和拔萃小學的校長。
-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 石廬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佈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五條圍村分別是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及新圍;六條村落包括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文物徑全長2.6公里,只需2個小時便能領略龍躍頭的傳統面貌及居民生活。 因從在地生活產業出發,而後引導認識守護環境、支持在地特色的理由與重要性,再加上學校鄰近竹科,也特別側重小朋友們的雙語和科技行動能力,校方以雙語科技人才的搖籃定位自許。 地處偏遠的大埔瞭望臺,是英國工程師傑斯(Lawrence Gibbs)的住宅,並由他親自設計。 瞭望臺的主樓呈圓柱形,從外牆的長方形孔俯瞰,大埔風景一覽無遺。 另外,瞭望臺同時亦是一個水塔,作儲存食水之用。
石廬: 歷史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為鼓勵閱讀,教育部每年針對推動閱讀有成的國中小學校進行評選,頒贈表現傑出的學校「閱讀磐石獎」光環。 中美鬥爭白熱化令愈來愈多跨國企業感到為難。 日本電子部件巨頭京瓷的社長谷本秀夫表示,隨着美國政府加緊管制尖端技術輸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工廠」的角色岌岌可危。 石廬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近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生意再度火紅起來,即時到晚上8時,門外仍人龍不絕。
石廬: 天后宮 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石廬 位於崇謙堂東面,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是一座十分有特色的 建築 及 古蹟 ,同時亦是一個 景點 。 石廬 為兩層高中西合璧的建築,屋前為草坪。 建築物雖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託,並以瓦片鋪築。 石廬 的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佈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有「 石廬 」字樣的灰塑。
石廬: 石廬個人背景
前北區區議會主席鄧國容於1996年以公司名義用3000萬元買入石廬所屬地皮,總樓面面積約16000平方呎,地皮一直未有發展。 石廬2025 雙方達成協定,業主可在石廬旁邊興建6間丁屋(樓面面積約12000平方呎)換取將石廬列為法定古蹟。 校長黎萬興說,108學年度申請社區共讀站,將原本老舊的圖書館變成全天開放的「星書館」。 石廬被列作一級歷史建築,覈定具有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然而筆者眼中所見已經和宣傳冊上的照片天差地別,彷彿沈入沼澤的將死者,徹底消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石廬: 石廬與北區天主教歷史
牆身、露臺及石柱具有殖民地建築物特色,但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以木樑及板條承託,並鋪砌瓦片。 石廬屋內的天井及房間佈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書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佇立在大埔運頭角一隅的小山丘上的綠匯學苑前身為舊大埔警署,建於1899年,是新界首座警署建築,亦是該區的警察總部。
石廬: 石廬
麻笏圍四面築有圍牆,建有更樓炮臺,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興建。 最值得參觀的便是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門樓,門樓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造而成,並裝有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十分特別。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以新埔新星國小為例,他們用「知書、達禮、健康、感恩」為發展願景,結合「閱讀教育」與「多元智能」培養孩子五育並重。
石廬: 石廬介紹
政府於1999年開放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現時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文物徑可以帶大家遊走古蹟之間,訪尋昔日香港早期居民的蹤跡、歷史和生活。 這座背山而建的建築物名為「石廬」,是由香港華仁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直至1980年代為止,這座建築物一直都是徐氏家族的居所。
石廬: 石廬
其單層平頂建築富有英國殖民地色彩,至於瞭望臺的門廊及拱道柱廊,則是因應本地潮濕悶熱的天氣而建。 石廬2025 石廬 繼【POP10】十大一級歷史建築——新界篇(上),再為大家介紹餘下5個位於新界區的一級歷史建築,帶領大家探索這片古老的土地,同時細賞建築之美。 在香港日治時期,陳慕青一家回到家鄉避難,讓在港親屬代為打理大宅,而大宅亦曾作為東江遊擊隊的基地之一。 陳家直至和平後纔回港搬進大宅,陳慕青曾計劃在筱廬旁興建多一座更大的居所,但因戰後物資短缺而作罷,他於1953年逝世。
石廬: 石廬存廢問題
但是屋頂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佈局與傳統民居類似,是個中西合璧的建築。 同樣地,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大家只可以欣賞其外在建築。 石廬隱身在樹叢之中,斑駁的石牆上長滿雜草,乍看之下,帶點陰森可佈的氣氛! 石廬由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主樓為徐氏大宅,附屬建築物則是用以舉行宴會的場所,兩者皆在2011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牆身、露臺及石柱富殖民地色彩,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託,並鋪上瓦片。 屋內的天井及房間佈局,亦與中國傳統民居相似。
石廬: 石廬個人背景
後來,新界西區司鐸區鴻慈神父(Valva Didacus D’Ayala)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婚姻觀念與天主教有異議,於是去信主教另覓土地興建教堂,最後促成粉嶺聖若瑟堂於1953年建成。 石廬為兩層高中西合璧的建築,由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 建築物的牆身、露臺及石柱充滿著殖民地建築的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託,並以瓦片鋪築。 石廬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佈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 歷史
不過,日前就在從上海來港的網友,在小紅書炮轟九記牛腩「又貴又難喫」。 東閣圍已經有五百多年歷史,建於加高地基上,防止房舍水浸, 四角均建有高樓,門口分別有幅對聯。 門樓內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以及兩塊方形大麻石,是廟宇的遺物。 一、石廬本名王英,字未央,號石廬,祖籍河北平山,1946年生人。 師承書畫大師蔡若虹、李可染、李苦禪、王遐舉、啓功等人。
石廬為兩層中西合璧的建築,由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 建築物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託,並以瓦片鋪築。 石廬 石廬2025 屋內的天井及房間的佈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 石廬2025 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山花,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在1930年代,徐仁壽先生曾借石廬予天主教社羣舉行彌撒,當時粉嶺天主教徒可選擇乘搭火車到大埔墟聖堂或到石廬參與彌撒。
雖說私人建築,業主本身荒廢不理也無可奈何,但總歸覺得可惜,即使不對外開放,至少像崇謙堂一樣保留基本的形狀也好吧。 此後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演變為今日的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以及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天后宮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供奉天后及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放置的兩口古鐘,分別是投契天后,以及保佑居民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同是位於上水古㓊的行政長官粉嶺別墅,前身為港督粉嶺別墅,在港督貝路爵士任內期間興建。 別墅是典型的殖民地建築,樓高2層,設有泳池、網球場、燒烤場、直升機坪等,用以招待外賓和舉行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