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 2008年,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7幢建築物之一,落實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改裝成為設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復修成本約2億2千萬港元,於2013年竣工。
-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 至今本港個案累計10,694宗,包括10,693宗確診個案和1宗疑似個案。
- 為方便居民出入及使用屋邨設施,石硤尾邨第六期設有一條有蓋行人天橋,通往石硤尾邨第二期。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2025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在石硤尾邨第二期(美薈樓、美亮樓和服務設施大樓)、第五期(美盛樓)的地下,共設有9個商舖,總零售面積約為1,300平方米,於2012年7月落成啟用。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新增8廈納強檢 包括石硤尾邨及牛頭角上邨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蒐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夥。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公共交通
其中兩名職員當場窒息死亡,其餘11名職員中,除了1名女職員梅燕兒生還外,另外10人分別於事發後2至21天內先後不治。 石硤尾商場交通便利,分別有小巴、巴士和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連接港九新界各區。 事件發生後翌日,房屋署和社會福利署在美映樓大堂設立櫃位,登記居民居住單位因為事故而造成的破壞,並且安排稍後維修。 深水埗區議會於美映樓對開地段設立諮詢站及安排於晚上8時半召開居民大會。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這兩座非標準型住宅大廈分別為美禧樓及美柏樓,各樓高33層,合共提供1 056個租住公屋單位,為約3 700人提供居所。 2008年,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7幢建築物之一,落實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改裝成為設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復修成本約2億2千萬港元,於2013年竣工。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美禧樓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臺連接,平臺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臺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臺。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美笙樓
但他們發現隔鄰單位溢出了濃烈的煤氣味,於是使用儀器確定單位內有氣體洩漏後,就決定破門入屋。 2014年11月22日早上11時23分,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邨美映樓一名保安主任收到10樓住戶投訴,懷疑有氣體洩漏。 該名同事嗅到煤氣味,曾經拍門惟無人反應,認為事態不尋常,遂報警求助。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羣,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之後於2005年由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 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夥。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設有平臺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2015年1月22日香港消防處舉辦年終回顧記者會,消防處處長黎文軒表示正在聯同政府化驗所、機電工程署及香港警務處協作調查事件之成因,涉及事件的人員均將會陸續完成錄取口供,並且訂定一份調查報告及交予警務處,以決定是否召開死因研訊。 處方亦會根據調查結果,檢討處理氣體洩漏的行動指引是否有需要修訂、及裝備使用上是否需要更新。 消防處助理處長(九龍)吳偉強表示,鑑於登樓破門的9名消防人員全數受傷及正在醫院接受治理,爆炸的原因及細節尚未能夠瞭解,包括未能夠確定受傷消防人員在爆炸時,是否已經進入肇事單位。 他強調消防處在處理漏氣事件上具備足夠的指引及訓練,包括處理程序及守則等,並且將會成立專案小組調查事件。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範圍包括窩仔街與石硤尾街交界處以南的土地涵蓋2個「住宅(甲類)」地帶和一個「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香港消防處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石硤尾邨美映樓平面圖: 改建為青年旅舍
消防人員其後在單位內發現一具男性屍體,後來被證實為肇事單位住戶;連同3名受傷鄰裏,事件當前合共釀成12受傷和1人死亡。 由於傷者太多,救護人員在現場設立臨時救護站,經過分流及初步治理後,將他們分別送往長沙灣明愛醫院、美孚瑪嘉烈醫院、薄扶林瑪麗醫院、油麻地廣華醫院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治療。 6名危殆消防人員傷者均為燒傷皮膚或及灼傷氣管,被送往醫院後全數情況轉趨嚴重;當中49歲的消防總隊目梁國基情況最為堪虞,期間昏迷不醒,後腦嚴重受創,需要接受手術打開腦部清理瘀血,被送往深切治療部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