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子攝影目的好唔好2025!內含正子攝影目的絕密資料

多數惡性腫瘤細胞其葡萄糖代謝較正常細胞旺盛,所以會較正常細胞吸收更多的氟化去氧葡萄糖,因而在正子造影上呈現高度攝取現象。 正子造影的優點為高解析度、高準確度,可全身斷層掃描。 其缺點為某些相關解剖位置不容易精確定位,而最近發展出的PET/CT Scanner,結合了PET scan的分子影像及CT scan的解剖影像,有效的克服了單獨PET Scan定位不易的缺點。 要真正瞭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這項新科技,必須先知道正子掃描與電腦斷層掃描之間的基本差異,再來探討兩者結合於一的好處。

  • 相較於傳統的攝影例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說,正子攝影在分辨癌症與良性組織更具準確度,也因此能讓醫師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D、以上各階段須符合:經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核子醫學掃瞄等檢查仍無法分期者,或認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不足以提供足夠資訊以供治療所需者,且須於病 歷中說明施行正子造影之必要性理由。
  • 目前在臨牀上最常使用的正子同位素藥物是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簡稱FDG)。
  • 美國科學家在1974年建造了第一臺正子掃描儀(PET Scanner)。
  • 此外;利用鎵-68標化octreotide (一種八個胺基酸的體抑素類似物) 得到體抑素接受體 的影像則是目前偵測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新方向。
  • MRI利用的是電磁場,雖然名稱上有「核」字,但與「核子」、「放射線」一點關係也沒有,而到目前為止,尚無科學證據顯示電磁場對人體有任何明顯副作用。

正子造影基本上可視為分子影像的一環,我們知道,分子影像最重要的目標在探索活體內生物學與生化學的處理過程,以期得到與疾病診斷或治療上相關聯的資料,而正子造影則提供包括葡萄糖代謝影像、細胞增生影像、氧代謝影像、接受體分佈影像及報導基因影像提供重要的分子影像。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在癌症這一區塊,卻是金科玉律。 其實絕大多數的癌症都有一定的潛伏期,這期間從數年到數十年都可能,難就難在要如何早期診斷? 第一,民眾要有接受篩檢的意願,尤其是高危險羣,例如有菸、酒、檳榔等習慣的民眾,要注意口腔癌、食道癌與肺癌;B、C肝炎帶原者要注意肝癌。 好的篩檢工具,未必能減少發生率,但一定要能減少死亡率。 這也是為何這幾年政府不遺餘力,大力推廣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在內的癌症篩檢,最主要就是這些癌症的篩檢工具簡單又有效。

正子攝影目的: 電腦斷層 (Computed tomography,CT)

目前在臨牀上最常使用的正子同位素藥物是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簡稱FDG)。 上述四種短半衰期的正子同位素是經由迴旋加速器製造出來的,因半衰期短,因此正子斷層掃描設備通常都設置在迴旋加速器附近,方便取得檢查用藥。 PET/CT 主要應用在腫瘤醫學上,它的優點是能幫助患者早期發現腫瘤病竈,鑒別腫瘤的良性或惡性,準確程度高達 90% 以上,尋找竈病處及癌細胞擴散程度,評估腫瘤療效,鑒別腫瘤復發率和死亡率及放療生物標靶定位等。 但也有著 PET/CT 檢查並不是真正的同時接收正子與 CT 的影像資訊,會有影像和解析度的誤差,以及輻射量超高的問題。 正子斷層掃描的原理是注射如葡萄糖正子藥物 進入人體靜脈,再用偵測器收集訊號,利用電腦重組正子同位素再人體組織或器官分佈的影像。 主要應用在腦部新陳代謝之研究,以及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淋巴癌、食道癌、頭頸癌 (含甲狀腺癌)、乳癌等檢測。

  • 要真正瞭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這項新科技,必須先知道正子掃描與電腦斷層掃描之間的基本差異,再來探討兩者結合於一的好處。
  • 很抱歉,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反之,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完全的癌症或是癌細胞本身不易吸收FDG時,都可能讓結果呈現陰性,因此報告正常並非代表沒有癌症,如果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仍須安排其他檢查以及早確診。
  • 美國的著名醫學期刊JAMA 於2003 年12月的一篇醫學研究指出,全身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因為擁有極佳的診斷精確性,應該要作為腫瘤分期評估的第一線工具。

受檢者亦需禁食6小時以上,注射5至10mCi之FDG前先測定血糖,如未達120mg/dl ,給予100毫升50%葡萄糖水,30分鐘後再注射FDG。 受檢者經注射FDG後,應靜躺於安靜、幽暗的檢查室內45分鐘,再進行腦部掃描。 正子攝影目的2025 穿透掃描可於FDG掃描前或後 進行,檢查時間約30分鐘。 糖尿病患,空腹血糖超過200mg/dl,應先控制好血糖後再作PET檢查。

正子攝影目的: 應用

但正子斷層掃描也有缺乏解剖結構資訊,無法正確地瞭解病竈位置,以及造影檢查時間需 40 分鐘太久,受檢者若身體狀況不佳恐怕無法承受的問題。 對疑似有癌症者,利用PET全身掃描除了可判定原發性病竈是否惡性外,更能早期發現是否有轉移,做出正確的分期,並對治療方法及計劃的擬定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據國外的研究指出,有33%的肺癌患者在做完PET檢查後改變了分期,並有42%病人因PET檢查結果而改變其治療方式,治療後亦可利用PET所顯示的腫瘤代謝情況來判定治療是否有效。 於完成癌症治療後,以PET定期追蹤檢查更可早期發現是否有局部復發或轉移。

不過這些測定需連續抽取動脈血化驗,比較麻煩,只用於研究,較少用於臨牀服務。 臨牀多採用標準攝取值或簡單的病竈與正常組織放射活性比。 由於PET影像主要提供代謝功能影像,判讀時可能需要放射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參考病竈及器官之相關位置。 目視判讀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以影像融合方式將解剖結構影像與PET功能影像結合, 更能精確地顯示出異常病竈的位置及代謝異常的程度。 目前更有儀器廠將CT與PET結合,可更方便快速地提供融合影像。 簡單來說,正子攝影在癌症的運用包括早期偵查、癌症分期、追蹤是否復發以及評估治療的有效程度。

正子攝影目的: 癌症準確率高

其中,左圖的紅色箭頭在頭頸部為鼻煙癌病竈,右圖為在肝臟的橫切面,上為 正子掃描 ,下圖為電腦斷層掃描,可見肝臟有轉移病竈。 以上各階段須符合:經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核子醫學掃描等檢查仍無法分期者,或認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不足以提供足夠資訊以供治療所需者,且須於病歷中說明施行正子造影之必要性理由。 懷疑復發或再分期:使用於病人已接受一階段之正統治療後,偵測疑似有復發或轉移及評估復發之程度 ( 不得用於例行之追蹤檢查 )。 正子攝影目的 FDG 經由靜脈注射入人體,新陳代謝越旺盛的組織細胞 ( 如癌細胞)會吸收越多 FDG,經過 PET 掃描及電腦重組以後,在影像上形成不同的對比,製造出肉眼可以判讀的影像,進而作出正確的診斷。 ,如果心臟血流灌注13N-NH3PET掃描出現灌注異常,表示局部心肌血流減少。

正子攝影目的: 可能的風險與副作用

要注意的是,即使自費做了正子掃描全身檢查無異常,也別以為就是拿到了「零癌症保證書」,因為還是有些死角是無法利用正子掃描檢查到。 不過,統計上的數據不代表個人需求,民眾考量是否加做正子掃描檢查,可從自身的健康情形和需求判斷,包括是否有癌症危險因子、年齡大小、經濟條件等。 像是20、30歲年輕人罹癌的機率原本就不高,除非有特定癌症危險因子或家族史等原因,否則不太需要藉由正子掃描來篩檢癌症。 不過,利用正子掃描來檢查肝癌已經有所突破,法國、奧地利等歐洲4個國家2010年已覈准利用F-choline(F-膽鹼)此種正子藥物來檢查肝癌,臺大醫院也進行第三期人體臨牀試驗,效果不錯,希望近年內能上市使用。

正子攝影目的: 健康報導

PET/MRI 系統可掃描病患的各種部位,並分別收集 PET 和 MRI 影像,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 PET掃描是非侵入性的,但是會暴露在放射性同位素下。 與之相比,在英國平均每年環境輻射達到2.2 mSv,胸部X光輻射0.02 mSv,CT胸部輻射8 mSv,空中乘務人員每年接受輻射2-6 mSv,而在康沃爾郡每年環境輻射達到7.8 mSv。 然而,在臨牀應用領域,PET一般與CT同時運用,介於PET對軟組織成像的優勢結合成熟的CT技術,PET/CT是現在商業PET的主要形式,市面上幾乎沒有獨立的醫用PET銷售。

正子攝影目的: 掃描器

其實國人終其一生,男性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機會,女性有六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癌症,與周邊的日、韓等國相較,雖無太大差異,但仍比歐美先進國家略高。 正子攝影目的2025 箇中原因眾說紛紜,從環境、遺傳、食安、污染、生活習慣等,都言之成理,但也都無法全盤解釋。 一般人在無症狀下想做健康檢查,是否該自費納入正子掃描檢查? 根據多篇論文的研究指出,在癌症的好發年齡層50、60歲的族羣當中,約只有2%罹患癌症。

正子攝影目的: 正子掃描檢查輻射劑量低

第二階段掃描完畢後,給予口服100毫升50%葡萄糖水,30分鐘後注射5-10 mCi FDG,45分鐘後掃描,整套檢查時間約2小時30分。 因為體內疤痕的葡萄糖代謝很低,不同於代謝明顯偏高的腫瘤,PET正好可以清楚分辨兩者的不同,比起傳統的檢查方法會受開刀、放射治療等影響而降低準確性,PET則沒有這層顧慮,所以更適合用在判斷腫瘤的期別、腫瘤復發的偵測上,使準確度提高。 談癌色變,幾乎是臺灣民眾的共同反應,但很不幸的是,自開始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以來,癌症就一直獨佔鰲頭。 最近國民健康署公佈2015年我國10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持續蟬聯第一,連續34年居首。 癌症死亡時鐘11分13秒,較2014年又撥快11秒。

正子攝影目的: 資訊分類清單

正子斷層造影對於會攝取葡萄糖的腫瘤特別敏感,故對於有特殊危險因子的民眾,除搭配一般的健檢項目外(抽血、超音波、鏡檢等),可以搭配FDG正子斷層造影來做全身性的篩檢。 由於神經精神病變屬功能性改變,腦解剖學上未必出現異常,因此可藉正子造影瞭解其腦部代謝或神經傳導物質變化反應其疾病的存在機轉,及治療反應。 目常用作神經病變診斷包括癲癇症多種認知異常及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運動障礙,腦缺血及出血之診斷、鑑別與預後,其中前二項在美國己獲健保給付。 由於多數疾病在發病初期,會先產生生理、生化和新陳代謝的變化,而後才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正子造影可早期偵測生理上的變化,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功效。 但 PET/MRI 也有著 PET 和 MRI 被人體散射或是能量吸收的衰減作用比 PET/CT 難進行衰減校正 ,和造價昂貴,須審慎評估使用的效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