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 年時,傳媒行業一般被稱爲 “傳播” , 但學院創辦人餘也魯教授認爲該學科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是研究傳播學的知識,於是決定仿效物理和心理學等,稱之爲“傳理學”,也可簡稱“傳學”。 學生於一年級上學期修讀指定的大學必修科、學院必修科及通識必修科等等。 學生將於上學期末選擇主修,學院會以學生的意向及學術成績分配主入修。 每兩年舉辦一次,獎勵世界各地傑出的華文長篇小說創作,藉以提升華文長篇小說的水平,歷屆首獎得主包括香港作家黃碧雲、內地作家莫言、賈平凹、王安憶、閻連科、劉慶和中國臺灣作家甘耀明。 每年邀請中國內地、中國臺灣及海外作家來訪,通過不同的活動,與本校師生、本地作家及社會大衆交流,分享寫作經驗。 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科學家提供一個全新且穩健的開發環境,創作一個開放式的藝術平臺。
2020年1月3日,校方物業處發出電郵,表示於學校所有出入口設置閘機,要求同學及教職員拍卡出入,校園短期內不再對外開放。 2018年6月26日,浸大教務議會通過維持普通話畢業要求,但批准同學選擇是否將普通話成績計入大學總成績(cGPA)內。 如修讀不計入大學總成績的普通話課程,其成績將會以優秀/合格/不合格標示。 浸大 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暨教務議會學生代表雷樂希批學校「換湯不換藥」。 2016年11月23日,浸大學生會抗議浸大食坊獲續約,於浸大食坊舉行抗議活動,並向膳食附屬委員會主席麥勁生教授遞交公開信,促校方「撤回續約決定」、「決策公開透明」。
浸大: 中醫藥診所
浸大不僅是一個培育全人、開拓同學國際視野的基地,更是一處重視關愛文化的地方。 鑑於內地同學來港升學會面對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及生活與社交習慣的不同,大學特別爲內地新生舉辦各類型學習支援活動,幫助他們儘快適應校園生活。 同學獲得海外工作的寶貴經驗,不僅有助將來事業發展,更對個人潛能的發揮有莫大裨益。 與理學院在 年度開辦「創新醫療及社會健康社會科學學士 (榮譽) / 浸大 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此全新跨學科本科課程配合政府的創新和新科技發展政策,將創新和新科技廣泛應用到社會健康領域。 • 學院設有“優秀學生海外研究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多達八位同學於暑假期間到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如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傑出教授和學者帶領下進行研究活動。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創意藝術學院於2022年成立,由浸大知名的「電影學院」、「音樂學院」及「視覺藝術院」組成。
- 除一般課堂的學習外,浸大亦通過人文素質的訓練,讓學生有機會全面地接受全人教育。
- 毅進學員如擁有香港居留權,或在課程開始前,該學員或他的家庭已連續在香港居住滿三年,可申請擴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以繳付學費。
- 為達至上述目標,浸大社羣及校園着力提供一個優良的學術環境,這不但有助於增強學生的自信、提升專業技能,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 2022年11月中,浸會大學傳理學會舉辦名為「筆見•不散」的信件徵集活動,希望透過收集同學祝福語句,將信件寄送給被關押人士。
- 每兩年邀請世界各地的電影學生遞交參賽作品,以鼓勵和發掘新晉大學生電影人,促進國際文化創意交流。
曾參加豁免試的學生表示,考試屬口試形式、共設三部分,考生有25分鐘預備時間。 2015年5月14日,浸大學生會帶領約60名學生多次衝擊,一度「佔領」聘用委員會的會議室,令會議受阻,最終校方宣佈加開諮詢會,未有即日通過校長任命。
浸大: 校園動態
浸大中醫藥學院在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抗癌領域先後取得多項國際專利,並於2021年獲批成立運營香港首家中醫醫院。 大三期間去了加拿大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是我本科生活裏的高光時刻。 因爲浸大的課程都比較與國際接軌,所以適應海外大學的課程並不算困難,但那裏的課堂和學習氛圍,卻讓我感到煥然一新。 課上遇到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不相同,其中更不少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這些同學一起上課、做小組項目讓我獲益良多。 在交流期間,與不同語言文化的碰撞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讓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傳理學院給學生提供了衆多可以實踐的平臺,同學們不僅學習知識,更有將知識轉化爲作品的機會。
- 因爲家庭背景,也因爲對金融學比較感興趣,因此選擇修讀工商管理專業。
- 香港專上教育院校包括有 10 所法定院校、9 所認可專上學院、職業訓練局院校、及為數接近 20 所的一般專上院校。
- 大學鋭意提供啓發創意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不斷向前邁步,立志成為蜚聲國際的世界頂級優秀學府。
- 探索香港:透過舉辦不同社會服務、參觀或郊遊等活動,帶領同學走出校園,深入瞭解香港社會、文化、價值觀,打破香港只是商業中心的形象,發掘香港的另一面。
- 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科學家提供一個全新且穩健的開發環境,創作一個開放式的藝術平臺。
是次音樂會展示了人與AI的完美合作,顯示了AI在舞臺表演上的驚人學習能力,而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也在8月4日,正式宣佈成立。 我在香港求學(本科+碩士)、工作(傳媒類)、生活共近8年,有很多實際的經驗分享。 適合文科、傳媒、影視或想到香港工作的同學和朋友收看和互動討論,你可以判斷是否符合你現在的需求。 1)如果你申請的是傳媒這種,認可度可以跟港中文媲美的專業,那我一百個建議你去(當然你能去港中文那就去港中文)。
浸大: 本科課程
在創新研究方面,我校近年成立了多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和具創意的研究,培訓專業人才。 浸大作爲一所領先亞洲,以人文藝術學科見長的博雅大學,正引領香港開發和推動藝術創意技術。 浸大 較早前大學獲得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撥款港幣五千多萬元研發“人機共生藝術創造技術平臺”項目,是研資局首次對藝術創意技術項目撥出大筆資助,由此證明大學正邁向成爲世界藝術創意技術發展領導者的關鍵里程碑。 此外,浸大早前成立“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致力把創新研究和發明轉化到可應用的層面,惠及社會、國家甚至世界。 這正好能促進浸大創新科研的轉化和發展,擔當橋樑角色,爲學者尋求協作夥伴,同時爲業界物色浸大具潛力的創新科技。 另外,我們也成立了“饒宗頤國學院”,以傳承國學、弘揚中華文化爲己任。
浸大: 大學簡介
該排名涵蓋了植物科學和農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超過 2,580的植物科學和農學科學家的研究被審覈,張教授被列入全球排名第26位,在中國排名第4位。 馬博士是楊振寧獎今年三位得獎者之一,亦是首位來自本港大學的物理學家獲此殊榮。 視覺藝術院坐擁九龍塘以及一級歷史建築、前身爲英國皇家空軍俱樂部的啓德校園,設立不同的展覽廳、藝術工作室及工作坊,推動全方位的藝術教學。 • 推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讓在職新聞工作者於浸大休假進修,促進學院與業界聯繫。 爲獲挑選的學生大使提供領袖訓練,讓他們學習主持技巧及商務禮儀,並派他們代表學院出席校內外重要活動,以培養他們成爲具社會道德的商業領袖。
浸大: 香港浸會大學建設成果
小組於2018年10月的首次會議提出修訂紀律程序的建議。 其中最大爭議是在條文中新增「傷害大學與社羣關係、損害大學聲譽的反社會行為」、「擾亂大學正常運作」、「製造過量及不能接受的噪音造成他人痛苦」、「多次或重覆輕微違規」等違規行為可當作「辱校罪」。 違紀程度較輕者會被罰款、強制要求出席工作坊、暫時被禁止使用校內設施和服務,嚴重者或會被停學,甚至被永久退學。
浸大: 香港浸會大學歷任校長
另外,學院亦與工商管理學院合辦商業計算及數據分析跨學科專業,爲同學提供更多選擇。 在跨學科研究方面,以浸大爲首的國際跨學科研究團隊於2021年獲香港研資局撥款進行爲期五年的「香港人機共生藝術創造平臺技術建設」研發項目。 該項目涵蓋不同領域,包括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藝術與政策等,成員分別來自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海內外及本地知名大學,並與華爲、微軟、商湯科技、以及香港歌劇院等業界夥伴緊密合作。 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研究評審工作 中,電影學院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小組評級表現優秀;音樂學院的學術與藝術研究表現在芸芸對手中獲得最高評價;視覺藝術院的研究項目有37%獲評爲「世界領先」或「國際卓越」。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創立於1968年,是大中華地區頂尖傳播學院之一,提供全面的、本科、雙學位、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 學院提供多種探索傳播領域精萃的途徑,培訓學生相關知識和技能,爲畢業後投身媒體行業工作或深造研究做好準備。
浸大: 課程
因爲家庭背景,也因爲對金融學比較感興趣,因此選擇修讀工商管理專業。 國際新聞專業的教學實用性很強,從內容採集、文稿寫作,再到視頻編輯、動畫製作。 專業課程不僅含括了新聞行業裏所需要的最基礎的技能和素養,同時這些課程也順應着行業的發展不斷更新,不斷有新的內容被納入。 除此之外,真正的在地實踐也是這些課程的重要部分,不論是採訪、拍攝,還是寫作、剪輯,這樣的實踐過程也將在新聞行業所需要的能力不斷內化,讓剛畢業就在這個行業工作的我比較順利地進行了身份的轉變。 探索香港:透過舉辦不同社會服務、參觀或郊遊等活動,帶領同學走出校園,深入瞭解香港社會、文化、價值觀,打破香港只是商業中心的形象,發掘香港的另一面。 大學每年邀請各國駐香港總領事親臨校園與師生交流互動,帶領同學以多角度認識並探討各國文化,從而促進文化融合,並擴闊師生國際視野。
浸大: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成功修畢延伸數學選修科的學員,其所持有的毅進文憑相當於中學文憑試五科(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科)第二級的程度。 同學在課程中可認識航空服務業,瞭解航空服務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從航空服務及航空貨運的兩大主要範疇中,同學建立良好基礎。 此外,研習航空服務及市場、航空安全與機場保安等範疇,能幫助同學對航空業的相關的工作更深入的認識,以便將來投身相關行業或進修。 同學在課程中可瞭解到傳媒行業的基本運作及現狀,如:包銛傳統紙媒及電子媒體的日常工作流程、取材準則及各類稿件寫作等。
浸大: 教學宗旨
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會於課後向老師提問,老師們都會十分用心地去解答我的疑難。 在這裏,我要衷心感謝學院及教導我的所有老師,謝謝你們在這一年對我的支持和幫助。 對我而言,2019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一年,放下原來的工作,重拾荒廢了10年的學業,本來就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 此外,學院因為社會運動及疫情的影響而停止面授課堂,這對我來說真是困難重重。 1月30日,遭校方停學的劉子頎及陳樂行就1月17日當天到語文中心抗議一事,向教職員親身致歉。 會面歷時十多分鐘,氣氛融洽,並向學生輔導長承諾不會再犯。
浸大: 持續教育學院
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為大學提供優質的體育設施,培訓和組織大學運動代表隊。 並提供《優才運動員入學計劃》(TADAS),以支持精英運動員加入本學系。 此外,體育及康樂管理課程校友以及多項香港馬拉松紀錄保持者紀嘉文,是第一名在男子全馬賽事衝線的本地跑手。 體育及康樂管理課程學生、三項鐵人運動員黃子圖,贏得在2月12日舉行的第25屆渣打香港馬拉松男子10公里賽事,連續兩屆勇奪冠軍。 發展科學化之中醫及中藥教育,致力培養新一代高質素的專業中醫師 / 中藥藥劑師,以及中醫藥教育與研究方面的領導人才,以配合本港中醫藥發展的大趨勢。 副學士課程設計以浸大本部學士課程為藍本,當中音樂學、視覺藝術、新聞學專修,更是與浸大本部合作開辦,並由相關大學講師任教。
校園分爲五部分,分別爲位於窩打老道啓用的“善衡校園”、位於聯福道的“逸夫校園”及“浸會大學道校園”,以及位於觀塘爲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的“啓德校園”。 標誌則於1994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正名爲大學後開始使用,由靳與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 標誌建基於書本和水的圖案,將學校英文名稱縮寫“BU”與書本的輪廓結合,使標誌與漢字的“迎”和“進”相似,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一般情況下,每單元教授兩門學科,於週五、六、日上課,爲期兩週。 除開學典禮和”香港企業實地考察及研討會系列課程”於香港舉行外,其餘課程均於內地進行。 按香港課程之標準,每科課時爲二十二小時,而考試將安排於第三週的週末舉行。
2005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成立。 2021年,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學院於2005年起開辦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為副學士畢業生提供升學銜接之路。 學院現時提供多個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涵蓋應用科學、人文及語言學、商學、傳理學及社會科學五大範疇。 國際學院課程以四年制浸大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為設計藍本,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內容相當於本科學位課程的第三及第四學年,以專修為主,教授專科知識。
浸大: 香港浸會大學願景
感謝知乎的邀請和各位參與用戶的信任與支持,我所舉辦的【香港傳媒影視本科/碩士留學工作指南】已作爲精選 LIVE 被編入知乎 LIVE 無限計劃中。 因爲一年制授課型碩士主要是以授課爲主,而內地則是一年課程+一年項目+一年論文,這期間做的科研項目比較多,又有論文,跟導師的接觸也比較多。 當然,你考不上研依然可以用浸會的一年碩作爲跳板,master畢業後同樣可以考博。 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能申到TOP100,香港的學校不確定自己能夠申到前5,我鼓勵你申,因爲香港的學校不只是看我們的某一項背景,而是綜合分析我們的本科/績點/雅思/實習等來擇優錄取,並不能說沒有機會。
浸大: 浸大民調風波
浸會大學利用香港作爲國際人才匯聚大都會的優勢,致力促進大學國際化,開拓及加強與各國大學和機構的合作關係,推進學術研究、學生事務等範疇的交流,豐富師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他們對世界事務的認識和興趣。 大學核心課程佔13學分,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和可轉移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在大學期間以至日後人生,得到均衡、豐盛的發展。 通識教育課程佔18學分,展示博雅教育的要素,如多角度及批判性思考、同理心等。 通識教育課程強調跨學科學習,讓學生透過不同層次的科目,發掘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並能將所整合的知識加以實踐和運用。 浸大四年制的課程亦專亦廣,透過接觸不同的思考模式和結合不同的學術範疇,豐富學生的知識基礎。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開設共十七間中醫藥診所,當中十間為直屬,另外七間則與醫院管理局及其他非牟利機構合作。 浸大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認真負責的教授團隊和真誠友好的同學們,都讓我受益匪淺,大學生活滋養了我的學術修養,豐富了我的社團經驗。 在浸大全人教育循序漸進的引導和支持下,我也漸漸成長爲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學子。 藝術與科技專業主要分爲三個方向,visual,sound與technology。 課上有較多機會幫助我們實地瞭解香港,走進各種藝術館,增進個人藝術素養,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浸大: 課程特點
而2006年9月,面積達300,000平方尺的香港浸會大學石門(沙田)校園國際學院落成啓用,除了提供額外3,000名全日制學額外,亦成為新界區的持續教育重鎮,為在職人士提供短期及由證書至深造程度的課程。 2006年,「石門校園」落成啟用,總實用面積為30,000平方米。 毗鄰港鐵石門站、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及碩門邨。 主要供浸大自資銜接學士課程及國際學院的副學士課程、副學士基礎課程作教學之用,亦為持續教育學院的其中一個教學地點。
我們同時負責組織參加大專院校的校際體育比賽,以及管理大學運動設施。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增設多項創新課程,以配合香港社會的發展,較著名的包括傳理學、中醫藥學、社會工作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及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等。 截至2021年,浸大在資料庫領域位列世界第11位,在人工智能領域排名香港首位,世界第37位。 浸大中醫藥學院在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抗癌領域的研究成果先後取得多項國際專利,並於2021年獲批成立運營香港首家中醫醫院。
生物系邱建文教授和碩士研究生姚景峯先生在香港水域發現三個石珊瑚新物種。 這次是浸大生物學家繼去年宣佈在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項目時,發現一個新的珊瑚物種和兩個新的海蛞蝓物種後,在短時間內再度有新發現。 新珊瑚的相關描述已獲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浸大是全球首批擁有杜比全景聲混音設備認證的大學、是香港首間爲學生提供高清電視和電影製片廠的公立大學。 作爲提倡全人教育的先驅者,浸大在教與學、創新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發展範疇上力臻至善。 除了提供專業和通識學科的教育外,亦不斷鼓勵同學實踐跨學科學習並通過多元活動自我增值,以迎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新世代所帶來的新挑戰和機遇。
不過,郭毅可指這方面還有很多事情尚待討論,包括作品的版權、擁有權、使用權,甚至是交易的問題,當中的權力到底歸誰? 這又涉及到知識產權、法律及藝術等層面,都須與各方專家討論後纔可生出解決方案。 浸大的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開啟人機共創表演,令人驚歎人工智能的厲害。 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由浸會大學郭毅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研發,首年已取得突破性的表現,他認為人工智能將可應用於不同的藝術創作上,並深信它能協助人類,突破藝術科技領域之餘,也令社會愈趨進步。
浸大: 香港浸會大學校徽
校園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位於窩打老道啓用的“善衡校園”、位於聯福道的“逸夫校園”及“浸會大學道校園”,以及位於觀塘為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的“啓德校園”。 校徽於1956年創校後便開始使用,由三種圖案:聖經、波浪和繩結組成。 聖經代表優質獨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學術研究和對倫理及靈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島為主的地貌,也與儒家的“智者樂水”呼應,代表大學不斷努力改善質素;繩結代表在主的懷抱中基督徒能夠聯結一起。 面試以英語為主,部分專業如中醫學及生物醫學、中藥學等輔以普通話進行。 面試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語能力、個人素質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浸大: 學生編委會宣佈總辭
同學須修業不少於一個學年,而實習工作必須與學科/課程有關,並經院校安排或批准。 此外,實習工作爲期最長一個學年,或有關全日制學術課程正常修業期的三分之一時間,兩者之中以較短者爲準。 結識在港朋友:透過不同的活動,讓內地同學認識本地同學及來自不同省市的內地同學,擴展生活圈子,建立並鞏固朋輩網絡。
浸大: 浸大入學網上資訊日 節目重溫
1月26日凌晨,逸夫校園區樹洪紀念圖書館外牆被人用藍油噴上粗言穢語「×你錢大康」,以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中英文字句。 到早上7時許,有職員發現傳理視藝大樓(現李兆基傳理視藝樓)地下外牆噴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字眼。 同日下午,學生會發起校內遊行集會,約300名師生參與聲援,譴責校方無理處分兩名學生,要求撤回停課決定,校方派出代表接收請願信。 親建制組織「珍惜羣組」約10名成員則到校園「踩埸」,暗喻學生會為「黑社會」。 有記者從浸大語文中心的普通話自學網站中,下載豁免試的樣本試卷,以及「及格準則描述」。 不過,有普通話老師、母語為普通話的內地人均認為,試卷丙部的說話題難度高,即使自身母語為普通話,仍有一定難度,認為試卷並非單純考覈學生的普通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