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地師論2025全攻略!內含瑜珈地師論絕密資料

《瑜伽師地論劫章頌》一卷 窺基法師作(卍續藏七十五)僅是將卷二中關於劫之名目、次第與七言四句頌攝之,共三十六頌半。 至於將各種異譯本對讀的研究法,如晉朝道安、支道林等諸法師都已經注意到了。 瑜珈地師論2025 近代,日本宇井伯壽將真諦譯之《決定藏論》與玄奘譯卷五十一至五十四比較研究,其成果頗可參考。

印順法師有《雜阿含經論合編》,將攝事分與《雜阿含經》作了對照合刊,可知,攝事分與《雜阿含經》淵源有自。 界(十八界):以四偈説明。 第一偈有總義等四門,第二偈有三七界等八門,第三偈有諸受自性等八門,第四偈有受生起等六門。 白品(善法)用四偈説明,第一偈有師等八門,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門,第三偈有如來等十門,第四偈有欲等九門。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印度註疏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為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為諸菩薩堪任性持。 像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系統,就是《瑜伽師地論》的系統。 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加以擴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論》,就是從《瑜伽師地論》體系中來的。 宋藏遺珍第三冊有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十卷(缺三、五、六卷)、同科文?

  • 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後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
  • 若能離欲若離欲退。
  • 總說相應義,若以智慧貫攝通達三乘的教、理、行、果,則能緣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動時有方便善巧,其所對境即皆成為清淨無染的佛法,是名相應。
  • 「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等三地(卷五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門施設建立中,提出雜染施設建立,作進一步的說明。
  • 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難。

近這幾年,認受本會課程的機構不斷增加,連繫國內及國際,更加強其廣泛性及認受性。 近代有歐陽竟無撰《瑜伽師地論敍》2卷,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100卷。 此外,尚有20~30種註釋已散佚。 今人呂澄先生的《雜阿含經刊定記》,認為抉擇契經的摩怛理迦(本母),是依《雜阿含經》的次第而造的。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註疏

[論]云何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 略說應知五樂所攝。 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 瑜珈地師論2025 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披尋記]人、天二趣諸根境界,樂異熟攝,名二樂品。

  •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 因此修行的時間少,想世間事情的時間多,越來“事務”越增加。
  •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 菩薩不爾,於五明處能修善巧,是故殊勝。
  • 如於五識率爾心後,尋求、決定二意識生,分別五識彼彼境界。

然彼眼識善、不善轉,唯由意識分別所引,是故此言不由自分別力。 自唯隨境勢力任運而轉,無分別故;即此剎那,名染、淨心。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燻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披尋記]此中總說眼識有三所依:於所依中,眼為俱有依,色蘊所攝;意為等無間依,阿賴耶識為種子依,皆非色蘊所攝。 由是故說眼是色,餘非色。 為顯有色、無色法類差別,是故略說二種所依。

瑜珈地師論: 喜歡讀”瑜伽師地論”的人也喜歡

依《無著傳》記載:無著因不滿於所證的小乘空觀,入定上升兜率,從彌勒處學習大乘空觀,終於大悟,冰釋多年的疑竇。 此後無著決心宏揚大乘。 爲了取信於人,又請彌勒下降於印度阿逾陀國,演說《瑜伽師地論》,每夜開講,連續四個月。 在講說時,唯無著可以見到菩薩,他人只能聽到聲音。 由於彌勒的親自演說,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傳開了。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51~80卷

什麼叫“地論”? 地就是範圍,《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範圍來說明。 由人的生命講到物理、物質世界,整個宇宙;再講一個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證得這個無上的道。 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總共有一百卷。 瑜珈地師論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於法相唯識部分。 相傳無著菩薩夜裏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83~84卷

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種性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珈地師論2025 瑜珈地師論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

瑜珈地師論: 上玅下境老和尚 瑜伽師地論講記

[論,卷第83]復有差別。 言第一者,共諸世間善圓滿故。 所言尊者,共諸聲聞善圓滿故。 所言勝者,共諸獨覺善圓滿故。 所言上者,於煩惱障得清淨故。 言無上者,於所知障得清淨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披尋記]謂彼眼識與諸心所有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於一所作更互相應,是名俱有相應。 即由此義,心所有法得助伴名。 似色顯現:好、惡等色非實有性,唯是自心遍計所起,由是說言似色顯現。

瑜珈地師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第二,進一步說,光得定還不行,定分很多種,《瑜伽師地論》裏說的很詳細,要“三摩地圓滿”,三摩地是定慧正受,“三摩地”得到“圓滿”了纔行,進一步了。 所以你們在家、出家的要學佛,不管密宗、顯教什麼法門,這部經典裏都有了。 第三,進一步要“三摩地自在”,定境界到達圓滿就六通具足,就是神通具足,但是,三昧境界“自在”了沒有?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內容介紹

略說四諦法門,用攝等十三門抉擇本地分律儀相應相,又以六十四門雜說境行果相。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特別說明如何如理思議諸法的假實有無。 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見、有漏、有染、世間、有爲、所緣諸法差別。 「聞所成地」(卷六十四):內容有三,一是廣辨皈依:考察皈依的對象、皈依的種類、能皈依者的資格、皈依者應具的正行、皈依者所能獲得功德。 二是由六種理門略釋聖教: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三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 「獨覺地」:由五相說明,一、獨覺種性,二、獨覺道(修行的方法),三、獨覺習(證果的方法),四、獨覺住(身心安住處),五、獨覺行(自利利他的行爲)。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註疏

謂因執受大種聲。 因不執受大種聲。 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

瑜珈地師論: T30n1579_001 瑜伽師地論 第1卷

於是人們在紛紛從佛藏中尋求借監的同時,不能不對熊十力的超前意識驚嘆不已。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深層次的方法論即辯證法,卻是近代學者未能意識到的。 《瑜伽》自始至終,無論範疇建立、邏輯推導、表法遮法、立論駁辯無不充滿對立統一的辯證法。 其瑜伽相應就是具有高度辯證法意識所突出的概念,它對現代文化思想的啟迪是很深刻的。 聲聞地雖然只選了初瑜伽處,但已述明瞭唯識論基本義理中的種性論,即人之成佛道雖然決定於先天既有的菩提種子,然而必須修習趣入、出離才能使種子發萌成就菩提。

順樂受觸,依二樂品諸根境界而生,名此為因。 瑜珈地師論 又若有業能感現法當來可愛異熟,是名現法當來可愛果業。 [論]是諸菩薩於何處學? 嗢柁南曰:自他利、實義,威力、熟有情,成熟自佛法,第七菩提處。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內容

第二隨法瑜伽處,有《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住品》。 瑜珈地師論2025 第三持究竟瑜伽處,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 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有《正發菩提心品》。 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後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

如是二事,菩薩皆無。 [披尋記]謂諸菩薩甚希奇法,不與一切餘有情共,是名不共世間。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 [披尋記]謂發心時,四緣、四因,總略宣說,唯有爾所,是名為總。 差別宣說,隨一所顯,是名為別。 堅謂堅牢,不可摧伏故。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

此約意識所緣,說有三種差別,不通所餘眼所行等。 瑜珈地師論 [披尋記]得名所以:顯色,謂青等顯色,彼彼體性隨一現前,有大威勢,映蔽餘色令不顯現;唯自所現,能生眼識,成所行性,是故名為眼識所行。 此一切種,且說有漏,不說無漏,是故更說無始時來戲論、燻習為其生因。 [常柏講記]若約阿賴耶識是善、惡業種子成熟感得的果報,稱為異熟識;約阿賴耶識能相續執持種子,稱為一切種子識。

「獨覺地」:由五相説明,一、獨覺種性,二、獨覺道(修行的方法),三、獨覺習(證果的方法),四、獨覺住(身心安住處),五、獨覺行(自利利他的行為)。 「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漢譯等引,指行者靜坐時遠離昏沉、掉舉所引發的勝定,並説明靜慮的種種差別、安心、作意及修習靜慮的注意事項、方法等。 歐陽氏以境概括九地,值得商榷。 瑜珈地師論 在九地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等三地,可以説是境體和境相。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 又此中有有種種名。 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 瑜珈地師論 以意為依往生處故。

2.行攝六地,聞、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 聲聞、緣覺、菩薩三地是別行,隨機修法成自乘故。 又前三是方便行,後三是根本行。 前三是所學行,後三是所成行。 近代還有一部註解,是清末民初北京三時學會的韓清淨居士所編著的《瑜伽師地論 科句披尋記彙編》。 可惜此書當初打字印刷時,校對有問題,內容略有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