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墩山隧道(英語:Beacon Hill Tunnel),別稱二號隧道、舊畢架山隧道,是香港的一條已封閉隧道,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晉利花園附近。 原先是九廣鐵路火車隧道,後來因為其公司實行電氣化雙程行車而封閉,給中華煤氣公司鋪設管道輸送煤氣及天然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九廣鐵路電氣化同現代化,雙程行車要鋪雙軌,所以喺煙墩山隧道以西,起條新隧道,是爲筆架山隧道。 除咗雙程之後,斜度有所改善,係沙田高,九龍低,唔似煙墩山隧道。 一九八一年四月廿四號,煙墩山隧道停用。 而兩日後,即廿六號,筆架山隧道正式啟用。
- 筆架山以北是新界東沙田區的地龍口,以南則是近石硤尾的大窩坪。
- 成座山脊都響獅子山郊野公園裏面,麥理浩徑第五段亦都幾近山頂。
- 四十年過去,隧道兩端入口建築保存良好,主角當然是中間的「Beacon Hill Tunnel」及兩旁的「1906」及「1910」刻字,表示隧道興建及竣工年份。
- 當年報紙只有百餘字報導,並非大新聞,加上新舊隧道只是一線之隔,當時很多九鐵乘客甚至未有察覺新舊隧道交接。
- 清拆前,村內有約150戶居民,以花農為主,其時谷內土地已開墾約80年。
一位前九鐵工程師指,這是隧道口竣工時安放的拱頂石(keystone)— 根據九鐵文獻,這片拱頂石於一九一零年二月十六日安放,百多年後它已嚴重風化,看不到原來模樣 — 有趣是,沙田入口並沒有拱頂石。 近看下看見新舊石磚,石磚之間空隙以石灰砂膏填封。 隧道口高 6.2 米,底部闊 4.1 米,中間最闊 4.3 煙墩山隧道2025 米,以花崗岩石磚建造。
煙墩山隧道: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簡稱浸會醫院)是香港一間全科基督教醫院,位於筆架山窩打老道222號,約在窩打老道及聯合道交界,成立於1963年,為香港浸信會聯會社會服務機構之一。 窩打老道及歌和老街處的筆架山環境清靜,近義本道曾有九龍仔軍人宿舍,後來地皮被長江實業地產收購並興建畢架山一號。 筆架南坑, 溯源壁, 偏東面的筆架沖溝等等.
雖然已經停用多年,但花崗巖磚牆仍然保留完好,帶有神祕感的歷史建築更令人彷似身處動畫世界,而且隧道入口只是距離市中心15分鐘路程。 配合九鐵現代化工程,舊隧道於1981年4月24日關閉,新隧道於兩天後(即4月26日)正式開放使用。 4月25日火車運作只到沙田及旺角站,乘客需要轉乘巴士。
煙墩山隧道: 汽車 vs 煤氣
可是因為測度數據錯誤,導致第一次開挖時兩邊未能接通,最後要作出修正。 國內有數十個「筆架山」,我亦到過至少三個。 若大家有機會親眼觀看「筆架山(們)」,自然會明白「筆架」所謂何物。 相反,我看不出香港「筆架山」與筆架有任何相似之處。
- 至於紅綠旗號,則是控制火車進出車站的人手揮動訊號。
- 配合九鐵現代化工程,舊隧道於1981年4月24日關閉,新隧道於兩天後(即4月26日)正式開放使用。
- 20世紀後期因為鐵路運輸需求增大, 九廣鐵路在煙墩山隧道旁興建另一條隧道, 即現今火車行經的隧道.
- 座山因為個底有九廣鐵路嘅煙墩山隧道同後期嘅筆架山隧道留名。
- 那麼如何確保同一單軌路段在同時間只有一列火車行駛呢?
起初僱用是一批本地華人開挖的,但是他們有風水的概念,認為開挖隧道會騷擾神靈而不斷反對。 煙墩山隧道2025 最後建造公司不得不從印度、中國山東以至意大利請人到港完成工程。 另外,由於香港的惡劣天氣,颱風及惡劣的衛生環境,導致最少十數名隧道工人及工程師因瘧疾、腳氣病和吸入濃煙等原因死亡,期間共有五十人死亡。 一九八一年舊畢架山隧道停用,取而代之是旁邊的新隧道。 當年報紙只有百餘字報導,並非大新聞,加上新舊隧道只是一線之隔,當時很多九鐵乘客甚至未有察覺新舊隧道交接。 8︰舊筆架山隧道窄窄的,中間刻有「BEACON HILL TUNNEL」,左上角刻有興建年份「1906」,右上角刻有有開通年份「1910」。
煙墩山隧道: 煙墩山隧道|逾百年歷史鐵路祕景!舊筆架山隧道 附交通+行山路線
舊畢架山隧道停用源於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九廣鐵路(英段)雙軌化,不過,唔講唔知,雙軌化的提出早於四十年代。 李健信,自小在香港長大,閒時愛手執地圖,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四處遊歷搜影,對研究香港交通的歷史演變有濃厚興趣。 作者:陳志華,土生土長香港人,現任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香港通識教育會副主席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中華文化研究計劃顧問。 陳氏長期專注本土歷史、風俗文化研究,經常在報章發表有關香港歷史的文章、曾接受報章雜誌、電臺及電視臺訪問及擔任香港歷史講座講者及香港史古蹟考察導賞員等。 日佔時期,「百福」巴士仔無可避免地受到破壞,幸而戰後旋即獲得修理並重投服務。
煙墩山隧道: 煙墩山隧道 溯源壁 筆架山攀石場
隧道喺1910年啟用,全長2.4公里,闊5.2米,因應當其時嘅成本效益,隧道採用單軌雙程行車。 連接九廣鐵路嘅九龍同新界兩段嘅舊筆架山隧道,係當時全亞洲最龐大嘅工程之一,亦為香港最長嘅隧道。 而隨着九廣鐵路邁向電氣化,新筆架山隧道啟用,舊隧道關閉並鋪設媒氣管道供應新界區使用。
煙墩山隧道: 九龍城寨「三不管地帶」 清拆前一遊!
始終在正綫開倒車確有一定的危險性,故自1940 年代開始,九廣鐵路局已於煙墩山鐵路隧道沙田出口至沙田車站一段加建側綫備用。 雖然柴油內燃機車的馬力遠較蒸汽火車頭強大,並能夠牽引數量較多的車卡或較重的貨物,然而柴油機車未能成功衝上煙墩山鐵路隧道的情況,與蒸汽火車年代一樣時有發生。 畢竟煙墩山鐵路隧道的地勢較高,兩面的出口都是向下斜坡,沙田出口(當地人慣稱為「地窿口」)的坡度更高達2.85%。 經驗豐富的司機會先在沙田車站待命,確保前路清空、暢通無阻後,便開動機車的全動力,一鼓作氣衝上煙墩山鐵路隧道。 ,係香港新九龍同新界交界之上嘅九龍山脈嘅其中一個峯,個峯有458米。 座山因為個底有九廣鐵路嘅煙墩山隧道同後期嘅筆架山隧道留名。
煙墩山隧道: 筆架山隧道
提示它並非供汽車行走的,於1910年完工,今天已關閉,地點位於九龍塘與沙田之間。 筆架山東面為獅子山,西北面為尖山,西南面則為鴉巢山,此外山峯附近有鐵路坳和九龍坳。 筆架山以北是新界東沙田區的地龍口,以南則是近石硤尾的大窩坪。 到達攀石場後有多條路線前往龍欣道筆架山頂, 唯很多路線地圖沒有標示. 攀石場往左可以下降, 攀石場左邊地圖顯示有路上升但入口峽位看似困難. 由南坑出口往右150米也有山徑上升, 是次取道的就是這條路線, 煙墩山隧道 密林刮手腳, 路面多沙稍斜, 有小石壁需攀越, 但難度不算太高.
煙墩山隧道: 〈好遊〉鐵路迷必去祕景 九龍塘舊筆架山隧道
九廣鐵路局繼1936 年先後為兩輛Hall-Scott 自帶動力客車進行改裝成為「大埔淑女」號和「廣州淑女」號後,1937 年再以兩輛「百福」(Bedford)三噸貨車改裝成載客軌道車輛——巴士仔(Railbus)。 是次改裝工程將兩輛貨車背靠焊接在一起,中置車門,再將各自的前輪改為軌道車輪,後輛則被移走,並以一臺六汽缸引擎驅動。 「百福」巴士仔載客量可達55 人,主要提供來往大埔墟至粉嶺之間的班車服務,在巴士服務的挑戰下尤具競爭力,尤其當時大埔是新界的行政中心,這種服務也顯得極為重要。 煙墩山隧道2025 倘若滿載着卅多個貨卡,因車太重或其他種種原因而欠足夠動力,便須在火車頭放沙以增加車輪和路軌的摩擦力。 在這種情況下,若仍未能攀上煙墩山鐵路隧道,就只能靠車尾的車長監視後方路面環境,然後司機將火車退後回大圍再試。
煙墩山隧道: 香港有條神祕隧道?
1982年初,九龍和羅湖間每日對開21班客運列車,而九廣鐵路亦已經於1983年中全面電氣化。 1941 煙墩山隧道2025 年香港地圖,紅線為 40 年提出的新鐵路走線。 (地圖來自 HK Maps 網站)四十年代隨國內鐵路運輸發展,當局提出發展九廣鐵路新線,通往擬發展為碼頭的觀塘。 走線是從畢架山隧道九龍出口,經過今天的九龍塘、黃大仙、鑽石山、九龍灣,終點是觀塘商貿區海濱。
煙墩山隧道: 交通
當兩站的「波盅」手掣皆處於垂直狀態時,就表示兩站之間的路段皆已清空。 由龍翔道有龍欣道上煙墩山頂,去到山頂雷達站。 成座山脊都響獅子山郊野公園裏面,麥理浩徑第五段亦都幾近山頂。 至於「筆架」與“Beacon”的讀音相近則純屬巧合。 煙墩山隧道2025 義德道和廣播道之間的山谷,原為村落雞寮村,1959年因政府計劃興建龍翔道和窩打老道交匯處而遭清拆,居民只獲賠償每平方呎五仙港元,及後被徒置到黃大仙徙置區。 清拆前,村內有約150戶居民,以花農為主,其時谷內土地已開墾約80年。
煙墩山隧道: 「畢架山」 vs 「筆架山」
那就要靠「絕對閉塞」(Absolute Block)系統的運作了。 20世紀後期因為鐵路運輸需求增大, 九廣鐵路在煙墩山隧道旁興建另一條隧道, 即現今火車行經的隧道. 開鑿隧道,工程龐大,當時來講,亞洲數一數二。 工程開初,係請本地工人,之不過本地人信風水,認定挖隧道會觸怒鬼神,就齊聲反對。 最後營造公司要由印度以及中國山東請人收科。 由於香港天氣有時惡劣,時有打風,而衞生唔好,容易有病,死咗唔少工人同工程師。
當局在舊隧道的西面建造一條單管雙軌雙程行車的新隧道,高度及闊度分別為7米及10米(與1978年通車的獅子山隧道北行管道相同),以支援鐵路電氣化。 不過隨著鐵路現代化,九廣鐵路為了提升列車速度,改用雙軌雙程行車。 這條隧道亦隨新隧道啟用而在1981年停用,目前用於輸送煤氣及天然氣,內部並不開放予公眾進入。
煙墩山隧道: 新界東機槍堡及戰壕探險
一九一零年十月隧道同全綫一齊啟用,隧道全長二千四百米,單軌行車,軌係標準闊,四呎八吋半,即係一千四三十五毫米。 一九零六年開始開路,全長廿二哩,即係三萬五千四百米。 當時叫二號隧道,皆因四條隧道之中,由九龍起排第二。 之但係測度數據有誤,搞到初次兩邊駁唔埋,要修正返至得。
因擁有整個九龍半島、香港島、鯉魚門和維多利亞港的優美景觀,筆架山山腳已被開發為高尚住宅區。 住宅區共分為兩部份,其一指深水埗區大窩坪南昌街的畢架山花園及帝景峯,另一則指九龍城區歌和老街的畢架山峯及聯合道以北一帶(包括廣播道「五臺山」)。 一九零五年打算起九廣鐵路英段時,量地官提咗兩個方案,一係經新界中部,大埔海西岸,不過要開隧道過煙墩山,而有隧道有成一哩半長,即二千四百米。 而最後決定揀咗前者,雖然隧道難開,但因爲短好多,而且經嘅地方興旺啲。 煙墩山隧道2025 1980年代有人提出將隧道改建為行車隧道,紓緩獅子山隧道擠塞問題,但當時由政府委聘的顧問研究指隧道沒有消防及逃生等設備,亦須作改建以配合道路網。
煙墩山隧道: 近觀 . 舊畢架山隧道 + 歷史研究
據史料,這些花崗巖是開鑿隧道時就地取材。 近距離觀看下,石磚之間空隙以石灰砂膏填封,這物料常見於香港一戰及二戰時期建築,例如港島龍虎山觀測站。 石磚有不同程度風化,其中幾塊相對較新,估計是隧道於二戰遭到破壞後復修。 四十年過去,隧道兩端入口建築保存良好,主角當然是中間的「Beacon Hill Tunnel」及兩旁的「1906」及「1910」刻字,表示隧道興建及竣工年份。 筆架山山頂從龍翔道可經龍欣道前往筆架山山頂。 另外,麥理浩徑第五段也經過接近山頂的地方,三義徑、貴妃徑亦可接駁麥理浩徑第五段,戰地遺跡徑則可通往二戰時期醉酒灣防線於畢架山上建造的多個機鎗堡、座標石和地洞等古蹟,其中一個座標石是全香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