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雨中學籃球隊由黃炳坤帶領,與多個區內區外隊伍作賽,包括元朗東光聯隊、英軍屏山四十步兵團炮兵隊等、更參加全港公開學界籃球比賽。 有鑑於新界區中學缺乏,梁省德於1949年秋開辦柏雨中學,開學禮由新界視學官陳錦堂主持(陳錦堂亦是山貝村仁興學校首任校長),成為新界第一間私立完全中學,校址是柏園這一幅廣大園地。 學校提供膳食住宿設施,最初只設立中一至高中三共六班,學生為數不及百人。 學生報名入學,可以乘16號巴士到廿三咪柏雨中學,或到彌敦道新亞旅店辦事處,元朗墟元朗書局,何文田諸聖堂及廣州小北大中中學註冊報名。 日佔時期,洪水橋柏園被日軍進駐(柏雨中學在操場水池曾經發現一把日軍生銹步槍),戰後香港重光,梁省德承繼屈柏雨的辦學遺志,發展平民教育,於1947年在柏園別墅中創辦柏雨小學義校,最初是數十人的學校,不收學費之餘,更贈送書籍文具。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前年起分三期推展,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渠務署文件顯示,將會為第二期發展清理260公頃土地,以進行工地平整和興建基建設施,包括在港深西部公路旁興建主幹道、地區幹道和高架道路等,亦會興建每日處理量達9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等。 當局表示,將須收回部份私人土地,但未有透露收地範圍,當局最快會在今年第三季就擬建工程刊憲諮詢,行會授權收工後便會向立法會申請工程撥款,預料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的主要人口能如期於2030年遷入。 洪水橋大道村2025 1920年代前,丹桂村一帶是一片農田,田中有一個果園,位於屏山青山公路23咪、洪水坑(丹桂河)以東。 1926年,新桂系智囊、國會議員王季文(王笠隱)從上海來港,購入果園及旁邊一塊地皮,築路建屋。 數年後,新桂系軍閥被蔣中正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討伐,將領包括林隱青、楊鼎中、周雁濱等與家眷流亡香港,得知王氏的建村計劃後一同加入,在現今洪水橋一帶聚居。
洪水橋大道村: 元朗警署
洪水橋柏雨中學是新界第一間私立學校,對新界早期教育事業有頗大貢獻,不過香港政府在八十年代不斷增加中學校舍,同時實施九年免費教育,控制學位分派,加上政府向私校買位及後來取消購買位的政策,造成大量私校面臨崩潰。 洪水橋大道村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YL39,位於香港新界元朗洪水橋洪元路1號,為洪水橋新市鎮首個公共屋邨,佔地6.4公頃。 跑遊元朗洪水橋,大道村柏雨中學校址對面,建有一幢「六如草堂」(和園),和園的旁邊是「英和園」。 在英和園遇上村民林太,她介紹了英和園昔日是一所農場,因為業主收地後無法繼續經營農場;英和園也曾經兼營飯堂,為當時興建高速公路的工人和修讀柏雨中學的師生煮飯,包括今趟同行的徐振邦老師。
- 為落實規劃意念,當局未來整合土地招標時,將首次透過收緊地契條款,列明發展項目面向街道的地面,須強制設置地舖,並將一樓平臺移後作戶外咖啡室等用途,以營造街道活力。
- 香港2030及發展計劃的再次啟動,2007年完成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新審視了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並建議落實新發展區的發展,以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和創造就業機會。
- 以上設計參照環評顧問的微氣候研究,而洪福邨整體的佈局和設計、日照和空氣流通方面的表現,皆令人滿意。
- 在英和園遇上村民林太,她介紹了英和園昔日是一所農場,因為業主收地後無法繼續經營農場;英和園也曾經兼營飯堂,為當時興建高速公路的工人和修讀柏雨中學的師生煮飯,包括今趟同行的徐振邦老師。
- 洪水橋原名紅水橋,建於紅水河支流之上,該支流傳統上是元朗和屯門的分界線;但現時因為十八區分界原因,大部份地方歸屬於元朗區的廈村鄉。
2021年9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透露,會因應中央提出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改革方案和需考慮如何與深圳協同發展,將發展區內預留的部分商業用地改作住宅用途。 2019年,計劃改名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同年9月,土木工程拓展署完成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與鄰近地區環保運輸服務可行性研究,認為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比較可行。 其中自動捷運系統最快,從泥圍站至流浮山站需時13分鐘,初步預算建造成本約400億至450億港元。 香港2030及發展計劃的再次啟動,2007年完成之「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重新審視了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並建議落實新發展區的發展,以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和創造就業機會。 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把洪水橋新發展區列為「十大基建」之一。 洪水橋大道村 梁女士和朋友鍾世傑去探望一班大約有百幾個孤兒﹐眼見小朋友乖巧靈利,希望幫助這些失學兒童。
洪水橋大道村: 洪水橋別墅 平租
屏山南北路校舍佔地約65,000平方呎,學校空間廣闊,能夠提供26個課室及13個活動室,高峯期間曾經容納超過800名學生。 洪水橋大道村 因為香港私校學位制度的改變,伯裘書院於2000年9月加入政府直資計劃,後來校舍又再經歷一次搬遷,發展成今天元朗區內具規模之天水圍伯裘書院。 土拓署指,根據顧問評估,須就擬建工地平整和相關基建設施,收會部份私人土地,同影響私人土地內的構築物將被清拆,但強調已盡量減少收回私人土地。
二十一世紀10年代起,內地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成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新興金融中心,由於該區跟洪水橋相距不遠,亦使洪水橋發展區之發展潛力進一步上升。 2011年初規劃署官員簡介洪水橋的發展計劃時,也明確表示將預留配合深圳發展的土地。 洪水橋第13區現已建成公屋洪福邨,為新發展區內首個落成公屋,設有9幢樓高17至24層的住宅樓宇及一座單層商場。
洪水橋大道村: 洪水橋北新發展 @中原樓市片區
林太年幼時曾經在荔枝園及和園居住,後來嫁入英和園,至今在大道村已經住上了六十二年,如假包換是一位大道村地膽。 英和園早期有幾份人經營,包括姚氏及後來吳氏等,原本是一個養飼雞隻及鵪鶉的農場,以往大道村以養鵪鶉著名,每天出產數百盒鵪鶉,而英和園每日也出產百餘盒。 據說新界養鵪鶉行業始於六十年代,集中於洪水橋一帶,由於鵪鶉體形細小,所需的空間不多,所以到七十年代,鵪鶉逐成為香港三大行業之一,僅次於養豬及養雞業。
洪水橋大道村: 香港樓宇目錄
《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的文件明確指出洪水橋因鄰近跨境交通基建,將有優厚的發展潛力,故可作為新界西北地區的「門廊」,環保城內將發展跨境貿易及零售業活動。 政府亦打算實行全面綠化,將分散各地的貨櫃場集中在公路旁邊,興建一個面積達55公頃的大型貨櫃車場。 而位於洪水橋新發展區內的古蹟,例如屏山文物徑和圍村等,將會大力發展,以吸引香港本地及外地的遊客。 )是香港的其中一個計劃中的新發展區,位於新界元朗區的西南部,大約是洪水橋、廈村及橋頭圍一帶,即天水圍新市鎮的西南面,元朗新市鎮以西,屯門新市鎮以北。 沿青山公路跑,在洪水橋市可見別墅洋房柏雨花園,柏雨花園於1978年六月入夥,共建有29座,花園規模大,園內有數條街道:百花路、翠柏路、甘雨路、瓊園路等。 柏雨花園由葉庚年先生創辦之新昌建築興建,新昌公司負責了不少著名建築工程項目,包括有美孚新邨(1968)、海洋公園(1976)、美林邨(1982)、環球大廈(1980)、穗禾苑(1980)等,在元朗區內,有近年興建之坳頭朗善邨(2016)和天水圍醫院(2017)等。
洪水橋大道村: 跑遊元朗屏山鄉 ( – 洪水橋大道村校舍
今天,大道村柏雨中學校舍被空置,每日有專人清掃打理,隨著洪水橋社區發展,估計將來這個地方將會被重建,蓋上新的房屋。 數十年後,可會有人記得起,這裡曾經先後出現三間學校的名字,曾經是洪水橋旅遊的地方,曾經出產香港小姐冠軍,曾經是天啟道創立的地方,亦因為天啟道而衍生出大道村這個名字。 現時新界西北地區的骨幹交通屯馬綫,繁忙時間客量已超過設計容量的上限。
洪水橋大道村: 屏山南北路校舍
洪水橋原名紅水橋,建於紅水河支流之上,該支流傳統上是元朗和屯門的分界線;但現時因為十八區分界原因,大部份地方歸屬於元朗區的廈村鄉。 洪水橋發展計劃的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於201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進行,初步發展大綱圖亦同時公佈。 洪水橋大道村2025 新發展區佔地達826公頃,覆蓋範圍東至天影路、屏廈路、橋洪路,南至元朗公路,西至港深西部公路,北至深灣路、流浮山道。 新發展區預算可提供6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218,000人,及製造100,000個就業機會。
洪水橋大道村: B2 元朗港鐵站 > 深圳灣口岸
2018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發展,新界西北地位日益重要,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透露,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成為新界北商業核心區及策略性就業樞紐區,而洪水橋站前亦已預留地皮,用作興建一條連接深圳前海的跨境鐵路。 早於1980年代初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開始在洪水橋發展物業,包括長江實業於1984年落成的雅樂花園,新鴻基地產於1988年至1995年落成的翠珊園、玉桂園、雅珊園、麗珊園、錦珊園及菁雅居等,皆為中等密度住宅。 嘉裏建設於1996年落成的朗峯園和長江實業於2000年落成的瑞豐華庭,其中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尚城涉及單位達734夥,為過去逾10多年以來洪水橋最大型的新樓盤。 後來在屏山鄧族一位成員向朝廷上書後,由朝廷發兵下旨誅九族,在官兵圍攻下,存糧將盡,村中眾人在晚上衝出圍門沿小路逃走。 在毛家一族逃到丹桂村一帶後被官兵追上而被殺,毛族族人的血把溪水染紅。 洪水橋大道村 整個新界西北地區規劃研究於2003年完成,但因為當時的人口增長及住屋需求放緩,加上環保城的發展方案被立法會否決,洪水橋的居民也對計劃有大量反對意見,發展計劃暫時擱置。
洪水橋大道村: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
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仍住元朗和屯門,他們真的睇住兩區幾十年來的大變化了。 洪水橋大道村2025 每年雙十國慶時,柏雨全體師生均盛大慶祝,正如元朗各地鄉民顯得特別熱鬧,柏雨中學在校門大型牌樓,張燈結綵懸滿國旗,師生在操場舉行升旗禮,晚上舉行慶祝晚會。 每年冬天聖誕節,柏雨中學舉行聖誕聯歡,歡欣的氣氛由學校漫延至洪水橋區內其他地方,因為梁省德會帶領校員,與其他官紳太太,向鄉村兒童派送聖誕玩具糖果。
洪水橋大道村: 洪水橋新發展區第二期將收地建幹道、污水廠 最快2030年入夥
文件又提到,第二期發展亦會活化現有的田心明渠,將會利用草披提供綠化,並會美化景觀,從而促進生物多樣性和近水文化。 工程亦會在河道旁加建行人路、單車徑,並會增設觀景平臺、梯級等,以加強周邊地方的連繫及方便市民觀賞活化後的環境。 丹桂村劃分成12個地段,各佔六畝,其中7座大宅羣陸續在戰前建成,成為一個花園別墅區。 被大宅羣和荔枝樹環繞的長型小公園,南北兩端分別建有水塔和風車塔,能作發電。 1930年年代中起,有部份桂籍業主重歸大陸政壇,將大宅轉讓予其他華商。 在香港日治時期期間,丹桂村大宅被日軍佔用,傳聞小公園曾被用作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