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果欄只有200餘間商鋪,從業員幾年間由12萬降至不足5萬。 果欄發展的最鼎盛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油麻地果欄 張志祥回憶,當時內地改革開放,外國水果經香港轉口內地,內地水果亦經香港出口外國,果欄一度有330餘間商鋪。 由於貨運量加大佔用交通資源,開工時間也由過去早上7點漸漸推後,直至現在的晝伏夜出。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 果欄設有約200個水果攤檔,每天凌晨一時至五時都會進行水果批發、競投、交易、轉運等工作,每天約合共銷售5萬餘箱水果,這些果來自世界各地,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以至南美等國家都有,亦有部分來自內地。
未來“寄託”在天后廟那裏,而當下的快樂要在油麻地戲院裏釋放。 60 年代,油麻地戲院專放邵氏電影,幾乎場場爆滿。 在電影《旺角卡門》裏,張學友飾演的小弟烏蠅就在戲院門口賣魚蛋。 但是,老伯一早上要搬 44 箱水果,這樣的工作量遠遠超出這個年齡的承受範圍。
油麻地果欄: 第三十七章 油麻地果欄
食物飲料由地道茶冰廳出品改良而成,凍啡立刻、夠姜菠蘿和鴛鴦蛋撻等似曾相識的味道,呈現新舊融合的茶記體驗。 不久前,她受邀參與香港旅遊發展局和《米其林指南》聯合推出的“香港廚師寶典”視頻,從廚師的視角爲大家介紹油麻地。 2021年9月,市區重建局公佈《油旺地區規劃研究》的具體方案,當中分為5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其一建議把油麻地果欄活化為旅遊景點,並在毗鄰巧翔街一幅用地興建一幢多層商業大廈,基座用作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市場。 因為要保持剛抵港的水果新鮮,所以要在天亮前完成交收,以便趕及早上運送到零售市場上市,因此油麻地果欄的日常運作都集中在晚上進行,但產生的噪音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而手推車佔用路面又造成嚴重交通阻塞。 果欄附近常有大量被棄置的已腐爛水果及已沾濕的紙箱,對周遭衛生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油麻地果欄2025 不少人都知道,譚耀炳的和勝記最近正在跟連坤的雲記搶上環幾家購物商城的供貨渠道,現在既然連坤帶人找了過來,那就是要徹底解決這件事。
- 所以,油麻地被港片鎖定,成爲影視劇中香港故事的發生地。
- 要數香港老字號茶餐廳,位於油麻地果欄附近的大安茶冰廳,肯定榜上有名。
- 不少果欄檔販留守在封鎖線外圍觀,希望儘快瞭解損失情況。
- 2000至2001年香港政府再為遷置油麻地果欄尋找其他選址,但鮮果批發業界表示不願意搬離市區,希望原址經營,而所有可供考慮的土地均不適用。
- 再加上,水果堆裏可以藏東西——果欄白天關門,凌晨兩三點開始營業,這裏被犯罪分子看中成爲絕佳的犯罪地點。
如今的油麻地出現人口老齡化、基礎設施破舊、傳統行業後繼無人等問題。 相對便宜的租金和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從南亞來到香港討生活的移民,他們能夠在這裏找到合適的體力工作。 “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裏有幾起案件都涉及這些人羣。 儘管香港社會並不會特別關注他們的死活,但這些外來的異鄉人們也早已是油麻地的一員。
油麻地果欄: 上海街
地產商在發展油麻地新區時,爲了發揮昂貴土地的最大價值,新樓能蓋多高就蓋多高(130 米高),同時縮小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這種屏風樓把舊樓擋得嚴嚴實實的,舊樓裏的居民生活在極度炎熱中,而大部分舊樓裏的冷氣設施早已經壞掉。 那個時候,油麻地是九龍半島水陸交通樞紐,也是商業和娛樂中心。
- 果欄附近常有大量被棄置的已腐爛水果及已沾濕的紙箱,對周遭衛生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 到了午後,部分零售商開始左右夾道,擺放上時令水果及雜貨零食,吸引市民陸續前來選購新鮮美味的水果,同時也吸引遊人,前來尋找港產片中的曾經的街頭景象和本土生活氣息。
- 二人不測患上知親兄本有一檔果欄,被馮年夜堅及其養子馮寶私侵,爲要搶回業權,睜開一連串軟硬兼備的守勢,鬧出沒有少笑話與風浪。
- 其實,水果市場的建築物本身極具歷史意思,那是一座1913年建造的兩層樓建築物。
- 由於貨運量加大佔用交通資源,開工時間也由過去早上7點漸漸推後,直至現在的晝伏夜出。
- 走進果欄,彷彿走入迷宮,拐來拐去,一個商鋪接着一個商鋪。
- 於是Tiffany花了逾4個月時間,完成原址翻新及重裝的工程,直到今年3月,全新的“大安茶冰廳”才能正式開業。
這種日常化的社區性公衆參與體現了香港在城市更新中,從政府單一管制向多元治理的轉變,有效黏合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與自下而上的民主意見之間的裂痕,進而促進香港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多元化社會建構。 百年以來,雖然果欄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水果批發,但是它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在地的、吸納多樣公共活動的容器:一個有汗有淚的地方,一個叫賣聲迭起的地方,一個相遇認知的地方。 隨着歲月的推移,果欄空間形式依舊是低矮的房屋,現存的很多石頭建築和石刻標誌保留了二戰前的西洋化色彩,比如寫有建築年份的牌匾,具有傳統特色的吉祥圖案等。 1990年,果欄被評爲三級歷史建築物,又於2009年被升級成二級歷史建築物。 與一般市場不同,果欄從午夜12點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到了凌晨四點至六點(黃金工作時間),更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
油麻地果欄: 香港風情|百年果欄越老越火
“壞蛋菊”是一位單身母親,在果欄打工養家餬口,獨自一個人撫養3個子女。 她高傲自大又不善交流與溝通,但自始至終踏踏實實工作上,與果欄裏的人守望相助。 “壞蛋菊”的人物角色原型,是油麻地果欄中一位外號“砍人瓊”的女士。 攝製梁材遠詳解:“她做着男孩子都不易做的重活,搬貨派送,卻被變心的丈夫打劫。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
這些空間的利用體現出,公共空間使用狀態的轉化是臨時的、非常規的、自發的和動態的,功能被使用者的差異重新刷新,秩序被時間的變化重新制定,使用價值的再定義將空間價值發揮到了最大化。 二十二對染色體(偵緝探案)【強烈推薦】◆天馬行空的想象,匪夷所思的案情;◆纏綿悱惻的戀情,深入骨髓的人性剖析;【內容簡介】故事由20多年前中國西南地區一件無頭公案開始:南江大學校園裏發生… 鼎盛時期,果欄有四百多戶批發商;就算現在只剩 油麻地果欄2025 200 多戶,但仍然承擔着香港近八成的水果批發業務。
油麻地果欄: 第二十二章 油麻地果欄,見軍火商阿丹
每天傍晚,數百個地攤喚醒了整條廟街什麼攤位都有,賣小商品的、給人畫像的、玩套圈遊戲的、算卦看相的、戲曲表演的……逛餓了可以來一碗正宗的煲仔飯、雜碎面,幾個大排檔不眠不休,開到凌晨。 ” 油麻地果欄 張志祥的兒子並沒有跟着他做水果生意,而是做了編輯工作。 去年一個朋友從加州來到香港工作,起初她爲了上班方便住在港島西,卻發覺周邊社區和住在美國的差別不大,遂搬到了油尖旺。 近些年油麻地的文青生態注入了一些新血,比如開在上海街303號的全港最小櫥窗展覽空間PRÉCÉDÉE。 當然,本地青年文化的鏡頭下也少不了油麻地,香港說唱歌手Youngqueenz和火炭麗琪就在MV中來廟街掃街。 以招牌的大安煙鴨胸菠蘿包爲例,將將被譽爲茶記經典代表的菠蘿包開邊,加入煙熗過的鴨胸肉、青瓜絲和京蔥絲,最後塗抹上北京填鴨醬,將傳統菠蘿包結合北京填鴨和美式漢堡包的元素,無論味道和造型均令人耳目一新。
油麻地果欄: 新加坡
夢露、樂怡及玉敏三女子多番履歷,令到原來屬於漢子世界、保守缺乏生機的果欄,起了翻天覆地的變遷,打拼出一片新六合。 在外人看來,撿死人橙似乎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在這些人眼裏,生存比撿的是什麼樣的水果更重要。 但其實,就算繁華時期的油麻地也和財富扯不上什麼關係。 漁民、果欄搬運工、地攤小商販、大排檔老闆掙的都是辛苦錢。 果欄商鋪的老闆算是油麻地最有錢的人羣,但做水果生意再掙錢也比不上中環做金融的。
油麻地果欄: 盤點6位明星被當路人!「市民劉先生」被問雞價行情 萬人迷送外賣遭截停
簡稱“果欄”,是香港主要水果批發市場,位於九龍油麻地,北臨窩打老道,南抵石龍街,西爲渡船街,東爲新填地街。 《果欄中的江湖大嫂》與2年以前的《火線零線下的江湖巨頭》是姐妹篇,雖然人物角色、經典小故事是互相獨立的,但是從著名演員臺前幕後到描述室內設計風格都相差無異。 參演的陳煒、黃光亮、岑麗香、楊明都是上帶部《火線零線下的江湖巨頭》的原始臺前幕後,新電視劇承包舊作復古時尚室內設計風格的一塊兒,也更高度重視運用當下的視角。 油麻地果欄是香港主要的水果批發市場,建於1913年,營業至今已有超過100年曆史。 據說,每天凌晨4點6點之間,商家忙着競標、交易,是市場最熱鬧的時段。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簡介
2005年,內地提出了“三原”政策(原箱、原包裝和原植物檢疫證),果欄的生意受到嚴重打擊,很多果欄的新一代主事人開始“變則通”,開發零售生意,甚至發展線上業務,自發推動行業轉型。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每天凌晨四時至六時都會進行水果批發、競投、交易、轉運等工作。 於1990年代中,批發市場搬往西九龍填海區的長沙灣副食品批發中心,雖然交收工序不再於果欄進行,但依然有不少批發商在果欄經營。 油麻地果欄2025 八十年代以後,油麻地成了香港這座大都市裏的“小鎮”。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簡介
衆所周知,這裏是香港黑社會三合會相互爭奪的領土,見證了無數次幫派鬥爭。 每天早上4點左右,就會有一大批身材魁梧、身上刺有紋身、表情嚴肅的大漢推着一堆水果匆匆行走在走廊上。 其實,水果市場的建築物本身極具歷史意思,那是一座1913年建造的兩層樓建築物。
油麻地果欄: 盤點6位明星被當路人!「市民劉先生」被問雞價行情 萬人迷送外賣遭截停
” 油尖旺區議會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主席楊子熙說。 果欄搬遷的問題,從1960年代就曾提出,但直到現在都未有令各方滿意的解決方案。 果欄有不少老房子,2009年被評爲二級歷史建築,使得搬遷涉及保育,更加複雜。
油麻地果欄: 上海街
最具代表性的案件便是 油麻地果欄2025 油麻地果欄2025 79 歲苦力車禍案:在網紅打卡地油麻地警署前,79 歲的老伯被醉駕司機撞死。 老伯在油麻地水果批發市場(果欄)做搬運工,事發前,他正推着一車橙子。 根據油麻地居民權益關注會資料,早於1913年,已經有人在果欄的現址從事食品交易,最初只是草棚,然後才陸續建起磚瓦建築。 張志祥的父親在1930年代從廣東東莞來到這裏做水果生意。
這種“非常規”的晝伏夜出的工作秩序,實現了極度有限的公共空間能夠被實時使用。 公共空間隨着時間和使用主體改變,而產生出使用價值變化的特質,激活了城市的“剩餘空間”,讓城市的剩餘區域不再多餘,反而成爲吸納公共事件和活動的海綿。 油麻地果欄 香港超高密度的空間開發(尤其是油尖旺區)“提升了土地的高效使用,保護了生態資源的完整性,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的設施,豐富了都市的活力”,但也與“公共空間的擁擠、生活狀態的高壓、城市微環境的污染”聯繫在一起。 在都市的品質提升和更新過程中,舊的公共市場往往佔有良好的地理區位,可是由於低品質的空間環境和落後的運作模式,常常面臨被拆除或被搬離的命運。 但是,香港油麻地的果欄與大多數的公共市場不同,它在公衆的極力爭取下,以一種低密度的形式,維持着“朝行夜工”的秩序,展現着“百年血淚”的獅子山精神, 呈現着“非常規”的狀態。
它已經成爲都市繁華表象下另一種標誌性場所,凝聚了香港的集體記憶,述說着沉浮變幻的世紀故事,蘊含着本土純粹的人情文化,傳承着堅守如一又靈活變通的“獅子山”精神。 明黃色的燈光下,建於二十世紀初的石頭建築似在無聲訴說着歷史的變遷,在城市化的建設中,這些只有一層、兩層的師建築成爲了香港一種獨特的建築特色。 隨着時代發展,成本低的優勢讓臨近的深圳快速崛起,香港本地超市亦搶走了部分生意。 2005年起,內地以原包裝或原箱形式進口外國水果,不再經過香港批發市場。
百年果欄越老越火
廟街夜市又被叫做平民嘉年華,賣得都是物美價廉的“義烏式”小商品。 電影《黑社會》《古惑仔》《半支菸》《無間道》《奪命金》,港劇《談判專家》《陀槍師姐》中都有出現的這棟藍灰色、愛德華式三層小洋樓,就是油麻地警署。 超高顏值和靠近廟街、果欄的地理位置,讓油麻地警署成爲各位阿 sir 和黑幫老大的出道地。 如此,果欄、廟街一帶也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不法之地,小孩不能靠近,很多黑幫電影選擇在這裏拍攝。 正在廟街地攤上挑小飾品的女孩阿敏(袁詠儀 飾)突然病發,倒在攤子前。 油麻地曾經是漁民的聚集地,寄託漁民各種願望的天后廟自然成爲油麻地的中心,而離天后廟最近的就是廟街。
油麻地果欄: 新加坡
最初,經營商鋪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纔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二層高的磚石建築逐漸組成今貌,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前特色的裝潢。 香港政府在過去的50年中,數次提出不同的方案,對果欄進行重置搬遷和更新改建。 比如,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一期或二期,將現址改建爲特色休憩公園等,但因西九龍填海計劃,以及批發行業界的強烈反對而一直擱置。 在城市化進程中,香港一直面臨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港英政府曾以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擴充城市空間容量。 1910年,商人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 Chater)出資在果欄原址填海,三年後便形成了果欄的雛形。 出於對區域交通通暢性和環境品質提升的考慮,香港政府分別於1969年、1990年、1997年、2007年,四次提出將果欄遷往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的計劃,但都一直未能執行。
油麻地果欄: 第二十二章 油麻地果欄,見軍火商阿丹
上年10月,因爲老闆移民決定結業,從事舊區保育和活化導賞工作的Tiffany,不忍再有本土特色老店關門而接手經營,希望藉以保留茶冰廳的原貌,將代表本土飲食文化的情懷延續下去。 由於立場的不同,利益出發點的不同,使果欄的保護和更新成爲長期被討論和關注的焦點。 恰恰因爲如此,也爲公衆提供了一個話語表達的機會和廣泛參與的平臺,讓公衆、政府和專業人員長期且持續地連結在一起,在基於社區的共同利益和文化價值認同的框架下,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香港市區重建局針對城市更新,有四大業務策略:文物保育、舊區活化、樓宇修復和重建發展,通過多次舉辦聆聽意見會,派發問卷調查,組織工作坊等多樣公衆參與的活動,得出了《油尖旺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報告書》。 果欄呼應了香港的背景、時代的更替、市場的發展,連接了一羣擁有不同背景、不同年代,卻有共同的情感依賴、精神寄託的人們。
油麻地果欄: 第三十七章 油麻地果欄
劇中的“壞蛋菊”活脫脫一位員工女士的模樣,而她的飾演者甄詠珊竟然之前是亞洲小姐佳麗、女子組合組成員,還是黃宗澤的前任女友。 有趣的是,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建議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期,建設一個專屬的鮮果批發市場。 當果欄的代表表示,如果將來香港全部的鮮果批發都集中在新市場進行,就願意搬出時,政府卻以自由市場政策不宜干預市場運作模式爲由而拒絕了果欄代表的條件。 可以看出,對於欄商而言,他們更關注重建的賠償以及生意持續性經營的框架,而非文物保育的專家和規劃學者所在乎的果欄“歷史價值”保護和“集體記憶”延續。 比如,高架橋下的空間成爲了極佳的物流轉換空間,夜間運送貨車的停放填補了高架橋下多餘的空間,貨車不僅利用這些高大寬敞的空間遮風擋雨,而且利用高架橋臨近道路的交通優勢,進出方便。 此外,夜間車流量較小的通勤車道也可以共享使用,有秩序地被徵用爲水果貨物臨時存放的場所。
百年果欄越老越火
有媒體報道,老伯住公屋,領社會援助金,被妻子逼着出來工作。 如果有個旅遊團,在晚上帶你參觀兇殺案發生地,給你講述案發時的情形,你願意(敢)參加嗎? “油麻地的兩萬種死法”在 2016 年開始接待遊客,到現在爲止已經辦過 50 油麻地果欄2025 多場。 一條和箭廠最近發佈的採訪視頻讓我們知道了這個團的存在。 當時此處水陸交通方便,附近的油麻地避風塘直到1970年代才填海成爲今日的渡船街,尖沙咀火車站更是貨運樞紐。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簡介
到了午後,部分零售商開始左右夾道,擺放上時令水果及雜貨零食,吸引市民陸續前來選購新鮮美味的水果,同時也吸引遊人,前來尋找港產片中的曾經的街頭景象和本土生活氣息。 2007年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提出在長沙灣副食品批發市場第二期的部分範圍預留土地,興建一個專屬的鮮果批發市場,用以遷置果欄之用。 最後,該預留土地已撥作房屋用途,即今天的海盈邨、凱樂苑及維港匯。 油麻地果欄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和九龍市區的水果批發集散地,現時有二百多戶批發商,處理全港近八成的批發水果。
隨着時間的推移,“果欄”在香港成爲了油麻地果欄的專屬簡稱。 1913年,油麻地設立了果欄,2009年12月18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爲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雖然果欄是集建築價值、政治價值、資本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於一體的公共空間,卻未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但是果欄以自發生長,多元融合的姿態,成爲了一種“非常規”的公共空間。 不同於其他水果市場,油麻地水果批發市場完全沒有一絲新鮮甘甜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