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大多在九十年代起便在地下大堂安裝大閘,只有極少數鄉郊離島的屋邨沒有安裝,市區應該只剩大坑西邨是沒有安裝大閘吧。 截至2008年4月,除了第41座獲保留外,其餘徙置大廈均已清拆。 另外,爲保留第25-34座位置的大樹,房署會在第5期重建中,在大廈原址興建四幢“小Y形”式樓宇,而第29及30座的位置則會改建爲中央廣場。 石硤尾邨是中國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修建,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3年間及2007年交付使用,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facebook專頁.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交通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夥。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舊長沙灣邨本來不在這兒,而在麗翠苑那邊。 現長沙灣邨的位置本來是警察宿舍,重建後繼承了長沙灣邨的名字。 舊長沙灣邨有十三座大廈,現長沙灣邨只有兩座,中間一個小公園,一眼看完。 首代樓宇建於1969–1979年,現存樓宇分別於1975–2020年間落成。
石硤尾澤安邨: 香港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近年政府在古墓頂上方增設塑料天幕,避免水土流失。 香港還有不少過千年的古蹟,不少還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例如小西灣的黑頭角石刻竟然要到了二零一八年才被發現,說不定香港各處還埋藏了許多歷史遺跡。 小時候從沙田坐巴士出九龍,常常經過澤安邨,總是很好奇這條邨是怎樣的。 想像中風景很好,可以飽覽整個九龍的景色。 邨內現存最老的一座大樓是第13座,落成於1975年,屬第七型徙置大廈。 石硤尾澤安邨2025 以號碼來命名的公屋大廈現在是拆一座少一座了。
- 大廈單位類型包括一至二人單位、二至三人單位、一睡房單位及兩睡房單位,面積最小約14.05平方米,最大約35.8平方米,每月租金由1,200元至3,060元不等。
-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 一條窩仔街,西邊有一九七七年落成的第19座和第20座,再後一點有一九八三年落成的第44座;對面則有二零一二年落成的美笙樓和美盛樓;而在第19座的南面又見二零一九年才落成的美禧樓和美柏樓。
- 第一代落成於1955年;第二代落成於1983–1986年,2002年起重建。
- 澤安邨規劃時命名為南昌街邨,其後正式定名為澤安邨,有「福澤安定」之意。
元州邨在重建前是元州街邨,九十年代中期重建成今天的樣子。 邨內以和諧型大廈為主,因為建於填海地上,邨內空間變化不大。 翻查資料,當時政府則特別強調「蘇屋邨三寶」於重建時獲得保留: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 小白屋據說從前是士多,重建時原計劃是開咖啡室,不過位處屋邨中央似乎不太合適。 轉個彎,還有一個關於石峽尾公屋歷史的地點要說一下。 隨著香港製造業的沒落,加上創意產業論述的興起,這兒變成了創意藝術中心。
石硤尾澤安邨: 大坑東邨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爲“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石硤尾澤安邨2025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臺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臺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臺上。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臺用地的設計佈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石硤尾澤安邨2025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 盲人輔助的凸字卻會跟隨中式樓層寫出數字層,如1樓是1/F。 範圍包括窩仔街與石硤尾街交界處以南的土地涵蓋2個「住宅(甲類)」地帶和一個「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
石硤尾澤安邨: 長沙灣邨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鋪,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鋪。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第6期亦提供3個貨車泊位及8個摩托車泊位。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諮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道,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爲第五期重建工地,爲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爲中央廣場。
石硤尾澤安邨: 樓宇
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石硤尾澤安邨 石硤尾澤安邨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深水埗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窮的社區,同時又處於市區黃金地段,土地問題特別突出。 就在海壇街一帶,一個新的市區重建局樓盤剛剛落成,代表這兒周邊的土地利用也將會面對很大震盪。 事實上,附近的通州街公園和天橋底是無家者的集中地,早前還發生過警察無故毀壞無家者的事件,又有一位受警暴的無家者在囚期間自殺身亡。
石硤尾澤安邨: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深水埗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石硤尾澤安邨2025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鋪,1樓爲幼稚園,2樓爲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第42-44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衛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臺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臺上。
石硤尾澤安邨: 長沙灣邨
和模範邨一樣,大坑西邨因為不是房委或房協轄下,重建也出了問題,到最近才落實由市區重建局介入。 第一代落成於1955年;第二代落成於1983–1986年,2002年起重建。 因為過去是啟德飛機航道,這一帶的公屋都比較矮。 我很喜歡這個密度,只是不知道寸金尺土之下還可以撐多久⋯⋯其實後面二千年後新建的兩座已經蓋得比較高的了。 這些大廈大多數均分爲兩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該樓宇名爲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臺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夥,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原落成於1960–1963年,2016–2019年重建。 石硤尾澤安邨 深水埗區知名的公屋屋邨有好幾條,蘇屋邨是另一名邨。 石硤尾澤安邨 蘇屋邨的名氣,一方面來自它的歷史,算是香港早期最大規模和規劃最完善的公屋屋邨;另一方面來自它的居民,曾經是許多香港名人兒時成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兄弟,還有黃家駒、黃家強兄弟。
石硤尾澤安邨: 樓宇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臺灣電視臺在民國68年(1979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夥。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石硤尾澤安邨: 大坑東邨
學術界對香港公屋的起源有很多討論,不限於官方的歌功頌德。 我認為最合理的說法是港英政府在冷戰時期面對中共壓力,不得不搞好香港的基本民生,公屋由此而來,石峽尾大火只是其中一個促成的契機。 澤安邨的屋邨設施不多,主要是商場和街市。 這些設施的使用率在入夥後數年一直相當高,後來隨着商戶不再經營和居民老化的情況相繼出現,加上屋邨位置未能吸引年青人遷入,令使用率大幅下滑;現在街市已經沒有商戶經營,原有商店已經遷移到澤安購物廊。 爲了解決街市空置的問題,房委會已將前街市的店鋪租予城市大學作爲持續進修中心。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爲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爲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硤尾澤安邨: 公共交通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第6期亦提供3個貨車泊位及8個電單車泊位。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諮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三、七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六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料於2019年分段落成。
經歷多代重建,石硤尾邨就好像一個大型公屋博物館一樣,不同時期的公屋大廈夾雜一起,從最早期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到最新的非標準設計大廈都有。 一條窩仔街,西邊有一九七七年落成的第19座和第20座,再後一點有一九八三年落成的第44座;對面則有二零一二年落成的美笙樓和美盛樓;而在第19座的南面又見二零一九年才落成的美禧樓和美柏樓。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石硤尾是香港九龍北部的一個地區,位置爲畢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東,九龍塘以西,主要是一個住宅區。 石硤尾邨始建於1954年,是香港首個公共屋邨。
石硤尾澤安邨: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深水埗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為本港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房委會最近完成深水埗石硤尾邨第六期的重建計劃,涉及兩座住宅大廈,居民昨日(十二月六日)起入夥。 石硤尾澤安邨2025 下邨部分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