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家族8大著數2025!(小編貼心推薦)

邱秀堂,是臺灣史跡研究專家,曾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撰、中華文化總會機要祕書、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教師等職,她對田家炳的評價,也許更精準:“中國或全世界獨一無二樂善好施的巨人”。 基金會同仁將一如既往竭盡棉力投身教育志業,不斷追求卓越,繼續造福社羣,貢獻國家。 尤懇各界賢達,一本以往愛護熱誠,不吝金玉,時賜良箴,不勝感盼之至。 在其祖籍梅州市轄各市、縣(區)捐贈有關民生公益超過二百宗。 在大埔縣境內建有6條道路、128座橋樑及其他多項福國利民善業,受惠單位逾百。 1968年,成立「田氏化工有限公司」,逐步將生產業務由屯門轉換到元朗屏山。

事實上,30多年來,田家炳熱心教育,捐建的學校及教育設施遍佈香港、臺灣和大陸,而他的身旁,經常可以看到夫人周坤瑩、以及二代田慶先、田文先、田榮先、田熾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成員的身影。 田家炳,生於1919年,是客家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市大埔縣。 大埔,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這裏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大浦還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祖籍地,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等,均是大埔人。 對每一項工程,他都會躬親審理申請手續,關心施工圖紙設計,有時表現得比申請單位更為著緊和認真。 田家炳家族2025 每年天氣和暖時,田博士都親自參加全國各項工程的奠基、竣工慶典,並要求慶典不要鋪張、婉辭送禮、不入住高級賓館,為接待單位節省費用。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田家炳先後擔任仁愛堂諮詢委員,前任東華三院總理,博愛醫院總經理,大埔旅港同鄉會永遠會長以及其他數十個商業團體、慈善機構的會長、理監事、顧問等職。 田家炳經親戚介紹與大麻中學余文彬老師的養女房惠英女士認識,後娶。 1945年春天,田家炳遇到大麻中學的同窗好友郭耀金,經郭耀金、廖銀光夫婦介紹,田家炳與周坤瑩女士相識;同年夏天,二十六歲的田家炳與十八歲的周坤瑩女士喜結良緣,田家炳在印尼立業成家。 田家炳先後擔任仁愛堂諮詢委員,前任東華三院總理,博愛醫院總經理,大埔旅港同鄉會永遠會長以及其他數十個商業團體、慈善機構的會長、理監事、顧問等職。

每個約會都必定準時,承諾言出必行,所以子女對他很尊敬,但卻有點害怕。 但孫子卻覺得爺爺公公都非常可愛,懂得彈琴,又常在家裏做運動,田家炳自己創作了一套健身操,加上他注意飲食,故得高壽。 我相信「仁者壽」,仁者無憂,心胸廣濶,自得自在的心靈。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1949年,因戰火加上家鄉治安不好,田家炳在馬來西亞的姐姐,把母親接了過去,這年冬天,房惠英也赴印尼,與田家炳、周坤瑩一家團聚。 一波說以爲,以敬、孝治家,一家人上親下孝、合睦相處,所謂“家和萬事興”,家族企業要實現百年夢想,做好傳承,家和是堅固的精神基石。 萬隆當地經商手段,令田家炳不屑、看不慣,1942年,他轉赴雅加達,到同宗族的田國璋開辦的五金廠做工,這家五金廠主要做鎖頭,讓田家炳第一次接觸了工業生產經驗,也讓他萌生轉入工業的創業思維。 當時,五金廠內部,工人們分屬不同幫派,內耗嚴重,也影響生產經營。 田家炳的生產管理,令整個廠風氣大變,工人們掙的錢也多了,工廠也扭虧爲盈,田家炳也因此贏得廠裏的信任和擁護。

  • 田家炳說:「教育是一門『永賺不賠』的生產」,所以由1982至2018年的35年來,他把全副的精神和心力都用在教育當中,花了幾十億的財力,「讓愛傳出去,讓愛傳下去」。
  • 1982年,他獲得英國女皇榮譽勳章;1994年,紫金山天文臺將1965年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爲“田家炳星”;2010年,又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的“大紫荊勳章”。
  • 愛鄉愛國、心憂社稷,早於上世紀6、70年代,田家炳就出任東華三院、博愛醫院等多間慈善機構職務,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 2002年,海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教學樓由田家炳基金會捐資500萬元建成,海南大學田家炳樓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北門附近,也是田家炳基金會捐資建成的,田家炳親自參加揭牌儀式。

201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獲選為亞州電視主辦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 另榮獲廣東、青海、福建、雲南、湖北、海南、黑龍江等多個省政府頒授榮譽獎章,全國八十餘市縣授予榮譽市民,數十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內地、香港、臺灣十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與院士榮銜。 2004年北京中華慈善總會舉辦首屆全國慈善人物評選,他獲選爲中國最具影響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再獲該會頒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 201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獲選爲亞州電視主辦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 田家炳家族2025 另榮獲廣東、青海、福建、雲南、湖北、海南、黑龍江等多個省政府頒授榮譽獎章,全國八十餘市縣授予榮譽市民,數十所大學聘爲榮譽教授,內地、香港、臺灣十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與院士榮銜。 1982年香港總督尤德爵士頒授英女皇榮譽獎章,1988年臺灣最高當局頒賜「熱心公益」金匾,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爲「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親授M.B.E.大英帝國員佐勳章。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他曾讓學生「考」他,從洋洋數百字的文中隨便挑一小節,他就能接着背誦。 古運疆說,他相信田家炳「不單是背誦、更是活出了格言中的每字每句」。 陳校長續稱,將來不止是融入STEM教學元素於校內場景,而是希望有機會於各科採用沉浸式教學。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在大專院校方面計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資助項目包括教學樓、游泳池、學術研究基金、大學基金、獎學金和貸學金等。 基金會在全國共資助了大學93所、中學163所、小學42所、專業學校及幼稚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其中,中國內地所有田家炳學校屬公辦政府學校,基金會不參與任何日常管理。 教育以外的項目計有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其他文娛民生項目二百多宗,受捐助單位不計其數。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1982年,田家炳成立純公益性的非盈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 截至2018年7月,該基金會已在中國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田家炳家族2025 陳家偉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學校位於大埔大元邨。 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臺。 田家炳家族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

田家炳家族: 榮譽

基金會的捐資是先從香港開始,後惠及廣東並延伸至全國三十四個省市區。 田家炳基金所資助的學校分佈於全中國34省市區,計有大學90餘所、中學166餘所、小學及幼稚園40餘所、專科學校約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超過1650間、醫院及療養院30間。 作爲支持教育的慈善團體,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秉承「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宗旨,加強與教育部門、大學和專業機構的協作,竭盡綿力投身慈善大業,興教助學,服務社會。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資助各院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贊助教育機構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香港多所大學設立中國學者訪問基金;贊助各地田家炳中學舉辦各類交流考察活動。 與田家炳極端節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捐助慈善事業的慷慨。 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主要捐助教育事業。 追思會現場佈置簡單樸素,幾盆白色鮮花襯託着田家炳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再無其他裝飾,契合老先生一生踐行的儉樸作風。 田家炳的家人、曾受他捐助的學校師生、各地教育界和慈善界代表等分別上臺,分享他們對田老先生的回憶。 百年人生路上,田先生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兩個「傳奇」——前半生的「創業傳奇」與後半生的「慈善傳奇」。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1992年,他在廣東東莞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建成現代化、自動化的工廠,規模、技術、管理等都居中國國內前列,爲中國納稅、創匯作出巨大貢獻。 1984年在臺灣捐出新臺幣五千萬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支持文化教育活動,並每年爲全省大專院校品學兼優、家境清寒的學子頒發獎學金。 田家炳家族 黃玉山在追思會上表示,田家炳不只是教育捐助者,更是親力親為的參與者。

田家炳家族: 創辦人田家炳博士簡介

基金會創辦人田家炳博士自五零年代末在香港創業即參與慈善工作,先後擔任博愛醫院及東華三院總理,七零年代更參與創辦仁愛堂。 2012年,為慶祝田家炳基金會30週年,特聯同香港教育學院舉辦教育論壇,邀請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學者和各校田家炳項目負責人參加,共同擘劃教育發展藍圖。 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為註冊非牟利慈善機構,專事捐辦慈善公益事業,尤重教育,資金主要由田家炳個人及其家族公司捐獻,基金會過往一直維持家族管理運作,從不需向外籌募。 資助各院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贊助教育機構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香港多所大學設立中國學者訪問基金;贊助各地田家炳中學舉辦各類交流考察活動。 1992年,田家炳捐贈港幣2500萬元給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田家炳學術研究發展基金”,以加強中大的學術研究、科研發展及教學設施。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可能也是因爲田家炳深耕在中小學事業,他的善行始終沒有得到大衆的關注。 18歲遠赴越南謀生,乾的是推銷瓷土的營生,當時的越南還處在法國殖民統治下,華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會恐嚇過,也被殖民政府敲詐過。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先生訃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9歲。 子女要道具去演話劇,可把全屋傢俬都搬到學校;女兒的同學要搞聚會,田氏的家人都會讓出大宅,讓同學可玩過痛快。 又有女兒的同學的哥哥想到外國升學,欠缺盤川,田先生借錢給他,卻不納任何借據。 田家炳每逢大時大節,如中秋、端午等節日都在家祭祖,祭品需簡單,但他拜祖父時非常認真。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由於戰火阻隔,田家炳一度與遠在梅州的母親及家族親人失去聯繫,直到1947年,田家炳纔回轉家鄉與六旬老母相聚。 田家炳家族 當田家炳回到河口老店,母親正生病,南洋生意又無法拋下。 家族至親異口同聲勸他“娶妻侍母”,後來,經人介紹,田家炳與大麻中學的余文彬老師的養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夫人房惠英與周坤瑩同齡,是銀江本地人。 後來,田家炳對房惠英媳代子職之勞,一直於心不安,總覺得做了一項最缺德的事。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田先生不但捐錢,而且大都會親臨探訪學校,為老師和同學打打氣,七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長途跋涉去山區地方,很不容易,而且他謝絕為他安排隆重的儀式或鋪張的款待,一切從簡,務求一分一毫都善用在學校學生的身上。 田家炳家族2025 田家炳數十年間捐出的善款數以十億計,但他只為兒女留下一間家族經營的化工廠,其餘全部撥到田家炳基金會作慈善用途。 田家炳這樣解釋:「子孫能勝我,要財幹什麼?子孫不如我,要財幹什麼?」意指子女若有才能,又何需留下財富,讓他們坐享其成呢?

田家炳家族: 創辦人田家炳博士簡介

2008年,完成了對拱辰樓的保護性維修和田家炳事蹟展覽館布展、開放參觀等。 田家炳家族 2015年,拱辰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田家炳將化工廠的經營權交給下一代,並規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廠利潤的10%於公益;同年,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