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展廳則由十大主題展區組成,涵蓋上世紀的衣食住行,重現五十、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 展區由街市及大牌檔講起,亦可走進昔日年輕人的聚腳勝地「打卡」,於涼茶舖流連及聽收音機「天空小說」,感受上世紀的娛樂文化。 入場者亦可感受「飛髮舖」的懷舊風情,以及舊時代遊樂場的自得其樂。 已成立了美荷樓旅舍工作委員會監督計劃,成員包括行政委員會管理成員及保育專家。 小編在看生活館內的故事才知道,大導演吳宇森先生小時候就住在石峽尾徙置大廈中,度過艱苦、草根、卻又充滿小樂趣與人情味的童年。 家長不妨向孩子說說從前屋邨居民的生活故事、堅毅地生活的精神。
……他在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四至六年級期間,得老師的激勵,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獲派皇仁中學,後考入香港大學。 建於80年代的樂華邨設計融入中國建築的元素色彩,呼應其名字快樂中華的意念,例如在以中式書法雕刻的牌匾、中式通花磚、黑木涼亭等。 湖水藍色,加上一道接一道的整齊排位,正面看上去猶如時光隧道,視覺效果突出。 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曾來到深水埗,充分瞭解基層市民對改善住屋問題的殷切期盼。 他重申,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解決住屋問題,需要增加供應,並提量、提速、提效及提質。 當局未來5年,將提供3萬全新簡約公屋,並讓輪候公屋的時間綜合「封頂」,同時會壓縮造地程序。
美荷樓歷史: > 香港好去處搜尋
這裡曾是香港家庭式輕工業的集中地,2008年以創意中心的全新面貌登場,為藝術界新秀和老將提供展示心血的場地。 美荷樓歷史 在這裡,你既能看到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揮汗工作,還能透過擺放在大堂的磅重機和大型工業器具,追溯大半個世紀前工人的工作日常。 中心內還有劇場、手工藝品店,以及充滿藝術氛圍的傳統茶室文博軒。 日軍攻佔香港期間,位於深水埗元州街的寶血女修院,跟當時的軍營(現址為深水埗公園)只有數街之隔,因此不時受到日軍空襲。 據說當時女修院停課,十多位學生卻不願離開,決意共同進退。
大約在1953年的一個聖誕夜,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居住在石硤尾寮屋區的居民喪失家園。 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的災民,當時便興建了八棟樓高六層的公共房屋,而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走訪的地方,就是由當年其中一棟公共房屋改建而成的博物館。 青年旅舍計劃的設計及建議的用途,包括公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多用途室及咖啡室,與建築物的歷史兼容。 旅舍將會提供109間雙人房、九個宿舍、兩個家庭房及四個傷健人士房間。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公園
1953年那聖誕夜,石峽尾的寮屋區發生大火,一夜之間,烈火把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寮屋木屋吞噬。 大火之後可說是滿目瘡痍,5萬多名災民痛失家園;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緊急救災。 石峽尾可說是浴火重生,政府首先是興建兩層樓高的臨時安置所「包寧平房」,之後是大量興建六層或七層高 H 型的徙置區;前後經歷數年,共建了幾十座多大廈,也是香港第一批公共房屋。 美荷樓歷史2025 美荷樓歷史2025 這批舊式的徙置區在1976年開始改建清拆,重建成石硤尾邨。
-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瞭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 本章節將從美荷樓的居住環境、居民日常生活、昔日娛樂、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天台學校, 分析昔日香港社會面貌。
- 雜貨店及50至80年代居室所展出的傢私和用品都是徵集而來的舊物,室內佈置亦根據原居民口述打造成舊時場景,讓參觀者好似時光倒流,置身於當年真實的環境中,感受著當時的人文風貌。
- 是次比賽吸引香港及海外不同界別的參賽者,合共接獲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最終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2份、公開組優勝作品3份及優異作品2份。
-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 換句話說,如果昔日的美荷樓居民今天依然生活得潦倒不堪,生活質素毫無進步,這個故事會被記錄在生活館嗎?
- 美荷樓生活館更提供導賞團,一日一團,費用全免(需預約)。
美荷樓的故事始於1953年12月25日聖誕夜晚9點鐘發生在石硤尾寮屋的一場大火,當時58,000人無家可歸,香港政府遂啟動緊急程序,在火災原址建立了八座H型簡易徙置大廈。 H型的兩邊長廊是住戶,但無廁所和廚房,H型中間是可提供兩條水喉的接水處和廁所。 建築雖然簡易,卻令當時大批無家可歸的居民從此有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並由此產生了鄰裏之間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公眾可參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徙置區,感受一屋兩夥的生活,完整地體驗當年的公屋人文價值,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香港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自2013年開始擔當整個活化及管理工作,將美荷樓由一座舊徙置大廈搖身一變,成為新一代活化項目地標,延續美荷樓的生命。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 「歲月留情」
經活化後,美荷樓已成為青年旅舍,讓遊客置身於50及70年代的示範單位內,體驗昔日民間生活。 於一樓更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呈現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重新開放的美荷樓生活館設有兩層名為「歲月留情」的主題展覽。 位於地下的展覽廳設有十大主題展區,展現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 而一樓的展覽廳則展示美荷樓初期的住宅單位和公共空間,配合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包括聲音效果、體感遊戲等,讓訪客如親臨其境。
美荷樓歷史: 公共屋邨演變
其他展區還有戲院、涼茶舖、遊樂場及理髮店等,有不少充滿復古味道的傢俱陳設,如播放舊電臺節目的收音機、攪盤電話、痰罐及理髮櫈等,如時光倒流般置身舊時代。 沉浸式互動數碼展品 全面提升參覾體驗作為展現時代變化的展覽,固然世要回應時代發展。 展館加人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互動展品裝置、電腦動畫、體感遊戲、擴增實境(AR)及手機應用程式,讓參觀者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份彿活現眼前。 以天台學校為例,參觀者可透過影視體感遊戲,模擬學生在螢幕前跟隨老師做早操。 全新的地下展廳,就新增了十大主題展區:大牌檔、街市、雜貨舖、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舖、遊樂場、理髮店、童年遊戲等。 展示 「罐米」、「飛髮」、「擔水」、「食嗱喳麵」、「彈波子」、「跳大繩」等,涵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領域。
美荷樓歷史: 獲選項目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旅舍
博物館所在的美荷樓,是一九五四年興建的首批徙置大廈之一,該批大廈每座樓高六層,用作安置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石硤尾大火中失去家園的災民。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徙置大廈。 我上任後落區就到訪深水埗,探望基層和「劏房」家庭,感受到市民對改善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
美荷樓歷史: 李家超出席美荷樓「歲月留情」展覽 強調《施政報告》改善住屋問題
然而,仍未有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也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工程仍未啓動。 房屋署不願投資翻修,只用鐵絲網把大廈包圍,大廈狀況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 藝術中心樓高九層,無論是綠色外牆上「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偌大字眼,還是建築物中央的「口」字型天井,以及粗糙的混凝土地面,都是以前工廠留下來的痕跡。
美荷樓歷史: 歷史專題展覽
展館內除了陳列了一些由昔日居民捐贈的物品外,也有簡單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文化。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瞭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美荷樓歷史 特首李家超出席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開幕典禮,他致辭時提到,自己年幼時居於深水埗,亦於同區就讀小學,「每一次來到深水埗,就好似返屋企一樣」,滿載童年回憶和成長足跡。 美荷樓歷史 他又指,深水埗新舊交融,是充滿活力及溫情洋溢的社區,亦是歷史文化寶藏,而美荷樓則是香港最早期公屋即石硤尾邨一座,盛載香港歷史文化精神。 美荷樓歷史 「賽馬會文化傳承計劃@美荷樓」,更安排了近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社區外展活動,提升年輕一代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讓市民更瞭解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的歷史及發展。 2010年,美荷樓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更獲發展局原址保留並斥資兩億元將其活化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開放予大眾參觀。
美荷樓歷史: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送出「桌上展覽館」 讓公眾隨時隨地看展覽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羣,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之後於2005年由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 美荷樓歷史 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美荷樓歷史: 活化成青年旅舍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青年旅舍樓高6層共設有四種房間,全部由舊單位改建,每間也有獨立洗手間,雙人房租金每晚680元,四人家庭房1,620元,多人房單人牀位每晚300元,還有傷殘人士房,每晚555元,全部包括早餐。 美荷樓歷史2025 對一眾文青而言,除美荷樓外,深水埗區內還有另一極富歷史文化氣息的必遊景點——饒宗頤文化館。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全新展覽「歲月留情」 與公眾同領略香港精神原點
內容主要環繞著寶寶這一家遊歷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記載各大大小小不同的旅行經歷,而且都是以親子遊及輕旅行為主。 今日就同大家介紹一個係深水埗,充滿文化歷史氣息既地方-美荷樓。 美荷樓是「H」型第一代徙置大廈,當年四通八達,可以兩座貫通、四處走,中庭地下更不時會有街坊「擺酒」筵席,十分熱鬧。 為增加趣味及互動性,展區內加入了大量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互動展品裝置、電腦動畫、體感遊戲、擴增實境(AR)及手機應用程等,營造如親臨其境般的效果,包括當年的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居民的喜怒哀樂等,俱活現眼前。 提提大家,除參觀以外,展館還設有免費公眾導賞團,有興趣者可預先上網預約。 「一屋兩夥五人行」1950年代單位只有120呎,平均每人佔24平方呎。
美荷樓歷史: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石硤尾徙置大廈代表香港公共房屋計劃的開始,對香港的社會、民生、經濟和教育發展具深遠影響;石硤尾徙置大廈獨特的空間設計,亦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習慣,以至緊密的鄰裏關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於2008年2月推出共有7幢歷史建築的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當中包括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旨在加強文物保育的工作及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 2010年,美荷樓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更被保留至今,活化成青年旅舍。 當中有兩層更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展出不少關於昔日石硤尾徙置區的歷史,和居民的生活點滴。 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店主從世界各地引入各種堅果、穀物等有機食品和生活用品,鼓勵客人自攜容器裸買,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帶進社區。 它原本是一個旅遊專欄平臺,後來開設了一間小店,讓客人可親手觸摸產品,訴說產品背後的故事,分享旅行的喜悅。 嘉頓是陪伴香港人成長的品牌,嘉頓烘焙中心位於青山道的嘉頓麵包廠房地舖,設有舒適Café,提供簡單輕食,例如蛋糕、麵包、咖啡、奶茶等,價錢亦相當大眾化。
美荷樓歷史: 九龍城宋皇臺站好去處
昔日在新界大埔元洲仔聚居的漁民,主要都是海陸豐人,… V’air是一個香港青年人發起、提倡低碳本地遊的組織。 我們以「低碳本地遊」為切入點,利用網絡媒體與線下行動,去推動大眾關注氣候變遷與本地環境問題。 計劃重建並鞏固連接兩座大樓的中座結構,並設置傷健人士升降機、消防升降機及新增的公用設施;既保持了建築物的原貌,亦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 所有公眾導賞服務(包括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團體參觀及團體包場參觀等公眾服務將維持暫停直至另行通知,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透過政府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活化美荷樓這座碩果僅存的公屋始祖,為古舊建築注入創新氣息,將這座徙置大廈搖身一變,成為集古蹟、住宿、歷史保育、旅遊展覽與社區參與,多元於一身的文化地標。 偶爾會聽到歷史建築被形容為「凝固的歷史」,除了建築物舊有的建築風格外,歷史建築與周圍的現代化景物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許多時令我們注視歷史建築的視覺享受多於歷史本身。 美荷樓歷史 博物館則紀錄了經篩選、組織和排序的歷史,雖然博物館的回憶是刻意的,但參觀博物館時卻能勾起我們不經意的回憶,把過去帶到現在,這是我們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現今博物館珍貴的地方。
美荷樓歷史: 好去處
後來女修院於1942年復課,建築經歷炮火洗禮後,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於2017年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新展覽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人新的口述歷史,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位於九龍深水埗的「美荷樓」,就是昔日為此而興建的其中一棟公共房屋。 隨著「美荷樓」的落成,亦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轉變,也加速了及後公共房屋政策的發展。 首頁 » 深水埗區,香港足跡,展覽與博物館,深水埗,景點,觀光» 美荷樓 – 懷舊的特色建築。
美荷樓歷史: 成為會員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美荷樓生活館展出的照片經悉心設計,令訪客有不同體驗。 展館內展出老香港時代的舊式物品,不少是由美荷樓前居民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