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醫學上統計,有些人椎間盤突出但完全沒有症狀,切勿看到X光片有退化或是核磁共振的結果,就嚇壞自己。 然而,究竟矯正的速度比較快,或者惡化的速度比較快,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要花時間試了才知道。 李宜軒醫師表示,如果惡化的速度較快,可能在此期間,神經已被不可逆地損害了,即時正視症狀的變化來決定是否動刀,不要一味逃避而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是很重要的。 開刀可立即去除疼痛的病竈,但摘除突出的椎間盤,並不算是「根治」,要「根治」肌肉骨骼的疾病,需要患者更多的努力。 椎間盤性下背痛容易發生在負重工作者、體重較重、糖尿病、抽菸及髖關節炎或膝關節炎的患者。 它的症狀和一般肌筋膜引起的下背痛難以分辨,不容易診斷。
而引起這位患者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是因長期姿勢不良和過度的負荷,造成椎間盤承受過度壓力,因而退化,進而向外突出壓迫到神經。 初期會有下背部痠痛、僵硬等感覺,若持續惡化,則有坐骨神經痛、腳麻及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 如果患有椎間盤突出,在病情穩定非急性發作時,以下三個舒緩動作,平時有空時躺著做,是可以舒緩腰部不適,但注意需要在柔軟的瑜伽墊上進行。 第一個動作是拉背動作,先把身體趴下來,面向下,用雙手把上半身支撐起來,頭向後仰,視線望向上空,從而把背部的肌肉伸展開。
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
另外是保持正確姿勢,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很多都是久坐在辦公室的一族,一天往往要持續坐著6-8小時,如果是坐姿不正確,日積月累之下所造成傷害是更大。 因此想要預防椎間盤突出,保持正確的坐姿很重要,在坐著的時侯,眼睛距離螢幕約50至70cm,而手臂要自然下垂,手肘應彎曲約90度,並靠在扶手上。 另外背部要謹記要緊貼椅背,而頭部、頸部要維持挺直,注意不要向前傾。
蔡永裕主任提及,除了長期久站的行業外,隨著工作型態的改變,現今許多久坐的上班族,椎間盤突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編按:椎間盤突出是每個民眾都可能遇到的常見病症,副總統賴清德今日下午原定出席活動卻臨時取消行程,外界才知道原來他因急性下背痛就診。 李宜軒醫師指出,目前手術分為傳統、顯微鏡、微創內視鏡等。 手術後需靜養,等待傷口的肌肉筋膜癒合、穩定;傳統手術復原約需2~3個月且穿戴背架,而微創僅需2~3周。 此外,傳統手術仍建議常臥牀休息,但微創手術不必特別臥牀休養。
椎間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便如此,椎間盤退化卻也是導致慢性下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醫界將之稱為”椎間盤退化症 ”。 椎間盤 椎間盤 李宜軒醫師解釋,前兩者是因為手術風險、產生併發症的風險高而不建議。 從事激烈運動者、無法停止勞務工作者,是因為術後若無法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則復發的機率較高,如果復發又須進行第二、三次手術;手術越多次,越容易產生重複沾黏的情況,會增加手術風險及難度。
- 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
- 情況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大多會先進行保守治療,例如多休養、藥物及物理治療等。
- 三軍總醫院骨科醫師花世源、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劉建廷都說,這是錯誤訊息,椎間盤突出在急性發作期,只要做到3件事,有可能「斷根」。
- 腰椎間盤突出病患躺在牀上翻身也有講究,先把重心往疼痛感較少的那一方向翻過去,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痛感,但記得背部和頸部要挺直,而且手腳也不要彎曲。
-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 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
- 烏龜脖子姿勢會造成曲線部分(即藍色文字框)的肌肉長期維持於「縮短位置」,縮短的肌肉會限制脖子、背的活動。
除了發生「馬尾症候羣」需緊急手術之外,九成以上的病例都不需要開刀。 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也顯示,開刀患者的長期脊椎狀況並沒有比不開刀的患者好。 楊宗熹提醒,椎間盤突出拖延治療,可能使突出部分鈣化或更突出,不但增加治療困難度,甚至出現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功能障礙,達到完全恢復的機會越小。 楊宗熹說明,椎間盤是指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當椎間盤的纖維環因為磨損、退化及水分流失、外力的撞擊,出現鬆弛或裂縫,導致裡面的髓核向外突出,即形成所謂的椎間盤突出。 醫師建議施行腰椎第3、4、5節左側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以及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融合固定手術,術後疼痛立即緩解,住院5天後順利出院。 先把身體趴下來,面向下,用雙手把上半身支撐起來,頭向後仰,視線望向上空,從而把背部的肌肉伸展開。
椎間盤: 治療椎間盤突出
肌電圖(EMG)測量肌肉在靜止和收縮期間的電活動,而神經傳導檢查則能測量神經傳導電流信號的情況和速度。 這些檢查可以量化神經及其相關肌肉羣因神經壓迫所引起的影響及嚴重程度,亦可以幫助確認神經受壓迫的位置,特別是當診斷不清楚時。 磁力共振掃描(MRI)對評估脊骨情況非常有用,因為這能顯示脊髓、神經根、其他軟組織和骨骼。
椎間盤: 「吊單槓」、「腰椎牽引」真的能拉開腰椎嗎?
雖然在正常情況下,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可抵擋內層髓核吸震後向外的壓力,但椎間盤的纖維環隨著年紀磨損及外力的撞擊,漸漸退化失去應有韌性與彈性,髓核就可能經由纖維環的裂縫向外破出而形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 醫師會這樣建議主要有2大因素,首先,治療需要時間讓發炎、腫脹等急性症狀過去,高達9成左右的人自然會好轉。 其次,部分椎間盤突出可被身體吸收,有可能在保守治療期完全復原了。
椎間盤: 生活與休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當椎間盤突出剛發作、還在發炎、疼痛的時候,不只不能運動,連復健也不能做,否則會讓受壓迫的地方更嚴重,最好可以臥牀休息2週以上,而且要保持平躺的姿勢。 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方法包括有磁力共振(MRI)、X光,電腦斷層(CT)掃描和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查。 這些檢查均能指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令治療手法的成效更明顯。 當腰部向前彎曲時,會對椎間盤施加壓力,令平時腳部麻痺或疼痛增加。 因此,當做此動作時,腰部有明顯的疼痛(非拉扯感覺),且腳部有麻痺的情況,就需要注意可能有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 腰椎間盤突出的其中一個症狀是肌力下降,使脊椎穩定性下降。
椎間盤: 腰椎間盤突出急性發作時怎麼辦?
功效:腰部向前挺時,使腰部曲度加大,這樣有利於維持腰部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強腰椎穩定性(若有腰椎滑脫者不宜做此鍛鍊)。 蔡永裕主任說明,椎間盤突出從核磁共振的影像來看,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脫出、突出及膨出,而大部分的人都屬於膨出類型。 水針刀是將清朝年間張仲景醫聖祠「刀針」與現代醫學水針相結合,並柔和其他針刀療法的精華,從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可注射針灸用具。 對軟傷科疾病、脊柱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椎間盤: 建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案
椎間盤的初期症狀是出現裂隙,發生肌肉痛,這是由於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長期磨損、含水量遞減等,再加上長期不良的姿勢每天8小時持續施加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 針對椎間盤突出,可以休息、藥物及復健治療改善。 楊宗熹表示,疼痛期先以平躺休息為主,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可以避免復發,以及訓練核心肌羣,增加腰椎的穩定性、減輕椎間盤的壓力。 復健治療則以腰部牽引為主,幫助椎間盤、肌肉放鬆,達到減輕症狀的目的。 如果你是屬於長期腰痠背痛、手腳麻木無力的患者,更應該注意平時的保健和預防,特別是要改正姿勢不良的習慣,盡量不要翹腳、彎腰、扭屁股…等等動作,且必須適量運動,強健腰部與背部的肌肉羣。
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的治療
選用最能讓脊椎再現自然弧度的植入物,可帶來較理想的效果。 傳統的椎間盤切除術需要切開皮膚,再將背部肌肉移至側面,讓醫生可以看到椎板(椎骨後部形成的骨)。 通常會在兩塊椎板之間鑿開(稱為「椎板切開術」),讓醫生看到椎管。 醫生會移除鬆脫的椎間盤部分,以減輕神經的壓力(圖7)。 雖然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能以非手術方式治療,但研究顯示,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手術可以更快舒緩腿部症狀 ,長遠效果更佳,並令患者更為滿意 。 此注射對患有小至中等程度椎間盤突出、但卻感到嚴重散射性腿部疼痛和麻痺、以及對休息和藥物無反應的患者最有療效,因為這些患者的症狀通常由神經刺激和炎症引起。
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成因1.職業因素
正常的腰椎間盤通常在25歲以後就開始逐步退變、老化,其中的膠原成分逐漸減少,彈性也隨之降低。 腰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多發生於年輕人、長期需要彎腰的搬運工以及與從事與跳躍動作有關的運動選手,以及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 也會因為日常錯誤姿勢、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體重過重、腹背部肌肉肌力不足等原因,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情況。 椎間盤突出以往多發生在老年人及運動員身上,而現在因為上班族的工作時間長並需要久坐,致使椎間長期受到壓迫,因此頸椎、及下背部第4節、第5節腰椎、薦椎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 Q1.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以上四種情況的患者,可請物理治療師找出是哪些不良動作造成椎間盤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徹底調整成正確姿勢,並積極實行。 因為變形、破裂而突出的椎間盤會壓迫椎孔裡的脊髓,造成背痛、坐骨神經痛。 病人除了感到痠、麻、疼痛、感覺異常之外,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肢體無力、癱瘓、大小便失禁。 椎間盤性下背痛不易確診,但幸運的是,若正確診斷,成功治療機率比其他下背痛原因還高,且治療選擇很多。 症狀較輕者,可使用止痛藥,搭配復健及運動治療,減少傷害脊椎的活動,通常幾個月內會慢慢恢復。 硬膜外類固醇注射治療:將 cortisone 類藥物注射到神經周圍的空間,可以通過減少炎症來緩解疼痛。
椎間盤: 腰椎間盤突出 易坐骨神經痛
當身體吸收足夠水量並經常運動時,椎間關節的水才會被擠壓出來,以潤滑關節、支撐上半身的壓力。 椎間盤像是中間填了果凍的甜甜圈:中間的「果凍」為「髓核」,包圍果凍的「甜甜圈」是「纖維環」。 椎間盤的作用是連結上下兩個脊椎骨,並扮演避震器的角色,吸收脊椎所承受的壓力,使力量平均分散。 如果沒有椎間盤,我們的脊椎就會因負荷過重而發生問題。 好發於需要久坐的上半族,以及建築工人、環保清潔工、搬運工、送貨員、護理人員等需經常搬重物、彎腰的工作型態。 而長期處於全身垂直震動工作環境的職業,包括:大卡車、貨櫃車、火車司機等重型機具的駕駛,也屬於椎間盤突出的高風險羣。
椎間盤: 【扁平足】成因及症狀逐一睇
椎間盤突出若壓迫到神經,可能會造成坐骨神經痛,例如麻木、刺痛、灼熱感。 收治個案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楊書念指出,包括:從事粗重工作的搬運工,工作時必須常彎腰的服務業,或長期久坐的上班族,都是腰椎椎間盤突出的高危險羣。 椎間盤的退化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現象,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過程,若以先進的磁振造影 來檢查30歲以上的無症狀成年人,約可在30%的受測者身上發現所謂椎間盤退化的證據;而對60歲以上的人而言,則幾乎所有人都會有類似的變化。
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嗎?
真心建議如果您或家裡有長輩或有椎間盤突出的親友,可以先 線上掛號預約 安排時間來檢查看看,做完脊椎或椎間盤突出相關檢查後,再看看哪一種治療方式最能夠幫到患者。 此外,不建議患者去給來路不明的國術館、整脊師「喬骨」。 除了攤坐在梳化,在椅子上挨前靠枱,駝背一樣的坐姿,一樣會引起腰椎間盤突出。 如果是趴在桌子上睡覺,更會對頸椎造成壓力,連帶引起頸椎間盤突出。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檢查方式是針對坐骨神經進行測試,首先會要求患者平躺,接著把腳伸直抬高至90度,此時正常人來說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感;而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大多僅能將腳抬高至30度左右,超過30度就容易引發明顯的疼痛。 ReLive 7-24 護脊腰墊於坐著及仰臥時維持及恢復腰椎生理弧度,減少腰椎間盤前方承受的壓力,有效改善因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生理弧度減低所引致的腰背痛,無論日間或夜間都適合使用。
椎間盤: 建議先找專業人員做你的疼痛評估
近年來,國際上採用介入的方法治療椎間盤突出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其中超氧電漿體療法、膠原酶療法等,以療效好、痛苦少、安全無併發症、恢復快、手術費用大大降低等顯著特點受到了廣大患者的熱烈歡迎。 尤其是聯合應用超氧電漿體與膠原酶介入治療椎間盤突出,經第四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統計,有效率高達96%以上。 小針刀療法是在針灸和封閉療法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近年逐步「神化」了它治療效果。 由於在治療過程中運用到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因此不可多用。 激素的副作用會引起如骨質疏鬆、胃腸反應、痤瘡多毛,向心性肥胖等,而且同時伴隨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禁用。 但同樣的,背痛延伸到大腿甚至小腿,不一定全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
椎間盤: 健康小工具
而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第一是腰椎及纖維環退變;第二是外傷;第三則是長期姿勢不當所引發。 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會令腰部及背部疼痛,工作時需要長時間站立者可能是高風險人士! 今次,Bowtie 請來物理治療師教你 4 個運動,測試自己是否患上椎間盤突出,分享治療及預防的方法。 椎間盤是脊椎內的軟骨組織,會因為長期的受壓及突然的重力(長期不良的姿勢、不當搬重物、退化、外傷),造成周圍的韌帶受損或退化,導致椎間盤膨出,以致擠壓周邊的組織及神經,造成不適(頸腰部疼痛、手麻腳麻等問題)。 您需要接受數個小時的靜脈注射,直到您能正常飲水為止。 當您感覺精神或體力良好時(通常是在手術後幾小時),您便可下牀走動。
隨著年紀增長、骨質流失,椎間盤會失去一些含水量,這使得保護椎間盤的環狀韌帶漸漸退化,導致椎間盤向外滑出的機率較高。 不過,別以為年輕就不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況,如果平時姿勢不良、作息不正常,也可能會發生此症狀。 現代人習慣久坐不動,加上經常駝背、翹腳或整個身體趴在桌子上,長期壓迫腰椎,導致椎間盤突出,從腰部到雙腳又麻又痛。 等到上述症狀出現了,方纔決定就醫,臨牀上最常被診斷確定的就是腰部椎間盤突出。 大多數人在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後均會復原得很快,且沒有進一步問題。 然而,腰椎間盤切除術並不能解決椎間盤退化的問題。
「椎間盤突出症」最可怕的症狀不只是疼痛而已,當神經壓迫嚴重時,還會產生麻刺,甚至下肢無力癱瘓、肛門、會陰附近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狀,統稱為「馬尾症候羣」。 若不幸發生「馬尾症候羣」,緊急手術是唯一選擇,以避免神經的永久損傷。 因此一旦發現自己得了「椎間盤突出症」,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積極治療,改正日常生活錯誤姿勢,以免讓病情惡化,終身殘障。 一名60歲林先生,一個月前開始下背痛,且伴隨左臀即下肢麻痛,就醫確診是椎間盤突出,經由手術治療,成功緩解疼痛症狀。 醫師提醒,經常彎腰搬重物、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等,特別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 但是病人總是怕開刀,他說,現在有核磁共振等影像精準定位,脊椎的手術已經相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