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 葵青區的下葵涌@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36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61,284人。
- 本邨於1970年代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93年期間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屋邨。
- 與其他類型一樣,長型大廈曾大量採用插筒式晾衣裝置(俗稱「三支竹晾衣架」)的設備,後來陸續改配以拉繩式晾衣架。
- 廚房及廁所分別設於露臺兩側,兩者的窗戶均對向戶外,廁所更設有淋浴位置。
- 愛民邨昭民樓、頌民樓、建民樓、禮民樓及保民樓在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該會成立之後才落成。
基座設商場和停車場,其中商場設有12個商鋪和街市。 美葵樓平面圖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夥。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美葵樓平面圖: 工業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臺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 在「新長型大廈」及「相連長型大廈」設計完成後,就返稱為「舊長型大廈」。
- 現時第一期商場正進行翻新工程,工程包括更換地磚及天花、加裝空調系統。
- 另外,所有採用第一款及第二款設計的大廈均延續新型廉租屋大廈於正門入口或垃圾房旁鋪設麻花石牆裝飾的設計,為此款大廈的一大設計特色。
- 惟根據歷史圖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宏達樓於橫頭磡南道曾經設有公眾出入口,後來因屋邨保安因素及該樓梯被劃為商場一部分而不再開放。
- 此款大廈的單位面積約為26.38平方米(南山邨)至33.1平方米(愛民邨)不等。
- 上層單位業主投訴揭發事件房屋署僅稱通渠了事。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美葵樓平面圖2025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美葵樓平面圖: 興建徙置大廈
三款大廈均同期興建,亦有屋邨同時建有三款設計的第七型大廈。 第七型大廈單位的面積非常多元化,從2人家庭的22平方米以至逾50平方米的6人單位均有提供,而同一大廈每翼走廊兩邊單位的深度亦可有分別,以提供更多類型的單位。 美葵樓平面圖2025 因為其極具設計彈性,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大廈均為因地制宜設計,各款大廈及單位設計可謂數之不盡,但除了少部份特別設計的單位如部份大廈的大型單位外,大多數單位的分別僅在於起居室深度,基本佈局均基於下列三款設計而成。
馬頭圍邨為第一條採用此款單位設計的屋邨。 單位佈局與雙塔式大廈A型單位相近,但露臺通風條與其它大廈有所區別及其露臺面積有所縮小。 同時,大廈的整體設計亦與其它同型單位的大廈有異,較爲近似於徙置大廈的設計,多數大廈均相連及互通。 除了上述兩款較常見的設計外,亦有另一款較矮且採用單向設計的第七型大廈。 此款大廈標準樓高為7層(10層高的梨木樹邨1座例外),沒有限制每層單位數目,少至葵盛西邨2座的8夥,多至大興邨興偉樓的47夥。
美葵樓平面圖: 和諧3C型大廈
愛民邨昭民樓、頌民樓、建民樓、禮民樓及保民樓在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該會成立之後才落成。 而南山邨南樂樓、南安樓及南偉樓以及富山邨富仁樓、富信樓及富禮樓,雖經已由房委會規劃及設計,但亦採用了這款規格的單位設計。 美葵樓平面圖2025 美葵樓平面圖2025 1984年,房委會重新設計,立面改為後現代主義的平滑馬賽克飾面,圖則及單位面積等亦得到重新規劃,是為「新長型大廈」。 與其他類型一樣,長型大廈曾大量採用插筒式晾衣裝置(俗稱「三支竹晾衣架」)的設備,後來陸續改配以拉繩式晾衣架。 美葵樓平面圖 您必須先登記為房屋署圖則查閱網的用戶,纔可以瀏覽系統,搜索、查閱並訂購房屋委員會轄下已審批的建築物圖則和相關文件及副本。
美葵樓平面圖: 和諧一型大廈
樂富邨採用特別設計舊長型,由鍾華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各座大廈均有其設計特色。 大廈設計與商場及平臺等設施結合,單位基於23平方米款式及雙塔式大廈A型單位而設計,前者同樣不設獨立廚房,廁所改為經露臺出入,後者則格局相同。 美葵樓平面圖2025 單位立面外觀與27平方米款式相似,但面積更大。 當中,宏旭樓、宏樂樓、宏逸樓及宏康樓均採用類似大十字型大廈的下闊上窄設計,而位於樂富廣場上蓋的宏達樓及宏順樓設有公屋中罕有的平臺單位,前者設有6個平臺單位,後者更全座均為平臺單位。 因宏達樓只有一層住宅樓層共18個單位及兩間餐廳員工宿舍,因此為全港極少數不設大堂及現時唯一不設公眾出入口的公屋大廈,居民及訪客須經以平臺相連的宏順樓出入,單位信箱亦設於宏順樓電梯大堂。
美葵樓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但工作室違規加裝座廁並將洗手間的排糞渠接駁至上層單位的廚房廚渠,最後廚渠淤塞導致上層單位的廚房臭氣熏天。 上層單位業主投訴揭發事件房屋署僅稱通渠了事。 大窩口邨屬於葵青區議會上大窩口選區以及下大窩口選區。 然而,不少人認為大窩口邨屬於荃灣區(甚至連大窩口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亦會經常寫作「荃灣大窩口邨」),相信是因為大窩口邨居民只需步行10分鐘內便能到達荃灣市中心的緣故。 其實,大窩口邨與東亞花園、荃灣花園僅相隔了一條德士古道,這條道路正是葵青區與荃灣區的分界線。
美葵樓平面圖: 相關新聞
設有這款B型單位的舊長型大廈包括祥華邨祥禮樓、廣福邨廣惠樓及石籬(一)邨石寧樓等。 這款單位設計首度出現於愛民邨嘉民樓及康民樓,因愛民邨在房委會成立前興建並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估計這款單位屬屋建會時期的設計,而其後由房委會規劃及興建的長青邨青葵樓、麗瑤邨華瑤樓及象山邨翠山樓亦採用這款單位設計。 這款單位的室內面積約為54平方米,向走廊的氣窗設於大門兩旁,大門右邊更設有兩間固定睡房。 廚房及廁所分別設於露臺兩側,兩者的窗戶均對向戶外,廁所更設有淋浴位置。 美葵樓平面圖 這些設計在單位所落成時的年代而言,均屬罕見。
美葵樓平面圖: 樓宇
此款單位的廁所及廚房均設於露臺旁並互相相鄰,兩者的門口均設於露臺內,需經過呈正方形的露臺進入。 洗手盤設於廁所內,廁所亦不設連接廚房的窗戶,而廚房竈臺位置則設有對外窗戶及抽氣扇安裝位置,露臺窗戶緊貼其中一邊的相鄰單位,例子有石硤尾邨21-24座及葵盛西邨第8座。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纔可到達第24座。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
美葵樓平面圖: 大廈及單位設計
這款單位的室內面積約為27平方米,於1976年開始採用,主要是起居室較為闊寬,使該處有更多的空間去分間多個房間;單位大門改爲置中,向走廊的氣窗設於大門兩旁,廚房及廁所均設於露臺內並互相相鄰,兩者的門口均設於露臺內。 廁所只設有連接廚房的氣窗,洗手盤及浴室鏡更設於廁所門外旁邊;至於廚房則設有對向戶外的氣窗。 而露臺開口下方設有通風條,外牆設計與雙塔式大廈的單位相似,但多了廚房氣窗。 採用這款單位的舊長型大廈包括彩園邨彩屏樓、沙角邨沙燕樓、東頭邨康東樓及啟業邨啟裕樓等。 富山邨富仁樓採用了特別設計的小型單位,單位可用面積劃一為15平方米,整體面積較家庭式單位大大縮小,連接露臺的百葉窗僅剩一排的闊度。 單位亦不設獨立廚房,僅在經縮短的廁所後方設有小型煮食區,面積與多層中轉房屋1人單位的廚房相若,僅能容納單爐頭煮食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