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因病人已完成標準放化療,在醫師評估下,患者使用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9個月後,其癌症仍控制良好。 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主任建議,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盡量開刀治療,若不能開刀做完標準放、化療後,經醫師評估,可使用免疫療法,以盡可能延長患者壽命。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鄭志堅表示,早期患者在康復後一至兩年仍有復發風險,其中如二期及三期患者的復發風險分別為62%及75%,甚至1B期患者亦可高達45%復發率。 而復發性腫瘤中,大多數會轉移擴散至其他器官,使病情更難控制。

  • 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即使大部分早期患者均曾接受手術及化療,惟復發機會亦相當高,一旦復發時出現腫瘤轉移,將令病情更難控制。
  • 第三代標靶藥的壞處是價錢昂貴,公立醫院中只有小部分有腦轉移的病患才適合申請資助,否則病人需要自費用藥。
  • 張指,除非腫瘤生長在接近器官及神經線的位置,否則病人沒有任何明顯病徵及感覺,近6成病人一發現已是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管。
  • 近年醫學界相繼發現EGFR、ALK、ROS1、HER2、BRAF等靶點 ,並研發出對應的標靶藥物,並有顯著功效。
  • 據統計,在臺灣約六成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活率超過五年,而反觀「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僅有一成病患能存活達五年,其中又以無法開刀的第三期肺癌預後更差,病患往往在治療後一年左右,疾病復發。

醫管局現時會為「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提供3種常見的基因檢測,包括EGFR、ALK、及ROS1;至於醫管局與香港大學合作的「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計劃,則免費提供324種基因檢測,可涵蓋更多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洪仁宇院長說明,雖然放化療有機會控制疾病,但是一直以來,並沒有成功的臨牀試驗證實鞏固治療對提升這個族羣患者的整體存活有顯著幫助。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所以放化療的療程結束後,多接續觀察與定期影像追蹤疾病,常會見到疾病復發。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醫師學術論文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佈的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肺癌從2007年每十萬人口34.9人,攀升至2017年每十萬人口39.2人,死亡率逐年增加。 鄭志堅(右)指免疫治療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癌細胞;左為肺癌患者Alice接受治療後康復情況理想。 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我最害怕的就是化療會有掉頭髮、噁心及嘔吐的副作用,以及放療會讓皮膚灼傷,」蔡先生回憶當時的焦慮。 洪仁宇院長分享,一位第三期鱗狀細胞肺癌患者,經標準放化療後,免疫療法接續治療1年,目前持續追蹤,病情控制良好。 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一瑋指出,在接受免疫療法前,需要先做同步放化療,以往都會有「放射線治療有會燒焦皮膚、痛苦煎熬」的刻板印象。 銜接在放化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可降低第三期肺癌患者近5成的腫瘤復發風險,且死亡率相較於未接受鞏固性免疫治療患者減少3成。 如果肺癌的病竈在一公分時就被發現,並進行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90%。 手術治療可以切除癌症組織,移除可能受癌症侵襲或已有癌症的淋巴結。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分期

鄭又指,過去20年的治療技術,早期肺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再採用化療作為術後輔助治療,卻只能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僅4至5%。 當肺癌細胞基因檢測發現了某些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就是口服標靶藥。 這類病人大部分沒有吸煙習慣,最常見是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不少非吸煙亞洲女性都是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肺癌。 針對EGFR突變的藥物有很多,例如第一代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兩者已有超過10年歷史。 第一代標靶藥的好處是價格便宜,而且在公立醫院的合適病人可獲政府津貼。 用藥後,幾星期內已見到明顯好轉,腫瘤縮小和徵狀減輕;常見副作用是面部和其他地方出現皮疹、輕微肚瀉、口腔潰瘍、眼睫毛增多等。

  •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患者若能在肺癌第一期時發現,並及早接受治療,未來5年的存活率可達50%,但若在肺癌發展至第三期時才發現,未來5年的存活率便會降至約15%。
  • 她說,去年10月發生在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打人的一幕,讓很多像她這樣的居英港人不寒而慄,在面臨需要申領香港特區護照時猶豫不決,備受煎熬。
  • 臺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分析,近年冉冉升起的治療新星「免疫治療」的出現,改變了沒有新療法的窘境。
  • 肺癌患者完成治療後,仍須定期覆診,讓醫生跟進患者的病情,並密切監測康復進度,如病人有任何不適,可視乎醫生專業意見,評估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務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在完成同步放化療後,肺部腫瘤從4.6變成2.4公分,當時醫師也幫忙爭取到恩慈計畫的經費,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蔡先生需要每2個星期進行一次治療,療程約為1年。 一般而言,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所以很多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甚至有些第三期患者即使腫瘤已擴散至頸部淋巴核,仍是毫無症狀,可說是「殺人於無形」。 這是因為肺腺癌的癌細胞,往往具有EGFR、ALK、ROS1 等十餘種的其中一種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藉由基因檢測,可以得知病友具有哪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藉此進行標靶治療。 雖然約超過2成患者可能出現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或皮疹,少數較嚴重的人,纔可能有放射性肺炎或肺炎的不良反應,但對於患者來說,免疫治療的出現,著實增加挑戰根治第三期肺癌的機會。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科學家從免疫系統與腫瘤細胞的交互作用,試圖瞭解腫瘤細胞是如何對抗免疫系統,並希望扭轉這樣的情況。 大部分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是覺得很疲憊很累,即使睡眠充足還是不見改善。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手術治療

之後會因應情況停藥,進入藥物假期(drug holiday)。 另外,某些藥物如培美曲塞+卡鉑混合化療,在4至6個週期之後,可以選擇單一藥物培美曲塞用作長期維持性化療(maintenance chemotherapy),有助阻止病情惡化。 肺癌第三期對照表如果沒有縱膈腔淋巴結的侵犯,也就是屬於IIIA的肺癌第三期,可以先進行手術切除肺癌腫瘤與淋巴結,再視檢體邊緣是否有癌細胞,輔以同步化療加電療,或單用化學治療。 手術前可能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進行。 為什麼沒有想要積極治療,而是這麼負面的在想著後事了呢?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王金洲主任進一步指出,大部分免疫療法都是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然而現在已有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針對無法手術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根據臨牀試驗結果顯示,免疫療法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並降低了疾病惡化風險,對於化放療治療後的患者來說是一線延長生命的新希望。 患者Alice在2017年確診2A期非小細胞肺癌,當時她進行手術和化療作為治療方法,但不幸在2019年癌症復發,復發後,患者對需要再一次面對治療而感到恐懼,情緒低落,幸能使用標靶藥控制病情,現時情況相當理相,病情沒有惡化。 日前參加國際肺癌大會的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教授表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仍屬局部疾病期,目前已有研究公佈免疫治療銜接在標準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提高根治的數據,顯示該類免疫治療有較長的存活期。 希望未來在臺灣運用該類治療,造福更多第三期無法開刀患者,為肺癌第三期患者及家屬,在疾病治療路上,帶來新的曙光。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吸煙是目前已知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癌症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有90%的肺癌個案都與吸煙有關,有吸煙習慣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比非吸煙人士高出20倍,平均每10名吸煙人士中,就有1人患上肺癌。 大約8成肺癌死亡個案都是因吸煙所致,而這情況在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更甚。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最新的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新增的肺癌新症數目超過5500宗,比10年前增加大約28%,死亡個案更超過4000宗。 男性除了比女性有較大機會患上肺癌,男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亦比女性高。 痰液細胞學檢查:痰液細胞學檢查也有機會確定病患的肺癌型態。 但非每個肺癌病患均有咳嗽帶痰,而且也非每個病患每次的痰液均含有癌細胞。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增存活率有望!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並且可能出現咳嗽加劇、皮疹、皮炎、噁心、腹瀉、食慾下降、便祕感。 簡單來說,癌細胞有躲避被身體免疫系統認出的能力,而免疫治療就是破解癌細胞躲藏的方式,讓免疫系統認出並攻擊癌細胞。 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 轉移性癌症(Metastatic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Cancer)是指,癌症從發病部位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而且治療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早期癌症形成後就有機會轉移,而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腎上腺(Adrenal Gland)、肝臟、腦部與骨頭,另外,肺部則是其他癌症的常見轉移部位。 五年存活率方面,早期小細胞肺癌約20%,第三、四期只有5%。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新曙光 放化療後接續免疫療法延長存活期

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不同因素,包括患者年齡、肺癌種類、腫瘤的生長速度、位置等,而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病人可以主動向醫生及醫護人員瞭解有關肺癌治療的詳情,除了治療成效之外,治療副作用、費用負擔等也應該列入治療考慮因素。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縱隔鏡檢查是採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以此檢查位於肺部和心臟之間的縱隔腔,以及淋巴結、胸腺。 病人需要在頸底及胸骨上方開口,然後放入內窺鏡,如同時發現病人有淋巴結腫脹,醫生可切除淋巴結作進一步化驗。 透過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抽取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組織進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並不等於絕望,綜合治療可令腫瘤縮細

手術後依次或同時進行化療和電療可以根據手術後的病理結果和病人的耐受性進行考慮。 對於老年患者,特別是體弱者,我贊成先給予多個療程的化療,然後以電療達到局部控制。 由於免疫治療藥物並不攻擊腫瘤細胞,只是令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癌細胞並作出攻擊,所以產生的副作用較少,主要為各個器官的炎症,例如肺炎、大腸炎、肝炎,皮膚炎等等。 另外,免疫治療的效力較為持久,所以估計將會成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新趨勢。 近來加入肺癌治療的免疫療法,有機會翻轉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命運。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疾病百科

至於放射治療也有顯著進展,而當患者進行治療時,會因呼吸而使得肺臟上下起伏,使得放射治療無法精準地只照射癌細胞,可能會傷及正常組織、器官,進而產生副作用。 現在有了一種可以隨著呼吸而調控的儀器,可降低照射偏移的機率。 另外還有一種新式的「質子治療」,其能量釋放更集中,可將放射能量精準調控至腫瘤處,減少其他正常組織的傷害。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併發症及擴散風險

其他的副作用如:疲倦感、照射部位皮膚發炎或其下面的肌肉或骨頭發炎,放射性肺炎或纖維化等。 當有症狀產生時,7成的病患已是局部晚期(Ⅲ期)或已轉移(Ⅳ期)的病患。 肺癌的症狀並沒有特異性,也就是其他疾病也會有類似的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胸痛、咳血、聲音沙啞、背痛等,甚至頭痛、頸痛、中風症狀等,均有可能是肺癌造成。

小細胞肺癌腫瘤通常出現在較大的支氣管上,其形成原因與抽菸關係極為密切,此類癌症所佔比例較少,但後續展望並不樂觀,有六成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這通常是因為發現時,癌細胞通常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徐先生從未吸煙,難以接受自己患上肺癌,更擔憂無法負擔治療。 適逢免疫治療資助計劃推出,他在同步放化療後,得以繼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治療,期間出現少許皮疹,但無嚴重不良反應。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64%難開刀

接受免疫療法前,建議先做生物標記檢測,PD-L1 生物標記表達越高的腫瘤,治療效果越好。 但是,並不是每個病患體內都有 PD-L1 腫瘤標記,缺乏 PD-L1 標記的患者,就不適合用免疫療法抗癌。 舉例來說,臺灣罹患肺腺癌的女性近六成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 的突變,健保署在2011年開放針對此突變的標靶藥物 (EGFR-TKI),並提供健保給付,除了有效提升 EGFR 基因檢測陽性患者的治癒效果,也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 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已是肺癌晚期,讓得知消息的家人相當錯愕。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第一期

肺癌第三期-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 另外,孕婦或哺乳者無法接受免疫治療,否則會傷到小寶寶。 統計顯示, 30 年來,臺灣肺癌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更可怕的是發生率還在繼續上升。 而國健署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四期)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醫師介紹

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肺部、腸道、肝臟、皮膚等器官發炎之副作用,要特別留意。 正常狀況下,我們的細胞會有生命週期,並在適當的時機凋亡,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瞭解。 第四期病人如有基因突變,會採用針對性的標靶藥;若用標靶藥無效或沒有基因突變,可用化療及免疫治療。 為了讓癌症病人和家屬得到適切的支援,政府和坊間都有不同團體和機構,提供經濟、藥物以至心靈健康等方面的資助和支援服務,擔當癌友在抗癌路上的強大後盾,雖然對抗癌症是一場漫長的持久戰,但各位癌友絕不孤單。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除了透過上述提及的活組織檢查,基因測試亦可透過液體活檢的形式進行。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網站。 秉持關心國人健康的理念,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肺癌第三期的治療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事實上,免疫治療通常於第四期肺癌才會使用,但有研究發現,在部分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電療及化療後再配合免疫治療,可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研究發現,只是進行電療及化療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約5.6個月,而在電療及化療後再配合免疫治療患者的則約17.2個月,把無惡化存活期延長約一年,可說是一個突破。 至於第四期肺癌病患,此時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或產生積水,只能以緩和性治療,讓病情進展不要太快。 蘇柏嵐醫師指出,許多患者發現罹患肺癌時,4成以上是晚期,其中第三期約佔2成,雖然許多患者發現罹癌時已經是第三期,但透過CCRT仍有治癒機會。 至於不能開刀的三期個案,現時國際指引建議在同步放化療後進行一年免疫治療作鞏固治療。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冬青醫生將於下文分享有關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0%,但由於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病徵與「傷風咳」或吸煙所引致的氣管不適相似,以致過半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存活率偏低。 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早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63%,但若在病情發展至局部轉移時才發現和治療,5年存活率便降至35%,可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化學治療(化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 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第三期肺癌患者不再「沒救」了 免疫療法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液體活檢是一種快速的癌症基因檢測方法,能夠讓醫生得知患者的肺癌細胞是否存在基因突變,以判別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標靶治療,並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因為癌細胞的DNA會進入人體的血液中,通過進行血液化驗,能夠簡便地獲取腫瘤DNA,判斷癌症病人所患的癌症基因類型。 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政府可以盡快將治療早期肺癌病人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使它可以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身上,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減低復發風險,讓更多肺癌病人受惠。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基因測試(Genetic Testing)

臨牀研究也顯示,曾經以CCRT治療的患者,其預後表現佳。 張指,除非腫瘤生長在接近器官及神經線的位置,否則病人沒有任何明顯病徵及感覺,近6成病人一發現已是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管。 至於第一至三期的病人,一般會以手術、電療及化療為主,屬於根治性的治療方法,第四期病人則只能以化療及標靶藥治療。 第四期病人約4成屬EGFR基因突變,相比只接受化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後存活期中位數可由13個月延至38個月,即近2倍。 然而,大多數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在接受一段時間的化療合併放射線治療控制病情後,都很擔心某一日可能被宣判「疾病復發或遠端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