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傾談的過程中,其實不難發現在隱蔽行為背後,他們也存在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 他們低動力,不想投入社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達成目標的方向,看不到社會中的可能性;要是讓他們明白及發掘到達成目標的機會,他們也會有動力向目標進發。 我們若找到他們精神積極的一面,他們重回網外「現實」時可以變得更有作為。
他於1972年加入香港明愛為青少年服務社工,分別擔任WW、SWA、 盧鐵榮教授 SSWA、 ASWO、 SWO等前線及行政職位十多年。 1974年他往社會工作訓練學院進修,並擔任學生會會長的工作,在一羣優秀老師如周永新、朱楊珀瑜等的啓蒙下,以優異成績完成社會工作證書課程。 他在1979年前往英國Hull大學進修社會行政文憑及社會工作研究碩士學位,1986年往劍橋大學進修犯罪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在1990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為高級講師,從事社會工作教育,並於2005年出任教授一職。
盧鐵榮教授: 專業社會工作顧問服務及研究
參加者在小組完結後表示在歷程中得到無條件的支持、自我探索、自我反省、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 筆者在是次研討會將會分享在2017年舉辦的短程團體沙遊的經驗。 中國家庭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家庭是抵禦社會風險的重要屏障,它是一個知道如何適應各種複雜情況的行動主體,即使在工業化造成的最惡劣的條件下,人們也試圖找到一些符合其利益的策略,而這些策略常常通過家庭組織實施。 中國的實踐說明瞭家庭親屬網路在社會轉型中作為社會資本和社會網路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也顯示了家庭集體力量作為抵禦個人主義的優越性。
- 擔任共融大使的餘斌晴同學認為他們在「共融週」中同時扮演參加者和推動者兩個角色。
- 婚姻培育服務提升婚姻滿意度的成效定量分析香港明愛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個案輔導、支援小組、團體活動等三種服務。
- 邱又引城大副校長林羣聲早前與關注組會面時所述,指真正停辦原因是與城大著重發展自資碩士課程的策略發展計劃有關,盧所指的問題只要有心即可解決一說,認為副校與系主任的說法矛盾,但無人追究責任,是放任校方對師生說謊,隱瞞事實。
- 團結合作的家庭價值觀體現了“家庭正義”原則:每個家庭成員在人格上都享有尊嚴和平等,而不論其年齡和性別及對家庭的貢獻有何不同;家庭生活以需求滿足為導向,尊老愛幼,兄友弟恭,扶助弱小,團結合作。
- 今天,學系內部氣氛和諧,盧教授表示得來不易,「我將輔導的理論運用在管理上,例如工作上遇上困難,我會先找出問題根源,然後尋找目標,最後制訂方向,藉此解決問題。」他還會將權力下放資深教授,並根據同事的不同能力安排工作,自然能凝聚和諧氣氛。
- 家庭文明建設是對家庭的治理,是治家;社會文明建設是一種社會治理,是治社。
1984年,該幫派成員在加州戴利市暗殺了批評國民黨的記者劉江南。 香港——週三,一名立法會議員、一個父親和他十幾歲的兒子,以及一個因為太害怕而不敢露出面部的女子,談到了香港一個火車站發生的襲擊事件,襲擊者是一羣手持棍棒的男子。 週日襲擊的目標是剛剛結束反政府抗議活動回來的人,它引發了人們對暴力加劇香港政治動盪的擔憂。
盧鐵榮教授: 工作坊及分組研討會 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下午2:00
家庭作為由血緣親情而建立起來的集體生活單位,滿足了人類聯結與關愛的天性需求。 和諧美滿的家庭,加深著人們彼此間的關係,使人們相互完美,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 由家庭而串聯延伸起來的社會網路及其關係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社會發展的牢固基石。
大學研究帶來兩個最大的影響領域是公共政策和商業,幾乎提交予所有評審小組的個案都有涉及。 其次是健康服務和醫療實踐以及教育,亦涵蓋不同評審小組,但數量略低。 隨後是一系列圍繞社會福利和社區支援與發展的活動,以及另一組圍繞環境、氣候和能源供應及使用的活動。
盧鐵榮教授: 中國
「即使係女廁的擺位對於預防犯罪都好重要。」盧鐵榮強調犯罪學並非紙上談兵。 修讀課程的學生需到商場及百貨公司實地觀察人流、商舖位置及保安漏洞等,然後制訂出預防罪案的方案,務求可於日常生活中實踐課堂理論。 盧鐵榮教授 黃永光先生亦表示是次計劃能成功舉行,十分感謝來自金融及商業界領袖,及12間大專院校的鼎力支持。 今次計劃對各同學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所以反應熱烈,參與名額由最初設立的80個增至120個。 當晚,據信實施襲擊的男子無一被捕,警察被看到與手持棍棒和金屬棒、身穿白色T恤(暴徒的裝束)的男子平靜地交談。 在那年晚些時候的民主示威雨傘運動中,包括幾名與三合會有關係的在內,一羣人襲擊了九龍旺角區的抗議營地。
盧鐵榮教授: 主席
一些來自德國、印尼、韓國、內地、馬來西亞、俄羅斯、臺灣、英國和本地的宿生參加活動,有些和校長煎年糕,度過一個輕鬆的下午。 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覺得這羣青年人好喫懶做,是社會的寄生蟲! 但是他們忽略了青少年所處的環境對其隱蔽的行為有莫大的關係。
盧鐵榮教授: 網絡沉溺:在深淵中尋出路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透過以驗證為基礎的社會科學,以研究個人品格強項、建立正面情緒和快樂感為重點。 相對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放在解釋負向情緒的發展或影響;正向心理學則著重全人發展,以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能為目標,推動個人發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和互愛等,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 (湯國鈞、 姚穎詩、 邱敏儀,2010)。 「灣區啟航 – 金融才俊計劃」目的是建立一個多元化平臺,讓企業領袖直接與香港青年交流,分享他們在粵港澳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城市的個人發展經驗及正向思維,幫助青年裝備自己,為日後職業生涯作好準備,把握灣區機遇。 為期五個月的活動涵蓋企業領袖分享、技能提升工作坊、金融機構參觀以及企業領袖影子工作體驗等。 B) 盧鐵榮教授2025 周雪瑩女士,明愛樂恩中心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註冊社工,自1998年加入香港明愛。
盧鐵榮教授: 香港遊樂場協會
B) 李紹勤先生,明愛社區發展服務項目主管,香港特別行政區李先生為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榮譽)學士,現職明愛社區發展服務,負責「提升基層勞工減退工作勞損之能力」三年計劃。 他具有與遇到工作勞損的低收入勞工工作的經驗,他建立跨專業團隊為他們提供服務,同時組織勞工在社區提倡職業健康。 林綺雲女士,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職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 林女士從事家庭輔導及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多年,亦是資深家庭服務督導,任內積極推動婚外情問題支援服務, 學前親職及兒童工作, 及綜閤家庭服務中心拓展工作。 林女士亦為認可性治療師, 及認可明愛 I-FAST臨牀督導。
盧鐵榮教授: 第十三屆 香港傑出少年選舉
行動治療創辦人為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盧鐵榮教授(Prof. Wing 盧鐵榮教授2025 Lo)。 盧鐵榮教授2025 盧教授是本港首位華人教授以心理劇形式(包括舞臺、導演、主角、輔角及觀眾)進行教學,亦是本港一位難得以真實個案進行即場輔導示範的學者。 盧教授從數十年的輔導經驗中體驗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性格、文化,以及參與輔導的經驗,將心理劇進行本土化改良,結合不同的理論精髓,以立體、多元的行動技巧,發展一套適閤中國人的輔導風格,奠定Action Therapy(行動治療)(簡稱ACT)的模式。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青少年輔導碩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香港隱蔽青少年現象。 2007年,陳康怡與幾位社工組成志願團體,幫助隱蔽青年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同時瞭解他們的需要,為他們發聲。 社會工作服務部成立於1960年,初為社會大眾提供家庭服務。
盧鐵榮教授: 青年.隱蔽與網絡世界
英國利茲大學法學院教授David S WALL作專題演講,探討青年干犯科技罪行的動機、執法情況及打擊策略。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黃成榮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犯罪科學學院教授Thomas J JOLT,以及澳洲蒙納許大學副教授張耀中博士亦分別剖析各地的科技罪行及青少年偏差行為,並提供預防和處理策略。 隨著網絡科技迅速發展,新生代經常機不離手,同時令不法之徒乘機運用科技犯案。 明天(15日)將舉行跨界別圓桌會議,由資訊科技、法證、執法、犯罪學及青年工作等專業人士出席。 吳海雅博士,明愛專上學院學生事務長,香港特別行政區吳博士現為明愛專上學院學生事務長及助理教授,註冊社工,認可性治療師及身心靈全人健康模式執行師,現任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會長。 梅錦榮博士,明愛專上學院研究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明愛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研究教授,香港大學社工系-榮譽教授,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研究顧問。
盧鐵榮教授: 香港抗議者圍堵中聯辦,遭警方驅散
澳門法務局、社會工作局與教育暨青年局為檢討青少年違法問題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小組,並向其他國家、地區就處理有關問題之矯治制度及運作經驗作參考,警隊亦應邀派出代表參與研討會。 沙田分區指揮官陳永康日前前往澳門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為該項名為「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法律制度改革」的聯席交流研討會作主講嘉賓。 盧鐵榮教授 此外,大會亦邀請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家盧鐵榮教授、香港監獄團契主席李志剛、香港遊樂場協會總幹事梁偉權、澳門青少年犯罪研究學會會長陳欣欣博士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務局法律專家吳靄燕等擔任嘉賓解說及評論。 盧鐵榮教授 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致辭時表示,科技罪行是本港和全球共同面對的重大議題,必須以多元手法和途徑,讓經常使用互聯網的青少年瞭解科技罪案的嚴重性,避免成為侵害及受害者。 他指出,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自2017年推行的「Project iSmarter青少年科技罪行防治服務」,已在社區和34間中、小學,為近1.2萬名學生、家長及教師提供青少年科技罪行預防教育。
盧鐵榮教授: 工作坊及分組研討會 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上午9:30
此外,在生活層面上,黑社會亦會慢慢把青少年「染黑」,有童黨成員直言會做義工,「做一次壞事,要做回一件好事」為自己贖罪,並藉此吸納新人。 「秀茂坪童黨燒屍案」其中一名參與者親口承認,她是在義工活動中認識部分童黨成員。 透過「愛笑瑜伽」提升精神健康體驗工作坊「愛笑瑜伽」是一個獨特的概念,是一套促進全人健康、快樂的日常運動。 「愛笑瑜伽」結合「笑聲」與「丹田式呼吸法」,以小組形式進行,過程中參加者會模仿「小孩」般盡情遊戲及放笑,無需笑話或笑片,純粹講求「無原因」的笑。
盧鐵榮教授: 活動管理全攻略 2.0
認知治療源自於美國貝克博士(Aaron T. Beck, M.D) 1,用於幫助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士早已是一套具實證成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根據認知治療的理念,家長的親職壓力主要是來自個人多年來生活累積而形成的一套慣性思維模式,這模式包含對自我和世界的期望、要求和評價。 認知行為介入法是藉着自我發現這個主宰著自己情緒的思維模式,協助家長走出這固有的模式,並進行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