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是甚麼造就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提到的藝術自由? 我們如何將石籬遊樂場和類似的遊樂場置於全球和本地的遊樂場發展史中? 是甚麼使抽象遊戲地景顯得與現今其他的創意遊樂場與別不同? 石籬探奇遊樂場 根據Joe L. Frost所說,遊樂場是為了激發遊戲行為而特別設計的景觀。 他用「遊戲地景」一詞來概括形容各種不同類型的遊樂場,包括傳統遊樂場、探奇遊樂場、創意遊樂場及共融遊樂場。 原來它的設計者,正是一位熱心藝術教育、曾經在香港工作的美國藝術家。
這個遊樂場自其落成直至約1990年代末被拆卸為止,曾為石籬邨幾代居民服務,街坊暱稱它為「沙池」或「三層公園」。 由於家居環境狹窄,它也成為很多居民取景拍家庭照的地方。 其中部分受訪者告訴我們,當他們長大後,仍會向區外的朋友推介這個遊樂場,彷彿是一個非凡的旅遊景點。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回顧香港,雖然從1960到1980年代期間,「Tunnel Bridge」隨處可見,但本地設計師的設計一般都相當務實。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而且,遊樂場的設計一直是由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而非藝術家。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你會看到在鋪設了安全軟墊的地上,安裝了一系列進口的模組化專利遊樂設施。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石籬遊樂場建成以來,直至1980年代這段期間,不少本地設計師打破遊樂場設計的成規,一反實用主義的傳統,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 這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將遊樂場視為藝術的風潮所影響。 二戰後歐美進步而創新的年輕建築學生和藝術家,都踴躍投身公共事業,為人民服務,促成了大量前衛和異想天開的設計被落實在公共建築中,特別是公共房屋、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遊樂場就是特別具實驗性的一頁。 許多「粗獷主義」的先鋒遊樂場應運而生,至今還讓世人著迷。 只是沒想到,香港的徙置屋邨,也有過以抽象雕塑為主題的遊樂場,在1969年就已接上過前衛遊樂場的歷史。
他注意到當時香港18歲以下的人口佔總人口多達40%。 當時正值社會劇變,許多兒童驟然從農村遷往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 他希望建造一個遊樂場,除了可供這些孩子鍛煉身體之外,還有助他們的個性發展、啟發他們的創造力,令他們更能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挑戰。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我們也參觀了許多不同地方的遊樂場,從香港、臺北、新加坡、三藩市、西雅圖,以至紐約。 在三藩市的實地考察期間,樂怡拜訪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幼子,並……所以……我將會談談自有遊樂場設計以來,抽象遊戲地景的演進。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從而解答這個問題:為何會有石籬遊樂場及其後的遊戲地景的產生?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這位瑞士城市規劃師兼策展人,一個瑞士規劃師,將遊樂場形容為二十世紀工業化城市的副產品。
- 在石籬遊樂場啟用不久之後,史靈卓(Paul Selinger)便返回美國。
-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 為了讓大眾能更快觀看M+的講座,我們希望能盡早發佈謄本。
- 故此,從石籬遊樂場在《香港年報》和雜誌所佔的重要篇幅,以及昔日使用者的熱烈迴響,便足證它殊不簡單,並非只是一項遊樂設施。
- 他用「遊戲地景」一詞來概括形容各種不同類型的遊樂場,包括傳統遊樂場、探奇遊樂場、創意遊樂場及共融遊樂場。
- 黃宇軒:(英文)我們相信抽象遊戲地景不只在於其具有特色的外貌,它們亦是設計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及展示出遊樂空間能為何樣這概念。
他的理想在各方支持下,成功克服諸多限制、困難,最終在石籬一片空地實現出來,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敢想敢玩、挑戰自我的探奇遊樂天地,成就他們快樂的童年回憶。 Paul更親自為遊樂場的建造過程拍攝了紀錄短片,名為《A DREAM THAT CAME TRUE》,可見他為石籬遊樂場傾注了無數心思、心血。 這座夢幻遊樂場依山而建,在沿著山坡的大型渦紋壁畫旁,是分為三層建設的遊樂設施,包括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混凝土水管陣、迷宮陣……給一班細蚊仔無拘無束地爬上爬下、你追我逐,即使隔著相片也能感受到那時的歡樂氣氛。 只可惜,如此美好的遊樂場,後來只能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之中,因為它在九十年代便已被拆掉、消失於時代巨輪中。 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遊樂場,在凌晨一時半左右突然起火,消防接報後趕至開喉灌救將火救熄。 事件中沒人受傷,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警將案列作縱火處理,由於本月九日同區有另一遊樂場亦被縱火,正調查兩宗是否有關連。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樊樂怡為香港的策劃人及藝術家,透過研究、協作和藝術過程,探尋城市空間、歷史及環境之間的關係。 現為「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曾策劃項目包括2008年的「玩之大學」(2018)、2016至2017年的「青湧生活節@西九」等等。 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其後獲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2018年獲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與黃宇軒合作研究國際潮流和本地因素如何影響二十世紀香港遊戲地景的設計。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故此,從石籬遊樂場在《香港年報》和雜誌所佔的重要篇幅,以及昔日使用者的熱烈迴響,便足證它殊不簡單,並非只是一項遊樂設施。 石籬探奇遊樂場 所以……事實上,正是這個建於1969年的石籬遊樂場與現今普遍充斥着現成設施的遊樂場的天淵之別,促使我們提出一連串重要的研究問題。 這是石籬遊樂場今天的樣子,與其他香港一般遊樂場無異。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若問我們在現代城市、背景之下,人們從抽象遊戲地景中可有何得着? 石籬探奇遊樂場2025 而現今也有很多關於設計的討論,我們不會鹵莽地總結說這類型的遊樂場應被重新興建,這不是我們想帶出的觀點。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休憩用地,屬於園境建築的範疇。 此行業在1970年代才引入香港,當年的園境師多是歐美外籍人士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香港人。 例如,於1988年啟用的沙田中央公園,結閤中式城堡和進口設施,是一個有趣的在地化實驗;約於1985年落成的彩蒲苑,其假山組合遊樂設施「土炮味」甚濃,反映設計師在各種限制下,盡力創造經濟實惠又趣味十足的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獲獎者是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團隊及他們的朋友,一位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年輕設計師。 二十世紀初,香港因經濟蕭條,社會福利尚未完善,許多無人看管的孩童在街上嬉戲,容易淪為童黨,造成社會問題。 政府遂在1929年開始在市區興建首批遊樂場,讓兒童消磨時間和精力。 2006年5月8日康樂葵涌石排街公園啟用兒童樂園:剛啟用的葵涌石排街公園設有兒童遊樂設施,讓小朋友舒展身心。 2月25日創不同(MaD)跟葵涌區議會在西九文化區合辦《青湧生活節》,用不同創意形式,展現葵涌和青衣的社區文化。 石籬探奇遊樂場 那是樊樂怡在尋找以前葵涌的華達片場的蹤影時,遇上的意外收穫。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它只曾在美國放映一次,這是事隔接近40年,超過40年,首次重現於觀眾眼前。 其中一位受訪者劉宏達(Lau Wang-tat)先生,他今天也有在座。 更以自己在石籬遊樂場的美好回憶為靈感,創作繪畫和陶瓷雕塑。 這些全都證明瞭一所精心設計的遊樂場,其作用之大遠超乎一個兒童遊樂的地方。 在石籬這個案例,遊樂場成為社區的地標,也是不同世代的居民的聚會之所。 此外,它還激發了具有創意的詮釋,劉先生的創作便是明證,其影響極之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