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多次受邀擔任TVBS健康兩點靈、緯來綜合臺姊妹淘心話、八大電視臺WTO姐妹會、三立電視臺婆媳當家、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健康諮詢醫師,嬰兒與母親雜誌評比2012、2013、2014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一個4歲女兒的爸爸,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大家都叫他柚子醫師。 曾任《過敏性鼻炎及其對氣喘的影響簡易指引手冊》臺灣區總編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週刊王CTWANT] 據《鏡報》報導,去年2月哈利在杜拜(Dubai)旅遊時,洗澡發現胸口長出一些以前從未見到過的紫色斑點,對此他毫不在乎,繼續安排了跳傘、水上摩托車等刺激活動,慶祝他的26歲生日。
接種流感疫苗後也會發燒,如果發燒持續,需要去醫院治療。 流感疫苗腋下痛 衞生防護中心指出,由於流感疫苗約需兩個星期發揮效果,因此建議市民愈早接種愈好。 若市民在流感爆發時才接種便已太遲,接種疫苗後的兩個星期便會成為高危空窗期。
流感疫苗腋下痛: 注射式疫苗
以往每年一月進入流感的高峯期,今年到現在,大家可能還沒那麼有感,但流感疫情已有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說,「的確緩慢增加中」。 王以路在臉書上透露,自己21日將施打第二劑疫苗,因是AZ混打莫德納事前有些緊張,這次接種後一小時就開始手臂疼,晚上痠痛大魔王來襲,左背、左胸都痛到不行,手臂也一碰就痛,還一直盜汗,左上半身相當於「暫時廢了」。 沒想到後來腋下也開始痛了起來,用手摸就可以感受到有腫塊,讓她當下超緊張。 如果發生有「神經系統症狀」(如:臂神經叢炎、顏面神經麻痺、熱痙攣、腦脊髓炎、對稱性神經麻痺表現)和「血液系統症狀」(如:暫時性血小板低下,臨牀表現包括皮膚出現紫斑或出血點、出血時不易止血等),記得馬上立刻去看醫師。 流感疫苗腋下痛 謝謝各位爸爸媽媽的信任,去年的流感疫苗施打,診所的老朋友幾乎都是柚子醫師說打就打,今年柚子醫師除了感謝信任之外,還想再多跟大家聊一些事情。 最近身邊也有朋友接疫苗後下頸部起了一塊疼痛的淋巴核,超聲波檢查後發現並無可疑徵兆,會建議觀察或在四至六週後進行超聲波復檢。
- 四價流感疫苗比三價多預防一種乙型流感病毒(Yamagata),相對來說多了一些保護,但要目前國內的四價流感疫苗需要3歲以上才能接種。
- 就正在服用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及有足夠免疫功能的2至17歲帶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人士,,如情況穩定,減活流感疫苗或可作為他們接種流感疫苗的另一選項,而有關判斷須按個別情況而定。
- 人體的第二、三根肋軟骨容易發生炎症,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爲肋軟骨炎。
- 因此,為了避免爸爸媽媽得了流感之後,再傳染給家中的小寶貝,請爸爸媽媽考慮施打流感疫苗。
- 隨着疫苗所提供的保護效能有可能隨時間而減少,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特定人士可以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以更有效地抵禦新冠病毒。
- 一名13歲弟弟身高163公分,體重竟高達110公斤,爸媽擔心他長不高,和怕生殖器發育會出問題。
他們更具體指出接種流感疫苗覆蓋率每增加10%,COVID-19死亡率就會顯著降低28%。 全身反應:發燒虛弱無力:一般人約1~2%會出現發燒、虛弱無力等全身性反應。 特別族羣例如兩歲以下小朋友,接種疫苗之後24小時內,有10到35%可能會出現發燒的情況。 流感疫苗接種後,其症狀可以分成為兩種:局部反應(注射的部位任何反應變化)與全身反應(非注射部位引發的症狀變化)。
流感疫苗腋下痛: 混打憂副作用「被車輾過」 醫:沒這麼恐怖 發燒機率多5%
醫生診所入口附近會張貼「疫苗資助計劃」標誌,診所內亦會有顯示收費價格的海報。 流感潛伏期約一到四天,傳染期成人是在症狀出現後三到五天,但小孩可以達七天。 黃立民說,以今年流行的H3N2來看,已經得過的人,免疫力的「有效期限」可達幾個月,由於夏季不易得到流感,所以基本上可以撐一年。 臺大醫院感染科醫師孫幸筠解釋,簡單來說,流感會全身痠痛,根本無法上班,感冒則是還可以忍受。 林奏延說,流感的病人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尤其是小腿後面的肌肉,會痠痛到難以忍受。
流感症狀還未緩解到一定程度時,建議還是以白吐司、蘇打餅乾等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為主。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其中所含的大量糖分,可能加重免疫系統的負擔、導致發炎更嚴重。 得了流感而發燒時,除了體溫上升與出汗,也可能引起脫水;而咖啡因與酒精都會加重流感症狀,特別是與腸胃相關的症狀,容易使脫水更加嚴重,因此應盡量以白開水補充水分就好。 疾管署指出,由於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在6個月後逐漸下降,並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的病毒株會略有差異,因此即使在今年8月底前已接種過去年度的流感疫苗,仍需再一次接種新的疫苗,纔可在接下來的流感高峯時獲得足夠的保護力。
流感疫苗腋下痛: 打疫苗致淋巴結腫大 醫師:正常反應
西利醫生表示,出現腋下腫塊的情況,可能是人體對疫苗的正常免疫反應,因為淋巴結是免疫反應發生的地方,故此,這實際上是1個很好的訊號,表明接種疫苗的狀況良好。 AZ疫苗15日開打,各地仍傳出有零星狀況,昨(15)日臺中市府就公佈一起個案,在臺北仁愛醫院擔任看護工的60歲女性,日前接種完AZ疫苗身體不適,有發燒及虛弱症狀,當下誤以為是疫苗副作用,搭自強號回臺中新社後確診。 不少長者也已經陸續接種疫苗,但發燒等症狀,究竟是疫苗的副作用? 為了怕民眾誤判,不僅臺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整理出四大辨別要點,臺中市府更製作圖表,讓民眾一秒就能懂兩者差異,關鍵在於腹瀉、乾咳、喉嚨痛等症狀。
流感疫苗腋下痛: 流感疫苗有效期有多久?為甚麼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與一般感冒、流感不同的是,當陸續出現發熱、乾咳(喉嚨沙啞)、乏力(肌肉痠痛)、失去味/嗅覺等症狀時,可能為新冠肺炎及Omicron的前兆,應該考慮盡快就醫。 黃瑽寧醫師就在著書《發燒免驚!搞懂流感、腸病毒,小兒生病不心慌》中提到,其實容易有流感併發重症的人,大多是65歲以上的老人與5歲以下的幼兒,而其中小孩的死亡率非常低,反而是年紀大的老人要多加註意。 除了接種疫苗避免感染以外,老人如果也有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引發重症的機率也會更低。 另外,衛福部每年宣佈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有時還沒有遇上流感的高峯期,許多人常常是等到疫情升溫,纔想到要帶家中的長輩、小孩去打疫苗,那這時接種疫苗還有用嗎? 黃瑽寧醫師建議,由於流感疫苗從施打到產生保護力也需要至少2周的時間,在高峯期接種流感疫苗不一定來得及,雖然不是完全無效,仍然建議符合公費流感疫苗資格或是有需要接種的民眾,在每年的流感高峯期來臨前,就先做好萬全的保護。
流感疫苗腋下痛: 流感:曾得過流感,或接種疫苗,具有免疫能力
腋下淋巴結腫大是乳癌細胞擴散的警訊之一,而今出現在接種了疫苗的婦女身上,因此可能混淆診斷、誤判罹患乳癌。 民眾不僅恐因此虛驚一場,還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療或檢查,徒增醫療成本。 美國乳房攝影醫學會(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 , SBI)調查發現,部分女性在接種新冠肺炎(英文:Covid-19,一稱武漢肺炎)疫苗後,腋窩出現了肥大、腫脹的硬塊。
流感疫苗腋下痛: 高麗菜墊底!便祕喫沒用 營養師1圖揭「常見7種燙青菜纖維量」
關於新冠疫苗的潛在副作用,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目前已觀察到幾種症狀,不論是莫德納或是輝瑞疫苗,都出現包括:手臂針刺點周邊痠痛、發燒、畏寒、疲倦、頭痛……等徵兆。 一般而言,上述副作用好發於注射疫苗之後,但類似乳癌的淋巴腫塊卻不常見,如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或是流感疫苗,就很少觀察到此種症狀。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指研究未經同儕審查,一般會待研究獲評核再參考其數據,他估計流感及新冠「夾擊」的機會不大。 不過他建議高風險羣組如長者、學童等,應如往年一樣10月起陸續接種流感疫苗,一旦社區有人鬆懈引起爆發,仍可保障高危人士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流感疫苗腋下痛: 注射疫苗冒出無痛腫塊 求醫確診乳癌第三期
接種流感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 2.接種疫苗後可能有高於38°C發燒反應,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 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美國乳房醫學會因此建議,婦女若要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應盡可能避開接種時間,將檢測日安排在接種疫苗第一劑之前、或是接種完第二劑約4至6週之後。
流感疫苗腋下痛: 全球城市塞車排名 臺灣5縣市上榜
建議接種者於接種前不宜空腹,等待注射時間不宜過久,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 另外,建議於接種後應坐或躺約15分鐘,以避免因發生昏厥而摔倒受傷;針對較小年齡兒童可以抱著或牽著他的手。 另外,針對校園接種,建議於接種前先向學生說明接種程序、安撫其情緒,以預作心理準備。 美國 CDC 不建議「施打疫苗之前」,喫任何退燒止痛藥來預防副作用,這是因為不知道止痛藥會如何影響疫苗的效果。
流感疫苗腋下痛: 感染科醫師圖解說明:為什麼接種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COVID-19死亡率? 1年前
雖然無明確科學證據,但如果接種後真的有相關症狀,要即早就醫。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染疫機率,但仍有感染風險,民眾須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 4.5萬劑AZ疫苗送抵全臺57家專責醫院,於今(22)日正式開打! 一早行政院長蘇貞昌與部長陳時中已於臺大醫院完成疫苗接種。
流感疫苗腋下痛: ▼同場加映: 流感病徵與新冠肺炎病徵相似?(按圖👇👇👇)
結果顯示,長者及低免疫力人士接種三劑mRNA疫苗,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且數據顯示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對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Omicron尤其重要。 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表示,市民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以同一款疫苗完成首兩劑接種。 然而,在特殊情況下如接種疫苗人士不能以同一款疫苗完成接種,例如在接種第一劑後出現速發嚴重過敏反應,或未能獲供應/取得有關疫苗,則可按個別情況考慮接種另一款疫苗。 許多醫師專家或指南,都告訴你接種疫苗前後要「均衡飲食」。 多喫原型、天然食物,避免加工食品導致身體發炎反應;如綠色蔬菜、薑黃、蔥薑蒜等食物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可適量加入菜單中;補充一點維生素 C 流感疫苗腋下痛 也有助於你對抗疫苗的副作用。
流感疫苗腋下痛: 接種流感疫苗後,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出現「不良反應」?
年節將至,尤其是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羣,包括孕婦、心血管疾病、肝、腎和糖尿病患者,要格外留心,才能避免感染流感,好好享受假期。 以往一月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峯期,今年因為暖冬與疫苗接種率高,現在病例數才逐漸增加。 由於流行的病毒株較兇悍,若得到流感,一定要盡早治療,才能避免演變成重症。 流感疫苗腋下痛 接種疫苗後,請接種單位附近稍作「休息30分鐘」,觀察是否有立即性的過敏反應及不適症狀,無不適症狀再離開。 因此,為了避免爸爸媽媽得了流感之後,再傳染給家中的小寶貝,請爸爸媽媽考慮施打流感疫苗。 還有,爸爸媽媽往往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及照顧者,自身的健康纔是照顧全家人的重要基礎,請爸爸媽媽考慮施打流感疫苗。
第一個想法是,臺灣是一個疫苗施打非常成功的環境,當爸爸媽媽選擇不施打疫苗時,身邊的其他人仍然有施打疫苗,因此,當這股「不打疫苗也沒事」的理論盛行時,事實上是身邊的人打了疫苗而間接幫忙,並不是真正的「不打疫苗也沒事」。 流感疫苗腋下痛 這幾年來社會上的確出現了這樣的一股言論興起,認為天然最好,不須要任何的外來疫苗。 我們尊重這樣的言論,但是這個言論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討論。
流感疫苗腋下痛: 接種流感疫苗後能喝酒嗎?打流感疫苗後多久能喝酒
近日韓國施打疫苗爆59死,導致人心惶惶,許多民眾也很關注「打流感疫苗後的不良反應」,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接種疫苗後,其症狀可分「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但多在2天內自行緩解,若沒有則須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說明,流感與新冠也可能出現雙重感染,症狀表現會比單純感染新冠的個案更明顯,至於住院、重症或死亡比例則差異不大。 席利醫生表示,出現腋下腫脹情況,可能是人體對疫苗的正常免疫反應,因淋巴結是免疫反應傾向於發生的地方,故此,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訊號,表明接種疫苗的狀況良好。 她表示,如果不向公眾解釋這種副作用,不少人可能會想到最壞的情況。 患者正常會於2至7日內自行痊癒,但免疫力較低的人士或長者一旦染上流感,可能會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流感疫苗腋下痛: 健康雲
可是,不少兒童對長而幼的針管感怕怕,為減他們「戒心」,噴鼻式流感疫苗再次引入,過程無痛兼快捷,有助怕打針小鬼克服接種疫苗的恐懼。 李忠懷說,醫院幫黃女進行乳房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確認黃女為第3期乳癌併腋下淋巴結轉移,乳房腫瘤為5公分,淋巴結腫瘤約3公分,已安排黃女接受化療,等腫瘤縮小一點再進行手術切除。 李忠懷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說,48歲黃女1月中接種第1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右手臂打完疫苗後覺得腫腫卡卡,原本以為是接種疫苗後出現血栓。 回國若身體不適請主動通報,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 同樣重要的是:請在注射疫苗之後挪動手臂,以免疫苗過度集中在同一個地方。 除此之外,你可以每次都將疫苗接種在非優勢手臂上,以免任何疼痛影響自己的日常活動。
流感疫苗腋下痛: 出現不良反應時,什麼狀況下應該立即就醫?
#根據加拿大的指引,為帶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孩童接種肌肉注射流感疫苗仍是標準做法。 就正在服用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及有足夠免疫功能的2至17歲帶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人士,,如情況穩定,減活流感疫苗或可作為他們接種流感疫苗的另一選項,而有關判斷須按個別情況而定。 流感疫苗腋下痛2025 基於流感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而健康人士亦有可能患上嚴重流感,因此,除個別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所有年滿 6 個月或以上人士都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保障個人健康。 黃軒提到,沒施打流感疫苗,平均每10萬人出現流感重症肺炎的機率,高達18.1人會死亡,與接種流感疫苗,每百萬人中才有一個重大傷害的差異實在太大了! 根據美國軍方醫院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老年人和流感疫苗接種率較高的族羣,會降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
根據乳房影像學會於1月份發表的諮詢報告中指出,大約有11%的人,在接種第1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後,會出現這種副作用,大約有16%的人接種第2劑疫苗後,也會出現這種副作用;至於接種輝瑞疫苗的人士中,出現這種副作用的情況則不太清楚。 醫生希望現在讓公眾意識到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防止人們在接種疫苗後發現出現新的腫塊,而猜想出了更嚴重的問題。 目前因全球發生個案數太少無明確的風險因子,且主要發生於AZ及嬌生兩種疫苗。 一開始認為年輕人、女性較易產生血栓,但可能起因於早期施打疫苗羣體主要也是年輕、女性為主而造成偏差,後來男性案例較多可能因女性施打減少。 目前粗估血栓案例約為每10萬人中0.79至3.77人(跟一張統一發票中三獎、四獎的機率差不多),感染COVID-19住院者發現靜脈血栓的比例則約3%至20%。 除了疫苗施打Q&A,這個每5分鐘自動更新的檔案詳盡介紹各種疫苗與禁忌症,還有疫苗副作用與接種不良反應等資訊。
免疫學家Richard Zimmerman告訴Popular Science,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會出現這種痛苦的反應。 如果你在注射流感疫苗後容易感到痠痛,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 美國肺臟協會的Juanita Mora博士建議人們在注射前約兩個小時服用布洛芬。 如果你曾經打過流感疫苗,那麼你或許會在此後一兩天感到上臂痠痛。
流感疫苗腋下痛: 丙. 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時間
不過「皮下廣泛小出血點」,就需稍加留意,此可能為血栓血小板低下,是非常罕見的症狀,常見會合併頭痛、腹痛、全身倦怠、下肢腫脹、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和血管炎區分,並且需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流感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飛沫傳染,因此,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就會擴散病毒,另外,也可能藉由接觸傳染。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提醒,得到流感的人,務必戴口罩,以避免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