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筆者的外公從小就灌輸一個要練好一手字的概念給筆者,因此從小就喜歡美麗的繁體字。 香港的特色有很多,如果要筆者選一個屬於香港的手信,大概不會是曲奇餅(老婆餅都可以考慮一下),而是香港的文字。 走在街上,即使霓虹燈已開始買少見少,但仍然會見到一個又一個招牌;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其實每個招牌都用上不同的文字,而即使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在即,都仍然堅持留守到最後一刻的,有「京華招牌」。
由於之前有試片經驗,我想,大概他們就是要觀察影廳的觀眾反應,等一下去粉絲團PO個新聞稿之類。 殺人電影院說到臺灣電影院史上最嚴重的火災案件,那非新生戲院莫屬。 皇都戲院鬧鬼 皇都戲院鬧鬼2025 當時1966年就曾發生祝融,奪走數十條人命,而且該新生廣場大樓在建造二十七年來,就陸續發生過大小火警,可以說是命運最多舛的一棟大樓。
皇都戲院鬧鬼: 屋頂﹕獨有拋物線 減低街外聲浪影響
穿越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悲摧含淚唱) 意外成為農家小丫頭卓清清,又窮又病,啥活兒也幹不了。 好在她無意間救了城裡最大繡坊雲容閣的東家杜敬之, 許是為了報救命之恩,他開最高的價、讓最大的利買下她的繡件, 更親自取名「飛雲繡」,隨之而來的名聲、利益讓她致富發大財! 現代租書店店長袁香芹,意外魂穿到歷史上未記載的大晉王朝,擔任東宮「洗馬」文官,有幸躲在長官姜執述身後,親眼看見金鑾殿一場實況轉播後,就全明白了,從古至今,所有佞臣的誕生,皆來自——「聖、上、英、明!」 聖上當然一定比大家英明,誰準文武百官你聰明瞭? 皇都戲院鬧鬼 醒來發現自己穿越成即將遭休棄的世子妃,還被趕到莊子上住, 期間丈夫連一次都沒來探望過,放任她自生自滅, 葉宜秋不但不哀怨,反而想握拳高呼一聲:喔耶,她自由了!
- 畫面絕對超現實,冷不防發覺,重建工程展開前的皇都,正值一種怪異的美好——曾經有過的文明與精細完全褪去,經歷過漫長的破落,幾乎就要消失人間;然而始終有人願意撥亂反正,留住建築,留住屬於香港歷史重要的一塊。
- 發言人續指,正全速進行調查,以確定意外成因,查找有關持責者的法律責任,以及提出改善措施,若調查發現有違例事項,定會依法處理。
- 其他成員尚包括曾負責牛津大學威斯頓圖書館及倫敦國王十字儲氣罐改造項目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以及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由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
- 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沒有拆卸,只要向上行,再經過走廊,即到「超等位」區,惟當年的拱形入口已被石屎「封埋」。
- 但由於當時糖價大跌,郭春秧便轉為在地皮上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以出租,人稱「四十間」。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臺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另外,香港電臺《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相信不少香港人都對尚有兩年就踏入「古稀之年」的皇都戲院不陌生,那你又知不知道皇都戲院前身是甚麼呢? 皇都戲院的前身是「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香港的靈異故事歷久不衰,尤其古舊建築物傳出的鬼故更是數之不盡,戲院鬧鬼傳說亦時有聽聞。
- 唯古蹟辦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戲院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
-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 東主源杏翹先生曾自組太平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領班,各地名伶都曾經在這裏踏過臺板。
- 自此彩虹站第三條路軌就流傳出月臺可直達鬼門關的傳聞,當時有人更指港鐵曾請道士到彩虹站調查,最後為了安撫人心,港鐵決定多開一條路軌,把中間路軌就此荒廢。
- 皇都入口處的弧形立面,實為一幅名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原來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算是因禍得福。
-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 走在街上,即使霓虹燈已開始買少見少,但仍然會見到一個又一個招牌;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其實每個招牌都用上不同的文字,而即使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在即,都仍然堅持留守到最後一刻的,有「京華招牌」。
- 當年皇都是全港首家有電動樓梯上落的戲院,這座建築物的前世今生,炮製了很多個第一次,而且戲院相連購物商場的一條龍式消費,數十年前也是嶄新意念。
古奇建築上亦常見有太空時代象徵動作的設計如拋物線等設計元素。 此外,就算獲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共有三級)並不等於獲得尚方寶劍。 在香港,只有獲評為法定古蹟才會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不得拆卸。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項果僅存的舊式戲院
1953年,電車路線由銅鑼灣延長至北角,也就造就了電車穿插於春秧街街市的鬧市人羣中的特別風景。 電車有如「分紅海」般緩緩地駛進春秧街街市,司機駕輕就熟地減慢車速,儼如在節奏急速的香港中少有地「歎慢板」。 這晚餐廳老闆最後報了警,警察到場視察,更走上對面街望向該四樓單位,現場眾人連警察在內,竟然都親眼見到四個無頭人在打麻雀,事件引來過千市民圍觀以至報紙記者採訪,但就始終再無一人敢上樓拍門,據報最後警方只好封鎖該單位,就此不了了之。 另一個傳說就係戲院長期「全院滿座」,當年東成生意唔太好,但次次都有好多觀眾入場,因為入場人數同戲飛銷售數目長期唔一樣,院方懷疑有好多人冇買飛偷睇戲。 於是成日派人入場查戲飛,但點知個個觀眾都有買到真戲飛入場。 有部分東成職員就表示,喺開場之前本來得幾個觀眾,點知到臨散場嗰陣再入返去見到成個戲院坐滿左「觀眾」。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廢人」阿K,在廢墟裡探索的記憶拾荒者
(吳楚勤攝)璇宮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初期曾大放異彩,主要放映首輪西片,成為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節目,開幕首映Just For You,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高歌艷舞樂璇宮》,別有一番心思。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 除了親歷其境感受皇都戲院和歷史的變遷外,這次你更可用耳朵去聽。 資深音樂人黃志淙分享他眼中當年的潮人集中地 ── 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可於 KKBOX 試聽——種種新與舊的碰撞,均為歷史建築注入了年輕活力,令人更期待戲院復修後的面貌。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
皇都戲院鬧鬼: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屋頂的拋物線桁架這種建築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結構猶如吊橋般吊着屋頂,造就劇院的無柱的空間。 吳韻怡說,璇宮戲院的建築師摒棄輕巧、可預制的鋼鐵,採用了石屎打造桁架,估計是因為價錢較為相宜,但最令她想不透的,是設計師竟然選擇把結構曝露人前,相信是反映着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以功能主導的風格。 她查閱當年的圖紙,發現設計師是國內南來的華人劉新科,但簽圖的卻是一名老外,她解釋戰後不少精英移居本港,未及取得相關資格,只能夥拍認可人士簽圖,是戰後常見的團隊組合。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開審 國安法生效後最大規模檢控備受爭議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臺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 3 年前開始蒐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在是次《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中亦有展出,包括 50 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超等位、堂座、午夜場舊戲票、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逾百件收藏。 在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的皇都戲院重建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
皇都戲院鬧鬼: 最後倖存者終身拒看電影《鐵達尼號》
現時的北角海旁商場和私人住宅聳立,但你又知不知道,從前的北角海旁坐落着一個公共屋邨——北角邨? 北角邨興建於1950年,由著名的甘洺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佔地達6公頃,因此有「亞洲最壯麗的工程」的美譽。 北角邨是當年的「公屋豪宅」,每戶設有獨立廚房和廁所,還附有升降機,更有社區禮堂、商店、巴士總站、郵政局及碼頭等社區配套設施,具有完善的社區設施,更面向無敵維港海景,可謂是「荀盤」。
皇都戲院鬧鬼: 昔日皇都戲院的售票處、戲票
五十多年過去,彌敦道早就面目全非,該大廈早就重建,但其位置就是現在中華書局所在的樓宇,當年人羣就是聚集在榕樹頭眾坊街睇熱鬧。 當時一位年輕人在彌敦道一間木材行打工,當年民風較簡單,他與附近各舖頭的員工以至老闆都成為好朋友,各人無話不說。 五三年某日,一位居於附近的師奶說,她居住的彌敦道一幢大廈的四樓,竟然發現對面單位的一間吉屋內,每晚都有四、五個「人」在打麻雀,日日如是。 最恐怖的是,這幾個人全部身穿白衣,其中一個更會在窗前四處張望,問題是這四、五個人,全部都是沒有頭的! 這位師奶說得甚是驚惶,每晚一入黑,就會拉起窗簾,死也不敢向外張望。 「在中環,寸金尺土,能夠演大戲的地方都拆掉,僅餘的一家,便是威靈頓街轉左入皇后大道中,叫中央戲院。」(它的外型像一家倫敦的銀行,長長的垂直玻璃及石柱,仍有一幅三十年代的照片留下來,門前的人穿着唐裝衫褲)。
皇都戲院鬧鬼: 歷史
「我當時上幼兒園,很喜歡纏着媽媽,一放學就去店裏找媽媽。」她說。 吳韻怡至今保留着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結業當天最後一場電影票。 「那是成龍的《一個好人》,我和媽媽、哥哥三個人去看的。」她清楚地記得,「那天人很多」。 作為一家戲院,要避免樑柱遮擋觀眾視線,只能從屋頂結構入手。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史上最猛鬧鬼事件
委員鍾寶賢亦指三級評級太低,未能反映創辦人歐德禮在香港演藝事業的貢獻。 委員黃慧怡、盛慕嫻和吳彩玉均認為香港人對皇都戲院有集體回憶。 古諮會於4月開會時,委員何培斌認為建築十分獨特,利用興建橋的方法設計戲院,但評級需視乎室內空間改動情況,建議分開內部和外部評級,外部建築價值可以評為一級。 另一委員黃比亦指飛拱支架設計罕有,絕對需要保留及提升評級。
皇都戲院鬧鬼: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屹立北角近70年的皇都戲院,早前遭強拍復修,被新世界以47.76億元投得,發展商承諾日後將會保育戲院。 香港歷史上發生過的鬧鬼事件很多,不過能夠上報紙更兼吸引過百市民圍觀的,可能就僅此一單,這個故事在網上流傳,內容極度匪夷所思,更有事發當年即一九五三年的報紙為證。 話說當年彌敦道一幢大廈,發生了一件震驚港九的鬧鬼事件,以下是其中一個最猛的版本。 話說有次戲院經理發現尾場電影的售票數目與入場人數相距甚遠,以為有人用假票入場,於是進入戲院巡查,當他走到前排座位區時,發現一些半空飄浮的身影。 有傳自此之後,戲院經常只會賣出一半戲票,卻掛上「全院滿座」告示,目的就是留下部分座位給這些觀眾。 有人認為天台飛拱有模仿蘇聯建構主義風格的痕跡,緣至 皇都戲院鬧鬼2025 50 年代北角是香港政治左派的大本營,故北角皇都戲院於 1952 年落成時,自然而然滲入了當年鮮明的蘇聯建築風格。
面對即將到來的「知命之年」,新光戲院早已「知命」——繼續將粵劇傳承下去。 在人車交集的街市體驗過這難得一看的都市風景之後,沿春秧街,經糖水道走到英皇道,短短四分鐘的路程,就已經到達下一個景點 皇都戲院鬧鬼 — 新光戲院。 但由於當時糖價大跌,郭春秧便轉為在地皮上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以出租,人稱「四十間」。 沿着樓梯向上走,由於電力供應短缺問題,光線越來越暗,即使大白天亦要開着電話的電筒裝置纔可以看清前方,身處其中說實在似探險多過參觀。
皇都戲院鬧鬼: 最豪華戲院 前身為夜總會
「唔見棺材唔流眼淚」是真的,而人類都總是犯着同樣的錯誤;如果不是皇都戲院大廈即將要清拆,都不會急急腳走來拜訪「真體字」文字師歐陽昌師傅。 社會意義固然重大,而建築本身也是重磅級別:站於電廠街與英皇道轉角,弧型設計剛好讓其面面俱圓,靈巧而不失氣派。 儘管瑰麗,但璇宮不是想像中只服務上流,分中午、下午及晚上三個表演時段:中午放粵語片,下午有豔舞表演,晚上是古典音樂,由文化人到基層都照顧得到,大門為所有人而開,有做生意的靈活,取向亦親民。 當年璇宮開幕是城中大事,有本領邀得滙豐銀行前大班摩士爵士(Sir 皇都戲院鬧鬼2025 Arthur Morse)剪綵,就連皇家警察樂隊都有出席表演。 若有意參觀人士,可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 」會員,簡單填寫問卷後,便有機會獲得新世界邀請參觀;若未能到場參觀的你,可留意4月中起亦設有網上虛擬導賞。
與其空等出遊之日來臨,不如發掘一些被遺忘的香港好去處,來一趟小旅行,編輯推薦 8 個打卡點讓你一探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設更多的「文化硅谷」,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形象。
皇都戲院鬧鬼: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這種屋頂設計,不僅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不過這設計不止美觀,還有其功能性,可以減少戲院裏會阻擋觀眾視線的承託支柱,也可以減低放映室受街外聲音震盪,確保電影播放的穩定。 北角的皇都戲院,於1952年建成,初初建成叫做璇宮戲院,是昔日的影業霸城,公演荷里活電影,聞說舊時到戲院看戲,有點像朝聖。 後來戲院易手,改名皇都,格局和氣勢不同了,不再是純文藝之地,設有商場,人流愈來愈多,體現文化多元。 皇都戲院鬧鬼2025 不知如何,皇都慢慢沒落,變成一座廉價貨的商場,數年前一度要拆,後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強調,會盡一切努力,讓皇都重生。 2021年4月,新世界發展在皇都戲院進行保育前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將商場範圍重新佈置。
皇都戲院鬧鬼: 一級歷史建築創最大金額強拍紀錄,皇都戲院何去何從?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2016年3月23日,國際保育專業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發出「文物危急警示」,形容皇都戲院是現代的重要建築,而獨特的屋頂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要求避免清拆。 消息傳出後,引起市民及保育團體關注,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 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戲院引入由美國的Barco公司開發的Barco Escape Super3 三面幕技術,除了有中間的銀幕,更有左右兩個銀幕播放輔助電影情節畫面,提升觀影體驗。 劇院引入不同類型的表演,讓觀眾可以看粵劇之餘,還可以看3D電影,全面活化這座寶貴的香港粵劇殿堂。 五、六十年代的北角儼如「小上海」,當時不少洋化娛樂場所林立,除了戲院外,更有舞廳、遊艇會會所、遊樂場、夜總會等,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公民黨成員陳淑莊原來是北角老街坊,小時候過時過節都與外婆看戲,形容「戲院內部分前、中、後座,座位寬敞、舒適」,但對環境略有微言,笑道:「當年沒有爆谷,人人咬瓜子,所以滿地瓜子殼,其實都幾難頂。」昔日皇都數元一張飛,門票不算便宜,但假日仍然人頭湧湧,一票難求。 它是港島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佔地3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接近1200名觀眾,對比今日的蚊型影院,儼如大象對螞蟻,與鄰近的國都戲院和新光戲院,形成港島獨有的「戲院中心」,撐起了半個北角的繁囂。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蹟」之外的最高等級。 1956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港的內地藝術團體——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戲院演出,轟動一時。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道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撲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 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碧麗宮戲院(1979~1994)當年號稱是「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位於現時銅鑼灣世貿中心位置。 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院內共設1,060個座位,豪華內裝加上寬闊舒適座椅,令票價相對較高,超等位$15,堂座也要$12,比其他戲院的賣$10的超等還要貴,的確上等。 其實,金茂坪戲院係有小部分地方已經改建做住宅同倉庫,華懋曾經想賣走戲院業權但係賣唔去。 據聞,政府唔肯畀華懋改變戲院嘅土地用途,只係可以將戲院部分繼續做返相關用途,有傳華懋會搵唔同嘅機構合作,將戲院變做文藝用途。
皇都戲院鬧鬼: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意外 男工生日前夕遭石屎擊中亡
1960年2月皇都戲院首度公演粵劇 — 麥炳榮、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於此上演《雙龍丹鳳霸皇都》。 戲園與戲院結合,演粵劇與放電影的場地二合為一,是舊式香港戲院的特色。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其實這單新聞當年確實上過報紙,一九五三年三月六日的工商日報,就有這篇報道,事發地點是彌敦道四五二號。 但故事就有另一個版本,話說該大廈四樓一個單位的業主女兒晚上與幾位朋友打麻雀消遣,正打得興奮之際,其中一家正準備食胡,突然憑空出現第五隻手,伸手出來向四家拿錢,眾人嚇得拔足狂奔,更有人報警調查。 最離奇的是,經過一輪擾攘後,連同報警者在內一起打麻雀的幾位牌友都消失不見,遍尋不獲,事件最後當然就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