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千歲信仰屬於神靈崇拜,是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稱為「千歲」、「王爺」、「尊王」、「聖王」、「王公」、「代巡」、「大巡」者,皆屬於王爺信仰。 還有許多民間奉祀的「老爺」(三甲三府老爺)、「尊侯」(武德尊侯、靖惠尊侯)、「聖公」(魏聖公、魏府三聖公)、「太傅」(謝太傅、蕭太傅)、「大人」(東門三府大人)、「舍人」(護國舍人)、「將軍」(威武陳將軍)、「元帥」(五甲戴府元帥、右昌七府元帥)、「大帝」(五位大帝)等神,也被視為王爺信仰。 因此臺灣的邢府千歲目前分為兩大派,一派為「共善堂」的系統,以臺南石精臼開基共善堂為主,主張邢王共有七位(一位為正「邢」姓王爺,其餘六位為其結義拜 兄弟),為目前臺灣邢王信仰的主流;另一派為「檺林宮」的系統,以臺南牛磨後新街神興宮為主,主張邢王只有一位(與朱、李二王合祀成「朱邢李三千歲」), 兩派各有其廟宇信徒。 本廟廟地原為荒野一片,在王爺神建廟時,廟地的神靈「囝仔公」就出面抗議,「囝仔公」生前為牧童,過世後葬於此地,因得風水地靈所以成仙。 他說這片荒野原為他擁有,有信物銀針(或說鐵釘)為憑,王爺們卻說「吾等早就發現此地,亦有信物銅錢一枚為據。」雙方請出當地土地神為公正第三方並掘地驗証,乃見銀針插在銅錢的方孔之中,未能辨別先後。 三府千歲2025 雙方於是爭執許久,引發戰端,夜半刀兵之聲大起,民眾畏懼。
- 國姓爺祖孫系統: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
- 但在南鯤鯓代天府中卻沒有三太子的身影,這背後也有著一則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 灣裡萬年殿位在臺灣臺南市南區灣裡地區,約創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奉祀主神是葉、朱、李三府千歲,陪祀有南鯤鯓五府千歲、大崗山觀音佛祖、王船等。
- 南鯤鯓代天府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因分靈眾多,又被稱為臺灣王爺總廟,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範 府千歲五府千歲。
- 亦有另一說廣泛流傳於灣裡聚落的耆老,萬皇宮之所以晚萬年殿建廟,是因為當時喜樹莊民看灣裡莊得王船看得眼紅,於是打劫萬年殿偷請走了神像掛圖,而導致灣裡莊與喜樹莊兩莊之間的械鬥,然而此說法不見於喜樹聚落。
- 三年一次的迎王活動,散居各地的鄉民都要趕回來參與盛典,牽引王船繞巡全島,這不僅是小琉球最大的民俗節慶,也是最能凝聚全鄉鄉民向心力的一項活動,男人不分階級都是大輦的轎班,婦女則負責煮點心供應轎班、香客午餐,沿路都有飲料可供自由取用,遶境沿途也有辦案、封神之事,皆為本地迎王最大特色。
轄境北鄰佳里佳里興震興宮轄境,西鄰將軍漚汪文衡殿轄境,西鄰土城土城鹿耳門聖母廟轄境,東鄰麻豆麻豆代天府轄境,南鄰西港西港慶安宮轄境。 三千歲清府千歲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鄭成功的部將,奉命鎮守當時萬年縣的縣治中心(今臺南仁德二層行),之後陣亡殉國葬於此處,受當地百姓祭祀。 三府千歲2025 第二種說法則多了「楊大陣」這個姓名,以及「明朝進士」的身分。 之後信眾為了避免有「反清復明」的色彩被官方找麻煩,因而稱三千歲為「清府千歲」。
三府千歲: 佳里金唐殿
雷萬春英勇功績追褒「威烈忠靖侯」,後人以供奉雷萬春為「雷霆驅魔大將軍」膜拜。 小琉球位於東港西南方,早期當地的王船祭並沒有製作王船,而是在迎王的最後一天,把瘟王像送到東港,再一起乘東港的王船遊天河(燒王船)。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起,三隆宮開始自建王船,從此整個王醮活動完全獨立於東港,但祭典禮俗則大多模仿自東港王船祭。 三府千歲 迎王每三年一科(牛、龍、羊、狗年),約在農曆十月舉行。 三年一次的迎王活動,散居各地的鄉民都要趕回來參與盛典,牽引王船繞巡全島,這不僅是小琉球最大的民俗節慶,也是最能凝聚全鄉鄉民向心力的一項活動,男人不分階級都是大輦的轎班,婦女則負責煮點心供應轎班、香客午餐,沿路都有飲料可供自由取用,遶境沿途也有辦案、封神之事,皆為本地迎王最大特色。
五位王爺可以說每一位都是文武全才,再加上各有其專長,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五王信仰在臺灣如此興盛,一個能興盛超過百年的民間信仰,絕對不是偶然。 李大王的專長是擇日,據說當時代天府從建廟、選建材、金身開光點眼,都是由李大王一手包辦,是文武全才的治世能臣,想看更多故事請點這裡。 金唐殿轄境自古發展至今,主要是以蕭壠地區為主,十七角頭全在今佳里區境內,而廿四村莊由於年代久遠,散佈在西港區、將軍區、七股區等地。
三府千歲: 王爺千歲信仰
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範”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 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祖廟及麻豆代天府齊名為王爺廟。 國姓爺祖孫系統: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 此說來自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他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 值得一提的是萬皇宮在西元一七四四年的清乾隆時期,當時官員王養(嘉慶十二年續修臺灣縣志記載)因向萬皇宮許願仕途高陞有應,從中國迎來三尊王爺金身供奉在萬皇宮,並呈獻「過化存神」匾額、答謝王爺聖恩,這面距今長達二百七十年的古匾,保存完好高懸廟內,見證該廟王爺信仰歷史的悠久。
- 此後,莊民為感念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及南鯤鯓代天府吳府三千歲當時前來協助佳里莊的恩情,每逢金唐殿主神聖誕之際,由金唐殿神明乘座八抬轎前往迎請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及南鯤鯓代天府吳府三千歲來作客看戲,以答謝當時協助之恩。
- 許多辦理陰事的神明被尊崇為王爺,他們類似於閻君、死神或者冥判性質,為王爺信仰的非主流系統,民間對此種神明多半非常隱諱,他們時常與五福王爺或者各種瘟神、有應公一類的無主孤魂混同,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為南臺灣的「伍福五位大帝」,「伍福五位大帝」共有五人,一般認為「伍福五位大帝」是五福大帝分靈逐漸流傳南遷,而被清朝軍人奉祀的海山館賦予的新形象。
- 戲神系統:「西秦王爺」亦為王爺信仰的一種,是為戲劇界的守護神。
- 如果各位有印象的話,另一位王爺也曾參與這場戰役,就是五王範承業,詳情請看〈範府千歲聖誕千秋 智勇絕倫精通醫術〉一文,也許朱叔裕與範承業是在這場戰役中相識且都獲得戰功升遷。
- 還有許多民間奉祀的「老爺」(三甲三府老爺)、「尊侯」(武德尊侯、靖惠尊侯)、「聖公」(魏聖公、魏府三聖公)、「太傅」(謝太傅、蕭太傅)、「大人」(東門三府大人)、「舍人」(護國舍人)、「將軍」(威武陳將軍)、「元帥」(五甲戴府元帥、右昌七府元帥)、「大帝」(五位大帝)等神,也被視為王爺信仰。
在以往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有許多病危的病人都是被範王爺救了回來,即使到了現在,範王將病人從鬼門關前拖回來的故事也沒有少過,再加上範王在日治時期處理屏東公園的鬧鬼事件,讓人更加信服這位文武全才的王爺,若要以現代人比較熟知的形象來說,「醫龍」裡的「朝田龍太郎」的形象就跟範王爺很像。 三府千歲 朱府王爺本名朱叔裕,據說也是唐朝人,擔任過吏部尚書。 在南鯤鯓的五位王爺中,朱府王爺算是很特別的一位,因為其餘四位王爺都會出巡,但朱王爺並不會,因為祂有重大的任務,就是留守廟中,替信眾出籤詩。 同時池府王爺也是討海人的守護神,據說討海人只要能請到池王金身在船上供奉,當天必定滿載而歸。 池王的脾氣和嫉惡如仇的性格也十分出名,想看更多請點這裡。 不僅僅是漢人祭祀池王,臺灣也可以看到平埔族祭祀的池府王爺。
三府千歲: 王爺/千歲/元帥
吳府千歲,是三王吳孝寬,江蘇的吳縣人,據說其嫉惡如仇。 不久之後又高中進士,奉命出任知府,視民如子、慈悲於心,深得唐高祖的器重。 繼封吏部尚書,也經常指導民間百姓們如何開墾圳溝,引水灌溉田地。
三府千歲: 民間傳說
武德五年(六二二年),領兵平定廣州,受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 何時升化已無資料可查,玉帝也敕封祂為代天巡狩,朱府千歲聖誕是在八月十五日。 本三隆宮於民國七十一年農曆四月一日增塑朱府千歲金身安座入祀。 五府千歲信仰在國內相當興盛,明華園戲劇總團今年新作《鯤鯓平卷》,就是以臺南沿海地區的南鯤鯓「五府千歲」其傳說為藍本。 (圖/報系資料庫)「鯤鯓王先鋒官臺北代府殿」(代府殿)主委高俊雄指出,根據古書記載,誕辰為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吳府千歲,本名吳孝寬,江蘇吳縣人,其人「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地理風水非常有研究,還會觀星望鬥,文德武功受到敬仰。 吳孝寬由於幫助唐高祖李淵開國有功,被封為「中郎將」,後又高中進士出任知府,愛民如子,再被封「吏部尚書」,教導百姓引水灌溉田地。
三府千歲: 臺南喜樹萬皇宮特有「龜醮」 爭列無形文化資產
明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我先人追隨鄭王勇衛黃安,來臺拓荒, 三府千歲 因昔航術未精,乃請康府千歲、池府千歲、梁府千歲、楊府太師、普庵佛祖〈三王二佛〉等五尊神像護航,安然抵臺。 初居府城寧南羨仔林(今臺南體育館一帶〉,後遷州仔尾一帶〈今永康一帶〉,再遷至西港大埔莊。 李府三千歲金鑾嘴角傷痕,至今仍在,此造戰役連戰四個多月,午夜人聲喊叫,幸得南廟五府千歲、北境五年千歲兵馬相助,否則三府乩童性命難保,但擒捉惡鬼,未先請旨,干犯天紀被天曹監禁一甲子,後承蚶仔寮港口宮天上聖母(嘉義縣東石鄉)保奏,赦回本宮受萬民朝拜。 葉朱李三府千歲,相傳是在清乾隆年間,葉朱李三府千歲的王船於喜樹與灣裏兩聚落間被先民撈起,撈起後就建廟奉祀。 後來兩聚落因故而要分開奉祀,喜樹地區分得葉朱李三府千歲之金身,而灣裏地區則是分得王船,後來兩聚落在各自建廟奉祀。
三府千歲: 三府千歲
李大亮在唐朝的功績備受肯定,他對建立不可動搖的大唐帝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及體恤百姓,慷慨解囊的偉大情操。 根據傳說,當玉皇上帝得知“李大亮”的事蹟時,便敕封祂為代天巡狩,以驅疫除瘟的千古神通,所以『李府千歲』的生日就被定為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 三府千歲 亦有另一說廣泛流傳於灣裡聚落的耆老,萬皇宮之所以晚萬年殿建廟,是因為當時喜樹莊民看灣裡莊得王船看得眼紅,於是打劫萬年殿偷請走了神像掛圖,而導致灣裡莊與喜樹莊兩莊之間的械鬥,然而此說法不見於喜樹聚落。
三府千歲: 文章分類
小弟有稍微對照一下網路上的照片資訊,發現有些廟內金尊的資訊,網路上寫的都不太一樣,讓小弟其實還蠻疑惑的,希望有統一確切的資訊纔好。 小弟看資料是說,這三尊都是泥塑的金尊,小弟自己的感覺是,神態神貌都有一定的水準表現。 臺南金華府,主位主神則是關聖帝君,同祀黃府千歲,還有另外兩尊王爺公李府千歲、馬府千歲。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 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
三府千歲: 可愛迷你小壽龜套組【 祝壽烏龜】
晚上鼾聲大作,白天又說自己整晚都睡不著,真是奇怪的現象,更怪異的,陳先生只要離開大殿走到廟廷,就感到有陰靈將他攫去,趕快跑回殿中才得安全。 起先只有他自己身受,慢慢的廟中的主事、誦經團的師姐也都同情他的遭遇,對他格外的照顧,佛祖對他的加被,更似三月春暉。 有一次在廟庭烹天方,爐上擺了一支茶壺,爐火正紅,茶壺上插了一枝香,半壺水正開,忽來幾個嬉笑追逐的孩童,其中一個的腳踢到火爐,頓時爐上的茶壺跳上一丈多高,翻了一圈,巧的是落地時又正確無誤的掉在火爐上,壺中的天方一滴都沒有外溢,見聞者莫不詫異。 老廟拆除後,鎮殿的佛祖金尊,廟方以大陽傘遮風雨,黃主委坤和特別準他在傘旁設一榻起居,誦經團每日為他誦經迴向祈福,那段時間佛祖有指示,也常向吳三王借其乩子陳清山先生授意,需要扶輦問事,也有許多好友義務襄助,濃濃的友情是支持陳先生住下來的勇氣。 僅管如此,思家之情以及聽到一些熱諷、冷嘲,甚至連母親都不諒解。 三府千歲2025 好多次陳先生也常大發雷霆,好想放棄,夫人總是百般勸慰,偷偷跑到廟後號啕大哭,這樣渡過二年,厄運已了精神來了,臉色開始紅潤,佛祖筊示可以回家了。
三府千歲: 觀音佛祖遶境琉球文化祭路線圖1、2
按南鯤身之廟,建於清之嘉慶年間,其神雲系由大船自大陸漂來,抵臺海濱。 因五千歲後各屢顯靈異:乃為臺民崇奉日隆,其香火以臺南縣為最發達,今僅臺南一縣其廟宇即有一百餘座之多,而其他縣市亦多有建廟祀之。 大王爺姓李,二王爺姓池,三王爺姓吳,四王爺姓朱,五王爺姓範,均為隋唐年間之人。 李公諱大亮,經陽人,兼資文武,與池公夢彪,吳公孝寬,朱公叔裕,範公承業,效桃園故事,結為生死之交,以忠義相切磋,情誼篤若同胞。 唐高祖入關,自歸投效,旋李公掙金川司馬,池、吳、朱、範四公,亦並授都尉。 李公恭儉忠謹,池公沈毅剛直掃蕩妖氛,捍災御患,護國佑民,宜乎歷朝褒祀,四海尊崇。
三府千歲: 神明Q版彩繪圖
牛磨後 檺林宮是在蕃薯港口邊(位置是在神興宮廟後正興街榕樹旁),最先恭奉李府千歲,而邢府千歲則是公界內的邢王系統,朱府是最後才來坐鎮,(並非是五府千歲的 朱府),後來日據時代也因重劃的問題廟拆而移入神安廟一同併祀再改成神興宮。 自此後,屏東公園再也沒有傳出鬧鬼事件,恢復一片寧靜,甚至後期還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到訪,這也讓範王爺的威名散佈開來。 神粉們有沒有聽過範王爺顯神蹟的不同版本或是其他著名的事件呢? 不過當時有些頑劣陰魂跑到四草大眾廟,聲稱「吳三王破了所有佳里的有應公廟,四草大眾爺現在若再不出手阻攔,下一個要破的就是四草大眾廟了」,並且開始大鬧四草大眾廟,使四草大眾爺迫不得已,出手阻攔吳三王,雙方在曾文溪大橋僵持不下一段不短的時間,後來經由寶安宮康府千歲協助調停,才化解這個僵局。 再來分享一則吳三王大戰四草大眾爺的故事,首先必須先提到在日治時期的佳里地區,有一陣子發生了許多不平靜的事情,因此有人提議請南鯤鯓最驍勇善戰的吳三王到此處理,吳三王一到便破了佳里地區三十多間有應公廟,並將這些孤魂統一交由佳里廣安宮的孔德尊王管理,吳三王便繼續南下代天巡狩。 首先先來談關於吳府千歲的斬私佛故事,以前在三寮灣地區,有一段時間不太平靜,因此請吳府千歲來處理,而當時吳府千歲降乩後,乩身一手拿七星劍,一手拿筊,指示集中三寮灣的所有私佛金身,要一一測驗來「斬妖除魔」,詢問私佛究竟何方神聖,並要求私佛連三聖筊,如果通過便留下,未通過就斬,直接火化,看得出吳三王的處理事情可以說是快狠準,完全不拖泥帶水。
三府千歲: 習俗百科/三府、五府千歲 王爺組合為何都是奇數?
日本昭和三年(1928年)時任佳里莊長黃深淵復倡修廟,禮聘府城名畫家潘春源(潘麗水之父)來彩繪及畫門神,經潘春源介紹下,禮聘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來主持金唐殿尪仔堵及屋頂裝飾的整修工作。 何金龍在黃深淵的首肯下,將葉王的交趾陶盡數汰換,從內外壁堵、屋脊到筏仔頭,從三川步口、正殿到後牆,全部改成剪黏。 其剪黏作品人物比例精準、造型變化生動、姿勢表情豐富、色彩華美、作工細緻、用材自由,將剪黏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並留下豐富完整的剪黏珍品留傳至今,然昔日交趾陶遺蹟,已不復見。 三府千歲 二層行清王宮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據說一位清朝的官員董泳到這裡參拜後感受到當地信眾對千歲爺的信仰堅定,因而提倡建廟,之後屢有修建。
「王爺信仰」(千歲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顯示民眾狂熱的程度。 信徒對於邢府 千歲的想法是多元而充滿變化性的,會隨著個人感應心理不同而賦予不同的身分,促成信徒個人對信仰對象產生聯結關係,這也是王爺其彈性的角色,能有讓信徒想 像發揮的空間。 對於邢府千歲身分之說法大多出現在民國六、七十年代左右,顯示近代教育普及以後,各類圖書資訊流傳取得容易,才漸次累積堆疊出來的,過去對 神明僅止於乩童或鸞堂的「神示」、信眾口耳流傳的傳說的認知,轉而成為知識的爆炸後,推動對不知其名的神明「溯源」、「考證」,已經是各取其說、各自描 述、自由心證的新階段,顯示現今臺灣民間信仰豐富而多元的內涵。 在神明聖誕的差異上,邢府千歲竟然都是以八月二十三作為其聖誕日,身世背景不同,不分唐宋,卻都以此日作聖誕,造型上也都是青壯年武將的造型,這顯示雖稱 為邢府千歲,眾善信對其身分的解釋認知不同,對金身造像及聖誕日仍然延續古例,保持相當高的同質性。
三府千歲: 突破萬難送物資!臺灣愛心抵「臺灣中心」
唐高祖李淵入關時,因助唐朝開國有功,受封中郎將、折衝都尉。 貞觀17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高句麗(今之韓國),池夢彪一路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王爺信仰的起源,與大陸來臺移民防治瘟疫有關,早年有瘟疫時,百姓都會請王爺鎮煞,因此閩臺各地都有送王爺迴天庭的「燒王船」習俗,一般認為祂是「代天巡狩」管理疫情,不敢將其久留於鄉裏。 第一件,道光四年(西元一八二四年)歲次甲申年,過朴子溪南下之過溝莊,瘟疫流行,惡鬼遍地,範府兄弟兵馬難敵治其境中妖怪,四月初旬,三府兄弟由南廟(南鯤身)回駕,觀看妖怪作浪,乃幫助範府兄弟對敵妖怪,三府千歲獻旗令給妖怪看,並扶乩童平定妖邪,自此過溝莊民感念三府千歲神恩,年年奉請三府千歲金鑾前去奉敬。
臺灣的五府千歲不只有「李、池、吳、朱、範」這五位,也不只有南鯤鯓代天府供奉這五位王爺,祂們的故事在臺灣廣為流傳,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也有很多人是聽他們的故事長大的。 王爺信仰在臺灣是一個強勢信仰,每位王爺都有各自的信仰羣眾,祂們有時單獨出現,有時是集體行動,而「李、池、吳、朱、範」這五位王爺的組合最有吸引力,留下的故事也特別多,這裡就來為大家介紹祂們的背景與傳奇故事。 舊時王爺的「三年一醮」祭祀是非常豐富隆重,有瘟疫時亦要請王爺來鎮壓。 閩臺各地並有「王船」習俗,認為王爺乃上天所派(代天巡狩),為管理瘟疫的神明,故早期,民間不敢久留其於鄉裏,常會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迴天庭;後期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