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5大好處2025!(小編推薦)

近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生意再度火紅起來,即時到晚上8時,門外仍人龍不絕。 不過,日前就在從上海來港的網友,在小紅書炮轟九記牛腩「又貴又難喫」。 醫務衞生局表示,「口罩令」明日起延長14日,至下月8日。 政府刊憲,就強制在公共交通工具、港鐵、指明處所及指明公眾地方佩戴口罩的規定,將繼續有效至下月8日。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今晨(23日)7時36分,有駕駛人士途經灣仔摩理臣山道時,發現一輛的士停在路上,一名女子坐在車頂、狀似瘋迷,擔心發生意外,於是報案求助。 該名女子其後脫去上衣,半身赤裸在附近徘徊,更一度衝出行車線。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1980年代,該村的土地逐漸改建成粉嶺工廠區(安樂村工業區)。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粉嶺火車站,沿新運路走,步行十五分鐘,在北區公園旁邊。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還有什麼英式古蹟建築?

這條自然景觀與歷史古蹟交織成的路線,由大潭水塘一直延伸至位於黃泥涌峽徑的前英軍西旅指揮部。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路徑的起點位於大潭郊野公園入口(鄰近陽明山莊),最後以大潭灣作結。 沿路鋪砌整齊而且佈滿路標,對於任何年齡及體能程度的途人都沒有難度。

1898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但錦田的村民拒絕被英軍接管。 雙方對峙及交戰數回後,英軍攻入圍村,拆掉村口鐵門並運回英國。 直到1924年,吉慶圍村民向英國政府請求歸還鐵門,英國政府纔在翌年將鐵門歸還到吉慶圍,成為圍村歷史上非常有意義的標誌。 元朗錦田吉慶圍村內的房舍依牆而建,整齊排列成六排,現在有約400個村民居住。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文物徑3:西貢白臘村

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 新界五大家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及粉嶺圍。 由於龍躍頭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我們只選擇了 「松嶺鄧公祠 」, 「天后宮 」及 「老圍 」參觀。

  • 中區線涵蓋40項歷史建築,包括大館、聖約翰座堂和美利樓舊址不少打卡古蹟。
  •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 從魯班先師廟去港鐵堅尼地城站 B 出口,只需數分鐘。
  • 天后宮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供奉天后及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放置的兩口古鐘,分別是投契天后,以及保佑居民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 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 屏山文物徑前往方法:從天水圍西鐵站(輕鐵站出口E3 )落輕鐵月臺後左轉,步出月臺再往左轉,行落馬路邊樓梯即到。 松嶺鄧公祠是龍躍頭鄧氏的祠堂,於16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於1997年被列法定古蹟。 松嶺鄧公祠採用三進式建築,建築物的祖龕、斗栱、橫樑、簷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及壁畫,各種圖案都寓意吉祥,反映出工匠的精湛技藝。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麻笏圍四面築有圍牆,建有更樓炮臺,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興建。 最值得參觀的便是於199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門樓,門樓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造而成,並裝有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十分特別。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

而現時粉嶺主要以粉嶺公路及東鐵線為界分為兩大部份。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由錦田分遷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明朝中葉,龍躍頭鄧氏勢力延伸至大埔海,建有鄧孝子祠,清初開設大埗墟。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文物徑5:龍躍頭文物徑

西貢上窰村大約在1830年客家人所建,並於入口築有塔樓防禦海盜。 以往上窰村村民以燒石灰為生,將蠔殼放在窰內燒成灰可作灰泥及肥料。 上窰村於1981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在開放了上窰民俗文物館讓遊人參觀。 由蘇絲黃年代開始,灣仔已被視為地踎之地,不過這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由古老漁村到歐洲人聚居地,再變成如今五光十色的深夜狂歡勝地,灣仔保留了多個歷史建築及紀念碑,成為這個變化急速社區的殘餘記憶。 如今這裏不只是公寓,更進駐了餐廳,並引入很多教育活動,適合一家大小參加。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傳統節慶活動

粉嶺圍興建時已開始挖掘風水魚塘,圍門「前環鳳水 後擁龍山」這句對聯,形容粉嶺圍前呼後擁,有財雄勢大之格局。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和昌大押如今已經活化成酒吧及餐廳 The Pawn,是個夜夜笙歌的好去處。 如何前往:在港鐵粉嶺站 C 出口乘搭 54K 號小巴,穿過河流後的第一個站(即崇謙堂)下車,文物徑終點為小坑村,可在此乘搭 56K 號小巴返回港鐵粉嶺站。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

古砲出土後,擺放於圍村之內,且刻石以記其事,見證著這一段段的歷史往事。 粉嶺圍包括四條鄉村:粉嶺村、北圍、南圍和南便村,附近建有思德書室和彭氏宗祠,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的文物甚為豐富。 粉嶺圍還有保留不少傳統文化,如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及每年春節舉行的太平洪朝。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雖然已經荒廢多年,但是仍然不難看到建築,包括牆身、露臺及石柱,都具有殖民地時期的特色。 但是屋頂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佈局與傳統民居類似,是個中西合璧的建築。 同樣地,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大家只可以欣賞其外在建築。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位於新界粉嶺,覆蓋龍躍頭的五圍六村。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五條圍村分別是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及新圍;六條村落包括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 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西貢白臘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白臘村內居民已不多,卻設有渡假屋出租,設備簡單純樸。 下次去白臘灣時,不妨到附近的隱世白臘村走走,感受與世無爭的生活。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吉慶圍交通

雖然村內很多的舊屋經過裝修,但吉慶圍大致上保留了香港圍村的原有風貌,如圍門、神廳、瞭望臺等,難怪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圍村之一。 在文物徑的起點會看到三級歷史建築之一的祟謙堂,是文物徑中難得一見的西式教會建築。 1903年,巴色會(基督教崇真會前身)的退休牧師凌啟蓮在粉嶺傳播福音,並創立崇謙堂。 及後信徒增多,遂於1927年在村前土地建成新堂。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不過祟謙堂不會對外開放,因此大家不要打擾教徒。 香港戰時歷史留下了大量瘡疤,花兩三小時路程的黃泥涌峽徑,處處散落引人入勝的二戰遺痕。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列表

幾 個圍村中,保存較完整的是老圍和覲龍圍,在老圍圍牆之外的天后廟和松嶺鄧公祠大概是各村的人共用。 圍村當中又以覲龍圍較大,城牆上仍可見昔日舉鎗保護家園 的熗孔和更樓,村內書室已被不斷擴建的屋掩蓋了一半。 覲龍圍從前有護城河作保護,即現今村外的停車場空地,當到走到覲龍圍時已接近梧桐河。

右手邊則是一座建於戰前的鄉村學校,拐角處還有一個客家圍村,其外牆至今完好無損,在香港的客家村落中實屬罕見。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峯,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從海外或臺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東閣圍已經有五百多年歷史,建於加高地基上,防止房舍水浸, 四角均建有高樓,門口分別有幅對聯。 門樓內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以及兩塊方形大麻石,是廟宇的遺物。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由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每年元宵節前後村內會舉行點燈儀式,確實日期擲杯決定。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靈山」後來又改稱「華山」,即現今的上水華山。 不過官方記錄最早要到清代嘉慶年的《新安縣志》時才收錄「粉壁嶺」之名。

粉嶺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古蹟

沿路有十個資訊站,為你介紹大潭文物的歷史價值及現今功能。 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