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 ,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 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供奉三國王的廟宇遍佈潮汕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着三國王。 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國王的迎神遊神活動,全民祭拜,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 由於王爺奶奶極為照顧小孩,許多小孩子都會認王爺奶奶為乾媽,保佑平安長大,因此前來替大王爺、王爺奶奶掛上金牌、「結衫帶」(紅棉線綁鈔票)的信徒眾多,紅色百元結衫帶更是喜氣洋洋。
- 據清朝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峯之界石,廟食一方」。
- 三山國王本有三位,但該廟只奉一尊,據說是「三王爺」,左右配祀太歲和玄壇。
- 曾竈財的好友、藝評人劉健威批評,政府在保育墨寶上的態度曖昧,「做啲唔做啲」。
- 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
根據《臺灣通史》記載,「粵人所至之地,多祀三山國王,而漳人則祀開漳聖王,泉人則祀保生大帝,皆是其鄉之神,所以介福禳禍也。」民俗學者謝宗榮說,三山國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後,漸漸地從原本的自然神轉變成人格神,後來隨著潮州、汕頭一帶的移民來到臺灣,演變成族羣的守護神。 謝宗榮指出,常有人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信仰,但其實客家移民只是其中一部分,三山國王其實有許多不同祖籍和族羣的信眾。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報客家人的代表信仰除了義民爺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三山國王」。 在臺灣,三山國王已經快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詞,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而已,祂們並非某個民族的特別信仰,那為什麼到了臺灣反而成了客家人的代表信仰呢? 這其中的原因和先民渡海到臺灣的歷史有相當大的關係。 三山國王最初指的是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和城隍爺、土地公一樣都是自然神演變而來。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
清代方誌幾乎一致詮釋三山國王信仰與廣東移民密切相關,但歷史演進迄今已非全然如此,尤其與客家人的關係,並非一般觀念中的必然存在。 位於臺灣府小北門內鎮北坊,為祀奉獨山、明山、中山三山大王的廟宇。 該廟建於清乾隆七年 (1742年),由臺灣縣令楊允璽等人率廣東籍移民所建,後經過多次擴建和改建。 現存建築是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擴建的模式,197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為一座廣東風格的官觀建築。 亦有傳說三山國王本為山賊,盤據潮州境內3座山頭(獨山、明山 、巾山),專門劫富濟貧,其後為朝廷所降,封為將軍,死後更追封為國王。 每逢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的三山國王誕,均會熱鬧非常。
臺南三山國王廟存有巡臺御史楊二酉的木製對聯,進一步考證其來臺任職期間為乾隆四年(1739年)至六年(1741年)之際。 透過分析《重修臺灣縣志》作者修書的經過與廟記的記載,論證因修志使用潤飾筆法,而將兩位後來的官吏列入建廟之事中。 臺南三山國王廟雖存有乾隆七年以前,巡臺御史楊二酉之木製題聯(現已不存),但前島信次認為楊二酉是山西 出身之官吏,與臺南三山國王廟素無淵源,年代雖早,卻應是後人仿其筆跡刻寫,與該廟關係不深。 康文署回應指,政府記錄的曾竈財墨寶共有八處,分別位於觀塘區、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政府會因應實際情況和技術可行性作保留,過去已在兩個墨寶地點安裝保護罩,連同其後的一些維修費用合共花約十七萬港元。 至於其他墨寶,因客觀條件上的限制未能安裝保護裝置,但該署已為這些墨寶拍照存檔。
三山國王: 神明夫婦初二回孃家!九如「王爺奶奶」坐轎回麟洛
整個潮州鎮總共有三座三山國王廟,除了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同榮裏忠主宮外,還有四春裏的三山國王廟、三星裏的三山宮,所以,三不五時有人會爭論起「創始廟」的問題。 雖然三山國王原本是由從大陸潮州過來的潮州人所信奉著,但隨著廟宇越來越靈驗,在這邊居住的所有族羣也紛紛跟進改信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信仰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屬於自然神信仰的區域信仰,後轉為擬人化的神祇崇拜,甚至還有信徒特別為三山國王找了三位王妃,配祀於偏廳。 許多人想像不到,今天人口稠密的牛池灣(港鐵彩虹站一帶)竟然隱藏了一條古老鄉村。 1819年的《新安縣志》已有牛池灣村的記載,屬官富司管轄村莊,推斷在乾隆年間形成,距今200多年。
汕頭市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佔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觀塘三山國王廟在1950年代已經存在,原本位於鄰近的茜草灣木屋區。 後來因清拆的緣故,最後於1983年搬遷到現址重建。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喺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 朱立倫率多位民代 銘記星雲大師「平安幸福照五洲」 願心推動兩岸和平
木雕雕飾生動活潑而富於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未上彩,散發古樸之特色。 廣福宮為三落兩院建築,前殿為三川脊硬山燕尾翹脊屋頂,正面外簷雕工精細,造型特殊。 三川殿龍柱為降龍蟠柱,上方雕有八仙人物圖案,龍柱的柱珠浮雕琴棋書畫。 正殿為硬山燕尾頂,殿內採三通五瓜木結構建築,承接屋頂重量。 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和其他神祇,屋頂為硬山馬背,其承重牆多用粵東的灰磚白牆,是廣福宮營建材料上的一大特色。 三山國王原本就是廣東潮州、惠州和梅州的土地神,到臺灣的客家移民多是來自廣東地區,客家移民離鄉背井前多會到廟裡求令旗帶在身上,到了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
三山國王: 網站導覽
經過了幾十年的”強迫歸類”,潮州人們也大多認同了自己是福佬人;另外有一些,則是因為多年來的脣齒相依,而認同了自己是客家人,所以在臺灣,在族羣的自我認同下,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已經不復見。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在清代時候為了跟漳州、泉州的閩人拚輸贏,於是與同是粵系出身的客家人結盟;到了日治時期,潮州人卻因為口音與漳州、泉州人的口音類似,被歸類為福佬人。 日本人離開臺灣後五年,也就是等到民國三十九年,三山國王才又正式回到原廟址安奉,但原本的廟宇早被拆除,當下只能利用六坪大的禪房作為祭拜的神殿。 在民國二十六年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厲行皇民化政策,要臺灣人完全變成日本人,不僅要說日語、穿和服,連信仰也得跟日本一樣,因此,嚴禁崇拜偶像,還把廟拆光光,這間三山國王廟就被強制拆除了… 三山國王2025 後來的潮州人們發展順利,大家便把這樣的順遂歸功於神明保佑,於是就集資起來,為祂們蓋了一間小廟,信奉有加。
三山國王: 廟宇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爲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 民國77年,由臺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由於王爺奶奶極為照顧小孩,許多小孩子都會認王爺奶奶為乾媽,保佑平安長大,因此前來替大王爺、王爺奶奶掛上金牌、「結衫帶」(紅棉線綁鈔票)的信徒眾多,紅色百元結衫帶更是喜氣洋洋。 正誕日中午十二時,三山國王廟值理會總理聯同全體值理向神明敬香燭和獻祭品,並按傳統誦讀祝文,內容提到「國王神明,德垂千古,威靈顯赫,邪魔不侵,廣庇百姓,澤惠功深」。 [NOWnews今日新聞]土耳其規模7.8強震造成死傷無數,臺灣在第一時間就組成特搜隊,深入現場支援,一名與臺灣深有淵源達30年的土耳其教授葉瑪思(YilmazKeskin),恰好在土耳其探親,便立即…
三山國王: 記載
汕頭市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歷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 在香港的幾間三山國王廟中,只有這座有三位國王的神像,是新造於廟宇2006年的重修,其他三山國王廟都只有一個。 汕頭市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曆史,佔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概況
如霖田祖廟及臺南三山國王廟之獨山國王便是居正位。 不久之後,陳姓村民仙逝,居然降駕到村中乩童身上,說自己已經羽化登仙,而三兄弟是連傑、趙軒,喬俊,就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山之神。 六、本廟特色臺灣廟宇幾乎是供奉虎爺,四春三山國王廟內殿卻供全臺稀有雞爺將軍,民國106年12月6日重新雕塑雞爺將軍金身,此應為本廟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廟方遵循古禮祭拜後,一早先由九如鄉信眾恭送王爺奶奶,再經麟洛鄉信徒迎接回孃家,黃展鵬說,王爺奶奶穿梭兩鄉間庇佑地方,初二回孃家後還有系列活動,接下來巡男丁懸鳳燈平安遶境後再送駕返九如鄉。
三山國王: 奉祀
根據學者統計,臺灣的三山國王廟約有一百七十座,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今年為國曆四月六日),是「大國王」巾山神的生日,信徒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與遶境活動,但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不少廟宇還在觀望中。 新莊廣福宮初名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年),主祀三山國王,為廣東潮州人的守護神。 廣福宮俗稱「三山國王廟」,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 此廟主要是粵籍移民的祭祀中心,因此一般皆以三山國王廟為客家移民聚落的標誌。 建築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為了適應鬧市環境的特性,只能採縱向發展,構成長條形的格局。 廣福宮的石材用本土的觀音山石,後殿的牆壁則以昔日來自中國的烏磚建造,十分堅固美觀。
三山國王: 從基隆三山國王廟太乙宮,看「三山國王」是否真是純客家守護神?
小廟因為相當靈驗而香名遠播,無論是久旱不雨還是爆發疫疾,附近村民都會到小廟祈求三兄弟能顯靈救世。 只要祈求過後狀況都會日漸轉好,因此小廟的香火一天比一天還要旺。 三山國王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多日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在臺灣,臺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廟內還設有韓文公祠,主祀韓愈,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三山國王 現今保安宮香火鼎盛,常有民眾前來頂禮膜拜,而三山國王的神力恩澤普及眾生,不分客家人或河洛人,一律加以庇祐,於是換來沙鹿鎮民的認同與崇拜,因而於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重建這座沙鹿鎮上最宏偉、最精緻的一座廟宇,而我們從中也看出沙鹿人心胸寬闊的一面。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間,魯鼎梅主修、王必昌纂輯之《重修臺灣縣志》紀錄:「三山國王廟在小北門內鎮北坊水仔尾。廟祀粵潮州巾山、明山、獨山之神(三山在揭陽縣界。原廟在巾山之麓,賜額「明貺」。
三山國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的三山國王信仰大致可以歸納為4種類型:(一)會館型:在臺南、嘉義、彰化等行政都市內,最早由潮汕與客家官商移民所共同奉祀。 (二)福佬客型:在大甲溪至八掌溪之間的平原鄉村上,主要是福佬化的客家人所信仰。 (三)防番型:在整個北臺灣的近山地區,成為不分閩、客漢人的入山保障,是抵禦原住民的信仰對象。 (四)高雄、屏東若干信仰據點,則為潮汕、海陸豐福佬人所建立。 形成不同類型的原因並非全然是時間序列的關係,反而與區位較有顯著關聯,可說三山國王信仰是隨著臺灣歷史的發展,在各地區產生了不同特性。
據說是根據民政局臺灣鄉村禮俗相關記載而誤登,在經過三山國王信仰相關團體、各地信徒爭取後,終於更正為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着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三山國王: 傳說
歷史類 三山國王2025 潮汕“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 三山神祭典 三山祖廟位於歷史上潮州府揭陽縣之霖田都的區域內,故昔稱潮州三山神廟,也稱霖田古廟。 三山國王2025 因宋太宗曾封神為三山國王,賜“明貺廟”,後又復加“廣靈”二字,而成為“…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的Super Star
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多不勝數,其中一個是有關隋文帝麾下的三位將軍,分別是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 三山國王 他們生前屢立功績,死後多次於潮州顯靈,幫助宋帝擊退敵人。 廟宇兩旁的門聯上寫道:「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描述了「三山國王」的事蹟。 官埭 官埭國王古廟 官埭國王古廟系三山國王之大王爺,故當地人俗稱大王爺廟。 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有670多年歷史(相傳元朝至正末年紀姓創祖於官埭,官埭陳姓已建有… 廟角村 廣東省揭西縣河婆街道廟角村位於縣城河婆西邊,離縣城河婆有2公里,該村有293戶…區之一的三山國王祖廟就位於該村,該廟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縣的重點保護單位,…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 (觀塘)
明神宗萬曆廿七年歲次己亥年(1599),它被翻修為“土埆“廟,“神靈”返里邀廣東河婆雕塑名師,蒞臨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及上列神尊於大廟之內,又隨其來臺之便,恭帶國王“驅邪押煞七星寶劍”到來。
三山國王: 何謂「三山國王」?
歷經演變,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逐漸由自然神被塑造為擬人化的神明,並為其塑像,歷經先人智慧的模擬,三山國王的神像仿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的造型,即大王白臉,二王紅臉,三王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 但也有專屬的守護神,如義民爺、三山國王,臺北市的客家鄉親,每年特別舉辦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義民爺祭典,為客家鄉親,也為新故鄉的居民祈福。 三山國王2025 其中一說是這麼說的,宋朝的趙匡胤在劉張之亂發生時很是頭疼,在經過了長期抗戰之後,有次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希望能打場勝戰,於是得到了山神的神力幫助,終於平定了這場禍亂,趙匡胤為了感謝祂們的神恩,便封祂們作「三山國王」。 祭典在鳴炮、響號、擊鼓、鳴金、敲鐘、奏樂中開始,參與的信眾身着盛裝各就各位。 先由廟祝請神,廟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着受香。 最後“焚祝、化帛”,在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三山國王: 政府公開資訊
五營簡單來說就是神明的部將、兵馬,神明本人可是忙得很,信眾數量又多,沒有辦法每個信眾都親自去照顧,因此會請天兵天將代為照料,因此常常我們向神明祈願之後,都是這些兵將來照顧我們的,我們當然也要在這時好好感謝一下祂們。 在民間信仰及佛教經典中,認為觀世音菩薩早已得道成佛,但以慈悲心化為菩薩身來救渡眾生,所以我們都敬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佛祖」。 三山國王2025 通常農民、糧商會向神農大帝拜拜祈求五穀豐收,藥商及醫師會向神農大帝拜拜祈求能藥到病除,一般民眾通常會向神農大帝拜拜祈求身體康健、衣食無虞。 」- 即所祀之神與主神並無宗教上之從屬關係,只是寺廟上同為祭祀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