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超聲波是目前使用最多、最主流的檢測方法,具有經濟、方便、無創且準確性高的優勢,是甲狀腺結節評估的首選方法。 目前,醫學界對甲狀腺癌的確切成因尚無定論,可能的影響因素有:輻射性射線、良性甲狀腺結節的病變惡化、遺傳以及飲食性別等。 另外,甲狀腺癌發病率的提高,還可能與定期身體檢查的普及化有關。 遺憾的是,在這種增速的背後,其發病原因仍有待探索,唯一明確的只有放射線。
- 是次研討會的內容涵蓋多方面與中藥相關的重要課題,例如政府支持香港中醫藥發展的新措施、老年疾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中醫藥與骨質疏鬆、從國際角度看中藥研究的標準化、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的最新發展與及中醫藥的研究及科技前沿等。
- 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浸會大學的中醫學院,聯同合作機構,九月起展開半年研究,為參與研究的康復者進行八次評估,收集肺功能、中醫體質及西醫求診次數等數據,用以分析不同中醫證候與康復進展的關係,若半年內仍未完全康復,可再治療三個月。
- 當然,這種影響並非立竿見影,要在事故發生後的10-20年後才會顯現。
不過,羅漢果味甘性涼,不是人人適合飲,否則會出現肚瀉、手腳冰冷等情況! 無線節目《快樂長門人》請來註冊中醫師翁霆耀,推介兩款老少咸宜的羅漢果湯水,以及教你揀選優質羅漢果的要點。 生活方式不合理與痛症的發病有着密切的關係:愛靜不愛動的人,日常生活中不愛運動的人;長期從事固定姿勢工作的人,如文員、會計、打字員等;身體肥胖者,愛喫肥肉,少喫蔬菜水果,以及食量過大者;坐姿和站姿不當者。 人的骨關節就像機器一樣,長期的磨損會使關節內的部件受到損傷,其中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就是關節軟骨,軟骨過度磨損後,軟骨細胞減少,軟骨變薄,彈性下降,直至軟骨破碎,磨損還可使關節骨緣長出一些骨刺,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適症狀。 由於磨損和負重易造成關節的退行性變化,所以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患骨性關節炎者較多。
翁霆耀中醫: 新 聞 追 蹤/調理助抗疫 中醫體檢受歡迎\大公報記者 方學明(文、圖)
甲狀腺癌發病率在全球均呈上升趨勢,根據美國統計資料,在1973年到2003年30年間,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上升了2.4倍,成為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實體腫瘤,女性患甲狀腺癌的幾率較男性高出3倍。 翁霆耀中醫 翁醫師認為,中醫體檢可補西醫的不足,若做到中西醫身體檢查兼備,可以事半功倍,發揮中醫「治未病」理念,亦體現現代醫學的預防醫學概念。 他又說,中醫診所會審慎用藥,評估求診者是否適合服用中藥,例如會否對中藥過敏、患有蠶豆症或懷孕等,辨證論治。
- 從來都說生病才醫已是遲了,如能在防病上及早做足工夫,情況會截然不同。
- 1986年切爾諾貝爾事故之後,當地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長了30倍。
- 另外,有關研究向康復者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他們的體質,結果發現71名參與研究的康復者中,以易氣促的「氣虛質」;痰多、肥胖及情緒差的「痰濕質」;以及口乾、舌苔發黃的「濕熱質」佔最多,分別有17%、16%及13%。
- 中醫的「瘥後防復」同樣是預防疾病復發,是指疾病初愈時,適當地調養方法及善後治療,以防止疾病再度發生所採取的防治措施。
- 疫情持續,市民更重視健康問題,體檢需求也不斷增加,一般人或只知有西醫身體檢查,未必知道中醫也有提供體檢服務。
手術治療甲狀腺癌仍然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規範治療使分化型甲狀腺癌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目前檢測甲狀腺癌的方法主要有彩色超聲波檢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術中冰凍切片、CT掃描、PET-CT、同位素掃描、內鏡檢查以及血清學檢查。 大公報記者直擊Emily的體檢過程,她要回答中醫師的60條問卷問題,然後中醫輕按腹部,觀察氣息,最後將問卷資料輸入電腦,不久,電腦顯示她的檢查分數及結果。
翁霆耀中醫: 中醫看前列腺癌
翁醫師指出,現時肺癌治療以西醫為主流,但中西醫結合治療能令患者體質改善,並為手術作充分準備,紓緩放、化療引起的副作用。 翁霆耀中醫2025 翁霆耀中醫 患者患癌期間體質較虛弱,這個時候中醫會處方扶正、培本的藥物,以達致防癌抗癌的作用。 但翁霆耀指,無論用哪種方法,病患都不會「斷尾」,因鼻敏感部分成因是受致敏源影響,如塵蟎,生活上只可避開致敏原,建議市民注意家居清潔、減少塵蟎黴菌出現。 盡管健康體檢不能保證發現所有的早期癌症,但可以肯定的是,定期健康體檢目前仍然是發現早期癌症,甚至癌前病變的最佳方法。 常見類型的甲狀腺癌是所有惡性腫瘤中“最溫和”的一種,其本身並不兇險,而且發展很慢,即使是轉移後仍有可能治癒。 幸運的是,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的惡性程度不高,進展緩慢,預後好。
中醫會以證型進行針對性治療,常見為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腎陽不足及肺經伏熱四型。 那打素中醫服務暨中文大學中醫臨牀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翁霆耀指出,中醫將鼻敏感稱為「鼻鼽」,主要症狀是突然和反覆發作性鼻塞、鼻癢、噴嚏或鼻流清涕等,尤以晨起明顯。 中醫認為此症是以臟腑虛損為內因,與肺氣的虛弱有關係,又與脾、腎兩臟的虧虛不足有關,同時外受風寒、風熱或異氣等外邪擾鼻竅所致。 中醫角度一般建議患者服用中藥去調理身體,需時約3至5年,癌症的潛伏期與一般慢性疾病的時間相若,患者接受西醫療程後,都有機會再復發,時間拖得愈長,證明復發的機會愈低,所以中醫想爭取在這段時間內,積極地透過中藥提升患者的免疫力。 除了中藥調理,醫師亦為康復者提供運動及飲食建議,強調“防、治結合”。 以運動為例,不少康復者有乏力、氣喘,適合做不太劇烈的中式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以免因劇烈運動耗氣,損害氣虛體質。
翁霆耀中醫: 醫生如何診斷?
但體質往往是複雜的,中醫師會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分析,才找到專屬於個人的體質,制定適合的養生保健方案,改善體質,針對性去預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提高生活質素。 中醫的「瘥後防復」同樣是預防疾病復發,是指疾病初愈時,適當地調養方法及善後治療,以防止疾病再度發生所採取的防治措施。 翁霆耀中醫2025 翁霆耀中醫 翁醫師說:「疾病恢復期,人體正氣尚未復元,疾病症狀雖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調養不當或治療不徹底,受某種因素誘發,將使潛伏於體內的舊病復發。」而「瘥後防復」,當中亦包括了對一些慢性疾病的管理和調理。 透過健康推廣、諮詢、輔導服務和教育活動,以推動健康的生活模式,預防慢性疾病,翁霆耀醫師指出,這正如中醫的「未病先防」,是指在人體未發生疾病之前增強體質、護養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適應環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翁霆耀中醫: 中醫師:金花清感可化痰 連花清瘟注重清熱
翁霆耀指出,其中一名康復者是年約50歲女士,因味覺過敏,對甜味特別敏感,加上容易疲倦而求診;另一名70多歲男士,染病時曾入深切治療部,因乏力、氣喘求診。 要預防癌症的發生也需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醫聖張仲景有雲:上醫治未病,可見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 面對癌症這一頑疾,“防癌之心不可無,恐癌之心不可有”。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世衛組織就已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這裡我們奉上我們總結的口訣: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定期體檢。
翁霆耀中醫: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但單獨採用中醫藥治療是絕對不可能治癒鼻咽癌的,迷信江湖偏方更會耽誤病情。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腫瘤科綜合治療框架內由正規的中醫生辯證施治。 鼻咽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且這些徵狀與一般的身體不適容易混淆。 其中鼻敏感的一些徵狀,與鼻咽癌徵狀很類近,如鼻敏感出現的鼻塞、流鼻水,流鼻涕時有可能出現血絲及傷風感冒引致的耳鳴,亦是鼻咽癌的常見徵狀。 中醫診所中草藥治療主要分兩類,氣短乏力、疲勞、噁心、大便乏力等肺脾兩虛型者,會獲處方法半夏、陳皮、生黃芪、黨參、甘草等;疲乏、口乾汗出、食慾不振、乾咳、煩躁、舌乾等氣陰兩虛型人士,則服用南沙參、北沙參、麥冬、西洋參、五味子、淡竹葉及蘆根等。 覆診病人體質方面,最多人為氣虛質、痰濕質等,即病人不夠氣、多痰、情緒差。
翁霆耀中醫: Dr.東:行山新手多傷患 中醫建議事前鍛煉事後按摩
調查發現大多數癌症都發生在失望、孤獨、抑鬱等嚴重精神壓力時期。 翁霆耀中醫 因此保持樂觀情緒,善於自我安慰自我解脫,良好的羣體和家庭關係,避免急躁暴怒或鬱鬱不歡,對預防癌症是非常有利的。 有調查指出約有35%的癌症和飲食因素有關,合理的膳食可能使人類癌症減少三分之一。 我們要堅持做到8少8多:少食多餐,少鹽多淡,少陳多鮮,少硬多軟,少肉多素,少酒多茶,少炸多燉,少燙多溫。
翁霆耀中醫: 部分新冠康復者五臟受損失嗅覺 中醫治療後有改善
常年從事辦公室工作,不愛活動和有不良姿勢的人,也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由此可見過度勞累和不愛活動都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都市人離不開下列幾種慢性骨關節痛症:頸椎及肩膊疼痛、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網球肘、腰背痛、坐骨神經痛、手或膝關節疼痛等諸症。 長期痛症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可能引致焦慮症及抑鬱病,令生活質量下降。 成年人每天睡眠時間7-8小時為宜,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細胞減少,長期下去,不僅影響免疫功能,還有機會誘發癌症。
翁霆耀中醫: 羅漢果功效與禁忌|中醫教揀選要點+推介2款羅漢果湯水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大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大埔區)註冊中醫師翁霆耀解釋,新冠肺炎可使五臟均受損,當傷及心臟,患者便會失眠和心悸。 症狀方面,寐差、氣喘、神疲乏力和咳嗽,是最常見的症狀,超過20名康復患者出現上述症狀。 中大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大埔區)註冊中醫師翁霆耀解釋,新冠肺炎可使五臟均受損,當傷及心臟,患者便會失眠和心悸。 他表示,中醫會以內服紓緩,用藥包括桑葉、辛夷花、木賊茶、防風等,可做到通鼻、防風止癢、清熱明目等,再配合滴鼻法、塞鼻法、中藥芳香療法等外治,以及針灸、推拿等,可減低症狀及復發機會。 據那打素中醫服務暨中大中醫臨牀教研中心,於2016至2018年進行一項臨牀研究,90餘名參與人士,進行一個月治療及比對,結果顯示每兩個接受治療的人士,就有1人病情改善達50%或以上。
翁霆耀中醫: 健康大曬
醫管局亦開展150人的研究,對象為早前中醫診所覆診者,為期6個月,每人8次,暫時有71人共110次覆診,主要面對有失眠、氣喘。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翁霆耀解釋,新冠病毒會令五臟都受損,尤以肺部最明顯,令病人乏力、氣喘;心臟受損則使病人心悸、失眠、情緒不穩;攻擊腎臟則會腰痠痛。 其中一名19歲的康復者表示,出院後不但感到乏力,多走幾步就會疲倦,更仍有嗅覺減退問題,一度擔心自己會否永久失去嗅覺。
翁霆耀中醫: 中醫對前列腺癌的認識
激素治療:透過口服或注射藥物,降低體內睪丸素的水準,從而抑制腫瘤生長,甚至使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 外科手術:如癌細胞尚未擴散,可動手術切除部分或整段前列腺,及周邊的淋巴結。 如腫瘤阻塞尿道,可經尿道切除部分前列腺,幫助回復正常尿流。 如肛門指檢或/和前列腺特異抗原測試異常,你將獲轉介至專科醫生以作進一步檢查,包括進行前列腺超聲波檢查、前列腺活體組織檢查等,以確定是否患癌。 適合天氣乾燥的秋季,出現喉嚨乾涸、乾咳或大便不暢時飲用,而且老少咸宜。 做法:先將羅漢果和雪梨洗淨,然後將雪梨去核、切粒,再加入五分之一個羅漢果及清水,開火煮一小時,之後就可以飲用。
翁霆耀中醫: 預防
隨著定期身體檢查的普及,不經意間,你也許會聽到你的家人,親戚,朋友或同事患甲狀腺癌,一個以前很陌生的癌症名詞,現在好像經常被提及。 中藥研究及發展委員會聯同衞生署、醫院管理局,以及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合辦為期一天的「中藥研發研討會2018」,並定於2018年9月19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翁醫師稱,必須由中醫師透過「望、聞、問、切」的「四診」,瞭解求診者最近三個月身體狀況,並完成60條問題的「CCMQ中醫體質量表」問卷,經輸入資料後,再計分得出結果。 「我覺得西醫嘅身體檢查係治標,中醫嘅就係治本。我搵西醫做身體檢查,希望知道身體有咩毛病,對症下藥治療;而我搵中醫係希望知道自己係咩體質,因應體質,調理身體,希望增強五臟六腑平衡,對抗疫症病毒。」接受中醫體檢的Emily說。 放射治療殺滅腫瘤細胞,但放射線也不可避免會對病竈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影響。
翁霆耀中醫: 醫管局推 中醫服務
臨牀觀察表明,把中醫與西醫進行有機的結合,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二者之長,在提高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質素方面,皆可比單純中西醫治療有更佳的療效。 醫管局又展開研究,期望通過收集數據,瞭解中醫體質跟感染是否有關,並分析中藥治療成效,預計將有150人參與有關研究。 初步研究顯示,中藥有助改善求診者常見症狀,如失眠、氣喘、乏力等。
翁霆耀中醫: Oscar 治療師
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指,覆診病人中較多出現以上體質人士,但因為未知他們感染新冠病毒前是否已經有相關體質,還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分析兩者關係。 中草藥治療方案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是「肺脾兩虛型」和「氣陰兩虛型」。 前者會處方陳皮、半夏、生黃芪、炒白朮、黨參等;後者會處方南沙參、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等。 翁霆耀表示,本身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需停西藥 ,配合中藥治療效果更佳。 被問到中藥對於肺部纖維化是否有幫助,卞表示,相信中醫對此有幫助,但目前未有數據證實,需繼續研究。
臨牀顯示,針刺及穴位敷都有助改善鼻敏感症狀及復發率,惟從未試過兩者並用。 那打素中醫服務暨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牀教研中心正招募病人進行臨牀研究,試驗鼻鼽(鼻敏感)療法。 患者會隨機分成3組,第1組用針刺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第2組只接受針刺治療,第3組不進行任何治療,研究完成後會獲贈相關療程。 醫院管理局4月下旬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為在公立醫院接受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治療後康復的患者提供診療,累計有411人求診。 醫管局並開展研究,初步發現部份康復者的常見症狀,在經過中醫治療後有改善。
翁霆耀中醫: 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成日想去洗手間就係尿頻?中醫點睇尿頻、夜尿?與腎氣、肝氣疏泄有關!教你按穴位+焗茶+煲湯養肝腎
如白細胞下降、噁心、嘔吐、腹瀉、手足麻木等,中藥可減輕放化療副作用的同時, 提高機體的耐受力,使患者較順利地完成放化療。 放療時配合中醫藥治療,可以增強放療的療效,減少和防止放療的副反應,如發熱、口腔潰瘍等,而放療局部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及疼痛。 臨牀上中醫師多採用清熱解毒和涼血滋陰潤燥的方藥防治放化療過程中出現的高熱和炎症反應。 在放化療之後,堅持中藥調理,可幫助機體較快地康復,在放療、化療、靶向治療之外,中醫藥還有減毒增敏的作用,提高機體對於藥物治療的敏感度。 中藥還可以增加靶向治療療效的可能性,減少靶向治療的副作用(如皮膚毒性反應、腹瀉、骨髓抑制、出血、心臟毒性反應等等)。
另外,有關研究向康復者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他們的體質,結果發現71名參與研究的康復者中,以易氣促的「氣虛質」;痰多、肥胖及情緒差的「痰濕質」;以及口乾、舌苔發黃的「濕熱質」佔最多,分別有17%、16%及13%。 不過,卞兆祥表示暫未能證實病人的體質,是新冠病毒帶來的後遺症還是感染前原有體質,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分析兩者的關係。 那打素中醫服務暨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中醫師翁霆耀表示,從中醫角度而言,鼻敏感因肺脾腎不足、外邪侵襲,導致肺失宣通,針刺及穴位敷貼能改善症狀及復發率。 他續指,鼻敏感主要症狀為突然或反覆發作性,出現鼻塞、鼻癢、噴嚏及流鼻涕,尤其在早晨起牀時較為明顯,雖然西醫會將過敏性鼻炎分為常年性及季節性,但中醫則無此分類。
本港疫情嚴峻,內地公司調配15萬盒抗疫物資「金花清感顆粒」,為首批援港抗疫物資。 金花清感顆粒較昂貴,一盒售價可高達116元,較「連花清瘟」貴逾兩倍多,而其醫學文獻亦相對較少,但同樣有研究表示與西藥聯合治療可更快紓緩病徵。
手術可以有效控制腫瘤的局部生長和局部擴散,但對整體而言有所欠缺。 這個時期如果能配合中醫藥治療,則可以增強患者體質,使病人儘早恢復消化吸收功能,恢復體力,為接受後續治療打好基礎。 在根治術後應用中醫藥輔助治療,可以減少惡性腫瘤的復發與轉移。 2020年《醫療裝備》期刊研究發現,百合固金湯有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提高穩定期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臨牀療效。 自4月起,醫院管理局與浸大、中大及港大中醫藥學院合作,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為康復者提供中醫調理服務。 在他接觸到的康復者中,後遺徵狀以乏力最常見,多數人經過“補氣祛濕”後,情況有明顯改善;另外,臨牀觀察顯示,有康復者味覺或嗅覺減退、氣喘、睡眠質素差,對中藥治療反應較好。
翁霆耀中醫: 註冊中醫分類
疫情持續,市民更重視健康問題,體檢需求也不斷增加,一般人或只知有西醫身體檢查,未必知道中醫也有提供體檢服務。 隨着有實證證明中醫學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有顯著療效後,中醫身體檢查服務最近迅速冒起,有服務提供者表示,求診者直線上升,反映市民在疫下更關心「治未病」的重要性,即身體未發病前,先透過中醫飲食調理,糾正臟腑陰陽偏頗,提高抗病能力。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翁霆耀指出,診所照顧到不同年齡層的病人,而治療效果在年輕病人身上較好,或與年輕人正氣充足有關,年長人士也能獲得治療效果,但可能需時較長。 醫管局中醫部主管黃巧雲則表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雖屬自願性質,但期望會有更多康復者使用,以便收集更多臨牀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