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致力於情意與美感、溝通與表達等基本素養;囊括文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藝術鑑賞與自我管理等相關課程。 孫中興,1991,〈1949 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學社」及其核心人物〉,《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五期,頁 。 何彩滿2025 《社會學刊》(1929-約1934)學刊之前身為《社會學刊》,原係「東南社會學社」於1929年7月創刊,次年由「中國社會學社」接手承辦。 初為季刊形式,後因戰亂而不定期發刊;至五卷3期後,因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而完全停刊。
「保利工程的兵敗如山倒」,載鄭宏泰、周文港(編),《大浪淘沙:家族企業的優勝劣敗》。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頁208–234。 「社會變遷下的新世代」,《青年研究學報》,第19卷,第2期,頁62–73。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客籍社團『再華化』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0期,頁53–69。 《點石成金:打造香港金融中心的里程碑》(354頁)。 何彩滿2025 《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1841–1941》(簡體版)(402頁)。
何彩滿: 社會科學組
另一組同學則以「移工IN中壢」為主題,製作地圖,呈現他們觀察到的文化落差問題。 中原大學為了讓學生對桃園產生認同與歸屬感,自2017年起開設「桃園學」系列課程,結合三位不同專業的老師帶領學生認識更多面向的桃園,是熱門通識課之一。 中原大學表示,此課羣最大特色是將學習帶入實地體驗,連結學生與土地的情感歸屬,授課老師包括負責社會學的何彩滿老師、藝術文化的魏立心老師及地方風貌的建築系葉俊麟老師,期望桃園不只是學生大學四年的過境之地,而是要讓桃園與中原的生活、學習經驗成為帶得走的饗宴與資產。 歷經了多年的實施與檢討,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已邁向了新的階段,在一百零一學年度起實施的新課程架構下,課程的設計更加著重學生的需求與時代的精神。 何彩滿 在「天、人、物、我」四大類別的三十四學分中,規劃了基礎必修課程與延伸選修課程,更有系統性的引導學生學習,以期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 「華人家族企業特色與傳承」,載歐陽姿婷、劉健宇(編),《龍的傳人:華人青年如何引領全球發展》。
- 北京大學社會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每年亦與東亞中心共同舉行「金融、技術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加深了雙方的交流及互動。
- 同時,跟隨著臺商的步伐,中心成員們的足跡也由臺灣,跨及香港、韓國、美國、中國大陸。
- 「獨生一代的成長問題身份認同:對中國的『重新想像』」,載趙永佳、葉仲茵、李鏗(編),《躁動青春:香港新世代處境觀察》。
- 目前大學錄取率僅18%,相較於臺灣接近100%的錄取率有很大不同。
- 33年後,《悲情城市》,透過電影數位科技,終於完成保留膠卷風格的4K數位調光版本,將於2月24日全臺上映。
「香港『八十後』和『九十後』的政治信任:年齡與世代的影響」,《當代中國研究》,第25卷,第1期,頁1–24。 何彩滿 《可繼之道:華人家族企業發展挑戰與出路》(298頁)。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夥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何彩滿: 讓學生成為「桃園人」 中原大學「桃園學」系列課程連結學生與土地情感歸屬
社科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於7月26日下午舉辦王振寰教授英文期刊論文集著 Development and Beyond 發表暨榮退惜別會,因疫情之故,發表暨惜別會採半實體、半視訊方式進行。 何彩滿除了於〈中原大學的桃園學:《桃學趣》與《桃學趣探索》的設計與發現〉分享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也介紹其召集的桃園學通識課羣,展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培育學生公民素養宗旨的實踐。 何彩滿以地方學和社會參與為理論基礎,運用桃園都市的多元歷史、文化、地理和故事為教學資源,充滿熱情與好奇心地帶領桃園學師生一次次探索桃園的豐富。 何彩滿2025 2017 年秋天,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以深碗課程2+1 學分的形式推出《桃園學》課羣,小班教學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以身體親自體驗桃園的人事物與空間。 何彩滿2025 與此同時,教育部正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原大學沒有缺席,從學校所在地的桃園出發,以《團結經濟、文化夥伴-桃園大海社區文化創生計畫》獲得教育部的支持,這樣的機緣,令我們重新審視課程、桃園社區與校方的資源,規劃並整合,朝著讓三方都能獲益的執行方向邁進。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頁157–181。
- 此外,桃園地區還有民間經營的私設鐵道與私設軌道,強化桃園各地與西部鐵路縱貫線各車站的聯繫。
- 如需要自行補加選「工程倫理」或「教育倫理」或「設計倫理」或「法律倫理」課程的學生,請先跟各學院/系助理申請,通識中心統一加選,不開放於系統選課。
- 同為臺社圈的王老師學界友人,陳光興老師特別蒞臨會場,並熱情地述說他跟王老師、夏鑄九、鄭村祺、夏林清等所謂「LA(音:拉)幫」的過往,並說明LA幫即為臺社的「前身」。
-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客籍社團『再華化』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0期,頁53–69。
-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今年推出的寒假高中營隊,有資訊管理學系「漫遊資管異次元」、財務金融學系「漫遊華爾街」、經濟學系「經彩萬分」、企業管理學系「世新BOSS接班人」,以及觀光學系「玩轉你的觀光眼界」。
每年帶領學生認識桃園的歷史人文與特色風貌,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也讓學生走進鄉鎮社區,實踐在地關懷、關心城市大小事。 為了讓大學生能夠真正認識桃園文化,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授「桃園學」系列課程,透過觀察族羣,與社區認識城市的面貌,以及連結桃園的地景與文化資產,鼓勵學生體驗並探索桃園,實踐在地關懷,關心城市大小事。 【公共政策研究所訊】本校公共政策研究所為推動「公共政策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羣」活動,並開拓師生全球視野,5月6日上午在人言大樓802教室舉辦座談會,邀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何彩滿博士主講:「香港高等教育發展與臺灣之比較」,師生近20人聽講,並踴躍提出問題,討論氣氛非常熱烈。
何彩滿: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落實SDGs精神 全國各大學先鋒
作者賞析廟宇的建築藝術,藉由磚瓦窗欞、匾聯彩繪、剪黏及跤趾陶敘說桃園的歷史故事。 除了這六座廟宇的重要祭祀、信仰活動及文物,桃園的聖蹟亭更呈現古人的惜字文化。 一條河流承載著農業、工業以及家用等各種來源產生的廢水汙染,此外,還被傾倒著各種各樣的垃圾,環境的災難總是回到生態鏈,逼使人們仍得去面對處理。 皮國立的環境史一方面揭露桃園在臺灣工業發展史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另一方面闡述桃園因承受這些經濟功能而有的環境災難。 何彩滿 從1980 年代直至現今,悠長的整治仍持續中,最後,文章告訴我們,老街溪的整治要能見效,必須結合科技、法令、公民自主意識與民主力量一起共同效力。
何彩滿: 延伸選修通識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搵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起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之後因為起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號開始部分單位要由政府接管同拆卸。 直到1980年代淨低嘅單位都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拆咗,呢啲單位而家嘅位置係喺房協頌賢花園,喺1988年落成。 呢個係香港資助出租公共屋邨嘅一覽表。
何彩滿: 研究傑出教師
為協助高中生了解企管系四年所學並提前體驗特色課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昨(9)日舉辦第一屆「世新BOSS接班人」營隊,營隊一推出就吸引了30所高中職、近80位學生報名。 營隊中除了讓高中生體驗「BOSS模擬經營決策軟體」等課程,還安排學生針對指定服務情境,進行創新發想與上臺發表,由三位評審選出優秀組別並給予建議,一日老闆接班人的活動就在熱鬧的頒獎典禮後畫下充實的句點。 世新企管系主任王美雅特別指出,新時代管理人才四大能力,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新創業、全媒體與跨領域,這些方向正與世新企管系近年發展特色不謀而合。 她也提到,企管系的課程是什麼都學,但並非什麼都不精,而是讓學生接觸各領域後,更能選擇所愛所長進而強化成為專業能力,廣泛地涉獵對於跨領域人才的培育頗有助益,對於職涯方向還未篤定的學生是最好的選擇。 世新大學擁有「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的辦學特色,企管系學生也在老師指導下嘗試製播Podcast,畢業專題製作影片已是基本要求,因此營隊中也特別帶領高中生到世新大學全媒體大樓參觀,沉浸體驗各項先進的科技媒體設備。 企管專才除了具備管理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備溝通合作與領導能力,此次營隊安排企管系學生擔任小隊輔,從旁觀察學員表現,選出具有上述特質的高中生頒予獎項,大力讚賞獲獎高中生。
何彩滿: 香港大學何彩滿博士剖析 香港高等教育發展與臺灣之比較
透過觀察族羣與社區,認識城市的性格,鼓勵學生以五感體驗去感受桃園,以及聯結桃園的地景、文化資產與社區來做互動參訪學習。 土耳其6日發生規模7.8強震,女星於美人的學長日前推薦,可以捐款給慈濟或在土耳其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臺灣中心)。 但卻遭科技專家許美華揭露臺灣中心「不為人知的一面」,還有律師直言,時任國際人道建築與教育協會理事長、現任臺灣中心執行長的裘振宇,若未經家屬同意重啟曾聖光募款專案,就有詐欺取財罪的嫌疑。 臺灣中心11日凌晨也急發文疑似回應。 所謂的我,藉由孕育個人主觀經驗而產生深度生命意涵。
何彩滿: 中原大學熱門通識「桃園學」 帶學生走讀桃園、連結在地情感
學生在每一類別中都必須修習二到四學分的基礎必修課程,以及至少各兩學分以上的延伸選修課程。 代表學生輩致詞的是臺大城鄉所副教授兼所長陳良治。 陳老師是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期間,因王老師至該校進行研究訪問而結識。 除了對王老師的研究精神與成就感到敬佩之外,也從王老師身上學到運動的好習慣。 王老師集著序文撰寫者之一、也屬學生輩的楊昊老師則說,他深受王老師研究熱情跟毅力的啟發,學術之路也受王老師各方面的支持跟鼓勵。
何彩滿: 中原大學師生走進社區 探索桃園城市魅力
「提前體驗大學課程感覺很酷!」來自基隆二信高中的資管系營隊學員曾裕舒表示,他即將在明年參加學測,這次藉由「聊天機器人」與「資安攻防」兩大主題,學習到智取電腦安全系統的駭客背景與智慧網路系統等正確觀念。 而正在準備自傳、申請大學的桃園育達高中陳妍甄分享,因為想要設計機器人、投入人工智慧領域,特別選擇資管系營隊參加,也因為高中有選修數理進階課程,在程式設計上有些許成果,期待大學能繼續深入學習。 如需要自行補加選「工程倫理」或「教育倫理」或「設計倫理」或「法律倫理」課程的學生,請先跟各學院/系助理申請,通識中心統一加選,不開放於系統選課。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共分為「天、人、物、我」四大學類,每學期開課數約150餘門,班級數多達400餘班,學生必須修滿34學分且含括四大學類,才符合畢業資格,是全國第一所真正落實通識教育的大學。 「桃園學」系列課程則是結合了三位不同專業的師資,包括社會學的何彩滿、藝術文化的魏立心及建築系葉俊麟共同帶領學生認識桃園的歷史文化與特色風貌,除了知識傳遞,也讓學生走進社區,實踐在地關懷,與SDG 17「強化永續發展之多元夥伴關係」目標相符。
何彩滿: 教育方針
學生從課堂中開發聽覺能力,並且能使用聽覺親近與感知桃園。 何彩滿 何彩滿2025 成果展的作品顯示學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進入桃園的聲音地景,結合錄音檔和視覺描述,使桃園各區的地景描繪更加立體生動。 關於桃園研究的累積,除了文史探究外,以Soundwalk 與listeningwalk 的理論應用下所編制的桃園聲音地景,更加拓展了《桃園學》累積的想像力和邊界,有關桃園的聲音文獻,更值得進一步開發。 在「人與文化」主題下,陳康芬的〈桃園客家行政區域與特色發展〉(第三篇)介紹臺灣第一大客家城市,桃園依生活地理分為「近山客家」、「濱海客家」、「都會客家」的三種客家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