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昨午天文臺改發出紅雨前,大埔林村河附近已嚴重水浸,港鐵大埔墟站對開瞬間已水深及膝,大批車輛被困癱瘓;附近運頭塘邨更變成「水塘」。 而八鄉錦河路一個狗場亦被水淹浸,由於場內有大批貓狗,處境十分危險,消防員到場先救出兩人,另有九十隻狗及十隻貓亦安全救出危地。 另外,七星崗有祠堂被水浸,村民合力「抗洪」清理積水。 免責聲明:本網站(88DB)之分類廣告列表、搜尋結果列表、刊載之廣告內容均由用戶及自動搜索引擎提供,本網站僅提供自動搜尋結果及相關自助發佈工具,不代表本網站贊成當中內容或立場。 88DB.com 物業分類讓業主自行刊登賣樓、租屋、租樓、租舖、租房、套房出租等廣告, 用戶亦可以找到不同的地產代理查詢有關物業買賣或租盤情況。
- 新田魚塘環境清靜,地方偌大,一河之隔為深圳城市,人跡罕至,雀鳥飛翔,可以觀鳥,亦可以睇日落。
- 他們將雞毛帶返家中,等待「朝首」抬著紙船經過家門時,將雞毛連同其他象徵不潔的物品(如炭粒、相思豆和麻豆)和元寶香燭倒入紙船中。
- 近年秋祭參加的人數漸減,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轉變,不願參加這些傳統儀式。
- 此外,近年廖氏子弟就讀鳳溪公立中、小學的人數減少,鳳溪公立中、小學規定校內廖氏子弟的學生必須參加秋祭,以上水鳳溪中學為例,六十年代創校時七成學生都是廖氏,但到了2004年,鳳溪中學只剩兩成是廖氏學生。
所擲的「筊杯」共有三對,分別代表人口、是非和六畜,以預卜來年運程。 粉嶺圍的擲杯方式很特別,一名「朝首」手捧笏板,上面擺放一對小筊杯(呈勝杯狀)、一對大筊杯(呈寶杯狀)和一對生豬腳(呈陽杯狀),向後拋擲。 如果落地時出現同樣的擺放方式,表示人畜平安,沒有爭執,如有一對不符,則要重擲。 上水丙崗村 圍門對開的空地,一邊舉行元宵歌唱晚會,另一邊則由喃嘸師傅進行啟壇、發送賜福關文、祭煞、獻供等儀式,後者至凌晨才結束。 喃嘸師傅在進行祭煞儀式時換上神將服,並不時吹號角,舉起法器,以示獲得神力,驅走邪魔。
上水丙崗村: 上水發展歷史
加上近年參加的人數減少,所以近年都改搭旅遊巴,把所有參加者載到墓地 上水丙崗村 。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而秋祭的目的,在於維繫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化族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孝行及透過祭祀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
申請地盤位於上水丙崗這個被喻為「鳥的天堂」的地方,由於具有生態價值,發展商2010年6月申請興建洋房時遭到環保團體強烈反對。 據最新方案顯示,發展商申請地盤由農地改劃為綜合發展區,但地盤面積由之前的225萬方呎大減至156.5萬方呎,地積比率維持約0.36倍,因此住宅樓面大減31%至55.97萬方呎。 陳蒨,〈香港的民間風俗〉,載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頁853。 由於近年的時代轉變,很多在墓地進行「食山頭」的儀式不能配合,例如攜帶大鐵鍋上山不方便,而現在願意在野外煮飯的人又不多,加上在墓地周圍進食又不衛生及容易引起山火,故自2000年代起,「食山頭」已更改在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進行 上水丙崗村 。 盆菜分別在廖萬石堂及東慶堂等廚房以柴火煮熟,要以貨車運到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然後在現場分餚,即所謂的「打盆」,筵開數百席。 而且因為近年酒樓菜館日漸普遍,所以有些廖氏族人會在酒家預訂盆菜代替「食山頭」。
上水丙崗村: 香港大廈搜尋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香港,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上水丙崗村 上水丙崗村 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廖仲傑約在公元1350年定居於上水,後娶侯氏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為二世祖。
丙岡(Ping Kong),又寫丙崗,係香港一地,亦係一村,喺新界北部。 上水廣場共分四層,提供各式商鋪及食肆,滿足顧客不同的需求。 商場設有展覽場,經常舉辦大型活動,爲顧客提供更多消閒選擇。 早上十時,喃嘸師傅再次換上神將服,進行劈沙羅儀式。 「沙羅」是一個吹了氣的豬陰囊(代表污穢物),喃嘸師傅一面唸經,一面將「沙羅」踢向不同地方,又倒下雞毛、炭粒和豆等東西,接著用斧頭把「沙羅」劈穿,代表除去惡運。 最後「朝首」取走花燈的祝福彩紙和其他吉祥物,隨即火化花燈和人緣榜,再將神靈送回三聖宮,便結束兩日的太平洪朝儀式。
上水丙崗村: 個人架生
清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區厲行遷界,上水鄉被迫遷徙。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 上水鄉每隔六十年才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是香港所有舉行太平清醮的鄉村中間隔期最長的,故此對於村民和區內居民來說一生中能看見一次打醮祭典已屬難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3月舉行,吸引村內外逾二萬人到場觀看。
上水丙崗村: 時長徵港版萬裏長城!華山軍路連綿芒草 上水紅橋新村行到粉嶺坪輋壁畫村 黃昏坪洋白茅草原打卡
據考廖氏家族原籍爲福建,於元代中葉南遷廣東,之後定居香港上水雙魚河,之後廖氏家族建立了圍村即莆上村,遂散居附近。 廖氏家族十分注重教育和功名,十八世紀廖氏族羣至爲顯赫,科舉及第的人數極多,據族譜記載中試者共47人。 廖氏四世祖有廖應風和廖應龍兄弟兩大分支,分別建有祠堂,廖應龍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上水丙崗村: 無人之境? 香港仔鬧市神祕瀑布 黃竹坑道藝術木牆打卡
若由上水廣場直接步行前往松仔園,步程就需要約30分鐘,路段自由選擇。 廖氏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
上水丙崗村: 上水鄉廖氏的簡介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上水丙崗村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 此外,近年廖氏子弟就讀鳳溪公立中、小學的人數減少,鳳溪公立中、小學規定校內廖氏子弟的學生必須參加秋祭,以上水鳳溪中學為例,六十年代創校時七成學生都是廖氏,但到了2004年,鳳溪中學只剩兩成是廖氏學生。 所以廖氏子弟就讀的人數減少,參加秋祭的人數自然減少。
上水丙崗村: 上水丙崗申建洋房 削31%樓面再「闖關」
網上有報道話由新田購物城前往新田魚塘只係行2分鐘,實際上2分鐘係車程,若步行而至,至少10分鐘。 沿新田村路走,唔好前行至惇裕路,繼續沿新田村路走,地圖上有魚塘藍屋,但實際上左邊路段係被圍封去唔到,只能睇右邊魚塘。 上水丙崗村 新田魚塘環境清靜,地方偌大,一河之隔為深圳城市,人跡罕至,雀鳥飛翔,可以觀鳥,亦可以睇日落。 魚塘旁邊有幾間水上棚屋,亦有池邊椰子樹,可作拍攝素材,比拍拖散步更適合嘅係兩個人踩單車去。 不過記者溫提花田附近相對較多蚊蟲,記住使用驅蚊用品。 上水丙崗村 而且大家要愛護小野菊,想置身花海中打卡可沿中間的空位行,避免踐踏到野菊花,千萬不要為打卡而破壞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