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境淺説》:(“吳宮”一聯)慨吳宮之秀壓江山、而消沉花草、晉代之史傳人物,而寂寞衣冠。 付憑闌一嘆,與“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句調極相似,但懷古之地不同耳。 《詩藪》:崔顥《黃鶴樓》、李白《鳳凰臺》,但略點題面,未嘗題黃鶴、鳳凰也。
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説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説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真沒有再在黃鶴樓題詩嗎
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豔輕薄;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 說太白氣傲不服當然可以,但從《鸚鵡洲》到《鳳凰臺》,從中就可以看出來,後村的話還是說得對的,太白畢竟對善還是服氣的。 如今的人,卻有可能只知道不服,至於那個「好壞」,就有點弄不清楚了,亦即所謂「好壞不識」也。 李白對崔詩佩服不已,有仿作,《登金陵鳳凰臺》即是其一。 因此,鳳凰臺之文化內涵,大不同於黃鶴樓。 故李白非無乘黃鶴之思,然限於(忠於)題詠對象,故《登金陵鳳凰臺》之意旨乃在愛君憂國。
- 而李詩,為了避免模仿之嫌,首聯一次性湊滿了三個不太貼切的”鳳凰”疊詞。
- 除卻意旨,這首詩的寫作手法也歷來為人稱道。
- 當然,李白和《黃鶴樓》不一樣的,是他的前四句也不是古體,他是用了格律詩中一種特殊的體式,叫做折腰體,折腰體打破固有的粘對,自成一格。
- 李白此詩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唸的完美表達。
- 詩歌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對歷史,對人事的低迷感傷的情懷。
- 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 這裏的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員,早就聽說過「謫仙人」李白的大名,便商量好請李白到黃鶴樓一聚。
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 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 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 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先從崔顥的《黃鶴樓》說起:“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就格律而言,崔顥一上去就冒了兩大風險:第一,首先打破了平仄對仗的束縛;第二,三次出現“黃鶴”一詞,犯了格律詩重疊之大忌。 正是崔顥的這兩大冒險,使得此詩險中取勝,險中出奇。 接着第三、四句,順勢而下,一瀉千里,看似散調變格,實則張弛有度,縱橫呼應,由上半段的虛寫,轉而爲下半段的實寫,上半段的散淡不羈,轉而爲下半段的整飭歸正,給人一種遊玩於險峯陡壁之上的感覺。 第五、六句的“晴川歷歷”、“芳草萋萋”,表達了詩人的滿懷愁緒。 緊接着最後兩句的無奈追問:“日暮鄉關”、“煙波江上”,使得全詩尋找到了開頭那虛無縹緲的情感歸宿。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風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 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文章標籤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着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 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蕩着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 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 隨着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記述 詩詞研讀的心得 遊山玩水的蹤跡 以文會友 自娛娛人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後來李白就乾脆不寫黃鶴樓了,他伺機以別的景點爲取材的突破口。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詩詞格律
“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凈、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峯並列,南北相連。 據陸遊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賞析一
⑷晉代:指東晉,晉室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衣冠:原指衣服和禮帽,這裏借指世族士紳、達官貴人、社會名流。 回到話頭,太白詩風以豪邁不羈、飄逸奔放著稱,「謫仙」、「詩仙」之名多少也點出其詩作的創新風格與浪漫情懷,他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中自有定位,這也是大唐盛世才能孕育出的輝煌人文精神。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 感到非常憂愁。 崔顥前期的作品多以男女情愛為題材,而後期的作品則多描寫山川盛景及邊塞風物,詩風轉而變得雄渾自然,較少對政事有所著墨。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詩詞賞析】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黃鶴樓〉抒發了詩人懷鄉的愁緒(1)。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指詩人登上黃鶴樓,時近黃昏,看見眼前之景,不禁悲從中來,想起了故鄉(1);〈登金陵鳳凰臺〉則抒發了詩人憂心國事及個人仕途的愁緒(1)。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浮雲蔽日」一來寫眼前所見,同時暗指天子為奸佞所矇蔽﹔至於不見長安是指詩人仕途渺茫(1)。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翻譯(登金陵鳳凰臺古詩賞析)
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 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 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站在鳳凰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如從天外飛落於煙霧之中,依然半隱半現。 白鷺洲 位於河中,把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秦淮河 分隔成兩條水路。 非的感慨外,也象徵著遊子,以加強「鄉愁」,這種象徵寫法很常見,如李白〈送友人〉詩說:「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接著以歷歷晴川,進一層襯出「鄉愁」之無盡。 再其次,以漢陽樹和萋萋芳草,又將「鄉愁」推深一層,因為樹和草一望無際,都會時時入人眼目,以增添無邊的傷離意緒。 最後以江上煙波,在殘陽的薰染下,重重網住欲歸之眼,將「鄉愁」拓遠至極處。 而「鸚鵡洲」三字,作者在此暗用了東漢末禰衡的典故。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後世影響
每日詩詞 崔顥《黃鶴樓》全詩賞析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爲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爲折服。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2: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當時的長江就在鳳凰臺外的西側,現在你到南京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因爲當時的長江在千百年來已經不斷地西移,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是南京最有名的高架和環城公路。 所以晚上我經常經過那裏的時候,看着長長的燈河和綿延不盡的車流、滾滾而去的車流,就感覺那好像是一條燈的江流一樣,也會突然產生李白所生的金陵懷古之感。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此詩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唸的完美表達。 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 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 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作者簡介
同時,仙人神鳥,遇之是人一生榮幸,錯過則是千年遺憾,崔顥此處也流露出一種「美人如花隔雲端」的失落感。 鳳凰乃傳說中的祥瑞神鳥,鳳凰的來去往往是國運興衰的徵兆。 詩人登上金陵鳳凰臺,興會飆舉,思接千載。 眼前是鳳去臺空,江水自流,自然永恆存在,人事變動不居;遠古是吳宮花草埋沒荒蕪,東晉富豪早成黃土。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詩歌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對歷史,對人事的低迷感傷的情懷。
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 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 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鏇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
以豐富的想像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淒婉蒼涼。 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03.詳解兩首經典崔顥寫這首詩時,擺脫了傳統的有關平仄、格律樊籬,憑藉人所皆知的神話傳說,在詩的開篇以突兀的起勢連續呼叫三個“黃鶴”入詩。
在這裡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2025 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 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 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
”這些並非詩人逢場做戲的謔語,實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楚山楚水曾造就過戰國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成長也離不開壯麗的楚地山水對他的哺育和陶冶。 李白的詩集中共收詩歌千餘首,其中有關黃鶴樓和江夏、漢陽的詩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許多李白的傳説和遺址,有擱筆亭、太白亭、李白讀書處等。 由於崔顥的《黃鶴樓》詩,還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的千古佳話。 雖說作者崔顥有才無行,他的名作《黃鶴樓》卻是骨氣洞達,自然宏利,《滄浪詩話》被推為唐人七言律詩的第一。 《唐才子傳》記載崔顥在武昌遊歷時,登黃鶴樓,感慨賦詩。
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詞語註釋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 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 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 《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