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回覆指,個案實際輪候時間視乎其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測驗服務亦已實行分流制度,確保情況緊急和較嚴重的兒童會優先獲得評估。 兒童情緒病2025 兒童情緒病 此外,幼稚園駐校社工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課堂活動、會運用專業知識按兒童的進度,設計不同情緒發展的課程或小組滿足兒童需要,例如:社交小組鼓勵兒童學好品行、自理及人際關係,讓兒童建立正面成長的基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接觸到不同的事,喜、怒、哀、樂……是人生歷程中會經驗到的。
VIDEO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兒童情緒病: 兒童精神科 新症最長輪4年
如果家長察覺子女持續出現上述焦慮症的病徵達四星期以上,而且已對他/她的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造成負面影響,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詳細瞭解該兒童的病徵與病因,然後定下適當的治療方法。 家長若明白治療的重點,並在家中幫助子女,療效自然會更加明顯和持久。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活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的徵狀主要是與害怕離開身邊常照顧他/她的重要成人(通常是父母或照顧者)有關。
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
患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由於無法有恰當的社交言行,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不聽話」、「故意作對」等,繼而得到懲罰性的對待,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當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情緒上或關係上的困難,通過提供安全環境和互信的關係,完全接納孩子流露出的負面情緒,透過特定技巧反射給兒童提高自省能力,慢慢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為及情緒,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目的。
同樣地,當他們與同輩(同學或朋友)交往,總是對他人輕微的批評表現得敏感,不能與同輩維持遊戲活動,總是留意人家的缺點或私事;欺負比自己更柔弱的孩子或結黨欺凌。
刺激有內發的,也有外來的,例如當心中記掛子女的安全(內發刺激)而擔心時,父母就會坐立不安,或當自己被責罵時(外來刺激),就會感覺憤怒而臉紅耳赤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影響的方向並不是單一方向,每個因素都會交互影響。
主要分為:分離性焦慮障礙、兒童期恐怖性障礙、社交敏感性障礙、兒童強迫症、兒童癔症、兒童抑鬱症等,應該注意各個類型之間的鑒別。 可能由於對學校有關事物的恐懼、學業上的失敗、對學習的厭倦、或害怕與母親分離等有關。 命令式語句的語氣比較強硬,會令子女感到不受尊重,建議採用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認為下次可如何處理?」,讓子女有機會 學習自行處理問題和承擔責任。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家長也必須謹慎使用藥物,配合醫生監督孩子定時定量服藥、定期覆診、向醫生報告情況等,有助醫生按情況作出更適切的治療。
兒童情緒病: 家庭
以上的行為,一般家長會以為孩子「曳」,或簡化為「唔聽話」、「唔受教」,又或者認為是孩子先天的性格使然,內向退縮。 其實,按臨牀心理學的研究,這些都可能是心理受壓的外在行為表徵。 簡介︰註冊社工,擁有20多年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教育工作經驗,經常舉辦親職教育小組及講座,亦定期於親子雜誌撰寫育兒文章。 例如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會把父母或他人弄傷,故請他們停止打人。
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
她憶述,曾於講座詢問子女即將幼稚園的家長,發現約一半家長會為子女報讀5至10間幼稚園,部分更為子女報讀15至20間,形容有關情況已成慣常現象。
服食精神科藥物後有助改善腦內血清素的傳遞,能幫助減少社交恐懼感覺,由原本不敢與人接觸,至讓患者可逐步嘗試接觸不同的人或社交場合。
但可惜的是,不少人察覺不到情緒病的病徵,或一般人把病徵視為個人的缺點(如焦慮誤以為膽小,易哭的人就是懦弱),因而耽誤求醫的時間,加重了病情的嚴重性,甚至到了自殺不遂才知道自己患了情緒病。
臨牀心理學家會先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通過理解和分析,改變病人負面思想及不能自控的問題行為,紓緩患者的困擾。
本中心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管理和心理輔導,亦特別致力於為病患者提供有關法醫精神科的服務。
雙相症患者的躁期,可分為「狂躁」或是「輕躁狂」,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影響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現精神病症狀。
家人並未有理解他的情況,認為他是因懶惰及學壞了,經常只顧在家中玩遊戲機。 其實該孩子內心是很想學習,但因為 身體不適和抑鬱徵狀令他無法上學。 以醫學角度分析,情緒病患者的腦部因某些物質如血清素失去平衡,以致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而個人性格、價值觀和環境因素等則成為誘因,導致患者情緒失調。 雖然遺傳因素可能令部份人較易患上情緒病,但若他們能保持開朗樂觀的性格、正面積極的人生觀,他們並不會容易患上情緒病。 咬指甲是小朋友一種常見的排解緊張的方法,其實有小部份青年都會如此。 如果小朋友有此狀況,家長就應該瞭解一下孩子處於壓抑情緒的源頭。
兒童情緒病: 處理精神壓力
根據醫院管理局 資料顯示,本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新症,由1997年的5,029宗已升至2001年11,227宗,升幅高達123% ,可見香港人受情緒病困擾愈來愈普遍。 情緒病是常見的都市病,除了易哭、暴怒、情緒失控,情緒病還有什麼病徵? 本文帶大家認識情緒病是甚麼,由情緒病成因、病徵症狀、種類,說到治療方法。 焦慮症當中,在幼童身上,最常見是分離焦慮症,他們難以離開主要照顧者,必須寸步不離,如要離開便會表現不安甚至有生理徵狀。 至於小學生和青少年身上,社交焦慮症和廣泛焦慮症會較為常見。 孩子滿足不了需求就愛撒潑打滾,發脾氣且不管不顧,家長要學會找到這類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不是本身自己很急躁,給孩子養成這樣的性格,是不是自己處理的方式不對導致孩子產生了這樣的心理。
兒童情緒病: 兒童期情緒障礙症狀
例如,基因將新形成的神經元引導到大腦中正確的位置,並在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中發揮作用。 然而,儘管它們排列了大腦的基本佈線,但基因並不能完全設計大腦。 如果輸入量增加(如果聽到更多語音),則該區域中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將被更頻繁地激活。 突觸強度有助於支持學習,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的網絡的連通性和效率。 因此,在這個黃金時期,及早發現幼兒發育遲緩和自閉症,作出早期介入,提供有效的培訓與治療,從而獲得最大程度的改善,為兒童的未來取得成功。
兒童情緒病: 專業治療
普遍的焦慮是在某些特別情況下引起可理解的正常緊張擔心,如表演、考試等,屬短暫性;焦慮症則在普通情況下持續顯出焦慮症徵狀達四星期以上,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及應尋求專業協助。 兒童情緒病 患者一般在溝通、社交出現發展障礙、感官過敏及喜歡從事狹窄、重複和刻板的行為 / 兒童情緒病2025 興趣 / 活動。 他們的表現較同齡小朋友較為冷漠、被動、喜歡獨自玩耍、不會與人分享、難與他人建立友誼、欠缺同理心。 在溝通上,他們未能有效地利用口語及非口語的途徑與人溝通,說話時缺乏適當眼神接觸,亦需要詳細指示。 情緒病就是泛指以情緒波動為主要病徵的疾患,其症狀一般會持續 4 星期或以上,並且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工作或學業表現、社交生活、家庭關係等)造成負面影響。
兒童情緒病: 資料來源
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在語文科目上的成績往往遠遜於其他同學,但其智 力及感官功能均屬正常,而且其讀寫問題亦非因缺乏教育或學習動機所致。 現時的幫助主要從教育方面著手,包括具實證支持的閱讀輔導方法、切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方法,以及在學習環境提供調適及輔助設備。 由於在讀寫字詞方面出現困難,兒童在閱讀理解方面亦會 產生問題,部分兒童或會因而減少閱讀,影響字詞認識的數量及整體認知的發展。 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在語文科目上的成績往往遠遜於其他同學,但其智力及感官功能均屬正常,而且其讀寫問題亦非因缺乏教育或學習動機所致。 治療自閉症方面,會先透過詳細評估兒童在不同領域上的程度,再與家長商討治療方案包括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及另類治療。
兒童情緒病: 兒童焦慮症謎思
而焦慮症等情緒病,香港未有正式的統計數字,我估計大約是10%左右,情況比外國更嚴重。 兒童情緒病2025 如何處理失眠及精神壓力男士、女士及長者各有較常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只要掌握適當的資訊和採取正確的方法,就可以預防這些問題。 此外,陳醫生續指,在治療期間,家人同朋友的陪伴尤其重要,與情緒病者同行,讓患者開始踏出第一步,明白社交生活的重要性,以循序漸進方式慢慢地去接受自己。 可是,抑鬱症/憂鬱症發作的患者,負面情緒強烈並持續低沉鬱悶,感覺好像困在黑房中,呼救無援,感到無助。
兒童情緒病: 藥物治療專業醫生跟進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家長長期逼小朋友食飯,或於餐桌前責罵他們,會導致小朋友對喫飯有所抗拒,造成陰影,家長應該為小朋友製造一個愉快的進餐氣氛。
兒童情緒病: 常見確診的兒童精神問題
它的理念是讓兒童在積極治療下自由表達及遊戲,被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能夠有能力解開自己的問題及邁向自己的解決方案。 即是說,它是一種非侵入式 的治療方法,是一套有效協助兒童解開情緒/心理/社交及行為問題的方法,能幫助孩子改善行為、建立自信,令兒童在情緒及心理上健康地成長,亦是幫助解決家庭問題的方法之一。 兒童情緒病2025 亞氏保加症可歸類為自閉症其中一種,是一種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致的發展障礙。 患有亞氏保加症兒童的智力是正常或資優,較少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況。
兒童情緒病: 抑鬱症/憂鬱症的成因
懂得輕鬆面對壓力,保持心理健康,將有助你享受生活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本網頁提供一些關於心理健康的資訊,以及為精神較受困擾人士提供的專業服務。 患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由於無法有恰當的社交言行,很容易被家長誤解為「不聽話」、「故意作對」等,繼而得到懲罰性的對待,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情緒障礙的孩子也會因為無法適當表達情緒,或者控制衝動行為,而被老師、同儕等排擠或忽略,甚至成為他人欺凌的對象。 有情緒障礙的小朋友無法用恰當的行為表現來表達情感,亦無法像一般同齡孩子一樣維持適當的人際關係。 現時小朋友面對壓力時,卻沒有成人的心智去面對衝突、挫折或挑戰,也不懂得如何減壓,導致心理受到影響。
兒童情緒病: 抑鬱症/憂鬱症患者常見症狀
除了生理方面,情緒亦會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和人際關係。 一個常帶有不健康情感的人,如經常大發脾氣或抑鬱,較容易患上情緒病,或影響其人際關係。 兒童情緒病 每個人都會有基本的情緒起伏,加上兒童情緒病有不同種類,所以小孩患上情緒病是較難分辨,若父母欲加以預防,便應由及早認識開始,若子女患上情緒病,便應及早就醫,讓小孩盡早對症下藥,回復健康好心情。
而情緒的起伏轉變也是很自然的表現,孩子當然也不例外,縱使他們生活的圈子較狹窄和簡單,生活的經驗也較少,遇到種種環境,他們都會有情緒的反應,有時一些情緒的表達也會較為明顯和強烈。 家長可從旁安撫,一邊對他們說是知道子女感到傷心、失望和憤怒,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感是被父母接納,這可幫助孩子明白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家庭治療是以整個家庭成員或部分家庭成員為治療對象,解決與調整家庭內的矛盾與衝突,去除家庭內對兒童情緒異常的不利原因,使兒童的情緒異常得到恢復。 由於許多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生與家庭不良環境有關,使用家庭治療處理情緒障礙,在一些病例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社交敏感性障礙(social sensitivity disorder):大多見於5~7歲兒童,主要表現與周圍環境接觸時,反覆出現過分的敏感,緊張恐懼,膽怯,害羞,退縮,因而不願到陌生環境,害怕與母親分離等有關。 信諾尊尚醫療保為你提供全方位住院保險,全面覆蓋住院及膳食、手術費用、主診醫生、專科診治,每年賠償額高達港幣$5,000萬,更可享「入院免按金、出院免找數」住院安排。
無論小孩患上任何情緒病,父母都應先調節自己的情緒,接受小孩患病的事實,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發脾氣,更不要責怪或遷怒於孩童,既可避免他們學習成年人的行為,亦可減輕小孩的焦慮不安。 家長亦應給予孩子恰當安慰、多聆聽多瞭解,讓孩子感到被接納,有助緩和小孩情緒。 若父母和孩子一同學習心理治療等相關知識,引導小孩配合,會有更佳效果。 青少年情緒病及精神病議題近年備受關注,焦慮症和抑鬱症都可能在部份青少年成長過程以及自我身份發展中出現,作為父母,宜多加留意有關資訊以及子女的情緒,防患於未然。 抑鬱症有別於一般不開心,患者持續心情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青少年可能遇到不少壓力,並在身分發展過程中感到迷茫,聆聽專家分析抑鬱症成因,瞭解如何從三大方面著手治療。 雙相症患者的躁期,可分為「狂躁」或是「輕躁狂」,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影響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現精神病症狀。
兒童情緒病: 不同程度的情緒病病徵
因為在孩子眼中,每件玩具對他們來說都有獨特的意義。 當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情緒上或關係上的困難,通過提供安全環境和互信的關係,完全接納孩子流露出的負面情緒,透過特定技巧反射給兒童提高自省能力,慢慢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為及情緒,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目的。 研究顯示每一百個兒童或青少年中,約有三至四個患上 情緒病 ,可見情況實在不容忽視。
兒童情緒病: 情緒病的病徵5. 身體不適
如果經常出現的是負面情緒,則內分泌同樣會受到影響 ,甚至產生疾病。 最常見的如影響腸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影響泌尿系統,出現腹瀉、便祕;影響心臟血管,產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或是影響神經系統,如神經衰弱等。 分離焦慮症:異常害怕與父母分離而惶恐不安、擔心父母有危險,甚至會以拒絕上學、嚎哭等不同方法令家長留在身邊。 有「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兒童,可能會讓人感到較幼稚、不成熟,他們的同理心及心智解讀能力較差,因此就會常有解讀錯誤,而脾氣爆發的情況出現。 「先講疫情,其實在第二、三波疫情高峯時,小朋友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有些和工人姐姐,有些和祖父母,有些和父母親朝夕相對,又不能落街玩,又見不到其他小朋友,因情緒問題求助的確有增加的情況。」張醫生說。
兒童情緒病: About the Author: 梁婉珊 精神科醫生
假如家人或照顧者發現小朋友的情緒困擾持續一段時間仍無改善,又或問題影響到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活動,甚至令他們不願意參與家中及學校的日常活動,便需要提高警覺及關注。 曾有自殺念頭或企圖的兒童或青少年更需要立即安排專家進行適當的評估。 兒童情緒病2025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亦稱為非指導性遊戲治療或非結構化遊戲治療。
兒童情緒病: 兒童情緒問題
另外有統計亦指出:約有五成自殺身亡的青少年生前患有抑鬱症,但未獲得適當治療。 兒童情緒病 因此,若意識到自己長時間情緒低落,應該盡快進行抑鬱症自我測試。 抑鬱症成因複雜,包括遺傳、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不同心理學學派對於抑鬱症成因各有不同的解說。 認知心理學治療鼻祖Aaron Beck指出:抑鬱症成因在於對自己、處身的世界及將來的想法都很負面,這些負面思維導致抑鬱症發作。
兒童情緒病: 行為異常
這會延誤患者接受有效治療,令病況加劇,甚至出現併發症。 下面有針對七種常見情緒病的病徵、思想行爲模式、初步自我測試和相關報導及資訊,旨在幫助可能患有情緒病的人士,認識各種情緒病,早日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 兒童患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或情緒疾病並不罕見,惟他們由發現至獲公立醫院醫生接見治療,往往歷時兩至3年,在等待期間,不少兒童因延誤治療,導致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認識7大常見情緒病的病徵症狀、原因、種類及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醫生指出,另類治療研發了多年,效果不俗,包括腦電盪治療和顱磁力刺激治療。 另外有2019年由美國藥物衛生局批准使用的噴鼻式的抗抑鬱治療,三種治療都各有特色和好處。 近年外國出現了「微笑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此名詞,英國《太陽報》指這個並非醫學名稱,但可歸納為非典型抑鬱症(Atypical depression)。 微笑抑鬱症患者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有情緒病,旁人看來更會以為患者心情開朗,積極正面,因為他們大多數擁有令人羨慕的人生,例如有理想的工作、自置物業,或伴侶與子女陪在身邊。 而且微笑抑鬱症患者在社交圈子活躍,臉上都是微笑,而且談笑風生;然而他們其實是戴著面具做人,內心十分絕望及失望,更甚者是有結束一切的念頭。 超過一半產婦,於產後的1個星期左右會變得非常情緒化。
待患者情況穩定後,建議持續服藥六至十二個月,這樣會令腦部細胞健康,從以減低復發機會。 焦慮是一種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或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當焦慮出現時,常伴隨一些生理的病徵,包括心悸、心跳加快、暈眩、呼吸困難、出汗增多、身體顫抖、胃部不適、或腹瀉等。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些事、人物、或場合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例如面對考試或上臺表演,這些焦慮常是短暫性的,是對特定情況下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並非是一種精神病。 但如果兒童焦慮的程度較嚴重,而且持續一段時期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及學習,他/她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兒童情緒病: 常見的情緒病
外向性表現如攻擊、反抗或衝動等行為;內向性表現如退縮、畏懼或焦慮等,這些表現都意味著情緒障礙的警鐘已被敲響。 讓孩子有能力從恐懼和無助中反彈,因著父母對孩子的愛,與他一起面對挑戰、學習忍耐和復原。 兒童情緒病 兒童情緒病 建議親子可以在大自然環境探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如:公園、沙灘、離島、海洋館等。 亦可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資及環境,如:配合孩子發展的玩具、音樂、積木及圖書,參與文化、社區及宗教活動,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回饋,陪伴孩子勇敢樂觀的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