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夥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夥。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火警期間,起火單位鄰居、34歲男住客相信為了避開濃煙而試圖爬出晾衫架,失足由高處墮下,造成多處骨折,昏迷送院,經搶救後證實不治。 事後亦發現其火單位的氣窗玻璃一早被拆走,導致大量濃煙湧出走廊,同時令死者要爬出外牆避開濃煙。 1973年房委會成立後,新區改稱白田下邨,白田政府新邨改稱白田上邨。 第1至3座及第9至13座則於1975年至1979年間落成,並納入白田上邨;1984年合併為白田邨。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第9座
根據資料顯示,被捕女子居住在白田邨13座的起火單位,被捕男子則住在石硤尾邨22座。 重建前的白田商場,位於白雲街潤田樓以南、盛田樓以西,為三層高商場,並設有街市及停車場。 房屋署已在2018年4月收回所有商舖,並於2019年2月拆卸。 商場內的港鐵特惠站亦因此搬到瑞田樓4樓平臺(港鐵特惠站現已重新搬到新的白田商場)。
- 1965年起,政府在該處開山拓展土地,石硤尾村寮屋終究在1969年被悉數拆卸,以騰空地方興建白田邨。
-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 新屋邨料可於2025年落成,重建後可提供單位2100個。
- 受影響的住戶會安排入住於2018年中入夥、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單位,亦可選擇於2019年底入夥的白田邨第7、8期;或2020年中入夥的11期新單位。
- 這些新建樓宇部份是用來接收附近石硤尾邨第10、11、37、39、40及41座重建工程影響的居民(尤其是2000年3月落成啟用的昌田樓、盛田樓、瑞田樓及2004年4月20日落成啟用的太田樓、麗田樓和運田樓)。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白田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全面管理,白田新區改稱“白田下邨”,白田政府新邨則改稱“白田上邨”。 第1至3座及第9至13座則於1975年至1979年間落成,被納入白田上邨。 這些新建樓宇部分是用以接收附近石硤尾邨第10、11、37、39、40及41座重建工程影響的居民(尤其是2000年3月落成啓用的昌田、盛田、瑞田及2004年4月20日落成啓用的太田、麗田、運田)。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臺用地的設計佈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另外,該處亦將興建福利設施,包括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體弱長者家居照顧服務隊、日間社區康復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分處,或其他合適的福利設施。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巴士2D線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夥,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白田巴士總站最終於2015年9月22日起停用,原有使用此站的巴士及小巴路線分散到白雲街兩旁設站,為期約4年;其中2E線改以「澤田樓」為臨時總站,104線遷往「白田邨昌田樓」,而702A線臨時總站則位於「白田邨第9座」。
1965年起,政府在該處開山拓展土地,石硤尾村寮屋終究在1969年被悉數拆卸,以騰空地方興建白田邨。 消息人士指,房委會重建均基於樓宇結構、修葺工程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有沒有合適遷置資源及重建潛力作評估。 美東邨的美東樓及美寶樓分別於1974年及1983年入夥,樓齡算新,房委會認為重建美東邨是適時決定,因附近有足夠遷置資源落成,雖然美東邨重建項目規模不大,但具重建潛力。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白田邨第9座: 設計資訊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擬議的建築物高度與周邊的建築物高度兼容,而各項技術評估亦證明擬議發展在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空氣流通和視覺方面均不會對周邊地區帶來重大影響。 346至577 sq ft 平方英尺(ft²)住戶數687認可人口2,700地圖安田邨(英語:On Tin Estate)位於香港觀塘藍田安田街,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屋邨命名取自所在的街道 – 安田街。 警方昨日交代案情指,警方翻查大量閉路電視,發現被捕兩名男女在火警發生後,一同離開現場。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區專線小巴12線
設有平臺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13座平面圖: 樓宇按揭是甚麼 ?
發言人表示,為到受到影響的租戶的清拆安排詳情預計將會於2015年公佈,房屋署會盡量讓受到影響的租戶遷往鄰近或者其所選擇的地區的公共屋邨單位。 房委會2012年宣佈於2018年清拆白田邨第9、10、11及13座,其時當局選定蘇屋邨第二期為接收受影響居民的屋邨。 然而,基於居民希望在加快重建步伐的同時獲得原邨安置,有關方面遂決定提前於2014年停用此總站,並將之連同白田邨第12座重建為2座新公屋。 此站最終於2015年9月22日起停用,使用此站的巴士及小巴路線當日起分散到白雲街兩旁設站,其中2E線改以「白田邨澤田樓」站為臨時總站,104線遷往「白田邨昌田樓」站,而702A線的臨時總站則位於「白田邨第9座」站,為期約4年。 白田邨第9座2025 當局又決定耗資港幣1億820萬元在2016年,興建室內鋸齒形環狀公共運輸交匯處替代此站,選址於第7、8期重建(康、健、詠、心四座)基座。
白田邨第9座: 巴士站位數目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白田邨守𨋢抗爭呈現的並不是和稀泥式報導的「支持者」與「反對者」,而是一個漫長重建計劃背後的地區角力。
白田邨第9座: 巴士
因應白田邨重建,白田巴士總站於2015年9月22日起永久封閉,九巴2D線往澤安邨及2E線往白田方向增設東行站,過海隧巴104線往堅尼地城方向增設西行站,新巴702A線在白田邨的總站亦遷往西行站。 2022年1月23日,白田(白雲街)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104及702A線之白田總站皆遷往該站,西行站變為該兩線往白田方向的中途站;而2E線總站遷往白田(北),往白田方向不再停靠東行站,反之往九龍城碼頭增停西行站。 另外,房委會擬於2020年11月清拆美東邨的美東樓及美寶樓,約630戶、共1640人及26個商戶受影響。 住戶可選擇搬遷至2018年中入夥的觀塘安泰邨,或是2020年中入夥的東頭邨第8期。 重建的新屋邨預計於2027年落成,料興建1900個公屋單位,比原來多2倍;今年9月將入讀邨內安琪幼稚園的新生將於清拆日期前畢業,故不受重建影響。 白田邨是中國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69年開始入夥,於1990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1993年至2004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而瑞田樓,昌田樓及盛田樓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該三座樓宇的管理。
白田邨第9座: 興建
90年代,政府再分批清拆樓齡近30年的第4至8座及17座,巴士總站亦需要重建,2E和104線遷回澤田樓作臨時總站,直至1994年8月7日總站重建工程完成。 一批重建戶在區議員陪同下,今(27日)到房屋委員會總部請願,反對房屋署將其中四座重建樓宇分兩期作安置,要求齊齊獲安置到其中一期的新單位,以保持四十多年來重建戶之間的鄰裏關係及互助網絡。 興建中的第十期基座為商場二期及街市的其中一部份,並設有行人隧道連接第十一期商場,預計將於2023年啟用。 白田邨第5期由周氏建築師事務所設計;7,8,10、11及13期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及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而第9期的白田社區綜合大樓則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及周古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 當中重建後的瑞田樓、昌田樓及盛田樓則由領先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管理。
白田邨第9座: 公共交通
受白田邨重建工程影響,此總站於2015年9月22日起永久封閉,原有使用此站的路線分散到白雲街兩旁設站。 甄啟榮指出,重建計劃第9、10、11及13座共四座,約有1800戶正等待重建搬遷住戶。 房屋署較早前所公佈第9、10、11座安置到下邨第7及8期新樓,第13座就分開安置到上邨第11期新樓。 甄得悉有不少重建戶反對房屋署將以上四座樓分開安置,要求一起安置到白田其中一期的新建公屋單位。 他認為重建計劃訂立至今已歷經不少政策改變,促請房署對白田邨重建計劃從善如流,順應政策最新改變,為重建居民提供更加適切安排。
白田邨第9座: 香港大廈搜尋
同年5月,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白田邨維修成本高昂,並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 新的白田商場首期將在原商場以西重建,並設有室內公共運輸交匯處、街市及停車場,而斜對面的白田邨第十一期基座亦設有兩層(地面及地庫)商場,前者已於2021年8月啟用,後者已於2021年12月啟用。 興建中的第十期基座亦將成為商場二期及街市的其中一部份,並設有行人隧道連接第十一期商場,預計將於2023年啟用。 當所有商場落成後,將提供約7,300平方米的出租樓面。
白田邨第9座: 路線資料
今天放棄抗爭原來可以是反抗失敗的反噬,當年地區人士曾用紅字黃布大字報「一員獨搞房署勾結黑箱作業妄顧民生」,包圍白田邨第12座抗議。 白田邨的興建主要是當年為了重建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這三個最舊的徙置區而興建的,於1969年落成的第4至6座由徙置事務處管理,稱為“白田新區”。 白田邨第9座 而其後落成的第7、8及14至17座,這6座大廈分別於1971年8月至1972年7月落成,這批大廈主要用來接收受石硤尾新區重建影響的居民,由屋宇建設委員會管理,稱為“白田政府新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白田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全面管理,白田新區改稱“白田下邨”,白田政府新邨則改稱“白田上邨”。 第1至3座及第9至13座則於1975年至1979年間落成,被納入白田上邨。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臺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夥,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臨時總站運作至2022年,直至新的白田公共運輸交匯處落成為止(位於第1及2座重建後的基座內)。
而男子經常到女方家中探望,而且並非第一次因感情問題發生爭執。 警方調查期間,發現有人可能在單位遺留煙頭,至於一個煙頭為何會釀成慘劇,是重點調查方向。 石硤尾白田邨13座昨(10日)發生奪命火警,釀成1死12傷。 2021年9月10日,該邨第13座12樓一個單位凌晨2時許發生火警,造成1死12傷。
白田邨第9座: 總站路線資料(巴士)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夥。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白田邨第9座: 設計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臺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此條目只列出以白田為總站或在總站設站的巴士路線,關於途經南昌街/白雲街/白田街的白田邨各中途站的路線,請參閱相關巴士路線的條目。
白田邨第9座: 九龍區專線小巴9M線
房委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及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今日舉行聯席會議,亦通過對該兩項清拆行動下受影響住宅及商業租戶的遷置及相關安排。 白田邨六個非政府機構所簽訂的福利租約將受清拆影響,房屋署已聯絡相關政府部門協助機構遷至其他地方讓其繼續提供服務。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夥。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事後甄啟榮被控一項刑事毀壞、兩項普通襲擊及兩項強行進入罪。 第七、八期商場樓高4層(LG1到LG4),出租面積約40,000平方呎,租戶包括麥當勞快餐店、百份百餐廳、便利店、西醫、屈臣氏、爐具店、文具店、及裝修公司,其中LG2層設有佔地近一萬平方呎的惠康超級市場。 興建白田邨的主要目的是當年為了重建石硤尾、大坑東及李鄭屋這三個最舊的徙置區而興建的,於1969年落成的第4至6座由徙置事務處管理,稱為白田徙置區,俗稱「白田新區」。 白田邨第9座 從埃華街 約步行247.0米到大同新村, 乘坐九巴2e路經過8站,在白田巴士總站下車; 約步行47.0米便到達終點白田邨第9座。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白田邨第9座: 大廈資料:白田邨第九座
由於屆時蘇屋邨第二期的新單位將會落成,屆時房屋委員會會用作安置受提前清拆影響的住戶,整個重建計劃亦可提前兩年半完成,即由2025年年中提前至2023年上半年。 至於第1、2、3及12座,以及白田商場,則會按照原定計劃,在2014年或者之前率先清拆。 重新興建計劃各階段完成後,房屋委員會將會於2018年至2023年在原地興建約共5,650個單位,比較重新興建前增加約2,150個單位。
這些新建樓宇部分是用以接收附近石硤尾邨第10、11、37、39、40及41座重建工程影響的居民(尤其是2000年3月落成啓用的昌田、盛田、瑞田及2004年4月20日落成啓用的太田、麗田、運田)。 白田邨第9座2025 白田邨第9座 2012年4月,房屋委員會宣佈於2013年起將會分三期清拆及重新興建白田邨(第七型徙置大廈部份,為香港首個七型徙置大廈重建項目),重新興建後可以提供5,650個單位。 於2016年將會拆卸白田商場(由於居民反對而延至2019年拆卸),至2021年拆卸餘下的9、10、11及13座,合共有3,500個單位。 屆時,居民可以選擇搬遷到新落成的石硤尾邨二期及五期單位,或牛頭角下邨一期單位。
白田邨第9座: 白田邨13座平面圖: 樓宇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白田邨最早的重建計劃源自1986年「26座問題公屋」,第14、15、16座被揭偷工減料,港英政府1989年決定悉數清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