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認為,莊子專說一些無邊際的話,是一些幻想,這是錯誤的。 所謂寓,就是寄,有寄託的,等於打丫頭罵小姐,是有對象的,不是亂講。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最近百多年來,翻譯的西方兒童故事、小說,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譯,再傳過來。 比如哲學這名詞,也是日本翻譯過來的。
所以佛說修行要像彈琴一樣,你太用心了、太喫緊了,就像琴絃絞得太緊,難受了。 話句話說,有些學佛學道的人,一下子勇猛精進起來,就想馬上有所成就,這時馬上量他的血壓看看,一定很高,因為神經緊張的緣故。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是這樣在生滅,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以為自己不停地在想。 實際上,我們的思想、感覺,沒有一個念頭是連著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單獨跳動的。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2025 比如我們在這裡做個檢查,早晨剛一醒來,第一個念頭是——自己在想什麼? 絕對不是,它不會一直停留在心中,早跑掉了。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學生會活動
禪修者將瞭解「吸氣」是因,而「觀照腹部上升的移動」是果。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2025 同樣地,「呼氣」是因,而「觀照腹部下降的移動」是果。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2025 他或她知道:有吸入的動機時,空氣進入鼻孔;有呼出的動機時,空氣離開鼻孔。 當心準確地瞄準並觀照目標時,心變得清新而活潑。 當觀照心是清新、活潑又警覺,就與緊縮、懶散的心相對。 懶散是由於心缺乏活力,心離開了修習。
- 這位同學馬上懂了,去試用一下,到今天為止告訴我:老師啊!
-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
- 再者,你可以藉由精進避免怠惰的出現。
在這個觀智的階段,禪修者可以觀照到目標的迅速生起與消逝。 他經驗到明亮的光、喜悅、滿意和至樂。 禪修者在這個階段克服種種煩惱,經驗到獨特的法,那種愉悅遠勝於世間其他任何感官的愉悅。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2025 由於強烈的信與確信之發展,對禪修者來說,繼續禪修似乎很容易。 有一種智叫做「名色智」,或稱心與物質的智。 硬和緊的智屬於「色」,那是身體或物質的經驗。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星雲本懷」典藏獻禮
另外,如果實踐得正確,佈施能夠打開德行的道路,通往更高層次的教法。 若無更上層的教法,人仍然容易因為煩惱而造作惡行。 我們可以理解,佛陀的教導是多麼的重要。 產生布施的意願(思心所)在圓滿佈施者的心願上,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
從此字來看,禪修者必須於身體一再地或持續地觀察身體。 身心現象(名色)的密集性(ghana)讓人誤以為它們是永恆的,就像河水的連續讓人誤以為河流似乎是永恆的。 只有當你見到名色的獨特性質(自相),你才能見到它們其實剎那剎那在滅去。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教育界
慾念來時,翻上去就是天堂,翻下去就是地獄,確實不容易把握的。 鬧中聽自己的呼吸聲很難,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就是做聽息功夫,開始聽脈搏跳動的聲音,心臟、血液流動的聲音都可以聽到。 有定靜功夫的人,只要聽到裡頭的聲音不對了,就曉得身體哪裡出了毛病。 上次講到念安那般那的重要,通俗名詞稱為煉氣。 安那般那煉出入息,包括顯密許多方法,而原則只有一個。 若加上印度婆羅門、瑜珈術、中國道家,至少有幾百種方法。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星雲大師一筆字
簡單地說,法沒有了,佛陀也沒有了。 人將失去與僧團之間的連結,什麼也沒剩下。 只有當人以佛陀為依歸,奉行佛陀的教誨,他或她生命的品質才會提升,身、口、意才會變得有修養。 這時候,人纔能夠住立在教法之中。 然而,尚是凡夫(puthujjana)的時候,人一定會一次又一次掉落在法和律之外。 總是需要提起精進,不讓自己偏離佛陀的教導。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星雲說喻六:般若
如果說這是病,解脫不了,要求懺罪,那就不是唯心了,這是問題,不要自欺啊! 當然也有真正信仰非常強的人,他可以把病減輕,甚至可以沒有,這是一個方法,但非常難。 所以華嚴經第一個提「信」,信為道源功德母。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2025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不過,信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菩薩五十五位,第一個講信,皆由於實信非常之難。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學校地圖
如果你發現某事有價值,你的信心便會生起。 這纔是我所說的信心,與盲信(muddha-pasanna) 無關。 具有這種珍貴的信心,是非常合理的。 起身、站立、彎曲、伸直等動作,也必須放慢,並且正念地加以觀照。 雖然你很健康,可以快速地起身、坐下。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大師的智慧:人間佛語.星雲大師
我們要看清楚,當前面一個念頭跑掉,而後面一個念頭還沒來時,中間有段空空洞洞的,保持中間這個空,就叫觀心法門,這樣就先做到了第一步。 上次談到,一般人提起禪宗,就提到參話頭。 其實,參話頭是禪宗發展到宋元之際,不得已而產生的一個辦法。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連登: 星雲大師談處世(新版)
所以念頭用不著去空它,太費事了,它本來是空的,一般人聽了佛學,一上座就求空,用自己的意識去構想一個空,這是頭上安頭,是多餘的。 那時的夾山,已經是一位大法師,道吾來接引他,故意在下面聽經。 夾山又追問:「某甲什處不是,望為說破。」吾曰:「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也就是說,我不說破,你自己去找船子德誠和尚。 夾山理是對了,但是並沒有證到。 你規規矩矩去見他,把你的聲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擺大法師的架子。 唯心、唯物的關係都在這裡,這四大,我們看它是結合的,事實上並沒有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