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粗口係啲粵語嘅粗俗字詞,字義多數本身係性器官、性行為或者咒人死傷。 狹義上,只係得下節介紹嗰五個字,統統同性有關。 最後《廣東俗語考・下卷・釋名稱(上)》:孻:孻音拉。
「」是「花苞」之意,《廣韻》有「胡男切」和「胡感切」二讀,粵音分別是ham4和hɐm5,義合、音不合,未可謂lɐm1本字。 誤解書例:「尐雛不能羣」猶言「少(小)雛不能羣」,「尐」是形容詞,與助詞「啲」無關。 誤解「古無舌上音」:以為舌上音等同聲母ts、ts’,不知粵語ts、ts’、s這組聲母來自中古的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又不審「尐」是齒頭音精母,根本不適用「古無舌上音」理論。 此說出自孔仲南《廣東俗語考》,彭志銘《正字正確》因襲以為「正字」,曾焯文又誤解「古無舌上音」以論證「尐」可音tit7,陳陳相因,解說愈錯,流傳愈廣。
粵語正字: 粵語字
在漢語語族裏,除北方的官話外,粵語是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 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影響力強大。 香港無線電視與亞洲電視均已取得廣東的落地廣播,廣東省內均可收看香港電視,港式口音(即港式粵語)80、90年代在廣東相當流行。 由於自小接受官話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
現代粵語完成體詞尾「咗」,出現年代頗晚,十九世紀文獻尚不常見,餘靄芹找到《散語四十章》(1877)中的一個例子,大概是最早的記錄。 「咗」的來源至今不明,其為晚近始有之詞則應無疑,與古代的「徂」等詞不會有直接聯繫。 粵語正字 「」字說出自於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彭志銘《正字審查》因襲其說,又說另有「徂」字亦是,曾焯文取筆畫較簡的「徂」為「正字」,坊間流傳的正是「徂」字。 粵語片區在粵語正字問題上頗具爭議,究竟應該用古字,還是用新造字、借音字,部分粵語詞彙如何書寫。 不過此爭議往往發生在學者之間,民間多數只視自己的習慣而使用。
粵語正字: 粵語書寫系統
「旮」、「旯」楷書字形分別源自「角」、「落」草書寫法。 「角落」源自「角」,上古時屬複輔音聲母字。 中山粵語讀「角落」時「角」字只讀聲母部分,讀「角落」時保留上古「角」字複輔音讀法。 官話「角落」讀jiao3luo3而「旮旯」讀ga1la2,晉陝「角落」讀ga1lao1或用「疙佬」假借詞。 粵語正字 按方言用法,官話「旮旯」讀音模倣山西晉語讀法,而粵語「角落」讀「卡啦」應屬模倣官話「旮旯」讀法。 粵文維基百科通常用香港同廣州寫粵語口語通用嘅漢字,亦歡迎寫有根有據嘅本字。
- 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
- 白讀、文讀並無正俗、雅俗之分,兩者只係代表毋同嘅語音層次。
- 「膋」,音「柳」,本是腸部脂肪,後來泛指體內脂肪。
- 除「滫瀡」外,「瀡」字罕見於文獻,更難言其單獨作動詞用。
- 可見粵語因其發展方向幾乎不斷簡合而少繁化。
詹憲慈考本字為「」(也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 「濕淋淋」意同「溼漉漉」,本來並無問題,詹憲慈考「淋」本字為「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粵字愛好者多好獵奇而不詳審,由是以訛傳訛。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審查》(2007) :「花冧」的「冧」字正寫是「」,從「乙」字部首,本讀「含」,《說文解字》作「草木之花含而未發」之意,段玉裁注為「花朵未放之蓓蕾」。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29(2014) 「肉酸」,若考究的話,應寫「朒朘」。 粵語正字2025 《康熙字典•月部•六》朒:《正字通》女六切,音衄。 《康熙字典•月部•七》朘:《篇海》子全切,音鐫。
粵語正字: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中國內地,推普廢粵的方針下,有的地方政府對粵語的打壓越來越強,使保護粵語寸步難行。 粵語不斷受到打壓,很多粵語廣播已被取消,在中國大陸推普廢粵的方針下,粵語在內地現在可以說是寸步維艱,面臨極大挑戰和困難。 中國政府、學校要求學生使用普通話,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話。 有的學校強制學生在下課之後的聊天放鬆玩耍時間說普通話,不得說粵語,否則處罰。 在推普廢粵的強制措施之下 ,很多小孩和年輕人已經變得不會說粵語。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
粵語正字: 出現新興用語
久而久之,啲人已經唔記得廣東話之中嘅詞語原字係點樣寫,有人以為廣東話根本就係有音無字嘅。 綜上可見,這種「正字」,強調的是「正確寫法」,輔之以「合理寫法」,所謂「粵語正字」,正字法的意味多於本字考,推廣者對「正字」之考訂也是訂多於考。 粵語謂開水曰「滾水」(kwɐn2 sœy2),孔仲南考「滾」本字「涫」,其說似是而非。
粵語正字: 粵語
節目主持林佐瀚重去咗圖書館翻查呢啲字嘅正音、正寫,喺節目度介紹畀大家添。 有唔少嗰陣時俾人遺忘咗嘅古字,例如「攰」呢一個字就係噉樣翻生(喺《廣州話字典》入面,呢個字寫做「癐」,意思係疲)。 由嗰陣時開始,香港嘅語文工作者就開始咗新一輪嘅「正字正音運動」,重喺好多份報章入面要求傳媒要「寫正字、講正音」。 粵語正字 由於欠缺政府嘅採納同支持,又缺乏專門嘅規範機構,好多人寫粵語白話文嘅時候成日出現錯別字,有時重會用同音字或者英文字母代替,令到書寫混亂。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嗰時嘅粵劇係少數將粵語寫出嚟嘅文字紀錄,呢啲粵劇劇本或者戲院嘅電影介紹就成為咗唔官方嘅標準,得到大眾嘅認同。
粵語正字: 廣東話粗口
大部:「方言:『以大言冒人曰奅。』」如說大話稱為「奢大奅」,說大話的人稱為「大奅佬」。 喺香港社會上成日講「兩文三語」,當中兩文包括英文同統稱嘅「中文」,而三語則係英文、粵語同普通話。 粵文冇得到特別噉分開列爲一種文字書寫方式,只係畀人當做係讀音唔同嘅方言。 喺1980年代,香港嘅電視節目《每日一字》有幾集都提到,其實粵語有好多字都好古雅。
粵語正字: 主要特點
我覺得先生論文中所提論點,大有可取之處,但可惜未能提供正確[本字],致難令人心服口服哩。 假借法是六書之一,實屬尋常,借「蔃」為根蔃字,似乎已經約定俗成,借「㨃」為捅、伸之tœy2音字,亦無不妥,彭志銘似乎不知其字為假借字、其義為假借義,而強解「蔃」、誤解「㨃」。 從二人解說可見,「正字」旨在證明的是其為「正確寫法」,不在本字考釋。 謬誤辨析:《廣韻》:「瘞,埋也,於罽切。」「於罽切」擬成粵音jɐi3,但廣州話無此音節,黃錫凌《粵音韻彙》「瘞」注音ji3。
粵語正字: 現代漢語語法
聲調方面,標準粵語完整保留咗中古漢語中,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嘅調類格局,而且重喺陰入之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係完整保留古漢語入聲嘅語言(喺諸閩語中,重有混合入聲,睇閩南話),有利研究中國古文學。 標準粵語包含 -p、-t、-k、-n、-m、-ng 六種韻尾,冇北方話所有嘅兒化、輕聲呢啲現象(呢啲北方話特徵都係喺中古之後出現嘅)。 一個字可以有好多音、好多意思,甚至字嘅其中一個音都可以有幾個意思;或者掉轉同一個意思又可以毋只一個音。 當一個字喺講同寫嘅發音上出現分歧,就可以分為「白讀」、「文讀」兩類,爾個語文現象叫做「文白異讀」。
粵語正字: 方言文學運動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25(2014) 「兜巴星」正確寫法「㨮膺」。 Jing讀歪[mɛ5]咗聲母就變成sing。 粵語正字2025 「㨮」、「」以前講過,不再重複,這個寫法參考彭志銘的研究。 【先修未密】文若稚《廣州方言古語選釋續篇》(1993) 葳蕤:衣著穿戴得艷麗鮮明,惹人矚目,廣州口語譽之曰「威水」。 「葳」,於非切,音威;「蕤」,懦錐切,音水。 《辭源》訓釋共有三義:紛披貌;鮮麗貌;萎頓貌。
粵語正字: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康熙字典•鬲部•二十七》:《廣韻》莫撥切,音末。 Mit、git只是一音之轉,好容易轉到的。 Ŋɐk7,通常寫作「呃」,騙、欺騙之意。
粵語正字: 保留古漢語用詞
粵語的「乜」乃是「厶」的間接音變結果,而「厶」即「某」的古字。 除「乜」之外,廣府人稱「甚麼」每說「mɐt7」,這個「mɐt7」事實上就是「某」(厶)的直接音變。 「某」(厶)古代讀「mə」,讀促音時變成「mət」,與「mɐt」只一聲之轉。 謬誤辨析:詹憲慈列舉的書例,均是古音相近而通假,不能證廣州音「俗讀若阻」。
彭志銘因襲其說,卻不提讀音不合的問題,又「絕非方言,而是優雅的古漢字」云云,不審「恁」表示如此、那個、怎麼等,確是後世的方言用法。 曾焯文嘗試解釋音轉,但也只是「一音之轉」而已。 【正字不正確】潘永強《廣府俗語探奇》(2005) 粵語這個mɐt7 jɛ5,其實是mɐt7 gɛ2 jɛ5的快讀省音,gɛ2 jɛ5實為「者」的方音異讀。 「者」現在粵音讀dzɛ2,普通話讀音讀zhě,怎會是gɛ2(jɛ5)?
標準粵語有9個聲調,6至7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9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入。 上陰入和下陰入由陰入按韻母短長分化出來,所以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 一些粵語方言的陽入也按韻母短長分化成兩個,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與下陽入,共計四個固定入聲調,如勾漏粵語、四邑粵語等。
「仍吏切」屬「餌小韻」、日母,據「娘日歸泥」,可擬成nei6(佐證:「餌」廣州話一般讀lei6,顯然是保留泥母讀法、又n/l相混之故)。 羅正平以「眲」為ŋɐk7(欺騙)本字,引《集韻》「仍吏切」,顯然審音未確,又引《方言》「耳目不相信」,卻無訓釋其義。 今查《方言》第十:「癡,騃也。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眲。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謂之斫。」該條體例,先給出一詞,再列出各地不同稱謂,可知此處「眲」為「癡」義。 喺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人嘅人口進一步增加,原本嘅南方原居民就開始被漢化,講嘢亦開始有轉變。 有部分喺山區居住嘅百越部族,免被漢人影響而繼續保持自己嘅語言文化。
學者羅正平(1960)考證本字是「眲」,第一部記錄粵語的方言詞典《廣州話方言詞典》(1981)當「眲」為本字收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1988)「眲」注nei6、ŋɐk7二音,然而考究羅氏之考證,今日不難看出疏漏。 粵語正字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 朒朘:「肉酸」指一個人樣子醜陋,或形容痠癢難捱。 「肉酸」二字,是錯寫之外,其解釋也不正確,正寫應是「朒脧」。 「朒」,讀「女六」切,音「肉」,是「皺縮」、「不伸展」(即退縮)及「遲緩」貌。
粵語正字: 香港粵語
據此可知,「」是粥類,粵音mut9或mit9,義近、音不合,未可謂kit9(稠)本字。 與「兜巴星」相關的說法還有「兜巴掌星過去」、「星佢兩巴(掌)」、「一巴掌兜口兜面打過來」等等,這些說法皆可證「㨮膺」之謬。 彭志銘因襲詹氏錯誤考證,自己又再穿鑿,如此「正字」近乎荒誕,曾焯文又「參考彭志銘的研究」以致一錯再錯。
粵語正字: 語法
原來古漢語並無dz-或dʒ-音,現在以dz-或dʒ-發音的字,古時主要以d-或t-發音,故「者」古讀dia,從「者」的字如「都」、「堵」、「豬」都讀dia。 「都」、「堵」現在的音節dou(粵音)、du(普通話讀音),均為古音的遺存變化。 但有趣的是,古以d-、t-發音而後世轉以dz-或dʒ-發音的字詞又每可讀g-音,如「合」古有həp、gəp,但以「合」為聲符的「答」卻讀dəp、「塔」讀təp,而「鴿」普通話和粵音都讀g-。 ……mɐt7 gɛ2 jɛ5快讀時每變成mɐt7 粵語正字 g(ɛ)2 jɛ5甚至最終省讀成mɐt7 jɛ5。
粵語正字: 粵語字通用粵語用字
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粵字愛好者多從之。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正確》(2006) 滒:「窩蛋」的「窩」字,正寫是「滒」。 「滒」,讀音「窩」,是「多汁、柔滑和黏稠」之意;當煎蛋未熟,仍帶有黏性糊狀時,就叫做「滒蛋」。 粵語謂稠粥曰「傑粥」,「傑」字記音kit9,「稠」義。
粵語正字: 聲調系統
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 如粵語「休下息」,現代標準漢語作「休息一下」。 一般認為粵語文讀音出現的頻率不高,沒有高度異化的文讀音。 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 其他文白異讀聲母如:近(gan6)代/遠近(kan5)。 中山石岐粵語在所有粵語中最少,因其特殊不分上下入聲而只有6個;東莞粵語次之,只有8個;多數粵語方言有9個聲調;勾漏粵語和平話方言有10個聲調。
粵語正字: 常用字詞
粵語係普通話以外最為廣泛嘅語言,亦被認為係國內嘅強勢語言,但同時喺國內受到嘅打壓亦係最嚴重。 由於外地人口嘅不受控湧入,先係出現普通話城市,廣西粵語被邊緣化,廣東粵語城市不斷萎縮。 越來越多本地兒童唔識唱粵語兒歌(但係《排排坐,喫果果》就出現喺人教版音樂書上)。 文革之後出世嘅父母不時認為呢啲舊兒歌同現代社會唔相襯,自己唔識唱亦唔願意教育仔女唱粵語兒歌。 呢個觀念導致粵語兒歌喺創作同傳承上難以為繼。 但近年好多外省人嚟到廣東,官話越來越流通,好多廣州話古字已經用少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