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辭中,陳剛院長表示何志均先生是計算機學院創始人,先後創建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系和計算機系,是受人敬仰的老一輩專家。 本次研討會就人工智能進行各項學術交流,邀請衆多名家,是一場計算機領域的盛會。 黨委書記彭列平帶領全體新生黨員重溫入黨誓詞,並作《志存高遠 何志均 腳踏實地》主題報告。 2011年,時任浙江大學副校長的吳朝暉教授以在網格服務計算與普適嵌入式系統理論、信息服務軟件平臺自主創新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吳朝暉,男,1966年12月出生於浙江溫州,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10月參加工作,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科學技術部副部長。
- 送米的人叫毛德操,他還是個知青時,何志均寄給他計算機學科前沿教材,招他進浙大做實驗員。
- 回到杭州後,何志均雖未入黨,卻一直在幫助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學、教工們。
- 全球金融巨頭道富集團在中國大陸唯一的全資子公司就在杭州。
- 葉老師說:“這個學生很懂得尊師重教,工作後一有機會就回母校看望老師。
- 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主題,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發展優勢。
- 事實上,這家成立於1792年、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公司是繼紐約銀行之後美國曆史第二悠久的金融機構,並一直在全球金融領域有着舉足輕重的行業影響力。
2019年開學季,浙大首批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走進校園。 在人工智能即將成爲一級學科、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背景下,由潘雲鶴擔任主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編委會”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等4本全新教材。 何志均 編委會祕書長、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設立將大大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學體系,構建起人工智能這門學問的基石,這有助於更加系統完整地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此後人工智能所開發了更多的專家系統工具,其中與中科院數學所聯合研製的一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何志均 何志均重視研究生培養,開始時只有他一人是碩士生導師,在他的鼓勵和支持下,導師隊伍逐年擴展。 當前,浙大在教育部支持下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打造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同時積極籌建人工智能方向國家重點實驗室。
何志均: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成果
省、市硅酸鹽學會聯合在山東威海市召開東南十省市水泥發展及工作交流會議。 會議重點交流了我國水泥結構調整及水泥節能、利廢新技術,新工藝等。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1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二級學科碩學位授予士點,4個國家一級學科以及與一級學科體量相當的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自哈佛大學畢業 何志均 ,在英國貝爾通信公司實習後歸國的張毓昆老師上《微波與天線》,課程難度大但他講得深入淺出、概念清晰,他板書很有特點,速度剛好和多數學生思維一致,學生一面聽一面記,很合拍。
70年光陰流過,何志均進入了垂暮之年,而這個國家已經煥然一新。 今年浙大校慶期間,何志均在計算機學院的一間會議室裏主持舉辦了一個“視頻同學會”,如今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老同學通過互聯網見面、交談,他們踐行了自己青春時的諾言。 二年級畢業後,屬於何志均的“文軍長征”開始。 何志均說,同學們想了個主意,請當時的浙江省主席黃紹竑來學校做報告,報告後就向他要求募捐,湊這筆川資。
何志均: 何志均相關介紹
今天,這個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落戶在浙大。 實驗室主任周昆教授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真實感圖形的電影級高清畫面交互級繪製,解決了高質量畫面實時繪製的難題,成果獲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相關技術已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目前,實驗室與企業合作研發更多消費級產品,以打破傳統圖形軟件只有專業用戶才能使用的技術壁壘,讓普通人也能玩轉頂級特效。 今天,浙大培養的軟件人才遍佈我省互聯網領軍企業的中高層,學院研製的多個前沿軟件成果在各行各業轉化應用。
他認定應該和國外企業在開發上密切合作,方能縮小差距,與世界的發展同步前進。 爲此他積極地尋找與軟件最發達的美國企業合作的機會,經歷多年艱苦的努力和磨合,終於由他牽線與美國第一大共同基金服務公司——道富銀行進行合作。 何志均2025 他凝聚了4位自己帶的博士生,教授楊小虎、周波、孫建伶、李善平,帶領學生組成精幹團隊,於2001年底組成“浙江大學道富科技中心”,由潘雲鶴校長和何志均擔任中方理事。 2003年8月,美國《CIO雜誌》以《一朵IT奇葩在中國開放》爲題對“浙江大學道富科技中心”進行了專門報道。
何志均: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辦學歷史
餘凱博士等多位中外學者出席會議並發表學術演講。 計算機學院廣大師生以及部分離退休老同志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在一系列新技術突破的加持下,人工智能在近兩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潮,“點燃”了發展新動能,“點亮”了發展新經濟。 前後歷經3年,最終研製成功的ZD-1佔據了一整間教室,一排排的電子管閃爍着各色的燈光,並達到了每秒運算30次的設計目標。
何志均: 何志均相關的文章
這些初創時期的良好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依舊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無線電人,成爲一種精神食糧、一脈血液流淌在每一個無線電人的身體裏。 由此,何志均1981年於計算機系內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室,並於1984年升格爲人工智能研究所,並擔任所長直至1991年。 同事評論他是待人誠懇,寬厚,平易近人,能夠凝聚同人,共同奮鬥。 他把全副身心都用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結婚時已近37歲。
何志均: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現任領導
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副系主任,軟件與網絡學院副院長,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科學技術處處長,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長助理等職。 2012年11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2017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何志均: 人工智能專業大學排名
何仁堯老師幫助我完成了Unihis 的部分編程工作,先生和孔老師爲我的論文做了不少修改和完善,爲此獲得浙江大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爲了延續合作,道富集團與浙大網新在浙大道富技術中心的基礎上於2003年3月成立浙大網新恆宇軟件有限公司。 2005年1月,道富集團收購浙大網新恆宇軟件有限公司,更名爲道富信息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專門負責道富集團的應用軟件開發和維護工作。 另外,道富集團又與浙大網新合資成立了網新恆天軟件有限公司,爲全球金融機構提供軟件技術服務,由道富集團負責在國外承接項目,網新恆天提供技術開發支持。 細數何志均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們的足跡,這段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創新之路再度印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浙江以超常規力度建設創新型省份,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
何志均: 何志均成就
他把首批招收的研究生確定爲“人工智能”方向,也作爲計算機系的長遠科研方向。 在博覽了當時所能得到的外文文獻之後,他留意到計算機科學和思維科學結合的人工智能學科,在國外經歷了20多年的艱苦研究後,方開始其實用的過程,而在國內尚是空白。 他爲研究生開設了人工智能、機器定理證明、模式識別和Lisp程序設計等課程,在國內率先帶領第一批研究生開墾這一處女地。 他爲研究生確定了學位論文研究方向爲“專家系統”,強調專家系統的發展在於應用、在於對社會作出貢獻。 當時國際上所有的專家系統都只能在大、中型計算機上進行研究和開發,何志均卻在中國比較普遍具有的8位微型計算機上,對專家系統的設計方法進行了研究。 在他指導下的研究生,從1981 年起,先後研製成一批實用的專家系統,分別應用於農業、探礦和輕紡工業。
何志均: 浙江大學全國首開“區塊鏈”專業課,恨自己畢業太早!
夫人薛豔莊時任杭州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也已30歲,此後曾任杭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也深受師生愛戴,1988年兼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每年基層就業學生歡送會、入伍大學生歡送會、畢業生座談會等,彭老師從不缺席,關心關照每一位同學的未來規劃,盡己所能幫助同學們成長髮展。 此外,彭列平堅持參加“形勢政策課”與黨課教學,提升學生政治理論素養的同時,通過分享優秀選調生等朋輩榜樣故事鼓勵他們將愛國之心化爲報國之情。 何志均 同學們始終記得她樸素但充滿力量的話語:“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心懷求是精神,胸懷家國天下”。 也有學生特意在論文致謝中感謝彭列平的支持與引導,讓他更有勇氣做出選擇、更堅定邁出步伐。
何志均: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與軟件學院何志均教育基金
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2016年6月2日),計算機科學家,教育家。 何志均2025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7年11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將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本科專業爲主體進行培養,成立“圖靈實驗班”,探索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何志均 該學院系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致力於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研發和高層次團隊培育的實體性學院。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於1960年建立的“解算裝置及技術”專業,曾自主研製我國第一臺數字積分機,填補了國內空白,併成功地應用於國防現代化和工業自動化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而且東南大學的計算機系科研成果,學員水平可以進入到全球的1%,實力可見一斑。 公開簡歷顯示,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出生於上海市,194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1960年創辦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並擔任系主任,1978年創辦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並任系主任,1983年創建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並任所長。
何志均: 何志均 (何志均)
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出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的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稱得上是國內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服務計算方面,提出了複雜服務計算理論模型與方法,主持研製了複雜服務計算支撐平臺,產生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
研究生張寧在他的指導下,於1985年研製成功“二三維圖形生成顯示軟件包”,在圖形裁剪、真實感圖形處理技術等方面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 與此同時,何志均將人工智能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圖形學相結合,用於解決國民經濟中重大關鍵問題。 他指導的博士生陳純的“絲綢印染CAD/CAM系統”,經歷5年的艱苦努力,於1989年研製成功,達到了當時國際的領先水平,並在生產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