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2025懶人包!(持續更新)

相較於2011年纔出現的Dcard,PTT自1995年便出現,同樣擁有超過百萬會員,但也由於使用者大多已進入中年,因此在使用者年齡層上和Dcard有很大的不同。 方法2.如果已經安裝夜神模擬器,可以在本頁面點擊“下載APK”;下載完成後直接拖進模擬器,即可自動解析安裝。 我一直對Dcard的受眾和IG的高連動性感到很好奇,而這兩次親自操作跟互動算是十分成功,除了很開心,也覺得運氣很好,因此,把相關的技巧分享給大家。 以文章36個小時的存續時間來看,要在早上貼文,纔不會讓文章存續的36個小時內,遇到兩個半夜睡覺時間,讓有效曝光時間縮短。 在Dcard,不只全站有熱門榜,個別看版也有熱門榜。 所以一定要先在張貼文章的版搶下互動第一,至少先拿下該版的熱門榜,搶下該版的流量。

  • Dcard起初是以網站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後來才提供了手機App應用讓大家可以在手機上盡情瀏覽Dcard上的社羣話題,由於我也是到了Dcard推出手機App後才開始加入Dcard,因此我們就以Dcard App作為這次產品迭代歷程的觀察。
  • 耐心服藥及適度運動有助身體,聽醫囑不隨便換藥。
  • 相關功能:就是Dcard目前有提供的附加功能,如電商購物(好物研究室),內容部落格平臺(創作者俱樂部),去對標市場上主流的產品,如蝦皮購物、方格子等。
  • 這樣的風格,或許也是為什麼Dcard上的男女比例,會從2012年的6:4,轉變成2016年的4:6,熱門看板也多是女生感興趣的美妝、穿搭等類別,這對於一個以交友起家的社羣平臺來說頗為特殊。
  • 因此,登上熱門頁,等於是觀看次數的保證,一篇500次以上互動的熱門文章,觀看次數就算保守估計,也一定是數萬次起跳。
  • 正如同Dcard上線以來一向神祕低調,Dcard產品經理林懷宇認為,就是這樣的「隱私」與「匿名」特性,成為Dcard能一路成長茁壯的核心關鍵。
  • 林裕欽回憶,2015年Dcard要招收實習生時,他與一名有意參與實習的人約在一家咖啡廳,當討論到公司的話題,還在打趣問對方為什麼沒有把Dcard網站加入書籤列時,結果在一旁的咖啡廳老闆聽到,開玩笑的說自己有加入,能不能也來應徵實習職位?

目前,Dcard的Facebook粉絲專頁已有超過86萬人追蹤。 Dcard社羣經理羅硯琳透露,Dcard的流量來源主要來自搜尋以及Facebook,從Facebook來的流量「比例很高」,一篇發文的觸及率最多曾達到百萬人。 「但這其實像是雙面刃。」她說,這也是為什麼Dcard開始做分眾頻道經營,像是Facebook上有Dcard、Dcard Girls兩版,把寵物、美妝、美食、攝影放到Instagram上。 未來還要因應趨勢,加強在影音、直播內容的嘗試。 但正因為匿名,Dcard同樣得面臨平臺管理上的難題。 比方說,「用戶有時還蠻喜歡吵架的。」林懷宇笑說。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網路沙龍—

而對這個去年剛滿5歲的臺灣原生網路社羣平臺來說,未來絕對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現階段的目標,是讓更多人喜歡Dcard。當然,未來往國際市場走是一定的。」林裕欽維持一貫的低調,語氣雖然很輕、但目標說的遠大。 若說1995年誕生的批踢踢實業坊(PTT),讓現在大約25到40多歲的人們能說著共通的網路語言;那對於目前臺灣的高中生、大學生等年輕世代來說,共同的社羣記憶,或許正逐漸從PTT轉移到「Dcard」上。

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固定的道理,人也是一樣,驕傲自滿則會招致失敗,所以求得此籤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謙虛待人,才能避免失去目前的成果。 如果不知修正自己,未來將會勞心勞力卻沒有成果。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 研究曝:確診具「2劑疫苗」相同保護力 40周後免疫力還有78%

有時候看看Dcard這些內容,會到很灰心,不免讓我憂心,臺灣的學生怎麼了? ……但又覺得這樣的憂心是多餘的,本來就不能奢望在樹上找到一條魚,充其量找到的是鳥羣。 既然Dcard的定位在於社羣娛樂,聚集的當然是這樣的話題,它不能夠代表全體大學生,只能是臺灣大學生很鮮明的某部分而已。 它展現了社會的多元性,有這個缺口在,所以這個網站纔會竄紅得很快。

  • 考試 經過一兩次的應考,到了第三次考期而功名有機會。
  • 因為擁有3D立體遮瑕科技,單一層遮瑕度就有80%,就算再次疊加也不顯厚重和卡粉狀況,持妝控油程度中偏高,因為採用最新的輕粉底劑型,上妝後能持續維持如蜜粉般的清爽感,油田肌很適合。
  • 未來還要因應趨勢,加強在影音、直播內容的嘗試。
  • 「網路產業還是比較難找到人才。有些人很年輕、還沒有工作經驗,需要的是機會。」也因此,Dcard希望藉由實習機制,進一步找到有技術也有熱情的人。
  • 藉著文章,我也讓更多Dcard上的年輕朋友認識我的知識型IG帳號,並帶來6000多個粉絲增長,以下是我達成這個成就的8個行銷技巧。
  • 以文章36個小時的存續時間來看,要在早上貼文,纔不會讓文章存續的36個小時內,遇到兩個半夜睡覺時間,讓有效曝光時間縮短。
  • Dcard是在2011年由簡勤佑與林裕欽兩位臺大資管系的學生所創立,一開始創立的核心宗旨跟早期的Facebook有點相似,希望能夠過提供一個開放的匿名交友平臺,讓每個人在平臺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而Dcard的「D」則代表Destiny,命運的意思。

林裕欽回憶,2015年Dcard要招收實習生時,他與一名有意參與實習的人約在一家咖啡廳,當討論到公司的話題,還在打趣問對方為什麼沒有把Dcard網站加入書籤列時,結果在一旁的咖啡廳老闆聽到,開玩笑的說自己有加入,能不能也來應徵實習職位?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當時讓他意識到,Dcard已經成長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社羣平臺。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2025 林懷宇說明,Dcard整體的產品發展思維都是建立在匿名原則上,像是Dcard在去年底推出「卡稱」功能,讓用戶在發文時,作者名稱除了可以選擇匿名、或是顯示自己的學校之外,還多了一個自己設定的名稱,讓想被記住發文風格、卻又不希望被認出自己是誰的人,擁有自己專屬的標記。 例如,2017年3月,一篇名為「阿嬤這是Lv」的文章,敘述一位阿嬤收到孫子送的名牌包,拿來裝魚還稱讚包包防水的逗趣故事,連英國媒體BBC也轉載,成了另類的國際曝光。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文章導覽

在Dcard,只有發佈36小時以內的貼文,纔能夠上熱門。 而登上熱門的貼文,在張貼起算的36小時後,就會從熱門榜上消失。 因此,登上熱門頁,等於是觀看次數的保證,一篇500次以上互動的熱門文章,觀看次數就算保守估計,也一定是數萬次起跳。 《愛的迫降》玄彬和孫藝珍太相配,希望他們「原地結婚」,命理師分享兩人八字相當契合!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2025 玄彬、孫藝珍這對「假想情侶」,明星夫妻Rain、金泰希被命理師認定是天生一對,秀英、鄭敬淏互相吸引,不過宋慧喬、宋仲基八字…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熱門文章

然而在此階段比較值得注意的功能有如2018年2.3.2版本所推出校園現實動態功能,讓大學生可以在學校看板以照片或影片錄製的方式來分享校園生活大小事,很像是Instagrm於2016年所推出的Story功能,但差別在於Instagram的Story可以發布在個人或商業帳號的主頁上,但Dcard的校園現實動態功能是以「學校」為主。 Dcard起初是以網站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後來才提供了手機App應用讓大家可以在手機上盡情瀏覽Dcard上的社羣話題,由於我也是到了Dcard推出手機App後才開始加入Dcard,因此我們就以Dcard App作為這次產品迭代歷程的觀察。 然而Dcard在朝向這些潛在的商業模式發展時,如何緊扣產品的核心價值,讓每個人都能夠在Dcard上找到共鳴,發揮社羣的影響力同時,又能夠兼顧平臺的內容自由度與豐富性,且不淪於充滿各式業配行銷等內容,是一個觀察Dcard產品未來發展的切入點。 最後我們可以從Dcard的人才招募網站中瞭解到,Dcard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廣大的社羣交流平臺,讓每個人在此平臺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但相較於Facebook不一樣的特點在於「抽卡」,Dcard在每天的午夜12點時,系統都會隨機抽出一名學伴的邀請卡給使用者,使用者在收到邀請卡瀏覽過對方的自我介紹覺得來電時,就可以送出交友邀請給對方,而收到交友邀請的人,需要在當天午夜之前送出同意交友,雙方纔能夠順利結緣,一旦超過這個時間,兩位使用者便不會再收到或是抽到彼此的Dcard邀請。 國內就有一名21歲「少年董ㄟ」楊崇立,12歲開始進行代購從百元賺起,現在已經賺進了10桶金,去年開始自創潮牌服飾,一推出就成了年輕人喜愛的品牌,光是單月就能賣出萬件,現在他還進軍百貨公司設專櫃,就是要挑戰國內外知名品牌。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 女穿外星裝狂歌熱舞超陶醉 服務生突開門!她尷尬愣住

Dcard創立初期,儘有開放臺大與政大的同學進行註冊與使用,並且會員須提供真實姓名、個人照片及學校信箱認證註冊。 後來在使用者反應熱烈的情況下開始籌畫建立公司的事項,並且逐步開放更多學校學生進行註冊與使用。 原PO認為,當初大學生才能使用的,變成現在只要有手機號碼就可以申請,造成一堆中年人國高中生亂入,「低卡真的走不遠了,大家都能使用的程式,那這樣“大學生”意義何在?」,原PO不解Dcard高層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但他認為「你們已經忘記當初的初衷了,個人覺得我應該沒多久就會放棄低卡這個程式了」。 一名網友就在Dcard以「Dcard大學生專屬已經不存在了」為題PO文,他表示「從最開始的Dcard到現在的低卡,已經不是當初“大學生”專屬的匿名軟體了」,原PO指出,Dcard很多版都有不少問題,但感覺官方也沒處理,例如考試板變成了戰校板,感情板心情板變成了微西斯板,時事板更是變成了藍綠鬥爭板,不然就是一個板又細分出一堆小板,或是同一個主題被分成不同板塊。 知名社羣媒體Dcard自2011年推出以來,始終標榜為「大學生專屬」的論壇,不過近幾年Dcard逐漸放寬註冊標準,加上許多大學生早已畢業,也讓Dcard似乎不再是「大學生專屬」。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一名網友就在Dcard發文,表示大學生專屬的Dcard已經不存在了。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用戶

夜神模擬器助你像職業電競選手一般電腦大螢幕觀賞,用鍵盤,滑鼠和手把來全面操控你的遊戲。 夜神模擬器讓你免於電量不足,流量消耗以及通話來電時被強行打斷的困擾。 最新的夜神安卓模擬器完美相容安卓7,支援99%的安卓手遊,是你在電腦上暢玩安卓手遊及APP的最強助手。 我們親自體驗並客製最順手的按鍵設定,讓Dcard更還原電腦遊戲的操作習慣;比遊戲更懂你。 Dcard 是全臺最大年輕人匿名社羣因為匿名你可以無拘束地在這裡討論不敢和朋友說的心情與祕密也可以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像是情感話題、美妝穿搭或是分享美食等各種時下議題。 從上述的報導中我們可以觀察出「廣告業務」是Dcard目前最主要的收益來源,而廣告業務的收益主要是取決於該平臺的活躍會員數量,當此平臺的活躍會員數目越多,廣告的效益也就越大,目前Dcard的廣告收入來源可分為Youtube、Dcard網站與App的廣告收入,因此Dcard要如何持續透過「內容」來吸引會員造訪該平臺並願意留下來就顯得十分重要。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成功關鍵:重視「匿名」與「隱私」

Dcard Sitemap資訊架構我們可以透過Sitemap來瞭解目前Dcard的產品功能為「文章」、「抽卡」與「商城」,而文章為Dcard的核心產品功能,包含內容管理、看版管理與搜尋管理等後臺系統,來處理Dcard使用者的文案內容編輯、圖片影音上傳、使用者自定義分類與文章搜尋等任務,另一個核心功能為抽卡,透過演算法的配對機制,提供Dcard使用者於每天午夜12點時提供配對與發送邀請等任務。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Dcard App在1.16版本時,推出了學生證進行帳號驗證的功能,不像PTT在申請帳號流程時一定要使用學校的信箱才能做帳號的驗證,而在1.17版時也提供「話題標籤」的功能,幫助使用者在搜尋文章時,後臺資料庫能夠同時在前臺搜尋框中顯示出與此標籤相關的文章。 同樣是搶用戶的時間,意味著Dcard在其他社羣平臺的行銷策略也要跟著謹慎。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為什麼用逍遙玩Dcard – 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

2011年,由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系學生林裕欽、簡勤佑所推出的Dcard,一開始的概念很簡單,它是大學生的線上聯誼平臺,讓各校學生在午夜12點抽卡配對,並融入一些浪漫元素,只要用戶當天沒有送出邀請、就會擦身而過永遠錯過彼此。 隔年,Dcard加進校園聊天室功能,接著一路演變到現在的綜合性論壇。 2016年底,Dcard更是已經發展成一個每月不重複訪客800萬以上、註冊用戶數超過上百萬人的社羣平臺,用戶累計抽出超過1.5億張卡、每10秒就有一篇新文章誕生。 Dcard(狄卡)是臺灣的社羣網路服務的網站,只開放臺灣跟海外部分大學的學生註冊。 其中網站的特色在於「用戶在每個午夜12時,會收到一張系統配對的匿名邀請卡(Dcard),若送出交友邀請,收到交友邀請的人在當天午夜之前必須同意邀請,雙方纔能成為朋友」,因此近日就有網友在網路上大嘆「Dcard抽卡訊息都不回」,沒想到大量女孩一眼就看出玄機直言「難怪」,引起熱議。 透過逍遙模擬器,在電腦上下載Dcard – 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享受大熒幕的暢快體驗。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遊戲訊息

Dcard 是全臺最大年輕人匿名社羣,因為匿名,你可以無拘束地在這裡討論不敢和朋友說的心情與祕密,也可以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像是情感話題、美妝穿搭或是分享美食等各種時下議題。 而Premium則是Reddit提供用戶們一個無廣告瀏覽的選擇,如同今天你購買了Youtube Premium,你在看影片時就不會因為廣告而影響觀賞體驗,同樣當Reddit會員購買Premium服務時,用戶們在該平臺上瀏覽文章時,就不會出現嵌入型的廣告內容,可以盡情暢遊於社羣討論的內容之中,這是目前Dcard沒有提供的服務。 首先讓我們來檢視Dcard競品分析表格中「主要功能」的區塊,從下方的表格中我們可以到Dcard的主要競品,臺灣PTT、美國Reddit與日本5ch在文章的產品功能上幾乎都有提供,唯一的差別在於PTT未有提供上傳與編輯影片的服務,可能是與PTT是採用學術網路作為後臺伺服器的運營有關,因此許多網友都改用GIF的方式來呈現。 顧客關係:Dcard初期以「抽卡」功能的方式來維持與會員之間的關係,讓會員養成定期登入Dcard的習慣,中期則是透過優化使用者的UI/UX體驗,提供會員一個更流暢的社羣交流平臺,並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現階段則是有效運用這些用戶數據,給予個人化的推薦內容,來持續強化Dcard與會員間的關係。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除了抽卡外,Dcard最主要的就是社羣功能,使用者可以藉由Dcard的網站或是App來透過瀏覽、發文、回應他人文章,討論區也依照內容不同分作不同討論版,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校版,只有該校學生可以在上面發文及留言。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Dcard – 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電腦版簡介

「興趣/社羣型」社交電商主要聚集一些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成員們,彼此可以在同一個羣組間進行商品的分享交流與買賣,如591寶物交易網是以遊戲主題而形成的社羣交易羣組,新加坡的旋轉拍賣則是以興趣愛好而形成的二手商品交易羣組。 首先我們先從Dcard的主要競品們作為觀察對象,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Dcard並未有「聊天室」的功能,這邊指的聊天室功能為無法針對不認識的人發送訊息,不像PTT可以丟不認識的人「水球」,除非雙方要因為「抽卡機制互相配對成功後,才能與對方開始私訊聊天」,其聊天室性質有點類似交友軟體。 而在成本結構方面,Dcard的固定成本為薪資、辦公室設備、零食福利等員工支出外,變動成本為產品運營的Server的資料儲存空間、維護成本,這些變動成本會依據會員在Dcard上的活躍程度來決定,若活躍的會員數越多,所產生出的數據與內容也就越多時,Dcard就可能會需要提升資料儲存空間、計算能力等以提供會員更好、更穩定的服務品質。 此時Dcard App的產品的標語也從2.0版本的「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更改成3.0版本的「不限大學生,每個人都能找到共鳴」。 主打保濕的精華粉底,冬天乾冷的時候很適合來上這瓶。

10萬個訂閱Dcard(別名:狄卡),是臺灣的社羣網路服務網站,開放給臺灣與國外部分大學學生註冊。 2021年起,開放非大學生一般民眾憑身份證件、透過手機號碼註冊。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2025 創辦人為臺大學生林裕欽與簡勤佑,兩人大學的創意創業學程架設名為「Dcard」社羣網站的課程作品,因為他們覺得大部分學生多隻在一般生活圈交朋友,沒機會接觸更多人脈,所以兩人討論網站的發展可能性。 2011年,Dcard於網路推出服務時,只開放臺大、政大學生註冊,後來陸續開放其他大學註冊,現在是超過百萬會員的大型論壇,也是資本額高達四千萬並拿到上億融資的公司。 我們透過瞭解Dcard產品背景與發展歷程,進一步使用商業模式圖來理解他的運營體系,接這在更深入針對Dcard每個產品功能點,分析他背後的業務邏輯,與比較他與市場上同質、相似或相關功能的競品,其主要的產品功能與附加的產品功能差異與特色之處,最後我們可以循著本篇文章的脈絡,總結一下目前Dcard是如何從社羣論壇走向商業化的發展歷程,並從中推測Dcard未來可能潛在的商業服務模式。

小編這邊簡單科普一下,鍵盤輸入法是常見的網路取名方式,意指用鍵盤上語言切換後的對應位置來輸入,以中文舉例來說,美(ao3)、人(bp6)、圈(fm0)。 2.內容多沒有進行過濾/過度暴露:有許多人喜歡在「西斯版」分享自己的牀事/性經驗,甚至是不露點的裸露照,個人認爲是不妥的,雖然大學生都已經滿18歲了,但我還是希望作爲學生可以單純一點。 讓這個網站火起來的很大特色,是「午夜12點抽卡」。 這是有點象是牽紅線的網站,顧名思義,到了午夜12點,點選抽一張卡,系統就會自己幫你配對一個異性(也可能抽到同性但聽說機率比較小),然後雙方選擇同意,就代表抽卡成功,有點象是確認好友的概念,然後就可以開始聊了,若有一方不同意,則抽卡失敗,交友不成立。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電腦玩Dcard – 年輕人都在 Dcard 上討論

作為一個平臺角色,Dcard會有客服定時巡版,處理用戶反應的問題,但除非是涉及違法事項,Dcard多數時間並不會主動介入。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2025 「只有在有人惡意揭露其他人的真實資訊時,會被我們判斷成最嚴重的違規情形。」而即便平臺上的文章虛虛實實,有些更常被人調侃成創作文、幻想文,但也因此保有更多想像空間,「有時候你覺得別人的故事很誇張,但現實生活中,比這更誇張的事其實更多。」他說。 2022年2月,Dcard推出實名制,要求使用者必須上傳身份證正本照片,纔可以擁有在Dcard全站討論的權限。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在夜神模擬器上暢玩 Dcard:匿名論壇、熱門話題與抽卡交友 電腦版

第一篇登上全站熱門第三,第二篇登上全站熱門第15。 提供2019年的網路數據,讓大家感受一下——Dcard每月流量高達17億,不重複造訪人次1100萬。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你有將文章存在瀏覽器中的「我的最愛」,變成書籤,這樣就可以馬上查到那篇被刪除的文章,超方便的!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國高中生也能用 使用者年齡層廣

林懷宇也樂見,未來平臺上會湧現更多類型的文章,例如從現階段比較偏心情抒發的文章,發展出更多評論性的文章,帶動更多的討論風潮。 2021年7月,網友「警專姐」用PPT做圖整理出民進黨疫情以來爭議言行,並上傳到Dcard,但文章卻遭檢舉下架,連發文帳號都遭停權,論壇管理單位回覆「當事人覺得妨礙名譽,故審議後刪除」,引發譁然。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Dcard:匿名論壇、熱門話題與抽卡交友 電腦版

遮毛孔的效果很棒,但鼻翼容易出油會有點脫妝,疊太多層會開始不均,比較建議上薄薄一層,持妝不是很好,因為出油後就會一直脫妝,比較推薦給乾性肌使用。 瀏覽Dcrad版面,不論事業、感情還是學業等,每天都有非常多網友分享各種疑難雜症。 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包正豪時不時就會上Dcard爬文,也從中發現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根據日前資策會FIND一份臺灣民眾社羣網站行為調查,在12歲至24歲的使用者之中,有48%的人都造訪過Dcard,僅次於社羣前輩Facebook、LINE、Youtube、Instagram、PTT。 作為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社羣新星,林懷宇僅透露「成績絕對比調查的數字好」。

此網站的用戶在每個午夜12時,會收到一張系統配對的匿名邀請卡(也就是Dcard),若有興趣與對方認識的話就可以送出交友邀請,收到交友邀請的人在當天午夜之前必須同意邀請,雙方纔能成為朋友,一旦錯過之後,這兩位用戶便不會再收到或是抽到彼此的Dcard。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近一個月,我在Dcard發表兩篇非常熱門的文章,第一篇就登上全站熱門第三名。 藉著文章,我也讓更多Dcard上的年輕朋友認識我的知識型IG帳號,並帶來6000多個粉絲增長,以下是我達成這個成就的8個行銷技巧。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進行中

但如果你沒記下文章編號,只能透過輸入關鍵字來查找那篇不見的文章了,有點小麻煩。 流動性及極強,很適合搭配氣墊粉撲一起做使用,效果會更好。 也因為比較薄透,如果需要高遮瑕度可以多疊加幾層。 漸漸看此月中和dcard 獲選全膚質都可入手的霧面款底妝,粉體質地雖偏濃稠,但上臉輕薄且延展性極高、好推抹,能與肌膚緊密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