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進修部2025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博士班分設生醫工程產業組、一般組之分組。 清大為執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整合清華重點領域研究,於2006年陳文村校長任內,合併材料科學中心、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成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成立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2007年)、人文社會研究中心(2007年)、基礎科學研究中心(2008年)。 此外,1997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清華校園中,設有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分為數學組與理論物理組,與校內、外學者互動頻繁;清華為鼓勵研究成果轉為產業價值,1999年成立創新育成中心,績效優異。 清華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社會調查五研究所自行設法維持。 8月,清華決定恢復文科研究所,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部。 1940年,因聯大校園屢遭日軍轟炸,教育部命聯大遷川。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守臺灣。
  • 增設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資訊安全研究所、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 1955年,中華民國同美國訂立原子和平用途協定,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勘定校址於新竹市,籌劃復校,創辦原子科學研究所。
  • 至1926年,大學部共成立17個學系,包含中國文學系、西洋文學系、歷史學系、經濟學系、教育心理學系、物理學系、工程學系、體育學系、音樂系等,已經形成大學的初步基礎。

在治校理念上,確立了“民主治校原則”,也稱為“教授治校”,清華的教授會、評議會、校務會以及各種專門委員會,多由教授擔任,讓教授能積極參與學校事務。 2019年開辦的將星計畫全名「清華學院學士班(將星計畫)」,是清大與國防部合辦的單獨招生。 每年錄取10名,包括陸、海、空軍各2名,及資通電軍4名。 將星生進入清大後,大一不分系,大二再依其興趣分流到電機、資工、材料、經濟、人社、教育等系。

清華進修部: 碩士班公告

2005年,獲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前兩年(2006年、2007年)每年新臺幣10億元。 2月,電機資訊學院產業研發碩士積體電路設計專班成立。 8月,物理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併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合併為化學研究所;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 1970年9月,閻校長調任至臺大,繼任校長為徐賢修。

1955年,中華民國同美國訂立原子和平用途協定,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勘定校址於新竹市,籌劃復校,創辦原子科學研究所。 1931年10月14日,梅貽琦被任命爲校長,12月3日,在校長就職典禮上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理念,此理念對清華有著深遠的影響。 梅貽琦擔任清華校長長達17年,為清華最久任的校長,且對學校建設貢獻巨大,確定了清華著名學府地位,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 清華進修部 此時期,梅校長大力延聘名師,讓此時的清華園名師雲集,如文學院的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吳宓、金嶽霖等;理學院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陳省身等;法學院有陳岱孫,這些學術大師在清華創造出許多研究成果,如機械繫教授王士倬建造了中國第一座航空風洞。

清華進修部: 國立清華大學

8月,增設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及工業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為生命科學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核子工程研究所。 1984年,增設人文社會學院、經濟學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研究所與高分子研究所合併為化學工程研究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學中心。 清華進修部 1948年(民國37年),梅貽琦校長離開北平前往南京,後出國赴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現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確定國立清華大學將中國對美國的庚子賠款的退款使用剩餘部分存放至美國銀行設立“清華基金”,由梅貽琦校長掌控此基金。 1949年(民國38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臺北,梅貽琦校長前往臺灣新竹市復建國立清華大學,至今此基金利息仍每年由銀行撥付給國立清華大學作為開支經費,目前僅有位於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接收此基金。 國立清華大學除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的一員而與同屬該系統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校緊密合作外,亦與北京清華大學等海內外大學有著密切關係,發展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在內的交流合作。 2006年清華首度實施此計畫的結果,於2007年3月放榜,來自全臺150所高中的學生共150名獲得錄取。

  • 目前住宿書院共有「厚德書院」、「載物書院」、「天下書院」三所,各自帶有不同的發展取向,如厚德書院提倡社會關懷,載物書院主打創新創業,天下書院著重國際交流。
  • “這樣一來,清華教授的薪水就十分可觀,學校也利用那些校款蓋了很好的教授宿舍,就是現在的東院,三十五坪(一坪約爲3.3平方米)的新房子,其他學校都沒有。
  • 11月,與盟軍合作於昆明成立譯員訓練班,並成立師範學院初級部。

,後引申出“水木清華”一詞,並賦予“池水清澈,樹木華美”之意,今日工字廳後匾額即爲“水木清華”四字。 清康熙年間建熙春園,後分爲近春園、熙春園兩部,咸豐帝爲熙春園親書匾額改爲“清華園”。 1910年,遊美學務處將附屬肄業館改爲學堂,依據所在地而定名“清華學堂”(Tsing Hua College),後沿襲更名“清華學校”(Tsing Hua School)。 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掌控北京後準備改辦大學,由於清華接收美國退還賠款,對羅家倫校長的委任狀中定名爲“清華大學”,未加“國立”二字,後經羅家倫多次爭取,最終定名爲國立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為,具備專業技能的老年人再就業意願較高;但除注重技能外,老年人還應適應數字化時代,提高在數字化時代的素養,為就業賦能。

清華進修部: 課程需求調查

求學4年期間學雜費全免,可領每月1萬2千元生活費及每學期5千元的書籍費,畢業後以少尉任官,起薪近5萬元。 且所有將星生不論軍種,未來只要通過體檢,都可接受飛行官訓練。 清華進修部2025 未來還將安排學生到歐美頂尖軍校交換一個學期,開拓視野,與國外軍事生交流,並學習最新的軍事科技。 6月,材料科學中心與奈米微系統中心合併為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校務會議通過「國立清華大學教師學術卓越獎勵辦法」及「國立清華大學講座及特聘教授設置辦法」。

清華進修部: 清華學堂時期

2000年8月,成立科技管理學院,設有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計量財務金融學系。 臺積電捐贈1.8億元興建科管院,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也以個人名義捐助1500萬元。 1980年,增設工業工程研究所,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和工業化學系更名為化學工程研究所和化學工程學系。 1972年,增設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工業化學研究所、工業化學系和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1956年1月1日,即在臺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臺復校工作由此開始。

清華進修部: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期

1973年,經教育部覈准,成立工學院、理學院與原子科學院,清大從原本的原子科學所擴張為理工大學。 1975年,張明哲擔任清華校長,在其任內,清大為了整合全校研究及對外合作,規劃成立研究發展委員會。 1980年大學部增設中國語文學系,清大逐漸邁向綜合大學之路。 清華在戰爭傷痕下努力恢復發展,1946年2月,部分系所勉強於北平清華園重新復課。 5月4日,西南聯大結束,學生依志願分發,入清華者932人,入北大者644人,入南開者65人。

清華進修部: 國際交流

讓清大嚴大任教授帶你在學習工數的路上,不再處處碰壁,不必黯然神傷…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 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 。 西南聯大時期,畢業生分清華、北大、南開、聯大四種學籍,合併前學生擁有原校學籍,合併後招生爲聯大學籍,其中清華學籍畢業生爲723人。

清華進修部: 校園景點

1956年清大在臺復校後首次招生,因校舍還未完工,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上課地點,至此清大校務在臺正式運行。 1957年,清大在新竹的教學大樓、辦公大樓、教職員工宿舍、學生宿舍等相繼完工,學生於是返回新竹上課。 1961年原子爐興建工程完工,此原子爐土木工程部分由校友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負責設計,機械裝置則由中油、臺電、臺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到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的協助,是臺灣第一次由產官學界共同完成的成果。 清華進修部 在學術研究上,清華自29國130所(2011年4月)增加至49國319所(2020年4月)大學保持校際合作關係,各國交換學生、外籍生、華語學習的互動熱絡。 而國立清華大學也與國內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三校共同組成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整合各校資源,共同成立研究中心。

清華進修部: 學習無藩籬 – 把清大老師帶回家!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北平落入閻錫山之手,校內親閻錫山勢力醞釀“倒羅運動”,再加上羅家倫長期與學校師生意見不合,5月20日請辭離去。 後閻錫山指派與其同為山西人的清華校友喬萬選為清華校長,但是遭到清華師生以反對軍閥力量把持校政為由,拒絕喬萬選。 6月25日,喬萬選企圖以武力接收清華,遭學生阻擋,並簽下「永不任清華校長」承諾書。 清華校務暫由校務會議維持,清華進入長達十至十一月的無校長時期。

清華進修部: 清華學堂(1911-1912)

8月,成立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生命科學院調整為生命科學系、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碩、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博士班。 2017年增設藝術學院學士班、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華語教學組、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華文文學研究所(分設華文文學組、華語教學組)。 停招學習科學研究所、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音樂學系音樂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應用數學系、應用科學系、中國語文學系。 2008年2月,正式成立「清華學院」;獲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後三年(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臺幣12億元;成立產業研發碩士半導體元件及製程專班。

清華進修部: 國立清華大學(1956-)

原先計畫在臺北南港與新竹擇一選校地,但因南港腹地較小,再加上時任新竹縣長朱盛淇的爭取,清大選在新竹赤土崎建校。 校地由中國石油公司提撥約40公頃的原日本海軍燃料廠土地,在原子爐開工後,需要更多校地,因此新竹縣長朱盛淇同意再撥約33公頃土地,此時的清華校地共約78公頃。 國立清華大學在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為 名之間,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為世界第177名,在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為 名之間,在202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為375名。 陳力俊表示,1948年,國民黨當局派遣專機接清華校長梅貽琦前往南京,隔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 1956年,清華在臺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

梅竹賽是清華與交通大學之間,一年一度的校際競賽。 清華進修部2025 從1969年開始舉辦,當時名稱為「梅竹錦標對抗賽」,梅竹錦標賽,係分別紀念清華前校長梅貽琦與交大前校長淩竹銘,「梅」代表清華,「竹」代表交大,項目則包含了球類、棋橋、中英文辯論、拔河等。 約於每年的3月舉辦,歷年來雖然因故停辦過數次,但梅竹賽依然是兩校每年共同的傳統盛事。

清華進修部: 課程分享

師生陸續北返,只留下師範學院改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 7月,清華中文系教授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刺殺,昆明發生學潮,梅校長赴滇解決。 清華進修部2025 10月10日,正式於清華園上課,收集補充圖書儀器設備,並招考新生。

飲水思源,梅竹賽的緣起,當回溯至民國50年代;清華與交大在臺復校後,因兩校校地位置相鄰,且學生人數相近,而學生之背景與就讀的科系性質亦相似,所以兩校同學彼此之間在生活、課業與活動的往來就相當的頻繁,因而不斷的有聯誼活動。 在梅竹賽開辦當時,兩校為其應名「梅竹賽」或「竹梅賽」爭論不休。 最後清華張致一教授從口袋拿出了一元硬幣道:「出現梅花則稱梅竹,出現壹圓那面則稱竹梅。」銅板落定,梅竹之名從此便正式確定。 2020年5月8日,臺北政經學院成立,將以校中校的模式運作,參酌倫敦政經學院LSE模式,開辦跨領域碩士與博士學程。 110學年度至少先招收10名碩士生,111學年度則至少招收40名碩士生與10名博士生,招生名額將逐年增加。 12月10日,清華宣佈將於109學年度申設學士後醫學系,規畫將獨立招收赴偏鄉服務的公費生,並培育研究型醫學生。

現在情況可能有所改善,學校開始實行《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基金保管運用辦法》對這筆校款的使用進行監督。 “北京清華也知道這些利息,不過現在還是歸臺灣清華管,實際上,美國在政治上認同中國大陸,所以北京如果想要這筆錢,也能要過去。 不過,我聽說因爲北京清華是重點學校,經費充足,這點錢就算了,留給臺灣清華用。

清華進修部: 校區

1983年為配合推動國防科技發展,與中山科學院合作成立自強科學研究中心,為推動跨院所繫的教學與研究,成立校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及科學儀器中心。 1984年依行政院「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成立材料科學中心,為全臺大學中四大重點科技中心之一。 之後陸續成立電腦與通訊科技研發中心(1994年)、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研發中心(2000年)、奈米與微系統科技中心(2001年)、腦科學研究中心(2002年)、當代中國研究中心(2003年)、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2004年)等校級研究中心。 2019年人文社會學院國際生學士學位學程改名清華學院國際學士班。 增設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資訊安全研究所、智慧製造跨院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學位學程、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改名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

此外,復校後的清華和相鄰的交大於1969年開始固定於每年春季舉辦「梅竹錦標賽」,比賽項目包含球類、橋藝、棋類、田徑、拔河等。 清華校友與許多知名大學包括臺灣大學等,都有協助校友創業活動,以租用辦公室的方式,推廣其創業活動,如清華海峽研究院。 100學年度共計373名印度學生來臺就讀學位學程,多以攻讀博士學位為主,佔74%,居我外國學生來源國別之首,主要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中興大學等。 工程學院為最熱門領域,計有129人,自然科學類(含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理科學、生物學等)有119人,生命科學方面 49人,商管類30人。 另外,更有超過100位以上的印度學生來臺學習華語。 12月,臺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個人捐贈新臺幣2.2億元,配合「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興建教學大樓「臺達館」,供電機資訊學院、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及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使用,並贊助清大與臺達電子產學合作。

清華進修部: 校園巴士

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撤退至臺灣後,接收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本部300公頃土地。 1955年金開英擔任中油總經理,撥用40甲土地給清華大學建校,由該校校長梅貽琦於新竹市主持清華在臺復校。 清華進修部 復校重建之初首設原子科學研究所,1964年恢復大學部,目前設有理學、工學、原子科學、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科技管理、教育、藝術、臺北政經學院TSE等11個學院,共26個一般學系、10個學士班、23個獨立研究所、17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