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永聰聽罷便痛定思痛,遠離一班損友,發奮讀書,最終如願完成預科,再考上浸大歷史系,其後在原校深造,完成碩士及博士課程,便在浸大歷史系擔任講師至今;連同學生時代,已在浸大將近30年。 昔日中學時期被大多數教師標籤為「黑學生」的範永聰,全靠滿腔熱誠的新老師啟發,最終如願考入大學,其後更為人師表,在浸會大學歷史系執教,即將踏入第18個年頭。 浸大歷史系 惟他慨歎,現今社會習慣將表達反對意見的年輕人標籤為離經叛道,他以過來人身份指,不應二分「好學生」或「壞學生」。
2月1日,校長錢大康向全體師生發出公開信,指學生輔導長鄧裕南分別與劉子頎和陳樂行及語文中心同事會面後,決定撤銷兩人的暫時停學令,即時生效。 公開信另指出大學宗旨是教育而非懲罰,衷心希望二人真心悔過,並珍惜獲第二次教育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 劉子頎認為校方未審先判,表示「不覺得好開心或勝利」,希望大眾未來可對焦在普通話畢業要求;陳樂行則表示「不敢鬆懈」。 浸大深信,通過學術研究創造知識是大學的重要任務,而教研人員積極地投入學術研究亦能爲學生建立良好榜樣,培養同學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激發同學對真理知識的渴求。 各學院共設有20多個研究中心,創造研究成果,並鼓勵教師爲政府及工商界提供專業意見和服務,廣泛應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羣。 該院的授課地點分佈港島、九龍和新界各地,方便學員在就近區域上課,教室設施先進齊備,務使學員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浸大歷史系: 歷史系獲康文署撥款研究 「食盆故事」
浸大學生會成員以食蟲抗議,並高叫口號「拒絕劣食,踢走蟲can」。 為應付正名為大學後所增加的收生人數及未來發展,「逸夫校園」於1995年落成啟用。 校園以邵逸夫(Shaw)命名,佔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設有開揚的空間和廣場,以及一條貫通整個校園的大道「李作權大道」。 鄰近的「聯校運動中心」亦於同年落成,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共同使用。 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在中國內地的珠海市以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建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香港浸會大學乃香港特區政府全資的大學,學位獲香港政府及國際承認。 大學的MBA課程自開辦以來,頗受企業界歡迎;MBA 浸大歷史系2025 (香港班)校友多任職港資與外資企業,亦有部分從事中港商貿。 根據學院進行的MBA畢業生調查,平均百分之四十的同學(全部均為在職經理人員)在學習的兩年期間獲得企業內部或轉職的晉升機會。
浸大歷史系: 學生組織
這計劃不但有助學生將來的就業,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及溝通能力,強化了他們的處事技巧,令學生對未來選擇在不同的地域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為促進國際間學術文化交流,浸大與約160所大學簽訂了交換生協議,每年約派出100多位同學前往各大學交流學習。 浸大歷史系 為了接受挑戰、善用機遇,浸會大學制訂了“願景2020”。 此計劃為浸會大學未來的發展訂立了主要的方向,並落實本校追求卓越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承諾。
- 社會科學系探討人類社會入面所發生嘅問題同埋行為,利用理論嚟解釋社會現象,訓練同學嘅「國際視野」同「洞察力」,仲有「批判思考」同「解難能力」等軟技能,所以 Social Science 出路非常廣而且多元化。
- 經過五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可獲得地理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和教育學士(榮譽)學位。
- 1994年11月,立法局通過有關條例,香港浸會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成為香港八所教資會轄下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 香港浸會大學一直秉承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念,與孫中山先生對國人及基督教徒的寄望不謀而合,歷史系更有幸肩負推動孫學的責任,期望有助香港各界瞭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與歷程。
-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爲1956年創立的香港浸會書院,1972年始改稱香港浸會學院,首任校長爲林子豐博士,校碑是由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文學家、清華大學韓家鰲教授題寫。
- 香港大學以古代史為主,僅有一個初級課程是以二十世紀為中心。
- 在中國研究學位課程的基礎上,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四系再度合作,從2003年開始,招收「當代中國研究」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第一屆學員,轉瞬亦已超過15年了。
最終學會被迫取消活動,部分學會成員分別收到口頭和書面警告,學會同時暫停使用學校場地一個月。 而《文匯報》指活動宣傳海報有2019年反修例運動常見的元素,有“煽暴”意味,涉嫌誤導校方,並指引起校內及校外人士投訴。 到同年11月30日,校方以「行政指令」下令該會即日內停止運作,直至2023年2月28日。 浸大歷史系2025 2020年1月3日,校方物業處發出電郵,表示於學校所有出入口設置閘機,要求同學及教職員拍卡出入,校園短期內不再對外開放。 浸大學生事務委員會於2017年11月決定成立工作小組,檢討紀律程序。
浸大歷史系: 校園
2004年,香港浸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共同設立「北京-香港-新加坡非線性與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立法局通過有關條例,香港浸會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成為香港八所教資會轄下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善衡校園的名字,是紀念積極推動香港浸會學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 校園於1966年落成啓用,並曾於1990年進行局部重建。 浸大歷史系 此部份的校園佔地22,000平方米,內有11座主要建築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間。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學校領導
他們指那一帶是平民美食天堂,聯想到現時極流行的電子化叫餐形式,將來或會以無人機送餐,於是結合扭蛋機和夾公仔元素,設計了一個可即時將美食夾送到客人手中的遊戲,正是他們對未來送餐形式的設計與想像。 另一項作品《蝦兒移動雪糕》,來自鄰近海味街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由同學們裝扮成活蝦,融合AR技術製成如站於半融化的海味雪糕中,希望藉此傳承海味街的魅力。 梁美萍提到,年輕的學生們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或許未必瞭解,如海味,學生們可能喫過,卻未必知道是甚麼,正好通過活動,讓他們學習這些生活知識。 在香港,各大院校都有提供歷史相關的postgraduate(深造文憑)課程,而通常收生都沒有限定申請學生要在本校修讀undergraduate課程。 「政府工」薪金優厚,晉升前景良好,更有公務員福利,是不少大學生「搵工」的首選。
浸大歷史系: 歷史系出路
如修讀不計入大學總成績的普通話課程,其成績將會以優秀/合格/不合格標示。 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暨教務議會學生代表雷樂希批學校「換湯不換藥」。 2018年1月17日,近20名學生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要求校方交代2017年推出的普通話課程豁免試的評分準則及上訴機制,惟當時兩名負責該考試的副校長均不在校園。 浸大歷史系 浸大校長錢大康在1月21日向師生校友發電郵,表示對學生在語文中心的不當行為,將按紀律程序嚴肅處理。 )為唯一代表全體香港浸會大學全日制本科生的學生組織,是獨立於大學的獨立組織。 浸大學生會的宗旨是本著民主自治精神,促進同學德、智、體、羣四育,鼓勵同學關心社會、認識世界、謀求同學福利、爭取同學應得權益、促進大學發展、提高大學聲譽、並與校方一道為爭取大學應得之地位而共同努力。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願景
最後,中大對考古、公眾歷史都很關注,其餘兩校在這點上似乎相形見絀。 另外,由於港大文學院成立已久,可供主修的科目亦有逾二十個之多,故中史的主修人數較少。 有見及此,中文學院提供了稱為「中國文史」的主修及副修選擇,即所需的學分可由「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歷史文化」兩個本來可以獨立主修的科目中獲得,更顯彈性。 香港大學文學士素以統一招生形式收生,即學生可於大學時才自由選定主、副修科目。 為了適應334學制,浸大亦走向學院化,以學院式招生,讓學生探索一年後才決定主修科目。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建設
本系課程設計包容寬廣,不但有傳統中文學科知識,也有提供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科目,旨在傳授中國語言文學知識的同時,讓同學跨越科際,涉獵中外古今的不同文化範疇。 傳統科目包括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文學理論、語法學、文字學等。 跨文化、跨學科的科目有:「西方文學(中譯)名著選讀」、「英譯中國名著選讀」、「崑曲文學與清唱藝術」、「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視藝術」、「佛教與中國文學」、「中日的文化遺產與都市文學」等。 全日制課程方面,為配合特區政府擴充專上教育學額的目標,大學於2000年成立國際學院提供副學士學位課程。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願景
2017年2月9日,由於往返浸大校園的專線小巴25M線提出加價,由4.5元加至4.7元,浸大師生認為加價不合理,又認為校方沒為同學向署方反映意見,浸大學生會舉行「校巴日」,以抗議運輸署放任加價。 浸大歷史系2025 當日學生會提供兩條循環線,往返九龍塘站及浸會大學,同學上車前須出示學生證方可免費乘搭校巴。 而學生會將在各車站豎立會旗或設置等車告示,以供同學識別等車位置。 最終延至8月14日正式加價,惟實際上之前的價錢是小巴公司提供的一年「優惠」。 唯人選只有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錢大康,他將於7月初約滿港大,剛可接替卸任的現任校長陳新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