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美食2025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石硤尾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入夥,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2年間及2006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1940年代末期,中國大陸爆發國共內戰,引起很多人到香港避難。 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以作棲身之所。 1953年12月25日,發生了石硤尾大火事件,五萬多人無家可歸。

  • 2020年水務署進行平整工程,計劃向地政總署交還用地,期間發現地下隱藏了相信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古羅馬式結構,石柱和拱門設計,具有保育價值。
  •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爲“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 )位於香港九龍西部,是窩仔山及喃嘸山一個的谷地,以住宅區為主,東與九龍塘以南山邨道為界,南至窩仔山的窩仔街,西至大埔道與深水埗及李鄭屋連接,西南面與塘尾及元洲以巴域街為界,北面與大窩坪以龍翔道為界,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 餐廳還有不少特色美式快餐餐點,包括太陽蛋熱香餅漢堡($108)、炸辣雞漢堡包配薯條($88)、麻辣手撕雞烤芝士治($78)、焦糖香蕉爆谷熱香餅塔($78)、嫩牛肉墨西哥烤餅($118)等。
  •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 第37、39、40及41座已於2004年封閉,第17、18座曾改爲石硤尾人文館,而美荷樓被列爲一級歷史建築,並擬改爲公屋博物館,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廈)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已於2006年入夥。
  •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但因為空地三面被大廈圍繞,塑造出獨特的空間感,非常適合拍攝取角度。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湖。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爲“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當時下邨部份也於1972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夥,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爲石硤尾邨。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石硤尾美食: 香港人的南山

50年代衍生出來的巨型鐵皮箱「大排檔 / 大牌檔」,於80年代香港進行市區重建時,部分大牌檔也因而結業,也有部分遷入店舖繼續營業,例如灣仔再興燒臘飯店、中環鏞記及九記牛腩,均源起於舊式街邊大牌檔。 及後政府建屋計劃後期出現俗稱「冬菇亭」的食店設計,令到大部份大排檔固定在屋村指定位置,令如今全港在街邊營業的大排檔只剩下28間。 石硤尾邨停車場「堅記」就是公屋冬菇亭一類的小炒食店,門外特大魚缸暫養著多種生猛游水海鮮,有鮑魚、瀨尿蝦、蟹、老虎班、星班、杉班……等等,價錢屋村街坊也覺相宜。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臺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夥,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石硤尾美食2025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石硤尾美食: 香港美食旅遊

餐廳內採用相同色調,牆上有大量街頭風格的圖案、畫及塗鴉等。 吧檯位附近及落地窗前又放置多個紅黑色膠箱,營造出街頭小店感。 石硤尾美食2025 石硤尾美食 南山邨平臺上每晚都有很多車仔檔,識食之人不可錯過。

  • 館內復刻舊式公屋生活場景,展出千多件珍貴藏品及40多段口述歷史。
  • 近年就因平臺上的一個舊式兒童遊樂場而廣為 人知,遊樂場被三幅密集式住宅牆包圍,形成一個有趣的景觀,吸引不少 攝友前去。
  • 4座樓高13層(12/F,不包括天台),12樓(11/F)及13樓(12/F)沒有升降機直達;21座2樓(1/F)沒有升降機直達,22,23座三樓(2/F)沒有升降機直達,可經由21座地下乘升降機前往。
  • 秉承舊式雜貨店精神,價廉,實用,一切從日常生活出發,雜貨種類實而不華,砂煲罌罉,碗筷叉羹……且並沒有因為裝潢有型,吸引了很多捨得洗錢的 hipsters 及日本遊客而開出「手信價」,反而很多小雜貨十元八塊十零廿蚊有交易。
  • 無綫電視(TVB)劇集《降魔的2.0》最新一集(第19集)去到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取景,舊式的工廠建築,經活化變成不少文青小店,真的勾起不少回憶。

新香園(堅記)是深水埗其中一間有名的地踎茶餐廳,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是深水埗區內少數24小時營業的茶餐廳,而店內的蛋牛治成為了民間傳奇,是新香園的招牌菜,但為什麼普通的蛋牛治會成為新香園必喫小食之一呢? 石硤尾美食 原來他們的蛋牛治並不是用上罐裝鹹牛肉,而是用上新鮮的手切牛肉,加上沙嗲醬、醬油、砂糖等調味料,用料充足,令蛋牛治的味道昇華,記得蛋牛治要烘底才會更好喫。 蛋牛治配上特別的奶茶紅豆冰,茶味濃鬱,入口順滑,紅豆份量剛剛好,是不錯的飲品。 石硤尾美食2025 「愛文生」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大排檔,小炒鑊氣十足,你們的美食行程有沒有安排?

石硤尾美食: 公共交通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七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三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 盲人輔助的凸字卻會跟隨中式樓層寫出數字層,如1樓是1/F。

石硤尾美食: 南山邨彩虹橋

只要拾百多級樓梯而上,已可望到整個深水埗,遠至昂船洲大橋一帶。 要知道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建一個小小公園已是要了政府的命,如今在人口密度高得嚇人的石硤尾和深水埗後方,竟然有座後山讓人呼呼氣,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吧。 據瞭解,香港一個家庭的年收入如果在一定數目之下,大約是12萬港元,即可申請公屋住房,這是一種廉價租金的房屋。

石硤尾美食: 設施及志願機構

雖然這裏已經全面改造,但仍依稀看到舊日工廠的痕跡,例如大廈大堂擺放數臺工廠機器,各樓層保留開放通風的舊建築特色。 石硤尾美食2025 秉承舊式雜貨店精神,價廉,實用,一切從日常生活出發,雜貨種類實而不華,砂煲罌罉,碗筷叉羹……且並沒有因為裝潢有型,吸引了很多捨得洗錢的 hipsters 及日本遊客而開出「手信價」,反而很多小雜貨十元八塊十零廿蚊有交易。 全因店主堅持雜貨就是要服務街坊,解決日常生活需要,並不是用作供奉齋擺,得個靚字。

石硤尾美食: 南山邨平臺搵食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夥。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想了感受石硤尾舊日氣息,定要到訪有逾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

石硤尾美食: 深水埗主教山:隱藏「地下之城」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設立的第一所私營民間博物館,在50年代年石峽尾大火一事中,政府為了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安置災民,所以出現了多座如美荷樓一樣的H型徒置大廈。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中國大陸居民逃難往香港;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石硤尾六村,由西至東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道村。 石硤尾美食2025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的開始。 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山寨廠,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石硤尾美食: 大坑西邨:逾半世紀屋邨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石硤尾美食2025 美荷樓是公屋始祖石硤尾徒置區其中一棟樓房,用作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 草根階層居所,本無耀目外殼,但這樣的老房子隨着急速的城市發展步伐,一一拆毀消失,其舊其不合時宜其罕成為美之所在。

石硤尾美食: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加上近年陸續進駐不同的個性小店,包括咖啡店、書店及生活雜貨店,令這個小區像西營盤、上環及堅尼地城般有型及有趣。 想了解其他區有什麼亮點,可參閱中上環必試咖啡店和虎豹別墅重開! 石硤尾美食2025 無綫電視(TVB)劇集《降魔的2.0》最新一集(第19集)去到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取景,舊式的工廠建築,經活化變成不少文青小店,真的勾起不少回憶。

石硤尾美食: 石硤尾一日遊 美食攻略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夥。 基座設商場和停車場,其中商場設有12個商鋪和街市。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夥。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石硤尾美食: 設施及志願機構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硤尾又名夾石尾(碣石尾),原指深水埗南昌街街尾起的一帶山嶺谷地,早於1900年前已有人定居於兩條從山上流出長沙灣的溪澗旁邊。 至1930年代,不少其他地區的居民遷到石硤尾村,居民數目逾千,其中包括1927年遭迫遷的九龍塘村村民等,建有不少農寮、棚廠和工場。 )位於香港九龍西部,是窩仔山及喃嘸山一個的谷地,以住宅區為主,東與九龍塘以南山邨道為界,南至窩仔山的窩仔街,西至大埔道與深水埗及李鄭屋連接,西南面與塘尾及元洲以巴域街為界,北面與大窩坪以龍翔道為界,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商販以最地道活潑的語言交流,主婦以敏銳而獨得的觸覺挑選生活所需,處處流露動人的生活氣息。

石硤尾美食: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石硤尾美食: 香港人的南山

所以,香港政府決定在該區興建廉租屋邨,是香港首個公共房屋發展計劃。 石硤尾是香港九龍北部的一個地區,位置爲畢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東,九龍塘以西,主要是一個住宅區。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災難性大火,5萬多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情況危急,港英政府爲了安置災民,決定在石硤尾災區興建7層高的H型大廈,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廈終於建成,成爲第一代公共屋邨。 「堅記」是為數不多的公屋冬菇亭小炒食店,做的港式風味小炒夠鑊氣,價格亦相宜。

一蚊一條魷魚就是掃街必食,魷魚鬚沾滿祕製沙嗲醬汁,有一點花生麻醬香,爽口多汁。 還記得小時候百般頑皮,最愛爬上樓下公園的馬騮架,當時嚇得母親大驚小叫,也為自己的膝蓋添上不少「戰績」。 但近年政府基於安全問題, 為免孭鑊馬騮架早已消失於遊樂場中。 昔日遊樂場的回憶,今天我們只可在舊式屋邨緬懷一番。 除了遊樂場,因是老式屋邨,街市內店舖仍保留著 80年代風味,仍有不少辦館和士多,都是非常值得一遊的。 記得小時候看叮噹,很羨慕大雄學校有座後山,附近又有塊空地。

石硤尾美食: 香港美食旅遊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臺連接,平臺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臺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臺。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諮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道,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 石硤尾美食2025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 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 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夥,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