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精神科2025詳解!(震驚真相)

一般而言,分層護理由佔用最少資源的介入開始,並在評估症狀的嚴重程度後,決定是否需要提升至較高強度的治療及/或專科服務。 兒童患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或情緒疾病並不罕見,惟他們由發現至獲公立醫院醫生接見治療,往往歷時兩至3年,在等待期間,不少兒童因延誤治療,導致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兒童精神科2025 有精神科醫生則表示,曾有個案輪候4年始獲醫生診斷,建議醫院管理局將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縮短至一年內。 近年,澳洲和英格蘭相繼投放不少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病預防、及早識別、和低強度介入的治療服務。 如前所述,澳洲是最早為有需要的青年人提供綜合基層精神健康服務的地方之一。 早在2006年,聯邦政府成立名為”Headspace中心”的基層護理平臺,為12至25歲的青年人提供適切而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

  • Headspace中心的工作人員由跨專業團隊組成,成員包括普通科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負責提供輔導、心理治療、普通科診症、思覺失調治療等多個範疇的服務。
  • 醫管局求診數字顯示,去年疫情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有11069宗新症,為3個年度的新低,相信與疫情影響求診有關,但當中447宗為最緊急的第一類別,個案數字較2017/18年度的239宗急升近一倍。
  • 註二:就醫管局而言,嚴重精神病患一般指患有精神分裂症頻譜的精神病患者,診斷為患有其他病症而病情嚴重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不包括在內。
  • 所以學校可嘗試推行與朋輩相關的支援計劃,協助學童改善社交及人際關係。
  • 另外,由於部分機構(如衞生署)只接受有專業轉介信的個案,所以家長帶同小朋友求診前記得先檢查清楚,以免白行一趟。

另一方面,增加互動成分可以滿足學童的學習需要,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行為治療法主張人的行為是透過模仿和經驗學習得來,所以治療師會透過有系統的管教方法,逐步引導兒童控制情緒和服從指令,改善其行為問題。 由於ADHD為腦部發育、神經系統發展問題導致,保險業界普遍會認為涉及過多不確定因素,因而將患有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的人士歸類為非常高風險的一羣,將他們列入不受保範圍。 專注不足 / 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兒童精神科2025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又稱「多動症」、「好動症」、「過動兒」等等。

兒童精神科: 兒童抑鬱成因?

10.該項課程屬於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中的基礎心理學訓練課程,包括為一般教師提供的3天初級培訓及為專責教師提供的5天深造培訓,以提高他們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並加強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 與香港類似,專科服務位於護理體系最頂層,提供最後防線的服務。 具體而言,澳洲採用五層服務模式,包括:自我管理(第一層);輕度服務(第二層);中度服務(第三層);高強度服務(第四層);及急症及專科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第五層)。 英格蘭則採用四層服務模式,包括:識別及評估(第一層);輕度治療(第二層);中至高強度治療(第三層);及專科治療(第四層)。 精神健康支援小組由跨專業人員組成,包括護士、治療師及其他受訓員工。 每個小組為10至20所學校提供服務,讓青年人在獲得適切精神健康支援的同時,能夠繼續留校上課。

13.根據食物及衞生局的資料,官立、資助及按位津貼的中小學,以及直接資助計劃下的中小學,均可參加醫教社計劃。 兒童精神科2025 林醫生於是和德仔促膝長談,發現他對疫情顯得焦躁不安,「一個鐘就走去洗兩三次手,好怕人掂佢任何嘢,人哋拍佢膊頭都好驚,試過唔敢坐落張凳到,因為張凳污糟,工人姐姐坐過。」洗手洗到雙手通紅是顯著的焦慮徵狀,但病毒又和爆炸有何關聯? 假如兩種抽搐都出現,而且時間超過一年以上,稱為「土瑞氏症」。

兒童精神科: 專業診斷評估收費

一所臨時中心亦於2018年1月在牛頭角成立,以應付施工期間的服務需求。 本期《資訊述要》首先概述香港青年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和現況,繼而探討澳洲和英格蘭為加強青年基層精神健康服務的服務量、協調能力和人手狀況而推行的改革措施。 若證實孩子出現精神病,必須及早積極治療,以減少患病對孩子日常生活、個人發展、社交生活、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7.就第一層所提供的全面服務而言,由於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手,不足以照顧整體市民的需要。 註五:精神科護士包括在精神科醫院(即葵涌醫院、青山醫院和小欖醫院)工作的所有護士、在其他非精神科醫院精神科部門工作的護士,以及在精神科工作的所有其他護士。 註二:就醫管局而言,嚴重精神病患一般指患有精神分裂症頻譜的精神病患者,診斷為患有其他病症而病情嚴重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不包括在內。

兒童精神科: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

(三)下表載列二○一七/一八至二○二一/二二年度,醫管局精神科住院病人出院人次,以及精神科病牀數目(截至各年度的三月三十一日)。 歡迎個人、機構及學校使用本計劃服務,請致電與本計劃職員查詢及申請服務或到本計劃網頁下載相關表格,填妥後傳真到本計劃便可。 16.政府原定的目標為90%,但在2020年被下調至70%(請參閱相關年度的政府開支預算)。 鑒於轉介數字的上升,衞生署正在小西灣建設新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預計在2024年投入服務。

兒童精神科: 我們的專科醫生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相信其成因是腦部化學物質的傳遞出現問題,例如右前額葉區、基底神經節、小腦等負責執行腦部功能的區域發展有偏差,令患者的記憶、行為與情緒控制均受影響。

兒童精神科: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面面觀

為提供縣民及兒童青少年醫療照護需求,臺東縣政府自籌財源補助臺北榮民醫院臺東分院,聘請兒童青少年身心專科醫師、前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洪於詠2月1日起在東榮醫療門診,幫助臺東的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一)下表載列二○一七/一八至二○二一/二二年度在醫管局內被分流為第一優先類別(緊急)、第二優先類別(半緊急)和例行類別(穩定)個案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目,以及其輪候時間中位數。 兒童精神病主要分三大類,第一類是行為障礙,其中又可細分為三種:情緒障礙、操行/行為障礙及綜合障礙。 差不多有10%兒童患有這三方面的問題,而兒童精神病個案中有超過七成屬這類問題。 這類兒童的身體結構和智能都沒有問題,而導致病患原因乃來自家庭,如家庭糾紛、家長婚姻不和、虐兒、疏忽照顧、管教不善、家庭未能滿足兒童的成長及心理需要。

兒童精神科: 兒童健康

相關服務由具有基層醫療和社區聯繫的機構(例如醫療中心、學校和志願機構)負責提供。 在公營醫療系統內,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亦為懷疑出現成長發展問題的12歲以下兒童提供全面的評估和診斷。 中心處理的個案經由不同途徑轉介9註釋符號代表這些渠道包括母嬰健康院、醫管局、私人執業醫生及心理學家。 ,當中包括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等個案,而被診斷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兒童可獲轉介至相關的專業人員,以便接受適切的支援。 檢討委員會轄下成立了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專家小組,以便更深入地檢討相關議題。

兒童精神科: 相關新聞

在《報告》發表後,政府相繼推行數項新措施,並擴大精神健康護理的服務範圍。 當局其後於2017年12月成立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8註釋符號代表諮詢委員會委員由不同界別具豐富專業知識及經驗的人士出任,當中包括醫療界、社會服務及教育界、患者及照顧者組織代表,以及關注精神健康問題的非業界人士。 負責提供意見及協助制訂政策,以加強本港的精神健康服務,以及跟進及監察《報告》內所載建議的落實情況。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照顧孩子本來就已經費時,更何況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兒童精神科 在面臨支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無法照顧孩子的家長只能將孩子送進精神病房,但同時卻霸佔了牀位,令本來已經擠擁的病房不勝負荷。 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寄望政府投放更多的資源於兒童精神病的醫療和社會教育之上,以提供足夠和全面的支援。

兒童精神科: 兒童精神科 新症最長輪4年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負責統籌有關計劃,並會與業內的服務提供者及非政府機構合作,從而識別需要和訂定優次,以促進或推廣相關項目。 在兒童精神科醫院的日更中,只有四名護士及三名輔助員工負責照顧20名病人,而在通宵更,人手更削減至兩名護士和一名輔助員當值。 而大部份時間只有三位固定醫生,但醫生不會長期駐守兒童精神科病房,他們需要在兒童病房、急症室,和成人精神科門診遊走。 在新冠疫情下,精神科護士更被調派至亞洲博覽館或竹篙灣照顧新冠患者,使精神科護理員更為短缺,情況雪上加霜。

兒童精神科: 兒童精神科年增逾萬新症 疫情令資源不足情況雪上加霜

由於執行技巧有所缺損,加上在生活中經常遇到挫折及負面經驗,患病的學童多數缺乏動機完成目標。 故此,老師和家長應嘗試明確指出他們做得理想或欠佳的地方,幫助他們自我反思,並鼓勵他們保持良好表現。 兒童精神科2025 常用藥物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和非中樞神經刺激劑,透過改善腦部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不平衡,提升腦部專注力及抑制衝動行為。 所以保守起見會評估3次左右,看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有可能時間拉得更長,蔣立德說,但可以把這件事當成是一個「找尋答案」的過程,同時也是找到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模式。 有時候爸媽可以在幾次的溝通過程中,瞭解更多面向的孩子,學到親子的溝通與相處,所以請平常心看待。

兒童精神科: 精神科醫生名單 (全港)

另外,由於部分機構(如衞生署)只接受有專業轉介信的個案,所以家長帶同小朋友求診前記得先檢查清楚,以免白行一趟。 再來,通常第一次大概瞭解狀況之後,第二次孩子才會比較放鬆,讓醫師直接看到比較接近原來的樣子,這時候醫師也才能真的下診斷。 蔣立德說,像是ADHD的孩子常常合併有自閉症、發展遲緩、肌肉張力不足,如果有必要,也會會診兒童神經科、兒童復健科等或是心理師等,做一次全面的評估。 這類孩子因情緒困擾,多表現無心學習,學業成績不好,故常被人誤解為「懶」、「曳」,在家庭及學校裡遇到不少困難,常遭家長及老師懲罰,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心理,形成惡性循環。

兒童精神科: 專科門診診所(精神科)名單

不少孩子行為問題是學校發現的,進行基本評估後,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均會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治療;而不少理會機構如明愛、小童羣益會等,都有兒童心理健康評估服務。 我最擔心的反而是家長對待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的心態,部份家長會害怕孩子被標籤而對治療卻步,或對孩子接受藥物治療而出現疑慮等。 但無論如何,你應尋求專業評估以確認診斷,包括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具備相關經驗的兒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包括評估或治療ADHD或相關病症如焦慮/抑鬱等)。 這些專業人士中,對ADHD最熟悉的應是兒童精神科醫生和發展(Developmental)兒科醫生。

兒童精神科: 相關網站

建立輕度自閉症年輕成人患者日間留院治療模式,以促進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並進行職業適應準備,以銜接未來之生涯規劃。 方案內容包含以下面向:人際溝通及社交訓練,職業輔導訓練,家庭生活適應訓練,休閒生活安排訓練,時間管理訓練,社區資源運用及法律基本常識訓練,自我健康管理訓練,情緒及行為自我管理訓練。 此服務特別為全港小學生提供預防性牙科保健服務和口腔健康指導。

與此同時,第二層由於服務協調不足,被視為三個層級中最弱的一環。 服務量不足及銜接不佳,使患者傾向依賴第三層服務,導致未能有效運用資源,增加專科服務的輪候時間。 上述情況有違分層護理模式的本意,即透過第一層及第二層較低強度的服務,及早應對青年精神健康問題,藉此減少需轉介至第三層高強度治療的個案。 兒童患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或情緒疾病並不罕見,惟他們由發現至獲公立醫院醫生接見治療,往往歷時2至3年,在等待期間,不少兒童因延誤治療,導致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有關注發展問題兒童團體指出,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30多名專科醫生要處理逾萬宗個案,令輪候求診隊伍愈來愈長。 有精神科醫生則表示,曾有個案輪候4年始獲醫生診斷,建議醫院管理局將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縮短至1年內。

兒童精神科: 門診部

有發展問題的兒童確診路上困難重重,根據衞生署資料,政府在2015年承諾90%的新轉介個案,可在6個月內完成評估。 惟至2018年僅得49%個案可在6個月內完成,前年亦只得53%個案達成目標。 衞生署回覆指,個案實際輪候時間視乎其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測驗服務亦已實行分流制度,確保情況緊急和較嚴重的兒童會優先獲得評估。 1973年7月1日,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回歸臺大醫院精神科,保留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名稱。 1980年神經精神科分為神經科與精神科二科,1993年精神科改為精神部,下設兒童精神科功能分科,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之業務。

兒童精神科: 發展障礙及行為問題

事實上,現時已有針對性的藥物及行為治療能有效改善病童情況,如能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從多方面協助孩子,整體情況體都會有顯著進步。 縣長饒慶鈴表示,4年來積極尋找醫療資源,依縣民醫療需求,自籌財源補助醫院,聘請胸腔外科,整形外科、眼科、放射腫瘤科、腎臟內科等專科醫師,提升醫院緊急醫療照護能力,減少鄉親舟車勞頓到外縣市就醫。 今年再補助榮總臺東分院聘請兒童青少年身心專科醫師,提供兒少身心醫療照護服務。 (一)及(二)政府沒有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委託機構進行精神健康調查,亦沒有就企圖自殺或自殺個案是否與疫情相關進行研究。 每節私家治療的費用高達 1,200元至3,150元,故檢視個人醫療保險為私家精神科治療費用提供足夠保障,極為重要。

局方解釋,是因病況屬非緊急類別的人數較多,而在現時醫護人手緊絀下,輪候時間會相對較長,緊急及半緊急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均可維持在兩星期和8星期內。 負責社會心理相關資料收集、分析,家庭評估及家族治療,社會福利諮詢與社會資源的轉介,舉辦家屬衛教團體、家長成長團體,配合個案提供家庭、學校、機構訪視與調查,帶領社交技巧團體及醫病溝通協調等。 月在兒青病房內成立了南部唯一的醫院內附設嚴重情緒障礙特教班-「愛心園」,結合了精神醫療及特殊教育專業,除了保障住院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外,更促使嚴重情緒障礙孩子能早日回歸教育體系,以減少家庭、學校的困擾及將來需付出的社會成本。 月在當時的宋維村院長及李育峻主任的規劃下,兒童青少年專屬的精神科病房正式誕生,開始收治因精神症狀或嚴重情緒、行為問題造成日常生活障礙,無法在門診處理或門診處理效果不佳之兒青個案。 洪於詠醫師曾在臺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受訓,取得兒童青少年次專科資格,針對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性疾患、精神官能症(如焦慮,恐慌,強迫症等)、睡眠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等患者等患者提供專業醫療。 她解釋,醫管局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平均達1至2年,主要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該專科僅30多名醫生,卻要處理約1.7萬宗ADHD兒童個案,每年更有約1,500宗新症要接見,加上該專科醫生流失率高,令情況每況愈下。

當中的改革重點包括為青年人提供一個綜合的基層精神健康服務平臺,並僱用基層醫療從業員處理較輕微的個案。 為落實相關改革措施,政府用於25歲以下人士的精神健康護理服務的經常開支自2006年以來增加了一倍,在2019年達到7.84億澳元(43.8億港元)。 19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Australian 兒童精神科2025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

由於很多人壽保險把精神健康問題到入不保事項,故您應查閱相關保單是否已獲適當保障,為子女創造健康心理成長路。 幸好,林醫生覺得德仔的情況不算嚴重,毋須處方藥物,二人仔細傾談後,林醫生教導德仔一些放鬆技巧,希望能在無止境的疫情中,讓他有靜下來的機會。 四個月後,德仔雙手不再通紅,強迫行為有所改善,與林醫生的約會就到此為止。 螢幕上播着工人搬運屍體的畫面,平時最可靠的爸媽剛搶購物資回家,緊張的神情令升小三的德仔(化名)都擔心起來,甚至開始出現焦慮、強迫行為等症狀,嚇得爸媽在去年6月帶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 林醫生憶述,當時德仔「成隻手紅曬」、「又成日唔瞓覺,驚屋企會爆炸」。 四波疫情先後來襲,市民不斷為口罩、消毒用品,甚至紙巾而奔走,恐慌情緒持續在社區散播,而絕大部分青少年因學校關閉,被迫留在家中上網課,出門的機會相應減少,電視和父母自然就成為他們與外界接觸的窗口。

兒童精神科: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

然而,政府正通過其他計劃,協助這些兒童及青少年,其中一個例子是政府在禁毒基金預留三億元推行「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資助計劃),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批出撥款,在社區層面加強支援有需要人士,並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資助計劃分兩期進行,第一期資助計劃下的獲批項目自二○二二年二月起陸續在社區開展,當中包括資助低收入家庭兒童和青少年於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精神科治療的項目,以確保他們在輪候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期間得到適切的精神健康服務。 多年來,一些海外地方透過改革其青年基層精神健康服務,紓緩專科護理的負擔。 兒童精神科2025 有關措施包括為青年人設立專屬的精神健康中心;優化現有的基層護理平臺,以助識別、治療及適時轉介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個案;鼓勵普通科醫生提供更廣泛的精神健康服務;及為原本並非從事臨牀治療的工作人員提供培訓,讓他們在青年精神健康護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倘若推行得當,上述措施不僅有助紓緩專科護理的需求及輪候時間,亦可以改善服務使用者的心理社交機能,以及讓他們可以更便捷地獲得適當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普及計劃的分流模式和靈活的人手安排取得成效,使0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數在2014年至2020年期間上升116%。 在英格蘭,英國政府致力透過現有的基層醫療體系,整合和擴展精神健康服務。 其中一項主要措施是由國民保健署24註釋符號代表國民保健署是由英國政府資助的醫療保健服務,所有英國居民均可使用而無需支付全部成本費用。 推行的心理治療普及計劃,旨在為受常見精神問題困擾的人士提供更多以實證為本的心理治療,25註釋符號代表除了精神科藥物治療外,有研究指出,以實證為本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關係療法)能有效治療各種精神健康問題。 在英格蘭,心理治療普及計劃自2008年起為成年焦慮症及抑鬱症患者提供治療。 英國政府隨後於2011年宣佈將心理治療普及計劃的對象擴展至涵蓋兒童及青少年。

他們接受訓練,為受一般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人士提供評估及支援,促進他們的自我管理及康復。 為輕至中度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提供較低強度的心理治療,包括引導式自助治療和小組治療。 當遇到較複雜的個案,則將患者交由臨牀/醫療心理學家等治療師27註釋符號代表這些治療師需要按其特定的治療方法接受訓練,並通過相關專業團體的認證後,方可在心理治療普及計劃下提供治療。 心理治療普及計劃有助增加前線服務的供應,以應對較輕微而常見的精神問題,並紓緩專科服務的需求。